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十论一~五 -- 稍息

共:💬31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十论一~五

    看什么新进----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一)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中收有欧阳修《为君难论》一文,此文从战国时期赵孝成王不用老

    将廉颇而任用新将赵括、秦王赢政不用老将王翦而任用新将李信致使战败兵失得出结论,

    秦赵二国之君“乐用新进,忽弃老成,此其所以败也”;并阐述说,“大抵新进之士喜勇

    锐,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入

    也。”毛泽东读此评点到,“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

    郭嘉、贾诩,非皆少年新进乎?”在毛泽东看来,事业的成败不在于人的新进老成,而在

    于人是不是贤、是不是有能,是不是为将之材。

    注重为将之材,强调将帅作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研究国家兴亡学说的中国兵法对此作了

    深入探讨。《孙子兵法》认为“道、天、地、将、法”是决定国家兴亡、战争胜败的基本

    因素,“将”是其中之一。贤能的将帅是国家的辅弼,辅弼的周全国家就强盛,辅弼的欠

    缺国家就衰弱,“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六韬》还指出

    ,要把选人任将当作国家存亡安危的大事来认真看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

    在于将。将者,国之辅也,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什么样的将帅才算的上

    是“国之辅”呢?《孙子兵法》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操称此为“

    五德”,注曰:“将宜五德备也。”为将之材要五德兼备,不可偏废。杜牧说,“盖智者

    ,能机权、识变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

    胜乘势,不逡巡也;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所谓“智”就是智慧,知识渊博,多谋善

    断,能正确认识事物,预见事态变化,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战胜敌对势力的能力;“

    信”就是诚信,言出如山,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仁”就是爱人如己,珍惜

    生命,能与部属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勇”就是果敢,锐意进取,不避风险,不怕牺牲

    ,尽守职责;“严”就是威严,严明法纪,严格执法,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孙子兵法

    》还指出,将帅在做到五德兼备的同时,还要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

    利合于主”,这样的将帅才称的上是“国之辅也”、“国之宝也”。

    辫贤去奸,拨庸拔锐,选拔五德兼备的为将之材是中国兵法思想的重要内容。《尉缭子》

    说,“民言有可以胜敌者,毋许其空言,必试其能战也。”选拔为将之材,在进行素质考

    察的同时,也要进行实践检验,把可用之人放到实践中去锻炼、去检验。素质考察的关键

    要看是不是那块料,不能把“世俗之言”当作选人的标准。《六韬》说,“君以世俗之所

    誉者为贤,以世俗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君,忠臣

    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把“世俗之言”当作

    辨别贤庸的标准,平庸之辈就会结党营私、拉帮结伙、互相吹捧、以虚名蒙蔽君主获取爵

    位,出类拔萃的人难免不因莫须有的罪名而丧失晋身之途,这样国家终将危亡。

    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名将,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是三

    国时期的主帅及谋士。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最初都是以新进之士建功立业的,周瑜、

    诸葛亮、郭嘉、贾诩更是以“少年新进”立下功勋的。因此,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人才,选

    拔人才的关键在能力。毛泽东曾说,三国时期,曹操带领大军攻打东吴,那时程普40多岁

    ,周瑜20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

    挂了帅印,结果打了胜仗。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破格提拔!他希望在

    新中国能创造一种氛围,让为将之材脱颖而出,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才智,

    建立功勋。

    老粗出人物----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二)

    毛泽东一生多次谈到汉高祖刘邦,称赞刘邦是高明的政治家,从他的谈论中我们可以领悟

    出一些深刻的兵法道理。1964年1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老粗出人物!自古以来

    ,能干的皇帝大都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

    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

    ,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

    ,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

    ……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毛泽东还指

    出,刘邦是个大老粗,“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决策和用人是中国兵

    法探讨的重要内容。

    中国兵法中讲的“计”、“谋”、“算”,说到底就是决策。《孙子兵法》说,“夫未战

    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杜牧注,“庙算者,计算于庙

    堂之上也。”“庙算”指的就是在庙堂之上做出战略决策。“庙算胜”就是说在战前就要

    做出胜人一筹的决策。《尉缭子》也说,“兵有胜于朝廷,有胜于原野,有胜于市井。”

