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逆差之王,恐惧和希望 -- 小楼
就是前人笨,只会死力气活耗时间,就是中国人牛,轻轻松松一个理论把人家都废了,这种心态本身就是失败的根源。
它不搞房地产也搞不好基础工业。
不是你形容的那么简单。恰恰相反,材料科学是多种科学的综合科学。是相当复杂的一门学问。从九五步枪的塑料到094的钢材到长征火箭的耐高温材料,中国都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然,是针对世界最高水平而言
但有乐观的一面,材料的问题不止中国有,全世界现在都遇到了技术瓶井,即使最先进的美日德也是一屁股麻烦,现在是追赶大好机会。如果中国能在这场比赛中后来居上率先解决,未来一百年都不必担心,如果还能同时率先赢得新能源(包括储存器)的竞争,未来三百年都是我们的。中国目前的科幻小说第一人刘慈欣甚至认为这两个解决了中国能够真的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不过这是最乐观的前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可能性很小
都能排列组合分子原子了!材料还有什么不好突破的!
当然产业化生产很重要。
象现在国内这样,实在是事倍功半.
那就是日本。除了原材料与石油必须买以外,它对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顺差(没有统计数据,但基本情况是这样)。不仅如此,它还强烈的对外关闭国内市场的大门,哪怕是削弱了自己的竞争力、制定的各种技术标准与世界不兼容 也在所不惜。是的,这样做非常得罪人。但是它还是照样存活了下来,而且活的不错。但以上我只是说了这样一个结果,而不是事实的过程。我也很想知道日本政府是怎样渡过这样一种“千夫指”的难关的,不知道哪位大虾可以解答一下?
主板 去掉所有的电容 插槽 芯片 剩下的那块有无数铜线走线的板子 就叫做印刷电路
得名于 在基板上嵌电路由一根根的去压铜丝 改成用机器把刻好的压模从整片铜片上把整个一个板上的所有线路全部压到基板上
犹如在印刷报纸 而得名
完成的印刷电路板 然后再钻孔焊晶体管
金融上 日本简直是欧美资本的奶牛场
专利技术上 仅仅是因为经济活力降低 才在95-03年一路缩小技术/专利进口逆差 并在04年短暂的顺差了一下 随即又开始大幅度逆差
服务业进口自80年代初一直是逆差
玩深的科技玩不来.
只好拿这些中档应用技术当宝.
个个都是只吃不吐.
四、日本认为技术外流的几个管道
曾经有一段时间,所谓「技术外流」,是指装置制造商将技术秘诀(recipe)外流出去。而事实上,除了“侵犯专利”,还有诸多人来人往的「管道」,日本方面摸索、归纳,大体知道有下列几种模式。
一、企业员工以技术指导的名义去外国企业“打工”。常见的情况是,一些日本知名企业的半导体技术人员、液晶技术人员,利用星期六、星期天跑到汉城(首尔)、北京、上海、台北等地的企业“打工”(星期五下班后或星期六一大清早搭机出发,坐星期天晚班飞机返日),一年去个几趟,做些解决、排除生产在线的困恼(trouble)之类深具技术内涵的工作,而换得是殷勤地“招待”和接近年收入的丰厚报酬(去一次就有比月薪还要高的“打工费”)。
二、企业重组、裁员、合并,特别是在无预警的情况下,心生不满的技术人员也会大量流向韩国(较多)、中国企业。像松下电器产业、SONY进行的提早退休优待制度,即造成不少人员干脆换工作。
三、在一些集会场所不经意地透露机密。有时候,技术人员泄漏机密,并不限于去“打工”或离职后,Michael B. O`Keeffe强调,「(公司技术)在安全上最危险的是“人”」,他认为,在世界各地竞争对手企业与会的展示会、演讲乃至闲聊场合,日本技术人员尤其会 “讲太多”,没什么防备而容易抖出机密。
四、能力也不错,但在粗糙的能力主义、成果主义下未受到重视或良好待遇的技术人员,亦很容易把技术流到外国,因为其技术在日本得不到传承,于是待价而沽,将技术教授给重用他们的东亚企业。
五、韩国企业活用日本技术,某些项目后来居上,大幅缩短开发的时间,DRAM就是个成功的例子。
五、日本政府和企业防御技术外流的手段
面对「技术外流10年战争」中韩台的紧追,日本有一种吃了亏的感觉,姑且不论此一认知正确与否,现在的日本确实将「技术立国」、「智慧财产立国」视为国家战略的一环而转守为攻了,主动布建措施,而且是政府和民间企业共筑防卫技术的机制巨网。
甲、政府作企业维护智慧财产的侧翼
由前述日本企业申请禁止进口行动可知,为了防止技术外流,除了企业本身的措施外,日本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亦即作企业的后盾,在司法、行政方面树立支持企业主张权利的环境。
司法方面──2003年4月实施、经过修正的「关税固定税率法」,其申述禁止进口制度的对象追加了专利权、图案设计权等项目,从而,日本企业可透过此项法律,就专利权受到侵犯,向海关申请禁止侵犯其专利的外国公司的产品进口。04年改由东京高等法院一手承揽。审理期间也从1997年的将近
20个月,缩短为平均约9个月。
05年4月,日本更继美国、德国之后,正式成立「智慧财产高等法院」,向亚洲邻国展现注重智能财产的讯息【注10】。该法院配置18位这领域专业的法官,并委托大学教授等一百位以上的专家担任专门委员,提供专业知识咨询,协助做判断。
行政方面──日本政府02年3月召开首次的智慧财产战略会议,在7月3日的第五次智慧财产战略会议中拟定了智慧财产战略大纲,11月制定智慧财产基本法(12月4日生效),03年3月在内阁设置推动智慧财产战略本部,一步接着一步落实,替日本企业撑腰,布建让企业能够保护智慧财产、主张法律权利的体制。可说是官民并举,一起提升维护智慧财产的意识。
乙、高科技厂商「智能财产战略」各有一套
日本企业防范技术外流,大都是依照本身的想法、需求,建构不同的策略,有的是在企业内固守技术机密,有的是跨海出击,有的是已付诸实行的措施,有的则是顾问、评论家建议的点子,总之,各有各的“招数”,兹举八个典型的例子──
一、黑箱作业化:最典型的就是夏普04年初开始生产作业、位在日本三重县的龟山工厂。这是一座具有 “投资回归(日本)国内”
象征的工厂──之前韩国曾给予破例的超好选地、建厂条件,夏普还是断然拒绝而就龟山。目的是着眼于,即使海外生产几乎占了一半,仍要将核心技术锁在国内。因此,其特色就是,制造技术等know-how彻底地作机密、隐匿而「黑箱作业化」。
夏普基于液晶电视、面板事业来自国内及韩国、台湾的强力攻势,「防卫」技术不仅针对外国,连日本同业也涵盖在内。从液晶面板到电视采取一贯作业生产,堪称夏普金字招牌最新锐的生产基地。1998上任的町田胜彦社长强调,「生产技术如同鳗鱼店秘传的配料,是绝对不能亮出来的」,所以一座一座厂区用面板收讯装置衔接、联络,从生产、检验产品到出货,公开的是极小的一部分。实际上,能够看到整个工厂的,自町田胜彦社长以下,仅仅只有一部分高级干部和负责人;就算是工厂的作业人员也不容易进入非关业务的部门或区域,为了防止偷拍,甚至严禁员工携带附有摄影功能的行动电话;怕员工成为「猎人头公司」挖角的对象,规定员工不得和访客交换名片;……,名堂多多。总之,场内包括设计等一切都是「企业机密」。
03年夏普的液晶面板世界占有率为35.7%,自从1973年首先推出液晶显示功能的计算器之后,接着有液晶画面摄录机等多项领先其它公司的产品,始终居液晶事业的龙头,为了延续「液晶王国」的宝座,龟山工厂的know-how简直就是「秘中之秘」,遂要藉黑箱作业化,防堵独门的技术外流。
夏普另一个支撑制作产品的哲学是,要独创,不让别家公司追赶、仿效的「only-one」战略。
