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十论一~五 -- 稍息

共:💬3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十论一~五

看什么新进----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一)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中收有欧阳修《为君难论》一文,此文从战国时期赵孝成王不用老

将廉颇而任用新将赵括、秦王赢政不用老将王翦而任用新将李信致使战败兵失得出结论,

秦赵二国之君“乐用新进,忽弃老成,此其所以败也”;并阐述说,“大抵新进之士喜勇

锐,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入

也。”毛泽东读此评点到,“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

郭嘉、贾诩,非皆少年新进乎?”在毛泽东看来,事业的成败不在于人的新进老成,而在

于人是不是贤、是不是有能,是不是为将之材。

注重为将之材,强调将帅作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研究国家兴亡学说的中国兵法对此作了

深入探讨。《孙子兵法》认为“道、天、地、将、法”是决定国家兴亡、战争胜败的基本

因素,“将”是其中之一。贤能的将帅是国家的辅弼,辅弼的周全国家就强盛,辅弼的欠

缺国家就衰弱,“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六韬》还指出

,要把选人任将当作国家存亡安危的大事来认真看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

在于将。将者,国之辅也,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什么样的将帅才算的上

是“国之辅”呢?《孙子兵法》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操称此为“

五德”,注曰:“将宜五德备也。”为将之材要五德兼备,不可偏废。杜牧说,“盖智者

,能机权、识变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

胜乘势,不逡巡也;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所谓“智”就是智慧,知识渊博,多谋善

断,能正确认识事物,预见事态变化,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战胜敌对势力的能力;“

信”就是诚信,言出如山,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仁”就是爱人如己,珍惜

生命,能与部属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勇”就是果敢,锐意进取,不避风险,不怕牺牲

,尽守职责;“严”就是威严,严明法纪,严格执法,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孙子兵法

》还指出,将帅在做到五德兼备的同时,还要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

利合于主”,这样的将帅才称的上是“国之辅也”、“国之宝也”。

辫贤去奸,拨庸拔锐,选拔五德兼备的为将之材是中国兵法思想的重要内容。《尉缭子》

说,“民言有可以胜敌者,毋许其空言,必试其能战也。”选拔为将之材,在进行素质考

察的同时,也要进行实践检验,把可用之人放到实践中去锻炼、去检验。素质考察的关键

要看是不是那块料,不能把“世俗之言”当作选人的标准。《六韬》说,“君以世俗之所

誉者为贤,以世俗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君,忠臣

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把“世俗之言”当作

辨别贤庸的标准,平庸之辈就会结党营私、拉帮结伙、互相吹捧、以虚名蒙蔽君主获取爵

位,出类拔萃的人难免不因莫须有的罪名而丧失晋身之途,这样国家终将危亡。

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名将,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是三

国时期的主帅及谋士。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最初都是以新进之士建功立业的,周瑜、

诸葛亮、郭嘉、贾诩更是以“少年新进”立下功勋的。因此,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人才,选

拔人才的关键在能力。毛泽东曾说,三国时期,曹操带领大军攻打东吴,那时程普40多岁

,周瑜20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

挂了帅印,结果打了胜仗。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破格提拔!他希望在

新中国能创造一种氛围,让为将之材脱颖而出,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才智,

建立功勋。

老粗出人物----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二)

毛泽东一生多次谈到汉高祖刘邦,称赞刘邦是高明的政治家,从他的谈论中我们可以领悟

出一些深刻的兵法道理。1964年1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老粗出人物!自古以来

,能干的皇帝大都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

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

,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

,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

……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毛泽东还指

出,刘邦是个大老粗,“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决策和用人是中国兵

法探讨的重要内容。

中国兵法中讲的“计”、“谋”、“算”,说到底就是决策。《孙子兵法》说,“夫未战

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杜牧注,“庙算者,计算于庙

堂之上也。”“庙算”指的就是在庙堂之上做出战略决策。“庙算胜”就是说在战前就要

做出胜人一筹的决策。《尉缭子》也说,“兵有胜于朝廷,有胜于原野,有胜于市井。”

