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伊丹有个“朝鲜屯” 上 -- 萨苏
所谓“朝鲜屯”的入口处,背景中的飞机似乎提醒着我们这块地方的主人的出身
“伊丹有个朝鲜屯。”这是我搬到此地不久知道的事情。当时,作为好吃的中国人,曾向日本邻居打听有没有猪头肉卖。对方点点头,表情却有些古怪,勉强在地图上指了个地方就闭口不言。
当时只以为这样“古怪”的口味令日本人吃惊,而去了一趟,才明白其中缘由。
这片在伊丹市郊区,由飞机场,猪名川河和军行桥围起来的三角形空间,对日本人来说是个不愿意涉足的地方。狭窄曲折极不规则的街道往往只通一人,破败的房舍后面是随处可见的垃圾,醺醺的歌声从漂着煮猪大肠味道的小饭馆里传出,大声喧哗的朝鲜话,俨然是一个独特的国中之国。这一切都让人很难相信自己依然在日本的国度。
这里,就是被本地居民称为“朝鲜屯”的朝鲜,韩国人聚居区,象这样的聚居区,在日本稍大一点的城市中几乎都以各种形式存在着。
也就是从这次旅行,才让我对在日朝鲜/韩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在日本的城市里,这些来自大陆半岛的面孔随处可见,在伊丹市中心的弓场医院一边,朝鲜设立的办事处门前车水马龙。今天,在日本的朝韩侨民共计六十余万,如果加上加入日本籍的朝韩裔族人,则总数超过三百万之多,相对于一百多万的中国侨民来说,无论总数还是比例,都要高得多。相比于在日华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区只有横滨,神户两处唐人街而言,其聚居区也堪称星罗棋布。
如果仔细分析在日的朝韩族群,就会发现他们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和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侨民一样,到日本留学,生活的“新”侨民,他们除了因为朝鲜语语法与日语极其相似而在语言上比较容易适应以外,与其他国家侨民并无二致。另一部分则是类似“朝鲜屯”居民这样的“老”侨民,这是日本侨民中一个独特的人群。
在日的朝韩裔“老”侨民比例远远超过华侨,其原因和他们居留日本的过程有很大关系。二战以前,当日本发生大的社会动荡,比如东京大地震期间,出于当时日本社会普遍的仇外心理和岛国意识,中朝侨民曾多次遭到无端的攻击乃至屠杀,造成大量中朝侨民逃离日本。因此,传统意义上朝韩裔侨民数量并不是很多。他们的数量在二战结束时骤增而达到一个顶峰。这是因为二战中日本劳动力短缺,曾经有组织地大量征集朝韩人作为劳工在日本的矿山,工厂等地劳动。二战结束以后,朝鲜半岛局势动荡,而日本的政局陷于半瘫痪状态。当时,在日的中国劳工也比较多,但朝鲜由于曾经被日本“合并”过四十年,很多人接受了日语教育,所以在战后,中国劳工更多地选择了回国,而很多朝鲜劳工则自发地组织起来,留在日本生活了下来,形成日本朝韩裔侨民的骨干。
这个过程颇为艰苦,以我所在的伊丹市为例。二战中这里的飞机场是日军重要基地,曾征集上万名朝鲜劳工进行劳动。日本战败后,这些劳工失去控制,也无人组织他们回国,于是他们自发地占据了这片今天被称为“朝鲜屯”的荒地,搭建简易房屋,依靠出卖劳力和捡拾垃圾等手段生活下来。这样的开端,给今天“朝鲜屯”这类朝鲜人聚居区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方面,“棚户区”的建设方式,使其公共设施不足,整体缺乏规划,道路狭窄,布局凌乱成了先天顽症,另一方面,居民来源造成至今这里朝韩族人大多从事建筑业和类似蓝领工作。
五十年代,朝鲜曾大规模动员在日本的朝韩族人回乡,但仍然有很多朝韩族人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而不愿回国,甚至因男女比例失衡,还进一步从朝鲜偷渡配偶来日。日本政府对擅自占用这片土地的朝韩族人十分头痛,曾多次进行驱逐工作,但遭到朝鲜族裔民众的团结对抗,甚至引发一些暴力事件。由于日朝之间许多历史问题悬而未决,包括慰安妇问题,劳工赔偿问题等,日本政府底气不足,不敢进行强行的镇压,只是因为这个原因,日本人平时也很少光顾这里,这就是我的邻居提到这里时表情古怪的原因。不过,这些人当时仍被作为“非法滞留者”看待,没有基本的人权和社会保障。经过朝韩族人长期的斗争,而且他们确实为缺乏劳力的日本社会提供了急需的人力资源,才使日本政府最终改变了态度,承认他们的居留权利。只是,日本从未实施落地出生国籍法,因此,这些韩朝人的第二,第三代后裔,有些虽然生在日本长在日本,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法与日本人毫无二致,有很多人已经改用了日本姓氏,却依然拿着特殊的外国人证件,而没有日本的公民权。
现在,这里的气氛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剑拔弩张,每到朝鲜的节日,“朝鲜屯”的朝韩裔人也会打起鼓来,穿上民族服装,组成游行队伍穿街过巷,让当地人领略一下异国风情。并不失时机地邀请周围居民到他们设在小学校操场上的舞台去观看民族歌舞,购买泡菜等民族产品。日本人看来也接受了“国中之国”独特的现实。
然而,矛盾依然无所不在。今天“朝鲜屯”的在日朝韩人的年轻一代在两极分化,有很多已经走出了这片地方,在日本的各个领域中工作。他们除了身份证件不同,不能参加选举以外,与普通日本人几乎没有区别,自己也以“日本人”自居。他们往往会找个机会与日本人结婚,或者通过日本法律中“归化”的条款取得日本国籍。对他们来说,血液中的朝鲜成分已经成为一种累赘,对日本人不肯直接让他们“入籍”颇有怨意;也有很多朝韩族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形态,通过自己居住区的自治会,朝鲜语学校等机构,体现着出明显的民族特性,这是今日“朝鲜屯”居民的主流态度。这些人尽管很多只会说日语,但对韩国和朝鲜的政府仍有较强的归属感。近来,日本与朝鲜之间矛盾横生,双方相互指责和攻击接连不断,在日的朝鲜方面机构却依然死而不僵,和日本有这样的族群存在有着很大关系.