    “胜于朝廷”,就是说在朝廷上就要做出战胜敌人的决策。刘寅注,“胜于朝廷者,谋定

    也。”《六韬》认为,主帅心中要有主见,看到有利的时机,要抓住不放,毫不迟疑,大

    胆决断。用兵最大的灾害就是迟疑不决。“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而起,不胜则止。故

    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

    不疑。”《虎钤经》也指出,正确的决策是取得胜利的必由之途。“战胜而欲必胜者,定

    谋贵决,机巧贵速,机事贵密,进退贵审,兵权贵一。”刘邦遇事能听取不同意见,果断

    决策,这与他的老粗禀性是密不可分的。

    举贤任能,选将用人是实施战略决策的重要一环。《尉缭子》指出,一国之君在做出决策

    之后,必须要起用贤能之将去实施。不能起用贤能之将,而想占有天下,必定会落得一个

    亡国覆军的结局。“视人之地而有之,分人之民而畜之,必能内有其贤者也。不能内有其

    贤而欲有天下,必覆军杀将。如此,虽战胜而国益弱,得地而国益贫。”《三略》也指出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

    家,失人也。”“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君主

    治国平天下,在于收揽贤人之心,得贤人者得天下,把贤人当做自己的腹心,任贤使能,

    这样战略决策才不致落空。《孙子兵法》还指出,将帅受命为将拥有临机制宜的权力,君

    主不能从中制御,“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尉缭子》也强调,将帅在军中拥有绝对权威

    。“夫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主于

    后,无敌于前。”任用贤能之人为将,保证将帅行使职权,这是国家安定昌盛的重要保障

    历史上成就大事的老粗很多,老粗一般具有五个优点:一是思想没有框框,没有书生气,

    不教条,敢想敢闯敢干;二是爱惜人才,肯放手用人,不吝啬权力,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三是尊重知识,听得进不同意见,从善如流;四是能吃苦,肯接近社会低层;五是从实际

    出发,不讲面子,不摆架子,不求小利,不图虚荣。这些正是中国兵法对统帅的基本要求

    。刘邦是个大老粗,但他具有非凡的胆识和卓越的组织本领,这是他获得成功的本质因素

    。试看今日天下,世界著名学府MBA出身的才俊遍布全球,但是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能成为

    经济王国中的统帅?在经济王国中的成为统帅的不少倒是那些出身平民、身经百战的老粗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曾背诵《史记》中刘邦说的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

    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

    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并说,有这么一大帮人为刘邦出点子,这位老粗取得天下,自

    然不是偶然的。不要小看老粗,老粗能干大事。

    误于隆中对----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三)

    《古文辞类纂》中收有北宋兵法学者苏洵《权书?项籍》一文,此文评述项羽用兵百战百

    胜,但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不能把战略重点放在咸阳以制天下,虽胜犹败,最终

    导致垓下之亡;并由此谈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

    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

    ,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

    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

    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

    也?”认为诸葛亮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难以进取天下,

    是战略上的失策。毛泽东读此评点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

    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从评点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仅赞同苏洵对

    诸葛亮战略失误的批评,而且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指出

    ,自董卓专断朝政以来,豪强蜂起,争雄天下。曹操战胜袁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

    侯,暂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世,人心归附,贤能之人尽心效力,可以联

    合为援,不可以为敌。剩下可以图谋的地方只有荆州、益州两地,将军可在此建立根据地

    ,安抚夷戎,修明政治。一旦天下有变,可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军向宛、洛进军,将军可亲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从隆中对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为刘备策

    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

    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

    隆中对为刘备集团最初寻找立足点、建立根据地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也对三国时期的战

    略走势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隆中对在战略策划上存有内在的缺陷也束缚了刘备集团

    的发展,造成蜀汉政权短命。以中国兵法理论分析,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

    一是战略思想失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兵法的思想境界。《孙子兵法》指出,“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摒弃战争、确保周全、双赢共惠是最高的战略准