“胜于朝廷”,就是说在朝廷上就要做出战胜敌人的决策。刘寅注,“胜于朝廷者,谋定

也。”《六韬》认为,主帅心中要有主见,看到有利的时机,要抓住不放,毫不迟疑,大

胆决断。用兵最大的灾害就是迟疑不决。“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而起,不胜则止。故

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

不疑。”《虎钤经》也指出,正确的决策是取得胜利的必由之途。“战胜而欲必胜者,定

谋贵决,机巧贵速,机事贵密,进退贵审,兵权贵一。”刘邦遇事能听取不同意见,果断

决策,这与他的老粗禀性是密不可分的。

举贤任能,选将用人是实施战略决策的重要一环。《尉缭子》指出,一国之君在做出决策

之后,必须要起用贤能之将去实施。不能起用贤能之将,而想占有天下,必定会落得一个

亡国覆军的结局。“视人之地而有之,分人之民而畜之,必能内有其贤者也。不能内有其

贤而欲有天下,必覆军杀将。如此,虽战胜而国益弱,得地而国益贫。”《三略》也指出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

家,失人也。”“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君主

治国平天下,在于收揽贤人之心,得贤人者得天下,把贤人当做自己的腹心,任贤使能,

这样战略决策才不致落空。《孙子兵法》还指出,将帅受命为将拥有临机制宜的权力,君

主不能从中制御,“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尉缭子》也强调,将帅在军中拥有绝对权威

。“夫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主于

后,无敌于前。”任用贤能之人为将,保证将帅行使职权,这是国家安定昌盛的重要保障

历史上成就大事的老粗很多,老粗一般具有五个优点:一是思想没有框框,没有书生气,

不教条,敢想敢闯敢干;二是爱惜人才,肯放手用人,不吝啬权力,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三是尊重知识,听得进不同意见,从善如流;四是能吃苦,肯接近社会低层;五是从实际

出发,不讲面子,不摆架子,不求小利,不图虚荣。这些正是中国兵法对统帅的基本要求

。刘邦是个大老粗,但他具有非凡的胆识和卓越的组织本领,这是他获得成功的本质因素

。试看今日天下,世界著名学府MBA出身的才俊遍布全球,但是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能成为

经济王国中的统帅?在经济王国中的成为统帅的不少倒是那些出身平民、身经百战的老粗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曾背诵《史记》中刘邦说的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

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

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并说,有这么一大帮人为刘邦出点子,这位老粗取得天下,自

然不是偶然的。不要小看老粗,老粗能干大事。

误于隆中对----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三)

《古文辞类纂》中收有北宋兵法学者苏洵《权书?项籍》一文,此文评述项羽用兵百战百

胜,但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不能把战略重点放在咸阳以制天下,虽胜犹败,最终

导致垓下之亡;并由此谈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

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

,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

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

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

也?”认为诸葛亮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难以进取天下,

是战略上的失策。毛泽东读此评点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

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从评点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仅赞同苏洵对

诸葛亮战略失误的批评,而且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指出

,自董卓专断朝政以来,豪强蜂起,争雄天下。曹操战胜袁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

侯,暂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世,人心归附,贤能之人尽心效力,可以联

合为援,不可以为敌。剩下可以图谋的地方只有荆州、益州两地,将军可在此建立根据地

,安抚夷戎,修明政治。一旦天下有变,可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军向宛、洛进军,将军可亲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从隆中对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为刘备策

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

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

隆中对为刘备集团最初寻找立足点、建立根据地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也对三国时期的战

略走势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隆中对在战略策划上存有内在的缺陷也束缚了刘备集团

的发展,造成蜀汉政权短命。以中国兵法理论分析,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

一是战略思想失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兵法的思想境界。《孙子兵法》指出,“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摒弃战争、确保周全、双赢共惠是最高的战略准