二、不申请专利:尽管理论上新的发明、技术申请了专利是能够保护公司的权益,出售专利或出售使用权也可以赚取使用专利费,可是一旦申请了,等于宣告了本身的技术水平、诀窍和研发方向,况且专利使用久了,竞争者还是可以改进、绕道超越,因而,现在不少日本企业觉得,光是申请专利并不是维护权利的唯一之道。像夏普为了要让别的公司无法全然了解其制造工程,技术干脆不申请专利。韩国半导体业界的下个目标是数字相机核心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结合组件),迎战的日本企业在各项工程零零散散拥有许多秘诀,为彻底防范技术外流,连制造手册、介绍册子都不做了。
电子零件大厂村田制作所也颇有带头不申请专利的味道,因为电子零件业界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在调配原(材)料的know-how和自行设计、制造的生产机器设备;原料调配很难在专利上获得有效的认可,所以生产机器设备才是绝不能出厂房大门的。一些日本企业以后申不申请专利,会先比较、考量划不划得来。
三、跨国打击仿冒品:遏止技术外流的手段,一是技术人员等「人」的对策。另一个则是「产品」的对策。要采取禁止进口,归根究底就要从此处着手。03年
4月修正、申请禁止进口制度加入了侵犯专利权、图案设计权项目的「关税固定税率法」是日本企业的利器之一。前面所提富士通和夏普运用禁止进口手段的案例虽然备受瞩目,但事实上真正发动次数最多的是Canon(佳能)。从03年秋天到04年3月,短短七、八个月的时间,22件禁止进口申请案中,Canon就包办了20件。厉害的是,Canon的战略不仅在“边陲”──仿冒品已来到自家门口──进行阻挡,还更进一步深入打击仿冒品的“源头”,也就是跑到中国大陆、东南亚去取缔仿冒品。现今中国大陆的行政、公安单位对申请取缔诉讼都不会推辞了。Canon的智慧财产权本部也开始聘用中国人、韩国人,组建能迅速因应当地状况的体制。
四、开放专利,以流通取胜:相对于前述目前较风行、类似Canon的作法──「智慧财产战略=围堵」,也有日本企业逆向思考,认为流通、开放智慧财产更有力量;防止技术外流到亚洲,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之一,然而,太过惧怕外流,什么都一味地用僵硬的围堵,很可能会招致本身技术下滑,如果最后落得被亚洲企业M&A(并购),岂不是更好笑。三菱电机就是持这一套战略的典型公司。
三菱电机将智慧财产战略摆在经营核心,有多达370位专职的负责人,扛起以专利为首的整个智慧财产战略。其战略重点之一是「可以开放的积极开放」,即与其专利被侵犯,倒不如提供使用许可证(license),好好地课征使用费,这样既能强化竞争力,进一步又可以和防止技术外流结合。具体的作法是,除了在公司网站的homepage公开开放的付费专利之外,还以地区的中小企业为对象,积极在技术市场展示可开放的专利。凡是「独家的技术」,只是不给竞争对手,如果有其它用途的话,一定积极开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等于是将技术赋予“商品性”,拿它来做挣钱的工具。当然,什么该流通、什么不该流通,无论如何判断都必须利落地盘算清楚智慧财产。这是一种采取「主动、攻势」,活用智慧财产的战略。
五、只供应零件,不出模具、设计图等:日本技术力是强在模具、涂装(喷漆)等,日本在这方面累积了大量的基础技术。此一日本强项,是韩国等国家没有的。尤其,模具是支持日本制造物品的基石、是左右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技术。
担任日本模具工业会会长、大垣精工社长(总经理)的上田胜弘表示,「和其它国家比较,90%已没有差别了,但剩下10%的差异则可说是日本模具的优异性,这些正是借着长年累积的经验和知识,所得出秘传的“鳗鱼店配方”」。
但日本模具业界也有严重的技术外流问题。原因是厂商转移到中国生产;届龄退休的人员退休后仍想继续工作或碍于生活压力需多赚些钱;不景气遭裁员、解雇等。技术都是从这里外流的。而缺乏累积的海外企业都非常渴求能从日本找到技术精湛、熟练的老手。
日本模具业界甚至觉得,在国外突然做出不错的东西,大概都是日本人做的,人才外流严重。有的人是就算怀着热诚在日本工作,还是被裁员裁掉,如果韩国等外国企业用很优厚的待遇力邀,这些人自然会力求表现,回过来让日本公司好看。上田指出,日本模具厂在外国厂保养维修时,经常被拜托「因为忙,帮忙画个设计图」,而一旦将这个交给生意上有来往的海外企业,这企业就以该图为基础,在中国、东南亚以廉价做出模具。结果,日本模具公司就会陷入订单减少的恶性循环。
为防止外流,大垣精工采取的对策之一是,不单是生产模具,也生产零件。上田说,「由于朝全方位、全能生产发展,因此不卖模具,而卖所生产的零件产品」。
日本的生存之道在哪里呢?技术评论家森谷正规一语道破:日本「应该以蕴蓄、储备来取胜」。所谓适合日本的技术,诸如高级车用高级的零件等,可以发挥综合的力量。森谷强调,「中国、韩国的蕴蓄、储备以个人为单位的情形颇多,日本则是蕴蓄、储备在组织(公司企业)里,应该较容易保留下来」,换句话说,森谷是在提醒日本人要打其最擅长的组织战、集体战、整合战。同时,要注入全力开发下一代的产品──做出别国企业用钱也做不出的产品,等赚了钱再继续开发更下一代的产品,终极防卫技术的办法就是连绵不断地快速开发一代接一代的新产品【注12】,让外国竞争企业疲于追赶。
就像夏普的领导人从反省「之前对技术没有防备」,到尖端工厂不对外公开等,现今的日本企业对技术外流是充满戒心甚至有点神经质了。
作者: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总编辑——李中邦
技术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就如同科学是国家重要的国力之一。企业拥有越宽广、越尖端的技术,「本钱」就越雄厚,这不是炒股票、炒房地产的金钱、数字游戏,而是真刀、真枪的实力,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制造出划时代的新产品?为什么有的企业就是品质精良?为什么有些企业有创意?产品外型美观、独特……,简单的说,这些都跟企业的技术能力有关。
技术是企业的核心力量,集众多拥有尖端技术的企业则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力量。这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先进国家、力争上游的国家都视企业技术研发为重宝。
21世纪是「知的世纪」,日本人认为科技是生存、是熬下去的最大凭依。当台湾政府还在热中以意识形态监控“违法投资大陆”的企业时,另一场更大范围的东亚国际“技术战争”早就开打了。这可以说是日本对技术的保卫战,也可说是中韩台向日本的技术挑战。无论如何,这场技术战争揭开序幕,以前的国家技术“秩序”在未来一会重新洗牌。
一、东亚各方的技术实力与动向
1. 日本
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向欧美购买了许多技术,付出庞大的专利使用费。不过,1993年是日本「技术贸易」的转折点,该年日本技术出口4003亿日圆,进口3629亿日圆,首次转为黑字。此后,日本的技术黑字额就持续增长。日本成为不仅是产品,技术方面也具压倒性优势的出超国家。可以说,日本企业的努力研究开发,开花结果了。(本文为节省篇幅,不做货币统一或换算,仅在此提供汇率换算参考值:107.69日圆=1美元,2005年6月6日)