    则,兴兵作战、攻城掠地、拼得你死我活是战略上的下策。《尉缭子》还指出,“战再胜

    ,当一败。”在战场上取得了两次胜利其损失相当于打了一次败仗。因此强调百战百胜不

    算高明,不战而胜才算高明。隆中对的主导思想是“先战而后求胜”,把刘备集团引导到

    豪强争战的漩涡之中,不得不进行无休止的争战,在争战中寻求胜利,这是隆中对在战略

    思想上的失策。

    二是战略选择不利。中国兵法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据有利

    的战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才能保全战争的胜利。《孙子兵法》指出,“料敌制

    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强调战略指

    导者要根据敌我强弱形势,选择有利的战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条件做出正确的决策,远

    途作战后续不接难以取胜,有的地域得而不利、得而难守就不要争取。隆中对指导刘备集

    团谋取的战略地域是荆州和益州。荆州是战略上的必争之地,也即是一个是非之地,刘备

    占据荆州之后导致刘备集团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得而又失,损兵折将;益州

    地处边远,地势易进难出,不足以制天下。诸葛亮从益州兴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

    地理条件是其失败的客观因素之一。

    三是战略措施不力。战争是以综合实力相竞技的事情,综合实力强的必定战胜综合实力弱

    的。“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因此,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

    力分散之敌。为使弱势变为相对的强势,要掌握战争中的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

    动,使敌人的兵力相对分散,我方兵力相对集中,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分散之敌。隆中对

    指出,天下有变则一路出秦川,一路走宛、洛,分路合击,并取天下。出秦川是走汉高祖

    刘邦打天下的老路,走宛城、洛阳是袭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的成算。历史上刘备在占据

    荆州之后又西取益州,荆州由关羽驻守;占据成都之后,诸葛亮又进军汉中。这即是毛泽

    东评说的“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

    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分页}

    刘备得孔明,促使其避实击虚占据天下一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里有隆中对的积极

    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历史大势使然。可以看出,隆中对缺少中国文化的底蕴和

    兵法思想的渊源,不是一个很好的战略策划,诸葛亮也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诚可谓隆

    中对有对无策,诸葛亮有孔无明。它较同时代郭嘉进言曹操的十胜论相差甚远。对于诸葛

    亮战略上的失误,当时的人就已经有所认识。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曾说,“亮志大而不见

    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陈寿在《三国志

    》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北宋时期的兵

    法博士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

    ”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评价。毛泽东把刘备集团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隆中对身上,一语中的

    ,道前人所未道,独步古今。我们批评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失误,并不是否定他在历史上的

    贡献,而是以此探讨治乱兴亡中的道理。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与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关系

    。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未出茅庐即受到刘备的礼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独上高楼,没有

    经历过大的人生磨难,没有对中国兵法不同层面的思想融会贯通,把握精髓。他告诉刘备

    走上刘邦、刘秀的老路就能复兴汉室、取得天下,真乃千古笑谈。中国兵法思想层面多、

    意境深,不同层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体是一致的。只有在人生曲折

    磨难的砺进中日积月累,才能领悟到中国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毛泽东也正是在人生的

    磨难中重视中国兵法的。

    郭嘉是一位著名人物----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四)

    1959年 4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说,“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

    随左右,出谋划策,功绩卓著。曹操则倚为股肱,常常问计于他。郭嘉三十八岁时病殁。

    令曹操十分痛惜。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

    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不久,毛泽东又在一次谈话中

    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

    ,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到袁绍麾下不

    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

    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

    折。曹操大哭。”《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裴松之注记载,郭嘉胸怀远量,匿迹修行,

    不与常人交往,所以当时并不知名,只是有见识的人赏识他。由此引发了毛泽东的感慨,

    说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

    毛泽东讲的实际上是智谋之士的人生境遇问题。智谋之士是不是多谋,能不能得到君主的

    赏识信赖;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礼贤下士、知人善用。这是中国兵法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国兵法认为,国无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

