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对600812华北制药的分析 -- 八重引力

共:💬9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基本面分析一,主要产品价格2007走势 2

青霉素价格继续飙涨 华星制药等企业闻风复产

--------------------------------------------------------------------------------

http://cna.chemnet.com 2007-04-27 07:49:04 第一财经日报

  “跟着感觉走。”河南华星制药厂供销处处长李良才在论及青霉素工业盐价格的时候,喜欢重复这句话。

  而现在,他的感觉越来越好了。今年以来,青霉素工业盐由低谷时的6美元/BOU(十亿单位)飙升至11美元/BOU,而这样的上升趋势目前仍未停止,就在上周,更出现新一波“暴涨”行情,再从11美元/BOU涨至16美元/BOU。

  作为全国最大的青霉素生产厂家,华星制药得益匪浅,李良才当然充满乐观情绪。

  来自健康网的价格监测数据显示,目前青霉素工业盐国内实际成交价格在15~16美元/BOU,虽然成交量不是很大,但也是一个过渡期。而出口价格变化不是很明显,2月份大单的价格依然在9美元/BOU,偶尔几笔能达到13美元/BOU。

  “从目前状况来看,(国内价格)势必会带动未来几个月出口价格上涨。”健康网研究员巴艳凤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市场普遍认为,引发这轮暴涨行情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因为环保压力下部分处于二、三阵营的厂家停产,第一阵营的企业也有限产减产动作,造成货紧价扬。同时,反过来也使得价格掌控更趋集中于华星、华药、哈药等少数大企业手中。不过,李良才否认有可能存在几大厂家联手继续推高价格的可能,“这是市场行为,大家各干各的。”他对记者说。

开始限价,问题是能限制住吗?

青霉素工业盐第三次限价能否执行遭质疑

2007-5-21

虽然达成协议的愿望是良好的,但如同前两次的限价一样,现实中限价能够保持多久,同样是个疑问。

熟悉的青霉素工业盐限价协议又再度重现,然而,今时已不同往日。

17日,从正在南京召开的第58届中国国际原料药会展(API)上传来消息,全国几大青霉素生产巨头又坐在了一起,商讨青霉素工业盐限价协议。

“已经达成了限价不高于135~140元/BOU(十亿单位)的协议。”一位与会人士表示。

这已是中国最大宗原料药青霉素工业盐历史上的第三次限价协议。

2003年9月,华药、石药、哈药、鲁抗等四大生产厂家曾达成协议,敲定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价不低于6美元/BOU。其时,青霉素工业盐国内价格已跌破60元/BOU。

2005年9月,前述厂商再加上华星制药,五大厂家再次达成协议,约定出口价不低于6.3美元/BOU,内销价不低于57元/BOU。其时,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价格在6.2美元/BOU左右。

这两次限价协议是在青霉素工业盐价格骤跌不止情况下,协议不再降价。而此次却是在价格狂升不已的情况下,协议不再涨价。此时,青霉素工业盐自去年年中以来已是一路飙升至13~15美元/BOU,快接近历史最高点。

“这个时候定价其实很重要,价格如果这样继续涨下去,印度可能就不买中国的青霉素工业盐了,改为自己生产,这对大家都不好。”健康网研究员巴艳凤分析。

印度是目前中国工业盐最大出口国,出口量占国内总产量接近70%。而在此之前,由于工业盐价格狂升,导致印度国内企业采购成本过高,已有印度国内企业开始恢复生产工业盐。

与此同时,连升不止的价格行情也使得国内下游制剂厂家倍感压力,比如阿莫西林厂商。

其二,追究这轮原料药价格行情强劲的缘由,是因为不断增加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因环保压力企业难以满负荷生产的供需矛盾,如果是因为供需暂时缺口而影响市场价格过度增长,则势必会刺激国内已经停限产、转产的一些老青霉素生产企业增加产量或重新进入,届时,价格亦将很快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

这样的苗头已经开始出现,也是在此次API会议上,传来了四川制药已开始复产和江山东风制药正准备复产的消息。

虽然达成协议的愿望是良好的,但如同前两次的限价一样,现实中限价能够保持多久,同样是个疑问。“我们并没有参加这次限价,肯定限不住,对印度的出口也一样。”全国最大青霉素工业盐生产厂华星制药副厂长章全义则对记者说,历史上第一次限价协议,正是因为华星的拒不执行而流产。

亦有市场人士认为,80~100元/BOU为青霉素工业盐的合理价格水平。但从目前来看,有价无货的现象仍会持续。能否回落到正常水平,还要取决于未来的供求矛盾转变。

(中国证券报 2007-5-18)

半合成青霉素 2007价格走势查询不到

但有利好消息,出口方面会有斩获,价格也会比无认证时上涨,但上涨程度不知

华北制药华日公司半合成青霉素柔性化生产车间投产

2007-1-8

2006年12月31日,华北制药集团华日公司半合成青霉素柔性化生产车间正式投产了。

新项目按照精品原则、通过国际高端认证原则、柔性化原则、运营成本最低原则、安全环保原则建造。项目厂房设施按ISPE(国际药物工程协会)标准进行设计建造,设备布局和洁净层流设计完全符合美国FDA和欧洲COS无菌认证要求。同时引进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过程控制系统进行工艺监督、控制和记录,有利于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控制,避免人为干扰因素对产品的影响,与之配套的环保处理设施采用的“半合青高浓度废水预处理工艺”填补国内空白。