则,兴兵作战、攻城掠地、拼得你死我活是战略上的下策。《尉缭子》还指出,“战再胜

,当一败。”在战场上取得了两次胜利其损失相当于打了一次败仗。因此强调百战百胜不

算高明,不战而胜才算高明。隆中对的主导思想是“先战而后求胜”,把刘备集团引导到

豪强争战的漩涡之中,不得不进行无休止的争战,在争战中寻求胜利,这是隆中对在战略

思想上的失策。

二是战略选择不利。中国兵法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据有利

的战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才能保全战争的胜利。《孙子兵法》指出,“料敌制

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强调战略指

导者要根据敌我强弱形势,选择有利的战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条件做出正确的决策,远

途作战后续不接难以取胜,有的地域得而不利、得而难守就不要争取。隆中对指导刘备集

团谋取的战略地域是荆州和益州。荆州是战略上的必争之地,也即是一个是非之地,刘备

占据荆州之后导致刘备集团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得而又失,损兵折将;益州

地处边远,地势易进难出,不足以制天下。诸葛亮从益州兴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

地理条件是其失败的客观因素之一。

三是战略措施不力。战争是以综合实力相竞技的事情,综合实力强的必定战胜综合实力弱

的。“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因此,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

力分散之敌。为使弱势变为相对的强势,要掌握战争中的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

动,使敌人的兵力相对分散,我方兵力相对集中,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分散之敌。隆中对

指出,天下有变则一路出秦川,一路走宛、洛,分路合击,并取天下。出秦川是走汉高祖

刘邦打天下的老路,走宛城、洛阳是袭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的成算。历史上刘备在占据

荆州之后又西取益州,荆州由关羽驻守;占据成都之后,诸葛亮又进军汉中。这即是毛泽

东评说的“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

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分页}

刘备得孔明,促使其避实击虚占据天下一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里有隆中对的积极

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历史大势使然。可以看出,隆中对缺少中国文化的底蕴和

兵法思想的渊源,不是一个很好的战略策划,诸葛亮也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诚可谓隆

中对有对无策,诸葛亮有孔无明。它较同时代郭嘉进言曹操的十胜论相差甚远。对于诸葛

亮战略上的失误,当时的人就已经有所认识。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曾说,“亮志大而不见

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陈寿在《三国志

》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北宋时期的兵

法博士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

”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评价。毛泽东把刘备集团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隆中对身上,一语中的

,道前人所未道,独步古今。我们批评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失误,并不是否定他在历史上的

贡献,而是以此探讨治乱兴亡中的道理。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与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关系

。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未出茅庐即受到刘备的礼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独上高楼,没有

经历过大的人生磨难,没有对中国兵法不同层面的思想融会贯通,把握精髓。他告诉刘备

走上刘邦、刘秀的老路就能复兴汉室、取得天下,真乃千古笑谈。中国兵法思想层面多、

意境深,不同层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体是一致的。只有在人生曲折

磨难的砺进中日积月累,才能领悟到中国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毛泽东也正是在人生的

磨难中重视中国兵法的。

郭嘉是一位著名人物----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四)

1959年 4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说,“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

随左右,出谋划策,功绩卓著。曹操则倚为股肱,常常问计于他。郭嘉三十八岁时病殁。

令曹操十分痛惜。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

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不久,毛泽东又在一次谈话中

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

,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到袁绍麾下不

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

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

折。曹操大哭。”《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裴松之注记载,郭嘉胸怀远量,匿迹修行,

不与常人交往,所以当时并不知名,只是有见识的人赏识他。由此引发了毛泽东的感慨,

说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

毛泽东讲的实际上是智谋之士的人生境遇问题。智谋之士是不是多谋,能不能得到君主的

赏识信赖;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礼贤下士、知人善用。这是中国兵法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国兵法认为,国无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

之士不胜。“有国家者,未有不任智谋而成王业也”。然而君主对智谋之士的信赖、智谋

之士对君主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智谋之士要多谋,谋划国家安危大计,预见事态发展大

