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平凡一生(十二)------姥爷的工人生涯 -- jazz98
Jazz爷回国后,去了石家庄的步校,现在应该叫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了吧。一切安顿下来,立刻就给家里写了封信报平安。
前回说过,入朝的时候jazz爷就写过封信,说自己去朝鲜了。太爷怕家人担心,把信藏起来了。结果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特别是河边洗衣服的地方是全村小道消息的集散地。 有户人家有人在村委会工作,手上有当地军属资料,媳妇洗衣服时候就跟jazz的奶奶说了。jazz奶奶听到这个消息差点栽河里去,回家抹抹眼泪当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
真正全家人都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是过年。村里给入朝部队军属每户送半斤肉,那挂肉进门,什么都明白了。太奶望着那挂肉直哭,仿佛就是儿子身上的肉一样。太爷呵斥了几句,说人还没死呢,再这么哭,活人都给你哭死了!太奶才不敢哭了。
如今这封报平安的信到家,太爷他们在田里干活,太奶收的信。送信人说是部队上寄来的,太奶眼前就是一晕。太奶不认字啊,就知道乡里谁家的儿子要是没了,部队就会寄封信过来。太奶踉踉跄跄的跑到田里,把信交给太爷的时候,太爷手也抖了。不过看了落款,太爷先安慰大家说,别慌别慌,信是老大写的。
太爷站在田埂里看完信,半天没言语,急的太奶和奶奶直拽太爷的衣服。太爷一擦眼泪,半晌说了一句话,老大回来了,在石家庄。
当天吃过晚饭,太爷就筹划这,过几天要去石家庄一趟,jazz爷在外三年,无论如何,这次要去看看他。Jazz奶奶也想去,晚上跟太爷说了。太爷叹口气说,你应该去,可是家里实在穷,拿不出你的盘缠钱啊。
Jazz的奶奶第二天回了一趟娘家。太姥坐在炕上,听jazz奶奶说完,点点头说,三年没见了,应该去。你先回去,过两天我把钱给你送过去。过了一天,太姥上集市把自己的口粮卖了,给jazz奶奶凑了路费。
阜阳到石家庄相距一千多里,那时不通火车。太爷必须领着奶奶徒步走了四百里地,赶到徐州,转火车才能到石家庄。所有钱就够买两张单程的火车票。如果此行找不到jazz爷,哪如何回来还是个问题。
太爷他们风餐露宿,辗转了近一周时间才到石家庄。见到jazz爷的时候他正在井边打水(那时候步校刚成立,学员都是借住在附近的老乡家),看到太爷他们的时候,噙着泪水楞在那里,嘴里一直嘟囔着。
“你们怎么才来啊,你们怎么才来啊”。
Jazz爷在石家庄学习了两年,不过最后还是没能回12军。原因是jazz爷学习成绩太好了,两年来的文化科全五分。临毕业的时候学校就对jazz爷说了,你别走啦,留我们这里当教员吧。从此jazz爷从此开始了四十余年的教师生涯。
写到这里,jazz爷的故事要暂告一段落了,但是本系列却没有写完。这是因为另外一位主人公将要粉墨登场,那就是――――我的姥爷,一位上海老工人。接下来的三十年,是他的时代。
Jazz的姥爷比jazz爷大几岁,十六岁就到上海做学徒,进的厂是赫赫有名的江南造船厂。等到姥爷二十出头的时候,已经做到江南造船厂下属的煤球厂厂长了。45年日本人快要战败的时候,江南造船厂是美军的重点轰炸对象,姥爷看时局不好,便辞职回了老家常州。之后日本投降,紧接着就是内战爆发,一晃这就就到了五二年。
五二年时,政府为了快速恢复经济,政策上是鼓励私营企业的。于是很多家中有积蓄的人,都去了上海开厂经商。而姥爷这些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则在一旁等待时机,蓄势待发。
姥爷的一位好友先行决定去上海找找机会,临行前姥爷在家做了一桌菜,为好友送行。席上半开玩笑的说,你去上海后,也帮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不过丑话说在前面,工钱开一百块钱一个月我才去,九十九就别叫我了。
这一百块钱月薪是什么概念?五十年代你搞对象揣一块钱出门,两个人逛公园、看电影、下馆子一天玩下来,回来还能剩几毛钱。姥爷开的这个价码,我估计和现在在上海找一份月薪过万的工作差不多。
好友拍拍胸脯,说这事情包在我身上,你就等好消息吧。
姥爷的朋友去上海才一周,就回来了。进了姥爷家就嚷嚷,“老李,收拾东西准备跟我走,我给你在上海谋了个差事!”
姥爷笑着问:“工钱开多少钱一个月?”
“都谈妥了,每月一百四。”
(待续)
请问您这个系列的第十章在哪里?
这个坑似乎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了。
继续蹲坑
五二年时候一张邮票800圆……
开玩笑,一百四当时已经是教授级入门工资了……
1952年的时候流通的还是第一套人民币,由于战争和建国初的经济波动,
第一套人民币的面值膨胀得很大。1952年物价基本稳定,这时月薪都是
论万,经济活动都论“亿”,可参考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才登台以1:10000的价格替换掉第一套。而这时
三反五反运动已经过去好几年了。
有点奇怪的是,1952年2月开始,打击违法资本主义工商户五反运动已在
各大城市大幅度开展,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还谈得上鼓励私营企业吗?
会不会说的是1950或者1951年的事啊?
跟姥爷的谈话中,所有有关钱的事情,他都是以“块”作为单位的,从未提及“万”这个单位。
究竟是他那时候的确140元一个月,还是当时为了计算方便,大家都不提那个“万”字了,这个我要等过年的时候,再跟他老人家确认一下。
三反五反对工商业打击确实很大,但是某些政府急需的行业,受的影响小一些,所以至少姥爷他所在的私营厂至少55年左右还很受政府重用的,这个我后面详细解释
另外,也正是因为三反五反,很多人才吃不准政策走势到底是如何发展,所以持观望态度不敢过早出山。这点我也多谢藏野老兄的提醒,我才想通了,为什么jazz的姥爷要让好友先去上海探探风再说了。
我也不知道怎么的,帖子就神秘消失了
正在联系铁老大,看能不能恢复回来,不然只好重发了
我姑妈回忆建国初她的工资时,也一直说是几十“块”
从不说几十“万”。从第二套到第一套正好是一万比一,
兑换前后物价都比较稳定,隔了四五十年,模糊掉这个块
万之分也是很正常的,这个属于我鸡蛋里挑骨头,k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