日本技术出口的最大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中国,第三是英国,四位以下则是泰国、台湾、韩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地区(到02年)。亚洲各国与日资合资的公司很多都有支付给日本总公司技术指导费等,凸显出当地的厂商很依赖日本的技术。
日本对中国大陆的技术出口额,1992年为165亿日圆,到2002年攀升到858亿日圆,10年间成长了5倍多;同一时间,日本对台湾的技术出口额,也从217亿日圆膨胀到648亿日圆。
02年,日本由世界收到的专利使用费、技术指导费等技术贸易的出口额达到1兆3867亿日圆。当然,日本也有向外国购买技术,进口额为5417亿日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技术贸易赚到了8450亿日圆的黑字。而04年的黑字很有能突破1兆日圆了。但即使如此,日本还是很在乎韩、中、台的技术提升,深怕威胁到其霸主的地位,而展开一系列的措施。
2. 韩国
韩国的技术成长是最具意义的。日本对韩国的技术出口额,1996年到达最高峰的696亿日圆,之后便开始减少,02年下降到370亿日圆。随着韩国强化独自的研究开发能力,韩国从日本进口的技术确实减少了。韩国在亚洲的技术竞争中,是目前追赶日本追得最凶猛、成绩最突出的国家。拿拥有近「2100位博士」的三星(SAMSUNG)电子为例,即可以了解韩国的企图心了。以三星电子为核心的三星集团,从90年代起,每年新聘用一百位以上的博士,其总数现在已突破了两千人。三星对这些在专业领域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彻底执行「成果主义」,使得研究开发很快就追上来了;即使在公司的职位低,只要能提出划时代的研究成果,年收入甚至可以超过社长(总经理)。此一高学历、绩效主义政策短时间就使得三星的技术水准提升到令日本的日立、NEC、东芝等惊慌的境地。
其中,最有进展的是半导体。04年9月,三星宣布,可以做到60奈米(1奈米为10亿分之1公尺)回路(电路)线幅度的微细加工技术已实用化,成功生产出具有8gigabit记忆容量的闪存,向世界展现其技术实力;接着同年12月打出未来6
年内,光是半导体事业就要投资2兆5000亿日圆的方针,震撼了世界半导体业界。
韩国强的还不单是三星。LG的电浆面板有超越三星的趋势,且其整个家电业均很强。电子业以外的领域,韩国钢铁业有亚洲三强之一的浦项钢厂;汽车业有生产规模成长到与本田(HONDA)旗鼓相当的现代起亚汽车。浦项钢厂、现代起亚皆是在同业里,世界排名10名以内的厂商。
3. 台湾
台湾的模式跟韩国是不同的,集中在生产规模庞大的IT相关企业,如:半导体的台湾集成电路(TSMC)、联华电子(UMC),个人计算机的广达计算机、仁宝计算机工业,液晶面板的友达光电、奇美电子等。有别于韩国的是,大半都是来自欧美、日本等大电子厂商的OEM(用顾客的商标销售)生产。半导体是铸造工厂(foundry)、个人计算机等电子机器是采取所谓EMS(受委托生产厂商)的事业型态。这是以生产成本低廉为武器,接受订单,再集合数家公司的订单,提高生产线的作业运转率,调度零件也居于优势的一种战略。这样的作法与其说是技术实力,倒不如说是以规模的优势来建构竞争力。
戴尔、惠普(HP)、日本的NEC之类世界级的厂商,大多数都是广达计算机等的客户,其在中国大陆所建的工厂等,实质上生产着世界近半数的计算机。台湾制造商过去的接单方式是由发订单客户附带设计图与一部分生产技术,只做量产,近三、四年才步入设计、有独自技术的阶段。但都不是有开发能力的基础技术,只是属于制造产品阶段犹如各种加工的应用技术、生产过程技术(制程技术),万一产品掀起革命性的变化或需要自行开发某种产品,恐怕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4. 中国大陆
中国是处在更初步的阶段,绝大多数是模仿的厂商,有独自开发技术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即使是在网络用路由器、行动电话基地台设备等具有相当高竞争力,被誉为中国IT产业之星的华为(Huawei)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深圳),因颇多是擅自使用路由器的顶尖厂商──美国Cisco
Systems公司的技术,去年在美国被告侵害专利而遭到禁止进口。
一位日本电子机器厂商的干部指出,「如果与先进国家相当的保护智慧财产规范适用于中国的话,中国当地的产业就会像骨牌那样一个个倒台」。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大陆市场会加速对外资开放,那么中国厂商势必得加紧赶上技术,模仿自然可比自行开发技术跑得快些。【注1】
二、涉及「技术」的收购案日本颇不是滋味
去(04)年8月,中国大陆的上海电器集团收购了日本工作机械公司池贝。1889年创业的池贝是一家历史悠久、技术力强、曾首先制造出日本第一台车床而带动日本工作机械业的名门厂商。一旦被中国企业买去,日本总觉得一大批珍贵的技术会流落到竞争力正在挺升的大陆公司之手。03~04年中国企业对日本企业投资的著名案件尚有电器、电子业的海尔对三洋电机,海信对住友商事。
不过,最令日方震惊的是,去年12月,先前在日本默默无名、中国最大的个人计算机厂商联想(lenovo)集团宣布收购美国IBM个人计算机事业部(谈判时间长达1年多,定案金额为12亿5000万美元)。
IBM个人计算机事业世界排名第三,与戴尔(Dell)、惠普(HP)同样居于「火车头」的地位,惟近年赤字连连,01年赤字3亿9700万美元,
02年1亿7100万美元,03年2亿5800万美元,04年光是上半期就达到1亿7100年美元,合计三年半赤字9亿6500万美元。【注2】
而这之前的联想是中国大陆、也是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个人计算机厂商,但是,联想在个人计算机、软件上并不是拥有值得称道的技术的公司,由日本看来,它只不过是一家在北京、上海与广东惠阳有大量生产个人计算机的工厂,搭配灌入适用于中国市场的软件,透过强力的销售网销售计算机的企业(大陆有4000
多家销售店,市场占有率约27%,年销售计算机320万台左右,是IBM的十倍【注3】)。正由于联想发挥不出什么先进性,因此才想尽办法将在计算机设计上拥有连惠普都跟不上脚步的技术团队的IBM个人计算机事业。
而事实上,IBM行销世界的个人计算机,大都是日本IBM大和事业所(神奈川县大和市)开发出来的【注4】,譬如:近年在全球上班族间十分受欢迎的「ThinkPad」即为日本IBM的杰作;该公司和具有高密度实装技术、走在世界顶端的日本零件厂商合作,设计世界品质最佳、能应付性能要求甚严苛的日本使用者。也就是说,美国IBM公司开发个人计算机的重心事实上是集中在日本。所以日本人深信,联想真正想要的,其实是日本IBM个人计算机的开发部队。
连带的,今年1月美国政府单位「对美外国投资委员会」一度表示,联想收购IBM「可转用在军事等方面的最尖端技术有泄漏给中国之虞」,并展开调查,到3月没找到这方面的证据才核准此一并购案。
接下来的变化很戏剧化,联想收购IBM个人计算机事业的手续今(05)年5月1日完成,5月2日日本IBM六百四十名员工正式转入联想旗下挂牌营运,更名为「lenovo
Japan」。5月4日美国IBM总部即宣布下半年要裁员10000~13000人,虽是以欧洲地区为主,但公司经营是很现实的,如果日本IBM仍在美国
IBM之下,谁知道会不会受波及,联想连日本IBM一起收购,等于是救了日本IBM众员工的饭碗,不是吗?