    之士不胜。“有国家者,未有不任智谋而成王业也”。然而君主对智谋之士的信赖、智谋

    之士对君主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智谋之士要多谋,谋划国家安危大计,预见事态发展大

    势,消除隐患于未发之际,匡正君主过失,解决疑难问题,辅主正确决策。君主要善任,

    以挚诚之心待智谋之士,隆礼重义,勿施以欺,勿施以诈,君无礼遇则智谋之士不至,君

    不挚诚则智谋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谋之士、能否得到智谋之策全在于君主对治世大

    道的追求。周文王原是商王朝周部落的首领,周部落长期受商王朝的奴役欺凌,历尽艰险

    危难,后来按照姜太公的谋划才推翻了商王纣的统治;姜太公是一位具有高深谋略的人,

    长期不遇明主,以替人屠牛贩酒为生,年愈七十才遇到周文王,受到文王的礼遇,他辅佐

    文王、武王平定了天下。所以《尉缭子》说,“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

    明。”君主与智谋之士相遇,道合而志同,志同而情亲,治世的大道才可彰明。

    郭嘉是历史上罕有的智慧之星,是值得学问家深入研究、艺术家大书特写的人物。最初他

    北上晋见袁绍,袁绍不能用,又投奔了曹操。他向曹操进言,论断曹操十个方面胜于袁绍

    :“袁绍礼仪繁多,常为形式所困;公从实际出发,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袁绍割据一

    方,逆历史潮流而动;公顺应统一大势,奉天子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东汉灭亡在于对

    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以宽济宽,不能整饬危局;公拨乱反正,以严治政,上下皆循法度

    ,此治胜三也。袁绍外表宽宏大量,内心量小忌贤,所任用者唯其亲戚子弟;公外表简单

    严肃,内心机智英明,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此度胜四也。袁绍多谋少决,往往事后

    才能意识到应当采取的策略;公谋定即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袁绍沽名钓誉,喜欢

    听奉承话,那些能言善辩外表上看德才兼备而干不了实事的人多归之;公以诚待人,不务

    虚名,以俭率下,有功必赏,那些有远见灼识、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公所用,此德胜六

    也。袁绍见到饥寒之人怜悯益于颜色,却不考虑那些从未见到的贫困百姓,谋划救国辅民

    的大计;公对眼前小事时有忽略,对待大事从不含糊,思虑所及不限于直接接触的人,恩

    德加于四海,此仁胜七也。袁绍不会用人,大臣之间争权夺利,疑惑丛生;公用人得法,

    使人各尽其力,不能相互倾轧,此明胜八也。袁绍以亲疏定是非,赏罚不明;公是非分明

    ,赏罚有道,此文胜九也。袁绍声众势强,但不懂用兵要领;公精通兵法,能以少胜众,

    用兵如神,此武胜十也。”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曹操曾说,

    “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视郭嘉为股肱,出则同车、入则同帐。曹操评价郭嘉忠诚

    善良,智慧渊深,品性美好,通达事理,过绝于人。有人曾非议郭嘉“不治行检”,郭嘉

    泰然自若,曹操见其有大丈夫意气,愈发敬重他了。郭嘉智慧渊深,通达事理,十余年为

    曹操出谋划策,动无遗失,过绝于人。赤壁战败,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叹息道,“假如郭

    嘉健在,我不至于落得这等地步!”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智谋之士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智谋之士大抵有三种人生作为:一是为帝王之师或帝王谋臣,出谋划策,辅主成功

    ,姜太公、张良、刘伯温是也;一是为帝王相将,躬身实践,匡扶宇内,曹操、李世民、

    曾国藩是也;一是为布衣书生,著书行世,人不知其详,黄石公、李筌、赵本学是也。郭

    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

    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毛泽东还指出,我说郭嘉是借郭嘉的事来说我们

    的党委书记,不要多端寡要,每天都在混混沌沌之中。毛泽东就是一位集古今智谋之大成

    的历史巨人。

    观人观大节----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五)