华日公司是普鲁卡因青霉素国际市场主要供应商,产品80%出口。新项目的建成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华药产品在国际高端市场的占有率,有利于华药集团青霉素产业链的完善与整合。对增强“华北”牌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提高普药战略营销单元产品向半合成青霉素深加工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华北制药华日公司无菌普鲁卡因青霉素通过欧洲COS认证

2007-4-9

2007年3月22日,华药华日公司收到了EDQM(欧盟药品质量指导委员会)颁发的无菌药品GMP符合性证明(EU guidelines on Manufacture of sterile medicinal products)。这标志着华北制药华日公司主导产品无菌普鲁卡因青霉素原料药产品符合了所有欧盟国家的GMP要求,产品可以直接销售给欧盟成员国的任何厂商直接使用,为华日公司继续贯彻面向国际高端市场策略,扩充国际市场份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华日公司成为中国首家通过欧洲COS无菌认证的本土企业。

COS认证是中国原料药合法地被欧盟的最终用户使用的最佳最简便的注册方式,也是欧盟保护本国企业,设置国际关贸壁垒的一种方式,通过难度较大。目前中国只有30余家企业的86个非无菌产品和中间体通过了COS认证,无菌产品只有“Antibi'ao公司”(中意合资)通过了认证。华日公司是欧洲EDQM给中国本土企业颁发的第一张欧盟无菌药品市场“入门证”,产品可以直接销售给欧盟制剂厂商分装生产。

华日公司还是中国唯一一家接受美国FDA无菌品现场检查的企业。目前,华日公司产品已经在国际15个国家完成注册,其中,氯唑西林纳产品已经成功在日本人用药市场注册,成为首家中国无菌药品在日本人用药市场注册企业。2007年,华日将继续推进FDA无菌品认证工作,争取在国际高端认证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头孢类产品 无具体数据支持,估计全年持平或微跌

头孢菌素在上下游市场的双重挤压下能否破冰

2007-4-23

大多7-ACA的生产商同时也在生产青霉素,在青霉素相对高利润的逼视下,头孢菌素市场未来将如何演变?

占据抗生素45%市场份额的头孢菌素,在步入21世纪的短短几年里,得到了诸多资本的普遍关注。迅速崛起的市场、快速扩大的产能,将该产品链在行业的影响力一再推升至“抗生素贵族”的宝座上来。

也许正是应了中国的那句“枪打出头鸟”的古话,在行业整顿的战鼓声中,头孢菌素一度被认定为抗生素中“严打”的对象。因此,头孢菌素成为抗生素领域的重灾区且这一情势延续至今,与其2005年之前高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在青霉素系列这一老产品链市场连续火爆的映衬下,头孢菌素简直就成了“落难贵族”。时下对于这个“落难贵族”,关键的在于如何为2007年营造稳定的局面。

在上下游挤压中渐渐萎靡

在政策和行业无序竞争的双重影响下,头孢菌素市场的发展受到了强大的阻力。反商业贿赂的强力推进、药品流通领域专项整治、一轮又一轮大规模药品降价、药品招标模式的新变化等种种来自政策面的影响,使得2006年度的头孢菌素市场遭遇到巨大的改革力度和生存压力。

行业的无序竞争更加惨烈。上游的7-ACA企业操纵了价格的“两降两升”:从2006年1月5日到11月8日青岛原料药会,将本来就处在多事之秋的头孢菌素产业推入了更加步履维艰的境地。7-ACA领域2006年频繁调整产生的连锁反应,成为行业市场人气大起大落的元凶,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甚或超过了抗生素降价令,这从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头孢菌素市场萎靡不振的表现可见一斑。

处于行业的中游原料药企业,在2006年里显得是“没着没落”:受上游的7-ACA价格频繁变动和下游的制剂成本倒推和压力上传的影响下,夹在中间的原料药生产商左右为难。而下游的制剂厂家在7-ACA和相应原料药走至价格低位的时候,不顾产品的生命周期,争相降价,将众多的头孢菌素制剂价格一度降至历史最低点。恶性竞争使得众多头孢菌素制剂价格纷纷探底,致使原料药再次提价之时制剂厂家涨价困难,纷纷叫苦不迭。到了广东实行挂网采购的时候,价格竞争就发展到了“惨烈”的程度。

步入消长型竞争模式时代

在抗生素市场严重供大于求而市场增量又大幅度放缓的情势下,头孢菌素与其他种类抗生素之间、头孢菌素系列产品之间的竞争就越来越激烈,如今已步入消长型竞争模式的时代。

在消长型竞争阶段,一部分落后、过剩的生产力将被消灭和淘汰;当市场资源变得稀缺之时,生存意味着逼退对手,发展就意味着削弱对方。就拿头孢菌素和青霉素这两类抗生素来看,近几年来,相关政策和舆论环境对青霉素系列制剂产品和头孢菌素系列产品的作用是不同的,甚至在2005年和2006年里已经有不少青霉素系列产品的利润水平已经超出了头孢菌素;从平均意义上看,有许多头孢菌素产品也早已步入了微利时代。于是,此消彼长的规律贯穿在抗生素领域的竞争中,青霉素系列产品开始收复早些年被头孢菌素夺去的部分市场份额。