日本新生lenovo的经营负责人(CEO)向井宏之曾对媒体表示,握有PC技术的大和事业所等研究开发据点未来会更强化,再加上lenovo原本的开发人员,可以让「ThinkPad」更进化,以后要打「ThinkPad」、「ThinkCenter」的品牌。
可以想见的是,未来要是联想的低成本生产和IBM的高品质成功结合,日本企业大概又会作“威胁论”的文章了。
三、日本与韩、台专利纠纷不断
战后自50年代后半,日本就一直是亚洲产业界的霸主,而韩、台、中是从白色家电(指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之类多为白色的家用电器)、自行车等的模仿品开始逐步提升制造业的水准,然后扩展到现今超薄显示器、半导体等尖端领域。韩、台、中模仿自日本厂商的家电产品、自行车的性能、品质,跟日制产品落差很大,品牌力也弱,对日本企业的打击有限。
但是,当竞争项目变成显示器、半导体等尖端产品,问题就不一样了,可产生性能差异的生产技术融入到生产设备里面,则产品就不大会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即使有较佳的品牌,性能、品质类似的产品大量流到市场上,仍不免会造成价格滑落。
原先技术力遥遥领先的日本厂商,被韩、中、台厂商追赶,像DVD、半导体,就算有先进产品,韩国、中国生产量马上追赶上来乃至超越,被追得经营上没赚头甚至陷入困境,结果就会发生打官司、诉请禁止进口之类的对战。近一年多来,日本和韩国、台湾、中国大陆间的技术战争正式启动,对簿公堂的事例连连。中国大陆多属新兴公司的仿冒,在中日一般的经贸对谈、交流场合已经常被提及,因此比较少受到注意。规模、影响较大的则是以下几个案例。
一、电浆面板(PDP),04年4月,富士通同时在日、美两地控告三星SDI侵犯专利权,日本依据关税固定税率法,首度执行了禁止进口令。
富士通称得上是缔造电浆技术的鼻祖,掌控着电浆的基本专利,02年起就向三星要求支付专利费,未获响应,便告上法院。结果6月上旬双方达成和解,三星让步,同意富士通的主张;虽然和解内容未公开,但外界判断是用不均衡相互专利(两家公司可以互相使用对方的专利加三星向富士通支付部分费用)的方式解决的。
这案子当时造成不小的话题,也是一个发端,日本产业界开始注意智慧财产权问题,要「避免技术外流」的舆论升高了。日本有人认为,说不定数年后,这次富士通的出击会被视为“日之丸智慧财产战略”的转折点,在历史留下一页呢!
二、也是04年4月,液晶面板方面日本拿台湾开刀。液晶电视世界占有率第一的夏普(SHARP),控告台湾家电大厂东元电机(TECO)所生产、日本
AEON(イオン)集团在家电卖场当作促销特卖品销售的低价液晶电视20型侵犯了专利权,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禁止进口的假处分,6月下旬请求东京海关执行。其理由是,东元电机产制的液晶电视,采用了台湾液晶大厂友达光电(AUO)的液晶面板,而夏普认为其画素缺陷修正技术的专利遭到友达光电侵犯。
AEON集团立刻停止销售东元电机的液晶电视。
禁止进口是一项强烈的手段,其附带的“阻挡”效果很大。因为日本是液晶电视最大的市场,夏普此举可防止日本国内市场被瓜分──牵制其国内没有大型面板制造技术的厂商向友达光电等夏普以外的厂商调度液晶面板。而这回连带挫伤到销售东元电机制液晶电视的AEON则纯属意外拖累。
事情至此尚未了结,夏普「了解尚有新的侵犯专利」,判断「仅仅一件专利非常难审查」,遂于05年3月2日撤销禁止进口的假处分,追加其它侵犯专利的部分,正式向东京地方法院控告东元电机设在日本的公司三协(东京,港区),谓东元电机生产的液晶电视侵犯专利,提起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及损害赔偿等的诉讼。而三协则是认为「没有侵犯夏普专利的事实」,「如果没有先前的官司,在超市,光是AEON应该就可以卖到大约8000台」,而于4月12日向东京地方法院提出要求夏普赔偿损失、登报道歉的诉讼。
4月21日夏普继续开启另一场官司,谓三协12日
提出的诉讼,所公布的资料里包含虚伪的情事,损害到夏普的品牌,要求5亿日圆的赔偿,并刊登「谢罪」广告(道歉启事)【注5】。一场你来我往的大混战目前正在审理中。
三、东京海关接受松下电器产业认为韩国LG电子公司制造的电浆面板(PDP)侵犯了放热技术专利的申诉及禁止进口的要求,于04年11月11日停止了
LG电子公司制电浆面板的通关手续。另一方面,LG也进行报复,11月29日向韩国贸易委员会请求禁止进口松下生产的电浆面板。遂形成LG产制的电浆面板不能出口到日本,松下产制的电浆面板也进不了韩国的僵局,这两家居世界电浆电视市场占有率一、二名的厂商(04年10~12月)严重对立,两败俱伤,终于在今(05)年4月2日达成和解,条件是LG向松下支付专利使用费之外,彼此也商量未来互用专利【注6】。但总体来说,松下靠政府权力打击LG,LG也请出政府反咬松下,乃至逼和松下,已将损伤降低了。(台湾有此魄力?)
