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摘】英萃再拾——重读《陈寅恪的最后20年》 -- 浮云
陈寅恪的财富非是个人的,应当是同属于社会。在陈寅恪生前,中国学界便一直翘首以待陈寅恪能写出通论性的中国通史或者中国文化史,一时有“天命所归”之切望。但陈寅恪没有写出这种体系性的著述。在陈寅恪晚年,社会传出陈寅恪埋首研治古代两个“红妆”的生平事迹,许多人曾大惑不解。直到今天,依然有学人认为陈寅恪耗费十余年时间撰写《柳如是别传》是不值得的。
陈寅恪治学特点是厚积薄发。穷经十余年,四十年岁前后一批佛教、蒙古源流研究等论文问世。四十岁后的陈寅恪,治学方向转向华夏的中古历史。1940年,五十岁的陈寅恪写出《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年后,再写出专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早年以“考据”闻名,这两部书证明,大师把握全局的本领同样炉火纯青。
五十五岁,陈寅恪目盲。失去双眼的学者,如同鸟儿失去双翅。他只能用情感、心灵去探索。故陈寅恪晚年致力另辟“以诗证史”,引申诗韵中的微言大义,实为一个双目失明学者无奈的选择。
《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的确是有点“大材小用”。“独为神州惜大儒。”但换个角度,如果不是陈寅恪,如果不是有充满牺牲精神的助手黄萱和寅恪夫人,如果不是有典籍大学周连宽、名山传人蒋天枢的默默奉献,这两个“小用”,面世的可能也极小。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我也很喜欢这本书. 吴栋 字43 2007-05-18 21:38:06
🙂陈的高足非常有限也非常清楚 littles 字38 2007-05-18 15:22:20
🙂【原摘】传道授业解惑 2 浮云 字342 2007-05-06 07:27:09
🙂【原摘】目盲与体系性巨著的缺失——豫蒙请进
🙂通论与否不是问题 1 豫蒙 字294 2007-05-04 01:44:58
🙂【原摘】名山事业执行人 6 浮云 字666 2007-05-01 16: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