    毛泽东把《资治通鉴》看作是一部大相砍书,一生不厌其读,从中探讨中国兵法的思想。

    《资治通鉴?汉纪》记载,刘备的谋臣法正,主持朝政,多次利用职权行个人恩怨,有人

    劝诸葛亮禀告刘备,限制法正的权力。诸葛亮从大局出发,指出法正像羽翼一样,辅助刘

    备翱翔,不能因其有过失就限制他行使职权。“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

    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已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

    抑其威福。’亮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

    变于肘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邪

    !’”毛泽东读此评点到,“观人观大节,略小故。”认为观人要从大处着眼,全面看人

    ,不能求全责备,以小故摒弃贤才。

    观人是中国兵法的重要内容,正确观人是任人的前提。《六韬》指出,君主观人有“六守

    ”: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认为富裕而能够循规蹈矩,不

    胡作非为就是仁;尊贵而能够遵守礼法,不骄傲放纵就是义;重任在肩而能够信念坚定,

    不屈不挠就是忠;受托作事而能够公私分明,不隐瞒欺诈就是信;面对危险而能够大义凛

    然,不畏惧退缩就是勇;事繁多变而能够处置有序,应变无穷就是谋。“富之而观其无犯

    ,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

    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

    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守者,关隘、关键之谓也。六守者

    ,观人之六点关键也;守者,守备、不失之谓也。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人具其一就不

    可弃也。“六守”的观人思想是中国兵法观人的基本思想,也是中国兵法观人思想中的精

    华,毛泽东也正是以此观点来看待法正的。

    法正,字孝直,三国时期的智谋之士,《三国志》上称他“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最

    初他投奔刘璋,久不任用,被人“谤无行”,志意不得,只与益州别驾张松友善。后密结

    刘备,成功实施了刘备集团西取益州的战略意图,被刘备任为蜀都太守,辅佐刘备经治巴

    蜀。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进兵张鲁,平定汉中。汉中是益州的北部屏障,

    曹操占据汉中后没有乘胜攻打益州,而是留下夏侯渊驻守,自己仓促北还。法正判断曹操

    此次出兵汉中,不是不想进军巴蜀,也不是力量不及,而是忧患所迫不得不还。“此盖天

    以予我,时不可失也。”他劝刘备出兵汉中,占据这块战略地域。刘备善其策进军汉中,

    夏侯渊败死。曹操在西征乌丸时得到汉中战报,不无感慨的说,“我本来料定玄德不会有

    此举动,必为人所教也。”法正辅佐刘备西取巴蜀,北征汉中,为刘备建立帝业奠定了基

    础。刘备称帝后,发兵东征为关羽雪耻,群臣莫能劝阻,大败而归。时法正已死,诸葛亮

    叹息道,“法孝直若在,定能制止主上东征,即使不能劝止也不至于落得如此惨败。”毛

    泽东读《资治通鉴》时评点的就是法正在蜀都太守任上的事。

    法正量小失政,不足称道,但以一时一事观人更不可取。金无足赤,世无完人,十个手指

    不会一般齐。明智的领导者,常常见到人之所长,求其长而任人;昏庸的领导者,常常见

    到人之所短,责其短而弃士。善于观人的人,见到人之所长则知人之所短,见到人之所短

    则知人之所长。观人见短不见长是愚,任人避长不避短是蠢。任人之长者势益强,责短弃

    士者势益弱。倘若一个人在领导者眼里没有了缺点过失,各个方面就像组成木桶的每一块

    木头,这样的人很难说不是一个巧伪圆滑的诺诺奴才;一个人在群众眼里没有了缺点过失

    ,十个手指一般齐,这样的人很难说不是一个庸碌无为的好好先生。峭峭者易折,皎皎者

    易污。“木桶理论”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求全责备理论。苏询在《衡论》中曾说,“先王之

    选才也,自非大奸剧恶如虎豹之不可以变其搏噬者,未有不欲制之以术,而全其才以适其

    用。况为将者,又不可责以廉隅细谨,顾其才何如耳。”

    管仲曾说,吾尝鲍叔经商,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与鲍叔谋事

    ,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

    肖,知我不遇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我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耻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观人观大节,选