四、04年12月初,研发薄型显示器的日本半导体能源研究所(SEL,神奈川县厚木市)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对西友和音响制造商iriver
Japan(アイリバー・ジャパン,东京,千代田区)从10月起开始销售、装配了台湾奇美电子(CMO)所制造液晶面板的液晶电视「DURA」27型禁止进口的假处分,而且于15日正式控告西友,谓液晶电视「DURA」27型里面,奇美电子产制的TFT(薄膜トランジスタ)液晶面板显示部分的保护电路侵犯了专利,西友马上从当天停止销售,并撤掉遭指控的所有液晶电视。虽然日本半导体能源研究所针对的是西友,但真正打击到却是奇美,无疑的,这对奇美过去在日本辛苦建立的商誉及企业形象,杀伤力非常大。奇美短期内恐怕极难重返日本市场。
奇美电子对日受此重挫,遂于今年4月13日改和美国电机大厂Honeywell签定液晶面板技术专利的权利授权协议,向Honeywell买技术且寻求日后的合作【注7】。
值得玩味的是,过去80年代后半到90年代初,日本技术抬头、经济兴旺,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在美国市场开疆拓土,企业大举收购美国企业,使得美国亦曾对日本展开一连串的“专利战争”,其背景是美国政府对逐渐提高的日本的“存在、跃升”有危机感所策动的国家战略,那时美国政、经界乃至社会都充斥着「围堵日本」、「日本威胁论」、「黄祸论」、「人种差别主义」之类的言论和意识,英国和美国的投资摩擦比日本多,可是美国的矛头却是对着日本,当时美国的反应和作法,可说在当前笼罩着对韩国、中国、台湾的“存在、跃升”有危机感的日本身上重现了。
之所以会发生一连串的专利纠纷,日本以一先进国家、凌驾于亚洲的立场来看,是因为除日本之外亚洲特有擅自使用专利的“习惯”,即买来日本公司的优异产品,将之分解,做出从零件设计、制品结构到外观几乎都极类似的模仿品,这是韩国、台湾、中国制造商品的一大特色。韩、台、中企业与先进国家竞争,品牌(商标)力薄弱,就以低价格来弥补;向世界市场渗透,模仿是最快速、省事的。当然,这也尽可能避开了支付专利使用费。
日本企业觉得,大约是从10年前,日本技术开始外流到亚洲的韩、台、中,现在有的已超越日本,这「技术外流10年战争」是到了该反击的时候了,于是逮到机会就发动膺惩。
四、日本认为技术外流的几个管道
曾经有一段时间,所谓「技术外流」,是指装置制造商将技术秘诀(recipe)外流出去。而事实上,除了“侵犯专利”,还有诸多人来人往的「管道」,日本方面摸索、归纳,大体知道有下列几种模式。
一、企业员工以技术指导的名义去外国企业“打工”。常见的情况是,一些日本知名企业的半导体技术人员、液晶技术人员,利用星期六、星期天跑到汉城(首尔)、北京、上海、台北等地的企业“打工”(星期五下班后或星期六一大清早搭机出发,坐星期天晚班飞机返日),一年去个几趟,做些解决、排除生产在线的困恼(trouble)之类深具技术内涵的工作,而换得是殷勤地“招待”和接近年收入的丰厚报酬(去一次就有比月薪还要高的“打工费”)。有些日本公司担心技术外流,索性要员工将护照交给公司保管,赴国外出差时才从保险箱里取出,尽管守得这么紧,照样有人能够“突破封锁线”。这种方式最大的受益者是距离最近的韩国企业。
著名的危机顾问公司Kroll International, Inc东京分公司的外籍总经理Michael B.
O`Keeffe指出,「日本人对“招待”的戒心很差,太爱说了,让对方很轻易地就能取得情报」。据说,韩国企业的头头会亲自在餐厅宴请来自日本的技术人员,并且很坦率的表示「这是新事业,希望你无论如何都一定要来帮忙」,如此受重视,听者泰半都会心动【注8】。
二、企业重组、裁员、合并,特别是在无预警的情况下,心生不满的技术人员也会大量流向韩国(较多)、中国企业。像松下电器产业、SONY进行的提早退休优待制度,即造成不少人员干脆换工作。
三、在一些集会场所不经意地透露机密。有时候,技术人员泄漏机密,并不限于去“打工”或离职后,Michael B.
O`Keeffe强调,「(公司技术)在安全上最危险的是“人”」,他认为,在世界各地竞争对手企业与会的展示会、演讲乃至闲聊场合,日本技术人员尤其会
“讲太多”,没什么防备而容易抖出机密。
四、能力也不错,但在粗糙的能力主义、成果主义下未受到重视或良好待遇的技术人员,亦很容易把技术流到外国,因为其技术在日本得不到传承,于是待价而沽,将技术教授给重用他们的东亚企业。
五、韩国企业活用日本技术,某些项目后来居上,大幅缩短开发的时间,DRAM就是个成功的例子。
五、日本政府和企业防御技术外流的手段
面对「技术外流10年战争」中韩台的紧追,日本有一种吃了亏的感觉,姑且不论此一认知正确与否,现在的日本确实将「技术立国」、「智慧财产立国」视为国家战略的一环而转守为攻了,主动布建措施,而且是政府和民间企业共筑防卫技术的机制巨网。
甲、政府作企业维护智慧财产的侧翼
由前述日本企业申请禁止进口行动可知,为了防止技术外流,除了企业本身的措施外,日本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亦即作企业的后盾,在司法、行政方面树立支持企业主张权利的环境。
司法方面──2003年4月实施、经过修正的「关税固定税率法」,其申述禁止进口制度的对象追加了专利权、图案设计权等项目,从而,日本企业可透过此项法律,就专利权受到侵犯,向海关申请禁止侵犯其专利的外国公司的产品进口。以前日本企业都要跑到美国的法院控诉,至此专利权的诉讼只需对东京、大阪两地的地方法院申述,便能够请海关禁止进口。这对为技术外流所苦的日本企业是一大“福音”。04年改由东京高等法院一手承揽。审理期间也从1997年的将近
20个月,缩短为平均约9个月。
05年4月,日本更继美国、德国之后,正式成立「智慧财产高等法院」,向亚洲邻国展现注重智能财产的讯息【注10】。该法院配置18位这领域专业的法官,并委托大学教授等一百位以上的专家担任专门委员,提供专业知识咨询,协助做判断。
侵犯专利权等的智慧财产诉讼是非常专业的。而这类诉讼,争执点往往都是最尖端的技术【注11】。
行政方面──日本政府02年3月召开首次的智慧财产战略会议,在7月3日的第五次智慧财产战略会议中拟定了智慧财产战略大纲,11月制定智慧财产基本法(12月4日生效),03年3月在内阁设置推动智慧财产战略本部,一步接着一步落实,替日本企业撑腰,布建让企业能够保护智慧财产、主张法律权利的体制。可说是官民并举,一起提升维护智慧财产的意识。
乙、高科技厂商「智能财产战略」各有一套
日本企业防范技术外流,大都是依照本身的想法、需求,建构不同的策略,有的是在企业内固守技术机密,有的是跨海出击,有的是已付诸实行的措施,有的则是顾问、评论家建议的点子,总之,各有各的“招数”,兹举八个典型的例子──
一、黑箱作业化:最典型的就是夏普04年初开始生产作业、位在日本三重县的龟山工厂。这是一座具有 “投资回归(日本)国内”
象征的工厂──之前韩国曾给予破例的超好选地、建厂条件,夏普还是断然拒绝而就龟山。目的是着眼于,即使海外生产几乎占了一半,仍要将核心技术锁在国内。因此,其特色就是,制造技术等know-how彻底地作机密、隐匿而「黑箱作业化」。