同时,头孢菌素系列品种之间的竞争的也日益显现。现在,作为头孢菌素制剂品种中销量最大的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等兄弟品种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为这些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的表现相近,可替代性强,这也是具体到某一品种的细分市场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头孢他啶凭借其对绿脓杆菌感染的特效、可穿透血脑屏障、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等产品差异化表现,得到了医患双方的普遍认可。据了解,一些原料药生产商已经将头孢他啶原料的单价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的激烈,更多体现在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层面上。由于市场容量的相对稳定甚至是萎缩都意味着市场资源的紧缺,更多企业的涉足或产能的提高都意味着对有限市场份额的争夺,因此,激烈程度与日俱增,处于其中的相关企业还有相当一段苦日子要熬。

稳定的前提之一是7-ACA市场相对稳定的预期

应当看到,像头孢曲松钠这样的大众化品种,对大多数的制剂厂家乃至原料药生产商而言已经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像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这类品种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受到6-APA产品链影响的情势下,这些品种在2007年度里很难有上佳表现。但对于整体而言,要稳住头孢菌素市场大局,就必须保持7-ACA市场的稳定。

在今年3月8日福州的7-ACA协调会上,与会的企业达成了一个初步的行业协议。协议更多地关注了整个产品链的健康发展,将今后行业努力的方向之一确定在了“稳定价格”上。通过一个多月的观察发现,协议发挥出了应有的影响力,如头孢曲松钠市场从年前的870元/公斤降为今天的810元/公斤的价位上后,以福抗为代表的头孢曲松粗品供应商依然坚持在680元/公斤这个点上,从而守住了7-ACA价格的最后一道防线。

此外,随着青霉素系列产品一年多时间来的上佳表现,相较青霉素产业链,7-ACA产品即使依然维持在770元/公斤的价位上,其盈利水平仍相去甚远。而大多生产7-ACA的前期原料的发酵设备是可以用来生产青霉素的,现在的情况是大多7-ACA的生产商同时也在生产青霉素,因此,出于高利润下青霉素争夺7-ACA产能的考虑,有理由推测,2007年7-ACA的产能不会像2006年那样严重供大于求,这也就具备了价格相对稳定的一个坚定理由,从而对整个7-ACA产品链上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会大有裨益。

机会仍在

业内人士普遍将2006年定义为医药行业发展的“寒冬”,并将2007定位在行业发展的“冰封期”。不过,“冰封期”也并不全然意味着头孢菌素原料药将失去“人气”。

站在行业健康发展的高度看,在2007年尽管相关的政策将更加严厉,但给我们的感受还是相对稳定的,加之全民医保政策和第三终端的迅速崛起,对药的需求基数将近一步放大,从而对众多已经回归百姓价位的头孢菌素制剂品种的机会还是有的,大品种绝对用量仍会进一步增加,而像头孢他啶这样迅速成长的“领头羊”品种更将会有上佳的表现。其他一些小品种也会有出现“黑马”的机会,如头孢匹胺、头孢米诺这样的小品种,它们在2006年里就在行业发展的夹缝中呈现出了不俗的表现,在2007年里也将延续这样的发展势头。因此,只要企业及时抓住供需信息,携手保持上游7-ACA的稳定,2007年依然可有作为。

(医药经济报 2007-4-19)

再转一个博客中的分析供参考

http://ssddmm1973.blog./47012859.html#comment

你们可能打不开网址,转载博客原文(5.21日):

我看了华药很多年,认为今年的行情,今年的业绩是历史最高的,而股价还是底部,尤其的这次走势很稳,我看它应该今年创历史新高,20元以上吧。业绩太好了,好的不可想象。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请相信我说的,我是行业内的,估计近期到12应该是没有问题,再以后得看天气,大气候好了,大家都好,大气候不对,各股的表现就看庄的意图。我是老股民,看股票就是这样,感觉华药好像要有大的动作了。仅作参考吧。

相关的股票有东北制药,鲁抗医药,广济,鑫富,星湖,但是星湖今年的产品价格不是特别好。我还是喜欢大的企业,如东药,鲁抗,华药,这些能左右市场,呼风唤雨的大企业。大家看着,肯定都有好的表现,重要的技术指标大家自己看吧。我也不懂。哈哈。

很多同志都说我没有具体数据,说:一VC,价格从23000一吨到了85000了,也就是3月份开始涨价的,二,阿莫西林,从200000元一吨到了480000一吨了。三,工业盐青霉素钾,从50一个十亿单位到了150一个十亿单位。其他的不一一列举,也许大家说了,你说的价高业绩就好吗,这是个因果关系,不是一定的这样就那样,业绩好不一定股价高,但是真正能够带给我们稳定收益的一定是要有业绩!

关键词(Tags): #600812#华北制药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