    才贵适用。毛泽东也正是在一次“开除党籍”、两次撤销红军总政委职务的境况下,背着

    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被历史推举到党的领导核心的,从而才使中国革命走上胜利的征程。

    • 家园 根据以下理由,将这篇文章转至解决争议

      第一,正反方意见分歧较大,短时间难以弥合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第二,话题本身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

      第二,作为版主,我不希望出现称呼毛泽东为“老毛”这样的措辞。至少是一种不尊敬。

      另外声明,由于下面的这个跟贴的语气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讨论范围,已经被我删除。由此造成了一些跟贴的错乱,请大家原谅。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3;ID=115922

    • 家园 毛泽东也曾千里分兵

      毛把山东十万精锐调去东北, 让林彪北面发展, 而让陈毅孤军南面防御, 其实和诸葛亮分兵进取西蜀而留关羽坚守荆州异曲同工. 同样是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而且同样是为了经营一个比较可靠的战略后方.

      内战初期苏北的陈毅难道不是兵力装备不足, 腹背受敌, 危若累卵, 比荆州的关羽不遑多让吗? 他会弃守苏北吗?

      从实际情况看, 让刘备放弃先荆后蜀的战略, 困守荆州; 或者在夺取益州后放弃荆州, 都是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

      当时蜀方仍在布子阶段, 蜀军缺少战略协调, 关羽轻敌弄险, 才是取败的关键.

      如果荆州不失, 荆州方面对蜀军主力出川肯定是有配合作用的.

      • 家园 再指出一个纰漏

        毛泽东把山东精锐往东北调,恰恰不是分兵,而是集中兵力,解放战争的主战场是关外,而不是山东。

        关羽守荆州,刘备,诸葛亮先后取四川、汉中,兵力越来越分散。而解放战争中,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山东的陈粟大军;中原的陈谢大军,是个密切配合的整体。和关、刘、诸葛的各自为战是完全不同的。

      • 家园 此一时彼一时

        毛泽东也曾千里分兵,毛把山东十万精锐调去东北, 让林彪北面发展, 而让陈毅孤军南面防御, 其实和诸葛亮分兵进取西蜀而留关羽坚守荆州异曲同工. 同样是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而且同样是为了经营一个比较可靠的战略后方.内战初期苏北的陈毅难道不是兵力装备不足, 腹背受敌, 危若累卵, 比荆州的关羽不遑多让吗? 他会弃守苏北吗?

        兵法是灵活的,是因人因时而异的。20世纪的解放战争可以采用的战略不等于可以套用在交通,信息不便的古代。参看: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12;ID=117648

        从实际情况看, 让刘备放弃先荆后蜀的战略, 困守荆州; 或者在夺取益州后放弃荆州, 都是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

        把国家重心放在四川,导致后来北伐的困难重重。蜀国的人力,军力少,还兵分三处,违背了集中兵力的作战原则。而从四川运粮不便,导致5次北伐受制于人,又违背了争取主动的战略之道。

    • 家园 本文的3,4,5,6,9部分请萨苏;7,10部分请查理仔细阅读

      毛泽东对三国,唐宋人物、事件的见解和两位专家大异其趣。两位阅读后如果没法反驳,请以后在相关诸葛亮,李世民,赵匡胤的文章中,注意修正自己原先的观点。

      谢谢。

      • 家园 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西西河的宗旨

        因此我们尊重主席和您的意见,同时尊重萨苏和查理五世。萨苏和查理五世如果对主席的看法有异议,至少在西西河,在不违反规则的范围内是允许的。

        西西河的目的是交流而不是论战。

        • 家园 但愿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成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宗旨