夏普基于液晶电视、面板事业来自国内及韩国、台湾的强力攻势,「防卫」技术不仅针对外国,连日本同业也涵盖在内。夏普龟山工厂有7个东京巨蛋那么大(约33万平方公尺),里面量产着世界最大的「第六代」面板基板(长1.5公尺
×
宽1.8公尺),而且从液晶面板到电视采取一贯作业生产,堪称夏普金字招牌最新锐的生产基地。1998上任的町田胜彦社长强调,「生产技术如同鳗鱼店秘传的配料,是绝对不能亮出来的」,所以一座一座厂区用面板收讯装置衔接、联络,从生产、检验产品到出货,公开的是极小的一部分。实际上,能够看到整个工厂的,自町田胜彦社长以下,仅仅只有一部分高级干部和负责人;就算是工厂的作业人员也不容易进入非关业务的部门或区域,为了防止偷拍,甚至严禁员工携带附有摄影功能的行动电话;怕员工成为「猎人头公司」挖角的对象,规定员工不得和访客交换名片;……,名堂多多。总之,场内包括设计等一切都是「企业机密」。
03年夏普的液晶面板世界占有率为35.7%,自从1973年首先推出液晶显示功能的计算器之后,接着有液晶画面摄录机等多项领先其它公司的产品,始终居液晶事业的龙头,为了延续「液晶王国」的宝座,龟山工厂的know-how简直就是「秘中之秘」,遂要藉黑箱作业化,防堵独门的技术外流。
夏普另一个支撑制作产品的哲学是,要独创,不让别家公司追赶、仿效的「only-one」战略。
二、不申请专利:尽管理论上新的发明、技术申请了专利是能够保护公司的权益,出售专利或出售使用权也可以赚取使用专利费,可是一旦申请了,等于宣告了本身的技术水平、诀窍和研发方向,况且专利使用久了,竞争者还是可以改进、绕道超越,因而,现在不少日本企业觉得,光是申请专利并不是维护权利的唯一之道。像夏普为了要让别的公司无法全然了解其制造工程,技术干脆不申请专利。韩国半导体业界的下个目标是数字相机核心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结合组件),迎战的日本企业在各项工程零零散散拥有许多秘诀,为彻底防范技术外流,连制造手册、介绍册子都不做了。
电子零件大厂村田制作所也颇有带头不申请专利的味道,因为电子零件业界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在调配原(材)料的know-how和自行设计、制造的生产机器设备;原料调配很难在专利上获得有效的认可,所以生产机器设备才是绝不能出厂房大门的。一些日本企业以后申不申请专利,会先比较、考量划不划得来。
三、跨国打击仿冒品:遏止技术外流的手段,一是技术人员等「人」的对策。另一个则是「产品」的对策。要采取禁止进口,归根究底就要从此处着手。03年
4月修正、申请禁止进口制度加入了侵犯专利权、图案设计权项目的「关税固定税率法」是日本企业的利器之一。前面所提富士通和夏普运用禁止进口手段的案例虽然备受瞩目,但事实上真正发动次数最多的是Canon(佳能)。从03年秋天到04年3月,短短七、八个月的时间,22件禁止进口申请案中,Canon就包办了20件。厉害的是,Canon的战略不仅在“边陲”──仿冒品已来到自家门口──进行阻挡,还更进一步深入打击仿冒品的“源头”,也就是跑到中国大陆、东南亚去取缔仿冒品。尤其是中国,随着经济发展,仿冒品也剧增,而且仿冒技术越来越精湛,一般消费者根本无法区分真伪。Canon认为,仿冒品侵犯商标、图案设计,不去揭发的话,就没办法阻止其扩大。于是Canon在各地区的销售公司运用当地的职员和调查公司,赋予其收集情报的机能,再将情报汇集到智慧财产权本部,建立管制体制。01年Canon在中国设置两位日籍专职负责人,加强举发活动。其常务智慧财产法务本部长田中信义表示,「比什么都没做的时候有显著的抑制效果」。Canon2000年申报5件侵害案件,设了专责人员,01年成长到42件,02年180件,03年上升到几近一天一件的363
件。现今中国大陆的行政、公安单位对申请取缔诉讼都不会推辞了。Canon的智慧财产权本部也开始聘用中国人、韩国人,组建能迅速因应当地状况的体制。
不过,他们的对手并非弱者,双方就像在比武,不断出招─回击、再出招─再回击。近日出现的新花样是,跟Canon没有开发契约,却销售着和Canon
正牌产品很类似的商品的企业(third
party,第三方)。Canon又得祭出「第三方对策」,而这只能透过侵犯专利的诉讼,阻止对手活动。基于此一状况,Canon在中国的专利申请迅速飙升,02年不过200件,03年一下子增加三倍到663件,04年逾800件。从前Canon的专利战略曾经以互相允诺专利的相互专利权(cross
licence)为主,可是面对今天的「第三方」,便停用相互专利,完全靠打官司来解决。
田中信义深信:「最后护卫企业独门技术的是智慧财产权」。而专利战略要随着时代改变方式,在当地不厌其烦的展开诉讼,亦为日本企业改变智慧财产权着眼点的象征之一。
四、开放专利,以流通取胜:相对于前述目前较风行、类似Canon的作法──「智慧财产战略=围堵」,也有日本企业逆向思考,认为流通、开放智慧财产更有力量;防止技术外流到亚洲,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之一,然而,太过惧怕外流,什么都一味地用僵硬的围堵,很可能会招致本身技术下滑,如果最后落得被亚洲企业M&A(并购),岂不是更好笑。三菱电机就是持这一套战略的典型公司。
三菱电机将智慧财产战略摆在经营核心,有多达370位专职的负责人,扛起以专利为首的整个智慧财产战略。其战略重点之一是「可以开放的积极开放」,即与其专利被侵犯,倒不如提供使用许可证(license),好好地课征使用费,这样既能强化竞争力,进一步又可以和防止技术外流结合。具体的作法是,除了在公司网站的homepage公开开放的付费专利之外,还以地区的中小企业为对象,积极在技术市场展示可开放的专利。凡是「独家的技术」,只是不给竞争对手,如果有其它用途的话,一定积极开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等于是将技术赋予“商品性”,拿它来做挣钱的工具。当然,什么该流通、什么不该流通,无论如何判断都必须利落地盘算清楚智慧财产。这是一种采取「主动、攻势」,活用智慧财产的战略。
五、只供应零件,不出模具、设计图等:日本技术力是强在模具、涂装(喷漆)等,日本在这方面累积了大量的基础技术。此一日本强项,是韩国等国家没有的。尤其,模具是支持日本制造物品的基石、是左右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技术。
担任日本模具工业会会长、大垣精工社长(总经理)的上田胜弘表示,「和其它国家比较,90%已没有差别了,但剩下10%的差异则可说是日本模具的优异性,这些正是借着长年累积的经验和知识,所得出秘传的“鳗鱼店配方”」。
但日本模具业界也有严重的技术外流问题。原因是厂商转移到中国生产;届龄退休的人员退休后仍想继续工作或碍于生活压力需多赚些钱;不景气遭裁员、解雇等。技术都是从这里外流的。而缺乏累积的海外企业都非常渴求能从日本找到技术精湛、熟练的老手。
