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分田到户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 -- 听枫

共:💬230 🌺136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关于分田到户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

是否如诸位现下讨论的一般是正相关,或者说是否应当把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长归因于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可觉得应该予以注意。这样说主要基于如下几个层面。

1)自从改革之后,粮食产量是否真的大幅度提升?目前看似所有的证据,包括国家统计数据和人民生活的切身体验都显示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为什么证据要分两种呢?因为小可觉得,要讨论分田到户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首先要排除或控制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例如关于粮食产量的问题,国家统计数据无疑是可以操纵的,本着小心谨慎的原则,我们应该对此加以怀疑,所以必须从其他方面获得辅助的证据。但是,我们看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居民,改革之后吃饭的问题应该是得到了解决,粮食在民间不紧张了,这一点是很难操纵的,所以予以采信。

当然,问题又来了,因为粮食在民间不再紧张的原因还可能是因为国家减少了征收。换言之,我们可以假定之前粮食产量的大部分由国家征收转换成工业发展的资本,这一点是可能的,因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工农业的剪刀差。这一点小可不知道如何直接排除,不过应当可以通过对当事人的了解来提供这个证据,即我们可以询问农村居民,是否当时的亩产量在改革前后获得了极大的提高,虽然这种证据往往是微观的,但是积累大量的微观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近似认为构成宏观证据。据本人家乡的情况,粮食产量的确得到了提高,幅度大约是翻了一番左右的样子,精确的就不知道了。那位仁兄要是有这方面的路子,下次俺找你联系去调研。

2)下面的问题就是粮食产量得到了提高,是否应该归因于分田到户,解放了生产力?当然,教科书里面是这么说的。俺目前了解到的情况部分证实了这个结果,但是同样也部分证伪了这个结果。这样说的原因有两层。首先,地区差异是应当考虑进去的。目前有很多的学术著作已经表明,在某些地区,公社还是搞得不错的。这不是否认大跃进和自然灾害期间的问题,但是的确可以说在广东、江苏等一些地方,开始时地方上对分田到户是持观望态度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迫切的必要去改变。其次,其他因素也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化肥的施用。这个同样也有研究表明。俺在地方调研时,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承认这一点。甚至有的农民认为粮产量的提高完全归因于化肥的施用。他们说在改革前,田里根本用不上化肥,产量怎么会高?一用化肥,产量噌噌就上去了。当然,为什么改革后化肥能够广泛使用呢?很简单,化肥产量上去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改革的确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是却远远不是如分田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那么简单。俺以为这个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的。不仅局限在农民身上,同样作用在整个经济系统上,而粮食产量的提高也是离不开整个经济系统的改良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民公社的地方公共设施的建设问题,特别是水利设施的建设问题。应该说我们改革后是享受了其红利的,而建设的成本完全都由那个时代承担了。河里有朋友也提及到这点,说现在那时候的设施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不过据小可了解,现在很多地方的水利设施都已经开始损坏了,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由于地方政府财力的限制很难得到修缮,不知道这种红利还能享受多久。

改革是个大的历史事件,我们讨论的都其实是其中的片断而已。对整个改革的评价很难用一个字好或者坏来进行。当然,文中很多的问题是假设出来的,是逻辑推理的结果,通过直觉可以很容易的排出,但是直觉同样也很容易欺骗我们,所以推理与直觉的结合应当是较为稳妥一些。俺这里权当抛砖引玉吧。

关键词(Tags): #粮食产量#分田到户#化肥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化肥哪里来?柴油哪里来?电力哪里来?水利设施哪里来?

不是一开始就把粮食集中起来,去建设工业;把人力集中起来,去建设水利;化肥柴油农药电力农机水利设施这些东西难道都从天上掉下来?

这个过程中我们犯过很大的错误,饿死了很多老百姓,饿坏了更多,但是我们是苦干,不是苦熬,白手起家,四面受敌,同时还要应付国内外各种压力,总的来说还是功大于过的。

小平同志为了政治上的方便,把分田到户捧到天上,把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说成一片漆黑,这我们都可以理解,换了我可能做得更过分。但是又过去了很多年了,现在应该可以比较客观的来看待这些问题。

家园 是不是漆黑,看数字好了……

“从吃的方面看,粮食人均消费量1966年为381斤,1976年为383斤,比最高的1956年409斤分别低28斤和26斤,食用植物油人均1966年为3.5斤,1976年为人均3.2斤,1956年则为5.1斤。从穿的方面看,1966年棉布人均消费量为20尺,1976年为23.7尺,而1956年则为29.2尺,1968年每人平均只发9尺布票。从住的方面看,一五期间住宅建设投资占非生产性投资的百分之9.1,而文革中只占百分之4。”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350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有饭吃只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分田,一个是美国肥料。