势,消除隐患于未发之际,匡正君主过失,解决疑难问题,辅主正确决策。君主要善任,

以挚诚之心待智谋之士,隆礼重义,勿施以欺,勿施以诈,君无礼遇则智谋之士不至,君

不挚诚则智谋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谋之士、能否得到智谋之策全在于君主对治世大

道的追求。周文王原是商王朝周部落的首领,周部落长期受商王朝的奴役欺凌,历尽艰险

危难,后来按照姜太公的谋划才推翻了商王纣的统治;姜太公是一位具有高深谋略的人,

长期不遇明主,以替人屠牛贩酒为生,年愈七十才遇到周文王,受到文王的礼遇,他辅佐

文王、武王平定了天下。所以《尉缭子》说,“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

明。”君主与智谋之士相遇,道合而志同,志同而情亲,治世的大道才可彰明。

郭嘉是历史上罕有的智慧之星,是值得学问家深入研究、艺术家大书特写的人物。最初他

北上晋见袁绍,袁绍不能用,又投奔了曹操。他向曹操进言,论断曹操十个方面胜于袁绍

:“袁绍礼仪繁多,常为形式所困;公从实际出发,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袁绍割据一

方,逆历史潮流而动;公顺应统一大势,奉天子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东汉灭亡在于对

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以宽济宽,不能整饬危局;公拨乱反正,以严治政,上下皆循法度

,此治胜三也。袁绍外表宽宏大量,内心量小忌贤,所任用者唯其亲戚子弟;公外表简单

严肃,内心机智英明,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此度胜四也。袁绍多谋少决,往往事后

才能意识到应当采取的策略;公谋定即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袁绍沽名钓誉,喜欢

听奉承话,那些能言善辩外表上看德才兼备而干不了实事的人多归之;公以诚待人,不务

虚名,以俭率下,有功必赏,那些有远见灼识、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公所用,此德胜六

也。袁绍见到饥寒之人怜悯益于颜色,却不考虑那些从未见到的贫困百姓,谋划救国辅民

的大计;公对眼前小事时有忽略,对待大事从不含糊,思虑所及不限于直接接触的人,恩

德加于四海,此仁胜七也。袁绍不会用人,大臣之间争权夺利,疑惑丛生;公用人得法,

使人各尽其力,不能相互倾轧,此明胜八也。袁绍以亲疏定是非,赏罚不明;公是非分明

,赏罚有道,此文胜九也。袁绍声众势强,但不懂用兵要领;公精通兵法,能以少胜众,

用兵如神,此武胜十也。”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曹操曾说,

“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视郭嘉为股肱,出则同车、入则同帐。曹操评价郭嘉忠诚

善良,智慧渊深,品性美好,通达事理,过绝于人。有人曾非议郭嘉“不治行检”,郭嘉

泰然自若,曹操见其有大丈夫意气,愈发敬重他了。郭嘉智慧渊深,通达事理,十余年为

曹操出谋划策,动无遗失,过绝于人。赤壁战败,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叹息道,“假如郭

嘉健在,我不至于落得这等地步!”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智谋之士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智谋之士大抵有三种人生作为:一是为帝王之师或帝王谋臣,出谋划策,辅主成功

,姜太公、张良、刘伯温是也;一是为帝王相将,躬身实践,匡扶宇内,曹操、李世民、

曾国藩是也;一是为布衣书生,著书行世,人不知其详,黄石公、李筌、赵本学是也。郭

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

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毛泽东还指出,我说郭嘉是借郭嘉的事来说我们

的党委书记,不要多端寡要,每天都在混混沌沌之中。毛泽东就是一位集古今智谋之大成

的历史巨人。

观人观大节----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五)

毛泽东把《资治通鉴》看作是一部大相砍书,一生不厌其读,从中探讨中国兵法的思想。

《资治通鉴?汉纪》记载,刘备的谋臣法正,主持朝政,多次利用职权行个人恩怨,有人

劝诸葛亮禀告刘备,限制法正的权力。诸葛亮从大局出发,指出法正像羽翼一样,辅助刘

备翱翔,不能因其有过失就限制他行使职权。“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

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已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

