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凝固的音乐 -- 晨枫
这个泰姬,就相当于大清的香妃吧?
但是没有找到佐证,所以就没有提这茬。茫茫大漠里,凭空竖起这巨大的塔,还有走到盘旋而上,给人巴比伦之塔的印象是很自然的。
Mumtaz是莫卧儿王Shah Jahan最宠爱的妻子,为他生了14个孩子,在生第15个孩子的时候,难产而死。Mumtaz不光会生孩子,还是帮Shah Jahan打江山的好帮手。这一点上,比香妃强多了。在Mumtaz生前,Shah Jahan还为她在现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建造了Shalamar花园,这是伊斯兰庭园建筑的典范。
萨马拉转塔和通天塔应该没有什么关系,它是萨马拉清真寺附属的宣礼塔,为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阿台绥姆迁都后所建,特色就在于设计师把原先在塔内的台阶挪到了塔外。想当年哈里发骑着马经阶梯一路奔到塔顶,必然是一副神采飞扬的场景,不知道今日的亚运会是否受了启发。
巴比伦塔的形象确实就是这个撒马拉转塔的样子,不知道是谁受谁的启示?
偶是在是没文化
泰姬陵把莫卧儿王朝搞破产了,加上其他原因,这以后莫卧儿王朝剩下的就只有泰姬陵了。
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就至少占了两家,有灿烂的建筑艺术传统也就很自然了。中国的东西一向博大精深,加上近乡情怯,中国建筑就不扯了,丢人不能往自家门里丢嘛,呵呵。中国建筑不扯,那就扯印度的吧。印度建筑艺术主要集中体现在印度教和佛教的庙宇。庙宇是神歇脚或者居住的地方,也是信众聚集给神请安的地方。从建筑技术来说,印度的建筑技术水平不高,采用简单的梁柱式,将粗重的石材向上堆砌,跨度不大,内部空间窄小、阴暗,通风很差。石材的抗压强度很高,但抗弯强度不好,整块石材可以做高大的柱子,但不能用整块石材做大跨度的梁。印度建筑既没有能够像罗马建筑那样使用拱、穹结构,也没有能够像中国建筑那样用木材建造轻质结构,所以大跨度结构非常罕见。加上气候炎热,印度庙宇的室内只有神的地方,没有人的地方,巨大的体量和内部的窄小空间十分不成比例,信众都在室外空旷的场地上祈祷。从对室内空间的要求中解放出来后,印度庙宇就在外观上下足功夫。和通常建筑以遮风避雨为第一要务相反,印度庙宇建筑将建筑作为堆砌雕像的载体,在建筑外表布满各种精美、生动的雕像,在“雕像密度”上甚至远远超过擅长雕刻的希腊人,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雕像像歌特式教堂外墙上的雕像一样,叙说宗教故事和宗教教义。很多雕像在今天的人看来,其表现题材和手法的大胆简直不可思议,充满了挑逗性。印度建筑风格随佛教的传播传到了东南亚,在缅甸的Bagan、柬埔寨的吴哥、印尼的Prambanan等地得到精彩的体现。印度建筑中的stupa在缅甸、泰国演变成倒喇叭形的佛塔,到中国进一步演变成宝塔。
在Sanchi的Great Stupa,这是stupa的原型,据说埋藏着佛祖的遗物。英国人曾经把整个建筑拆了个底儿掉,大概要给大英博物馆里增加一点藏品,但里面什么也没有发现,在19世纪按原样重建成现在这个样子
Khajuraho的Kandariya庙(左)和Jagadambi庙(右)是印度教庙宇的典型
Kandaiya庙像一个堆满雕像的石质的莲花花苞
看看这许多雕像
庙宇上布满雕像,这都是比较文雅的
同一地区的Lakshmana庙
水平线条的密集垂直堆砌是印度建筑的一个特点,这是Vishvanath庙
高台上的凉亭是另一个特点,像一个头顶巨大沉重装饰花冠的纤纤淑女
印度建筑的雕刻性得到充分显现
又是一个雕像的海洋
印度南方寺庙的塔楼就比较尖锐,从木构建筑演变过来的线索更清晰,多层塔楼据说是神下凡时的楼梯,这是Madurai的Sri Meenakshi庙
一如北方的寺庙,塔楼同样布满雕像,但是彩绘的
内容上也更为宗教性,而不是像北方的那样世俗化
在形制上也比较完整,有一个院落,而不是像北方庙宇那样简单地坐落在一个高台上
千柱厅里十分昏暗,实际上也只有985根柱子,在神面前也敢偷工减料!
Shore庙,据说细节是缩小的整体,反映了fractal原理
在佛教东传的途中,缅甸是第一站,Bagan(也作Pagan)的寺塔群十分著名
暮色中千塔竟秀,这是何等的奇观
印度建筑风格在东传过程中,也被当地化了,这是混合进缅甸风格的Ananda Pahto庙,可以看到印度式的花苞形塔已经开始向倒喇叭形演化,镀金的倒喇叭形的塔后来成为缅甸、泰国一带佛教建筑的特征
Ananda Pahto庙的又一个角度,比印度的原版多了几分柔媚和典雅
东南亚最著名的印度风格建筑非柬埔寨的吴哥寺莫属,这也是包括印度在内最大的印度风格建筑群落
高棉的吴哥文化在神秘地消失了几百年后,被法国探险家意外地发现,发现时,寺庙建筑已经大多被热带丛林吞噬
可以想象,当欧洲人在“蛮荒”的亚洲热带丛林中意外地发现了如此精美的“失落的文明”时,是何等的震撼
整个建筑群落由护城河环绕,这只是中央部分
整个群落至今仍然在继续开发、修整
留存下来的吴哥寺模型显现了当年的华美
吴哥寺在晨霭中一片祥和。可曾记得,这里曾经是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最后的基地?
吴哥寺盛况时现在只能通过画家的笔想像了
基本建筑材料是软砂岩,所以容易雕刻,但强度远远比不上大理石或花岗岩
暮色中西北角的塔楼
从西北角围墙内望中心院落
好像有部分寺院已经恢复了宗教功能
也好,总比红色高棉用吴哥寺作为游击战基地好
给佛像披红戴绿好像在中国不多见,还是我孤陋寡闻了?
印度风格的建筑始终没有解决大跨度的问题,只能用厚重的条石建造和体量不相称的窄小房间或过道
神祇们也只能蜗居在墓穴似的窄小空间里
只有靠敞厅和天井得到一点采光和通风
一如印度建筑的传统,吴哥寺也是充满了精美的雕刻
雕刻的印度影响显而易见,但人物和服饰已经高棉化了
高棉工匠们创造性地将人像用浅浮雕结合进塔的底座
虽然建筑依然大体是雕刻的载体,但高棉风格比印度风格有节制一点,也比较注意结构构图
印尼Prambanan的印度教庙是传到南洋后的结果
Prambanan的花苞形塔的印度影响清晰可见
Borabadur是另一个印度风格的建筑群落,建造在一个自然的小山包上
佛像的祥和和印度教神像的神秘恰成对比
不知所云,呵呵——俺对那个大象感兴趣,不知道是否狮驼山的大魔王
印度教的神太多了,模样都奇奇怪怪的。
不过,看到这样的色调搭配总让自己觉得沉闷抑郁。
甘尼什(GANESH)
http://in.china-embassy.org/chn//ssygd/chunchaochao/t276632.htm
另外,十里面有很多图片显示的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