日本模具业界甚至觉得,在国外突然做出不错的东西,大概都是日本人做的,人才外流严重。有的人是就算怀着热诚在日本工作,还是被裁员裁掉,如果韩国等外国企业用很优厚的待遇力邀,这些人自然会力求表现,回过来让日本公司好看。上田指出,日本模具厂在外国厂保养维修时,经常被拜托「因为忙,帮忙画个设计图」,而一旦将这个交给生意上有来往的海外企业,这企业就以该图为基础,在中国、东南亚以廉价做出模具。结果,日本模具公司就会陷入订单减少的恶性循环。
为防止外流,大垣精工采取的对策之一是,不单是生产模具,也生产零件。上田说,「由于朝全方位、全能生产发展,因此不卖模具,而卖所生产的零件产品」。
04年日本数字家电、汽车、工作机械业界景气甚佳,模具业界亦呈现活络。上田相信,「复杂的东西、难易度高的东西、最棒的东西只有日本做得出来」。上田抱持的观念是,为了保护“秘方”、“绝活”不跑出公司大门,对技术人员的待遇十分重要,希望能近乎「终身雇用」。日本战后所建构的雇用型态,实际上部分原因也是着眼于防止技术外流。
而上田也不讳言「技术外流是个问题,日本在培育人才上很大意。韩国现在在大学设置模具科系,人才辈出。也追赶上来了」。
六、追求日本技术成为标准:这是Canon公司的顾问兼律师丸岛仪一提出来的策略。他认为,为了防范技术外流,光是守着日本市场是不行的。对中国,若只是靠在边境的阻止,就一定会让日本的出口品遭遇反击。
丸岛认为,为了在海外市场拥有竞争力,最重要的是自己来树立世界的技术标准。在数字化之下,掌握标准、取得多数的专利,而专利亦可创造收入。这跟模拟时代是不同的,现今不管做出多少好东西,要是被排斥在标准之外,就铁定会出局。因此,「日本企业首先要在标准化活动做协调,之后再激烈竞争是比较好的」,「所谓国家的智慧财产战略就是标准化战略」。
换言之,就以日本的技术为技术,不符合者、不是日式技术者一律不得上场,则日本就可完全称霸市场,这是极狠的一招。
七、颁发天价的专利发明奖金:缠讼数年、甫于今(05)年1月11日落幕的「中村修二职务发明诉讼事件」,对日本企业内技术人员的待遇开启了新的意义。
1990年时任职于日亚化学工业的中村修二在困乏的工作环境中研发出制造发蓝光二极管(LED)的技术,当时所属公司仅给他两万日圆的奖金。该项技术
1993年投入生产、97年获得专利。日亚化学工业获利甚丰。2001年8月,已转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担任教授多年的中村修二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日亚化学归还专利。东京法院一审判决日亚化工应支付给中村200亿日圆的发明报酬补偿金。日亚方面不服,提出了上诉,1月11东京高等法院以日亚化学向中村支付8亿4000万日圆而和解结案。
为防止骨牌效应,日本不少大企业最近都改革了发明奖金制度。现在日本电机业界、医药业界不少大厂都对技术研发人员,大幅提高专利发明奖金到犹如天价般的优渥。此举一方面是要避免企业与创新技术人员为发明报酬对簿公堂,一方面也是要用优渥的待遇将技术及具有技术的人员固守在企业内。
现在日本某些拥有高科技的公司,已开始在录用从事高机密性作业的新进人员时,要求缴交一旦离职和在几个阶段会保守机密的誓约书。真是防备万一的功夫到家。
八、终极防护技术的策略是,快速开发一代代新产品:日本料准,中、韩、台想要从日本取得的技术,清单上还排得满满的,个人计算机、家电、半导体等各领域,已拉近和日本的距离,下一波瞄准的就是日本“最后一座城池”的精密零件、电子零件。譬如:三星汇集了行动电话用摄影方面的技术人员,而电子零件──关键零件的HDD(hard
disk
drive)也想自行生产,以增强实力。可是HDD核心技术的磁头是日本厂商固若金汤的碉堡,三星一定会伸手来接触日本这方面的技术人员。
归结到最后,这又会回到技术等智慧财产该如何运用的问题。如果做技术出口,或许可以赚到巨额的专利使用费,但外国企业的大量生产会使价格下跌以及日方厂商出口减少,加加减减,营运上未必划算!
那么,日本的生存之道在哪里呢?技术评论家森谷正规一语道破:日本「应该以蕴蓄、储备来取胜」。所谓适合日本的技术,诸如高级车用高级的零件等,可以发挥综合的力量。森谷强调,「中国、韩国的蕴蓄、储备以个人为单位的情形颇多,日本则是蕴蓄、储备在组织(公司企业)里,应该较容易保留下来」,换句话说,森谷是在提醒日本人要打其最擅长的组织战、集体战、整合战。同时,要注入全力开发下一代的产品──做出别国企业用钱也做不出的产品,等赚了钱再继续开发更下一代的产品,终极防卫技术的办法就是连绵不断地快速开发一代接一代的新产品【注12】,让外国竞争企业疲于追赶。
就像夏普的领导人从反省「之前对技术没有防备」,到尖端工厂不对外公开等,现今的日本企业对技术外流是充满戒心甚至有点神经质了。
六、日本忧心韩、中技术劲升
不容否认,迄至目前,日本保有技术优势的领域还是最宽广的,那么,只要保护智慧财产的策略不发生失误,再搭配企业本身的作为,日本是不是即可安安稳稳持续领先?显然并非如此,否则日本也不会如此紧张。的确,比起过去的睥睨全亚洲,今天日本的优势已日益被韩、中、台稀释掉了。
而尽管韩国、中国、台湾跟以前不一样,但看在日本人的眼里,还是有层次的差异。日本就韩国、中国、台湾企业的追赶,对台湾是最“放心”的,因为台湾的强项仅是(晶圆)“代工”,而没有扎实的基础技术。倒是韩国、中国,让日本备感威胁。
1. 韩国:数项技术崭露头角,挖掘、培养人才有一套
韩国和日本地理位置接近,是日本技术外流最大的受益者,本身也很用心地在培育、争取人才。从前述日本松下电器和韩国LG电子公司互咬侵犯专利的斗争可知,韩国企业是会藉由政府的帮助反击的,而且韩国企业也真有反击的实力和魄力。不像台湾企业,对方一出手,就只能处在挨打的状态,政府不但不会伸手救援、保护,自己还会修理意识形态不同、前往大陆发展的公司。
一般人的印象里,所谓技术外流是指技术从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如今韩国的技术能力在某些领域有点出头了,譬如韩国的Zenesis公司【注13】,其影像处理等技术已开始反过来卖给日本,傲岸的日本人感觉那是「逆流现象」。
讲到韩国企业,最脍炙人口的仍属三星。尽管整体技术上,除了半导体的细微加工等之外,依旧是日本遥遥领先;三星支付给日本、美国、德国厂商的专利费,一年超过1500亿日圆。三星跟在影像、音响领域拥有世界专利件数最多的SONY订立了「相互专利权(cross
license)」契约,而SONY响应该契约的是,和竞争对手相比,已晚了、成为致命伤的液晶面板开发、生产,才仰赖与三星合资的公司,有点“没尽义务”的味道;况且SONY在超薄电视商品化的阶段,有差别、优于其它公司的技术,完全排除在「相互专利权」契约之外。其尔虞我诈之烈可以想见。但即使如此,三星现在已是半导体内存、液晶面板世界占有率第一位,电浆面板第二位,行动电话终端机第三位,跃居为IT业界的巨头了。
再者,三星「猎人头(此指挖掘有头脑、有技术者)」的大手笔是很出名的,寻找好的人才,目光不只是看着日本,而是望向全世界。对日本的技术人员,如果是无论如何都得网罗到的人,三星会长(董事长)李健熙会不惜亲自在赤坂的高级餐厅设宴款待,以三顾茅庐之礼相迎。他曾说过「一个优秀的人才可吞掉10万人」,可见他多么重视人才。韩国优秀学生在求学时代他就用奖学金“下订金”,汉城(首尔)大学每一届顶尖的100名学生,几乎都会成为三星的开发部队一员。