抑其威福。’亮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

变于肘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邪

!’”毛泽东读此评点到,“观人观大节,略小故。”认为观人要从大处着眼,全面看人

,不能求全责备,以小故摒弃贤才。

观人是中国兵法的重要内容,正确观人是任人的前提。《六韬》指出,君主观人有“六守

”: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认为富裕而能够循规蹈矩,不

胡作非为就是仁;尊贵而能够遵守礼法,不骄傲放纵就是义;重任在肩而能够信念坚定,

不屈不挠就是忠;受托作事而能够公私分明,不隐瞒欺诈就是信;面对危险而能够大义凛

然,不畏惧退缩就是勇;事繁多变而能够处置有序,应变无穷就是谋。“富之而观其无犯

,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

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

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守者,关隘、关键之谓也。六守者

,观人之六点关键也;守者,守备、不失之谓也。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人具其一就不

可弃也。“六守”的观人思想是中国兵法观人的基本思想,也是中国兵法观人思想中的精

华,毛泽东也正是以此观点来看待法正的。

法正,字孝直,三国时期的智谋之士,《三国志》上称他“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最

初他投奔刘璋,久不任用,被人“谤无行”,志意不得,只与益州别驾张松友善。后密结

刘备,成功实施了刘备集团西取益州的战略意图,被刘备任为蜀都太守,辅佐刘备经治巴

蜀。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进兵张鲁,平定汉中。汉中是益州的北部屏障,

曹操占据汉中后没有乘胜攻打益州,而是留下夏侯渊驻守,自己仓促北还。法正判断曹操

此次出兵汉中,不是不想进军巴蜀,也不是力量不及,而是忧患所迫不得不还。“此盖天

以予我,时不可失也。”他劝刘备出兵汉中,占据这块战略地域。刘备善其策进军汉中,

夏侯渊败死。曹操在西征乌丸时得到汉中战报,不无感慨的说,“我本来料定玄德不会有

此举动,必为人所教也。”法正辅佐刘备西取巴蜀,北征汉中,为刘备建立帝业奠定了基

础。刘备称帝后,发兵东征为关羽雪耻,群臣莫能劝阻,大败而归。时法正已死,诸葛亮

叹息道,“法孝直若在,定能制止主上东征,即使不能劝止也不至于落得如此惨败。”毛

泽东读《资治通鉴》时评点的就是法正在蜀都太守任上的事。

法正量小失政,不足称道,但以一时一事观人更不可取。金无足赤,世无完人,十个手指

不会一般齐。明智的领导者,常常见到人之所长,求其长而任人;昏庸的领导者,常常见

到人之所短,责其短而弃士。善于观人的人,见到人之所长则知人之所短,见到人之所短

则知人之所长。观人见短不见长是愚,任人避长不避短是蠢。任人之长者势益强,责短弃

士者势益弱。倘若一个人在领导者眼里没有了缺点过失,各个方面就像组成木桶的每一块

木头,这样的人很难说不是一个巧伪圆滑的诺诺奴才;一个人在群众眼里没有了缺点过失

,十个手指一般齐,这样的人很难说不是一个庸碌无为的好好先生。峭峭者易折,皎皎者

易污。“木桶理论”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求全责备理论。苏询在《衡论》中曾说,“先王之

选才也,自非大奸剧恶如虎豹之不可以变其搏噬者,未有不欲制之以术,而全其才以适其

用。况为将者,又不可责以廉隅细谨,顾其才何如耳。”

管仲曾说,吾尝鲍叔经商,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与鲍叔谋事

,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

肖,知我不遇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我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耻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观人观大节,选

才贵适用。毛泽东也正是在一次“开除党籍”、两次撤销红军总政委职务的境况下,背着

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被历史推举到党的领导核心的,从而才使中国革命走上胜利的征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