这种归属感的原因,也与日本方面的态度有关.说起日本人对在日朝韩人的态度,很是耐人寻味。
初看起来,日本人对待在日朝韩人的态度,要比对待在日中国人远为亲近,在招聘,交流等方面,都是把朝韩人当作“半个日本人”看待。不过,这种态度,在日韩朝人的反应也是两极分化。一部分是因此也以半个或者大半个日本人自居,产生某种优越感;另一部分,则对此不屑一顾,甚至还有反感。
循之日朝关系史,才明白日本人这种亲近对朝韩人来说并非好意。日本民间曾有一种侮辱性的说法 -- “第三国人”。“第三国人”的含义是日本国,外国以外特殊的人群,主要指的就是朝鲜人,韩国人,意思是他们属于日本曾经屯并和殖民过的,没有资格和其他国家的人一样与日本人平起平坐。换句话说,外国人是客人,“第三国人”呢?近似于清朝的旗奴,无论此后你取得怎样辉煌的地位,总是被日本征服过的。前几年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给自卫队员讲话的时候,提到东京如果出现大灾难,朝鲜侨民可能乘机暴动,还用过这个词,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当然象石原一样顽固的右翼人物在日本也是少数,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三国人”这个词已经渐渐走进历史。词可以走进历史,观念却难以一下消除,在日本,针对朝鲜韩国的歧视不是针对某个人的,而是针对整个的国家。
也正是这种歧视一直让朝鲜人耿耿于怀。当初,“日韩合并”时期,日本人曾经勒令朝鲜人说日语,除了皇家李氏一门外全部改日本姓,这种强迫的屈辱让朝鲜人深深不满。1945年日本投降时,朝鲜人第一件去做的事情就是砸掉门上的日本姓氏,今天还有日本政治家说当年朝鲜人改日本姓是自愿的,不知道是不了解历史还是故意颠倒黑白。而战后日本人依然带有这种“故主”的眼光去看朝韩人,比如,在广岛遇难的朝鲜人,不可以和日本人一样享有在一起祭祀的权利。这种眼光,也许是朝鲜和韩国对日态度从民间起就强硬非常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第三国人”,某种含义上也涵盖一部分中国人,包括台湾和东北的中国人。理由是这两处也曾经是日本的殖民地。但是,并不包括大陆除东北以外的其他地方。原因是这些地方的中国人从来不曾被日本征服过。总的来说,中国人在日本人眼里是完全无关的族群,虽然不象朝鲜人那样接近,却是主人客人之分的。得知这种分法,真是让人不知该感谢先人英勇抗战给我们留下的尊严,还是应该感慨少帅东北丢得太不当一回事,影响至今。
其实,到朝鲜屯去买泡菜,就会发现很多在日的朝鲜人也发展得不错,房子盖得很漂亮了,也有很好的汽车。但是,那些纵横弯曲的小巷,依然总让我想起回归前香港的九龙城寨来。
[待续]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伊丹有个“朝鲜屯” 上
😉作为一个东北人,郑重地抬一杠(假的) 1 我来也 字896 2007-07-01 23:22:57
🙂走海关怎么了 1 橡树村 字144 2007-07-04 01:02:39
🙂抱歉,我这里只是转述日本的说法而已 2 萨苏 字1414 2007-07-01 23:58:49
🙂东北的地理人文环境确实不太适合游击战 q42474112 字113 2007-07-02 01:57:06
😄萨兄误会了 2 我来也 字708 2007-07-02 00:42:01
🙂萨苏最后画龙点睛的提到“强硬”与“强大”的不同 心文连博 字46 2007-06-28 23:49:18
🙂有骨气的人和民族永远都会被人敬佩看重 辰巳午未 字0 2007-06-30 0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