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推荐:大秦帝国,新浪连载 -- 索额图

共:💬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大略驾群才

大略驾群才

――读《大秦帝国》第一、二部有感

  

雷达

  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共6部,目前已出第一、二部,字数已达100多万言,可见规模之大。就已出前二部看,最大的角色嬴政尚未登场,吕不韦李斯韩非赵高以至蒙恬章邯这些熟悉的人物也还没有崭露头角,应该说,作为由6大部构成的长卷,其高潮尚未来临。但是,仅从走到台前的新君秦孝公和来自卫国的贵族少年公孙鞅来看,虎虎霸气已扑面而来,弱秦向强秦的转化,犹如大河出峡,势不可挡。这不由要让人吟诵李白的名句:“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好一个“大略驾群才”!事实上,对于此书的作者孙皓晖先生来说,何尝不也是在以非凡的气度和策略,驾驭着星汉灿烂般的众多人才呢?

  大秦帝国的历史,我们似乎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昔日随着“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其历史评价在不断演变。文革中秦始皇还扮演过重要角色,参予了当时的“路线斗争”。现已证明,文革中流传甚广的那首《呈郭老》,确系毛泽东诗作。诗里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在历史上,秦始皇时而被斥为暴君,时而被颂为千古一帝,例如他的修造万里长城等业绩,或作为民族的伟大象征,或作为劳民伤财,生灵涂炭之罪证。总之是,对秦始皇及其严刑峻法的评价非常复杂,有点说不清楚。不可忽视的是,在民间传说、民间文艺和通俗历史小说中,道德化的评价所起到的作用非常之大,秦帝国和秦始皇,尤其是后者,常常被描写为“苛政”和“暴君”的代表。然而,对这段历史我们同时又感到陌生。为什么呢?因为各式各样的评价多,生动翔实的历史叙述反而少,观念影响着对历史的书写,以致它兴衰生灭的真正面貌被遮蔽了。与之相联系的,是对它的历史评价的模糊性,歧异性,至于以纯文学的方式展开深入的审美评价更谈不到。的确,我们还没有一部与其历史相般配的小说:以大手笔,写出龙骧虎步的历史风云。

  孙皓晖先生所做的,正是这样一件有意义有价值同时难度甚大的创造工程。这部大著的主导理念,若用关键词表述,便是: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对此作者是深怀感慨的。他说,在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下,中国文明的正源的光焰竟然离奇得变形了。对民间传说、话本小说而言,也在起着肆意涂抹和歪曲事实的作用。于是他萌动了“将帝国说叨清楚的冲动”。然而,“说叨清楚”,谈何容易!

  小说大致是从三家分晋后写起的。对于秦的先人非子之受封,庄公之受命为西垂大夫,穆公之成为春秋霸主之一,这些前春秋或春秋时期的史事,基本舍弃了。就这两部看,主要线索是写商鞅变法和“合纵”与“连横”之争。作者的描写是富于声色的。在作者看来,秦帝国兴亡的400年中,是个大转型时期,进行着大竞争,大张扬,大融合。由于青铜时代被铁器时代所替代,生产工具的这一变化改变了一切。这是个强者生存的时代,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同时是个思想活跃和比赛智慧的时代。

  比如,小说对鬼谷子的几个学生写得比较生动,阴险至极的庞涓与大智若愚的孙膑的较量,颇多深厚的人性内涵,对于勾勒当时纷纭缭乱的历史画面,有画龙点睛之妙。商鞅二次变法的描写,所占分量较重,对于全书探寻“正源”的主题,有突出之力。从求贤令商鞅之出到腥风血雨中商鞅被车裂,是一支悲壮的前奏曲。小说的另一特色是对“士”的把握,也即对当时活跃异常的政治化知识分子的生动描写。突出者,如苏秦张仪之流。苏秦胸挂六国相印之得意情态,宛然如画。作者强调这些知识者的政治功利主义,他们不惜头悬梁锥刺股地苦学苦练,为的是获得统治者的赏识,搏取一官半职。在这里,知识、权谋、智慧、辩才是他们生存的本钱,沽名钓誉的工具,含有商品性、交换性,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可动摇的信念和主张。从当年的士大夫到今天的知识分子,似有一条血缘暗线贯通。

  我对作者探究“正源”的大理念表示理解。大秦帝国立国后虽仅15年即灭亡,但它的划时代的意义是不可磨灭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废封建,立郡县……,这些确乎奠定了中华文明大一统的根基。琅琊台的始皇纪功碑云:“六合之内,皇帝之上,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除了因缺乏现代地理知识的夸大,大体上合乎当时事实。但我同时想知道,站在今天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秦帝国史,除了对正源的激昂的赞叹还有没有更深切的反思?为何称为文明正源?正源与正统有无区别?正源是否含有正本清源,廓清迷雾的意思?作者对大秦帝国心向往之,向源头寻找智慧,寻找基因,寻找原生文明,探究民族精神的初衷令人嘉许,但是,源头和基因中有没有沉滞的负面的东西,如何科学地看待我们的正源,恐怕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所谓“焚坑事业要商量”就证明了这一点。还有,对“正源”的全面肯定会不会导致对法家的全面肯定?总之,激情不能代替理性。

  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前两部,后四部尚未面世,故对《大秦帝国》做出全面评价为时尚早。就小说艺术言,作者的笔墨还可以放得更开,更洒脱些,叙述角度还可以更多变些。对话没有必要都用引号。写的虽是凝重的历史,可否汲取一些现代小说的自由的叙事技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