李健熙会长的信念是,经营阵容应以出身技术领域的人为主流,经营者必须熟悉技术,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公司需要什么技术,而去找有这种技术的人。据说,李会长以前曾经买来日本电视,自行拆解,「这种零件日本做得出来,为何我们公司不会做」,于是雷厉地下令尽速改善。
在媒体、分析家的眼里,三星的体质还有一项特色──「秘密主义」,一方面很贪婪地攫取别家公司的know-how,一方面强力约束自己公司的情报绝对不能外泄。一旦发现员工向外泄漏公司的情报,立刻会遭到解雇【注14】。
03年的研究开发费比率,三星是8.1%,日本松下、NEC、夏普是7%,SONY、东芝5%,可见三星是很肯投注资金的,而有意思的是,现在中国企业正在“瞄准”三星的技术人员,未来技术很可能会从韩国流到中国。
2. 中国:“人海战”加“海龟派”,潜力雄厚
中国大陆和韩国的情形不太一样,韩国是个别企业突出,研究人员数量有限、集中在特定领域(台湾也是如此),而中国则是人数众多、年轻又增长速度快,这更令日本担忧,因为日本正面临人才不足等窘境。
当前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数量(包括人文科系在内),美国126万人、中国81万人、日本75万人、韩国14万人、德国27万人……,就人口比率来说,日本研究人员的比率是很高的,每年大学理工科系的毕业生日本比美国多也是事实。但是,日本最恐惧的就是中国大陆,其研究人员总数已超过日本,2000年以来,由于大学入学人数增加,2~3年之后,研究人员的数目每年就会以10~20万人的速度增加。另一方面,日本社会因普遍少子化、高龄化,研究人员数会日渐减少;况且,日本企业现在的技术领导阶层可说皆为婴儿潮世代(1947~49年)的技术群,07年起婴儿潮世代的人员将开始陆续60岁届龄退休,总数约为670万人,以后日本技术是否能像过去那样领先,颇有疑问。而目前尚处于稚嫩程度的中国则是在快速追赶。
现今带动中国科学技术的还有一大群被称为「海龟派」的年轻生力军。「海龟派」这个带点戏谑、好玩的词儿是一语双关,「海龟」与「海归(从海外归国)」同音,而「海龟」在沙滩出生,悠游大海一段时日,又会回到沙滩产卵──意味着他们在中国出生,到先进国家学习,其成果带回中国继续运用在研究或创业上。增多、培育「海龟」是中国正在推动的「国家政策」,海外留学生都被摆在「人才资源」的位置,给予资金协助、创业支持,奖励他们回国。迄今已有15万人以上返回中国,大部分都是留美帮。
此一「海龟政策」的巨大作用,不单单只是留学所获得的知识,还建构、拓宽了与留学国家科学界联系的管道。
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连执科学技术牛耳的美国亦相当重视。去(04)年12月,美国产业界与学术界代表组成的「美国竞争力评议会」提出了一篇标题为「革新美国(Innovate
America)」的报告,其主要总汇整人且列名的是IBM最执行长Samuel Palmisano,因此又称「Palmisano
Report」。在该报告里明确的建议,应将中国、印度等视为「技术革新的新兴势力」;并指出「在竞争对手急剧增强实力期间,美国竟采取了使竞争力衰弱的政策」──也就是说,美国在同一时间的911之后,限制了接受外国留学生、移民等,使得优秀人才流向别国,颇有「智慧空洞化」的倾向。成长中的中国,连美国也充满危机感。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官员表示,「中美科学技术竞争激烈化的话,日本一定会遭埋没,现在若不采取对策,以后就麻烦了」。以科学技术立国的日本,根基大受动摇【注15】。
日本不愿意让出亚洲第一技术大国的宝座,其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几乎东京23个区一半大的广大面积,里面聚集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三百所以上的大学研究机构,超过一万五千家的高科技企业,被誉为「中国的硅谷」。2001年中关村的技术、工业、贸易收入就大约有2兆6000亿日圆,对北京市的的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六成。
一年多前,北京邀集了上千位的科学家,进行一个月的集中研讨,主导拟定计划的就是总理温家宝。
还有,大陆科技界「元始的创新」意识也萌芽了。中国虽还在追赶的阶段,但已开始意识到要有创造性的研究和开发。以前的主要目的是“追赶”,而新的计划重视「自主创新」,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周元即表示,正在擘画的「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其基本要素就在这里,同时还要将高科技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结合。其实,大陆并非没有尖端科技,只是过去疏于转移到工业应用技术上,如今他们也启动这方面的工作了。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陆忠伟也说,「世界一旦掀起科学技术革命,想从美国等先进国家引进技术是很困难的。正因为如此,自主的创新体制就十分重要了」【注16】。
大阪大学雷射能源学研究中心教授高部英明在一篇敦促日本政府改善科学审查制度的文章中,对中国科技界快速世代交替、新陈代谢的情形有过很生动的叙述:
1997年8月高部首次应邀到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IAPCM)讲学一个星期,当时听讲的只有老研究员和年轻的学生,对讲义也没有任何反应,他得到一个印象「这国家的科学凋零了」。但是2002年1月他去上海,IAPCM很年轻的教授张维岩即当上中国雷射核融合计划的主持人,其上海研究所的副所长则是三十多岁的研究员;同年12月,高部认识那时才44岁的北京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张杰。04年12月,高部出席在海南岛的一个研讨会,更是有被压倒的感觉,他返日后,立刻向任职的中心全体人员发了一封e-mail说「模拟(simulation)理论的研究水准,中国赶上来了。中国在欧、美、日等地取得学位的年轻研究人员是日本的5倍。接下来(日本)就要被超越了」【注17】。
因杨振宁的献策而于1986年设立的中国自然科学基金(NSFC),资金申请竞争激烈,现在用在「一般计划」的预算,研究员年龄的分布在36~40岁的占29%、1824人;31~35岁的占20.1%、1266人,两者加起来这31~40岁的年龄层几乎近半数。
中国大陆最高领导阶层,以国家主席胡锦涛为首,全都出身理工科系,推动科学技术成长,他们最能体会年轻研究员的活力与独创性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