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经天纬地的沈括----引子 -- 黄河故人

共:💬54 🌺28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沈括年轻时干过的那些事儿

沈括,要说起来,你要是不知道他是谁,那您都不好意思说您是中国人呢。没有办法,谁让他入选了我们的中小学课本呢!沈括干过的事多了,可不止课本上所写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沈括年轻时干过的那些事儿吧。

沈括21岁那年,父亲沈周去世了,由于沈周生前宦绩斐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所以按照封建时代父死荫子的规定,沈括在守孝三年后,(可能当时皇帝老儿还没有看出沈括的才华,没能下旨“夺情”),来沐阳县出任主簿(副县级干部)。

主簿这个官呢,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助理这个官,但是可不好干呢。名义上虽然是县令的助手,可是实际上即贱又累,“县令出出嘴,主簿跑断腿!”没办法啊,官大一级压死人啊!当时,沐阳县令是个年逾花甲的老头子了,年事即高,精力不济,偏偏又嗜酒成性,整天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做一天县令喝一天酒”,于是乎,沐阳县的大事小事,都要沈括亲自去做。如果沐阳县太太平平,也就罢了,可偏偏流经沐阳县的沐河水年年泛滥成灾。沈括上任不久,就被县令派去干这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率众疏河开渠,修堤筑堰。沈括接下这差事之后,就响应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亲自实地去调查研究。调查一下不要紧,看到的修河农民工的情况让沈括真是心如刀割啊!还不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农民小农思想再严重,也知道河堤修不好,一场洪水下来,家里的家当全部玩完,所以干活不给钱也没有说不积极的。但是问题是,当时是即没有现在的推土机,挖掘机,拖拉机,也没有现在的胶轮平板车,农民工可是全凭着自己的一双肩膀挑担子啊,许多农民工被重担压的向一边歪着身子,他们的肩膀被扁担,杠子磨肿了,有的还磨出了血泡,然后血泡又被磨破了,鲜血流脓的样子,让沈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啊,毕竟父亲是大宋朝的好干部,儿子也是和人民心连心呢!可是如何才能为他们解除这一痛苦呢,沈括也一时想不出什么很好的办法。

虽然是负责疏河开渠,修堤筑堰,可是每天还是要向县令“早请示,晚汇报”。没有办法,官僚主义害死人啊。有一天,沈括在县衙里向县令汇报完工作,正准备聆听县令的最高指示的时候,突然县令骂人了!不过不是骂沈括,而是骂他的贴身仆人,座椅垫子太薄了,沈括的报告时间一长,县令的屁股可是很不舒服了!沈括忽然触类旁通,豁然开朗,既然椅子上做个厚垫子可以让屁股坐着舒舒服服,那么由此及彼,扁担,杠子上不也能做个垫子,让肩膀舒舒服服吗?看起来,我党经常宣传的那句话还真没有错,好官和庸官的区别就是:他心里有没有装着群众,有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上!老县令天天做垫子,想到的是自己舒服不舒服,有没有想到民工舒服不舒服啊?

于是,沈括大步流星走到了工地,让农民工兄弟们把扁担裹上了棉花和粗布,农民工照做之后,再挑重担、抬泥筐的时候就舒坦多了,于是一致交口称赞!毛主席告诉我们: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最卑贱者最高贵!只要给了条件,群众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没过几天,有个农民工弟兄觉得把扁担裹上棉花和粗布还是不够方便,于是他自己又做了改进,用旧布包着棉花围在了肩膀和脖子的周围,这样一来,又方便,又简单。沈括看了之后大喜啊,当即画了张草图,交给沐阳城里的裁缝匠,让他们照样子赶做了几千个,发给了农民工兄弟们,农民工兄弟们就是好啊,看到沈括主簿都是副县级干部了,还是如此关心他们,自然是更加拼命挖泥挑土,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在汛期前一个月,顺利完成了疏河开渠,修堤筑堰的工作!防住了洪水,当年可是喜获丰收啊,农民兄弟心里乐开了花啊!

“吃水不忘挖井人,丰收感谢沈主簿!”沈括在沐阳治理沐河的事迹,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传开了,百姓集体上书给朝廷,要求表彰沈括,县令也乐得做个人情,推荐沈括升职。不久,朝廷就蹿升沈括为东海县县令。

沈括走后,沐阳人民怀念他在沐阳治水的功绩,就把这种能保护肩膀的布垫子起名叫做:“沈垫肩”。春去秋来,岁月悠悠,流传至今,就简化成了:“垫肩”!

通宝推:wlr,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