这两个缺一不可。

家园 同意李根兄

严重同意,应该辩证地看么。政治上的事情,很多时候是为了权宜。小平同志为了政治上的方便这么说,老百姓吃饱了饭也认,保持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提供了稳定的基础,这样其实也是很好的。但是,个人觉得我们讨论也好,治学也好,则应该兼听兼信,辩证统一。

家园 呵呵,硬数据来了,我喜欢。

毫无疑问,数字是硬证据。但是数据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至少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地区差异。当然,如今地区差异可能更大一些,呵呵。但是应该说那个时代也不是所有地区都是全国平均水平吧?第二,也就是更重要的,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的确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当然有些人先富了,有些人还在受穷,但是从绝对量来看,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了是无疑的。可是,不能光这么看的,李根跟俺的意思是说,有些事情是要成本的,成本投下去,受益不是立竿见影,也不一定直接体现在人民生活上,我们要考虑这些因素。

家园 美国化肥

恩,这个有意思,有没有硬数据?俺也一直疑问,不可能一开放,化肥的产量就坐火箭上升的,应该有进口。

家园 地区差异?那数字是人均啊……与地区差异何干?

如果考虑成本效益问题:

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第一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该书第30页明确指出:

“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在国家动乱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家园 43方案中化肥部分

“四三方案”引进的26个成套设备项目,具体情况见下表:

……

项目名称 建设地址 引进国别 生产规模 签约日期

沧州化肥厂 河北

沧州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辽河化肥厂 辽宁

盘山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大庆化肥厂 黑龙江

大庆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栖霞山化肥厂 江苏

南京 法国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52万吨/年 1974年

安庆化肥厂 安徽

安庆 法国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52万吨/年 1974年

齐鲁第二化肥厂 山东

淄博 日本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湖北化肥厂 湖北

枝江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洞庭氮肥厂 湖南

岳阳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广州化肥厂 广东

广州 法国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52万吨/年 1974年

四川化工厂 四川

成都 日本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泸州天然气化工厂 四川

泸州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赤水河天然气化肥厂 贵州

赤水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云南天然气化工厂 云南

水富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南京烷基苯厂 江苏

南京 意大利 正构烷烃5万吨/年

直链烷荃苯5万吨/年 1975年

大港电厂 天津

北大港 意大利 2×25万千瓦 1973年

唐山陡河电厂 河北

唐山 日本 2×32万千瓦 1973年

元宝山电厂 内蒙古

赤峰 法国

瑞士 1×30万千瓦 1974年

武汉钢铁公司一米七轧机工程 湖北

武汉 日本

联邦德国 冷轧板100万吨

热轧板300万吨

硅钢7万吨 1974年

南京钢铁公司氯化球团工程 江苏

南京 日本 年产30万吨硫酸渣氯化球团 1976年

——其实所谓某个年代一直“自力更生”没引进过别人东西的说法也很有点那个的……

家园 我就喜欢看见这样的资料

已经送花了。

家园 我小时候,家乡人们对液体农药的容器和体积

使用了一个非常怪异的称呼,我当时不懂,后来进城读书好几年之后,才知道,就是“加仑”的发音,也就是三点八升。不知道我们家乡的农民使用这个词语,是建国之前西方列强殖民中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还是建国之后,中国与西方国家合作而产生的?

家园 我小时候倒没有挨饿

江南农村,米还是充足的,就是经常长米虫(前两天刚刚在西西河说过)。但就是没有菜。后来大学军训的时候,说东北农村就是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我看江南农村也差不多是三样,就是大白菜可能需要换成青菜吧。这个青菜,白菜,大白菜,小白菜的区别问题,可能够全国人民可以争吵几天的 这里我们就具体讨论了。

家园 毛泽东上午批复“批陈整风”文件,下午会见基辛格。

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纯属比喻。

看来这不是“抓革命、促工作”,而是“抓‘动乱’,促工作”。为了否定文革,中央文件很容易那么说的,理解。我也否认文革,但相信将来的历史会写:在“动乱”年代,国家的主权、独立、利益等,毛是坚持住了的……。

“促工作”是促了D,呵呵。

家园 发动文革导致全国大动乱生产大倒退的是谁啊?

本来就是太祖的责任么……

不过本来主题是国内建设,你跑题扯到主权独立上干吗?

家园 我猜恐怕是49年以前的事情了

就好像我奶奶把煤油灯叫做美孚盏一样。

我到了高中才知道美孚是啥意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