          因此我们尊重主席和您的意见,同时尊重萨苏和查理五世。

          非常同意。我也很尊重他们两位。

          萨苏和查理五世如果对主席的看法有异议,至少在西西河,在不违反规则的范围内是允许的。

          没人说不允许他们有异议啊?相反,我还乐于看到他们发文反驳。

          西西河的目的是交流而不是论战。

          应该说,只要是抱着博采众长的心态来论战,就么有什么好忌讳的。

          我之所以特地提请两位注意,就是因为他们两位在上文论及内容的观点和主席的出入很大,而两位在这里很有影响,故希望他们利用这个机会,把真理越辩越明。

          最后,对阁下热心维持论坛秩序表示感谢。

    • 家园 【评论】关于隆中对的评价甚为可笑。

      打个浅显的比方吧。

      蒋介石大军围剿来时,毛主席把战略重点放在南京,武汉,北平,甚至南昌吧,可能吗?去延安干什么?延安是战略要地么?人家好歹还有个计划,主席不是临时捡到一张报纸看到刘志丹的消息才临时决定去延安的么?大家都是没办法不是,强敌拚不过呀!

      诸葛亮的“待天下有变”也不是胡说,可惜他没有等到,倒是主席等到了,日本人来了。

      至于说分兵不对,倒是有些道理,但不是主要因素。还用主席的例子,如果以上说法成立的话,主席应该把林刘陈粟等都留在延安才是呀,为什么全派出去呢?

      至于几个人负面的评论,比起正面的评论可以忽略不计,也能做数?其中司马文宣王的话应当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可惜其中不能排除有吹牛的成分。

      主席说话,向来是变得很快的,一会儿说你左,一会儿说你右,一会儿形左实右。高兴了百花齐放,不高兴了牛鬼蛇神。一会儿学海瑞,一会儿庐山会。一般都是有特定的目的的。大家不必太当真,更不可尽信。

      欢迎拍砖,概不反抗。

      • 家园 毛所说正合兵家之法,但是时也势也,谁又能说隆中对就是错的呢

        所谓兵分两路是错误,为何魏灭蜀就用了兵分两路?

        理想的局势是蜀在荆州集结重兵作为主线,而由汉中或蜀发另一路为策应。事实上后期以蜀的能力根本就没有可能实现隆中对了,后人以不可为的态势菲薄前人似乎不妥。

        诸葛亮最大的错误可能是忽略了荆州的重要性。事实上重点经营的应该是荆州,而刘备孔明把精力用在稳定大后方。中国历史上强势的皇朝无不把首都建立于战略重点上,而且在危险时刻也坚决不迁都。

        最后,大家也太把老毛抬高了吧。我想他自己也清楚,没有抗日这'变',星星之火是会被扑灭的。我并没有贬低他的军事成果的意思,但事实上他自己也承认自己带兵打仗就没打过什么大胜仗(可为帅不可为将),事实上统一战争已有势不可挡的态势,而因为苏联和美国自己的原因美国在韩战上也不可能把局部战争扩大化。以他的成就与唐宗汉祖相比,嘿嘿。

        • 家园 啊四这样拒绝回贴的作风可不对

          回你的下贴:

          1。隆中对是早期诸葛亮给刘备出的对策,当时刘备差不多要被赶得走投无路了,不知能否批评诸葛亮没有预见性。不知毛在万里长逃的时候提出了多好的对策?毛也确实是个伟人,能带领红军走出困境夺取根据地,侍机而动,但他对全盘局势的评估与对应不见得高明过隆中对。

          2。隆中对的两个主要条件是夺取荆州以及天下有变,后来不是得而复失就是根本没等到(辽东三叛是最有希望的,可惜魏国应对有方)。反之魏国却等到了蜀中有变(姜维避祸),同时就当时魏蜀当时实力之悬殊,还是要靠邓艾走偏锋走无人敢走之险路在能灭蜀。可见分兵并不见得就是错误,兵法如果用得这么死人人可为将。

          不一一批驳了。

        • 家园 不然!

          所谓兵分两路是错误,为何魏灭蜀就用了兵分两路?

          魏是魏,蜀是蜀,用兵之道,本来就是因人而异,怎么可以套呢?

          理想的局势是蜀在荆州集结重兵作为主线,而由汉中或蜀发另一路为策应。事实上后期以蜀的能力根本就没有可能实现隆中对了,后人以不可为的态势菲薄前人似乎不妥。

          既然蜀国没有能力实现所谓的理想局势,可见隆中对缺乏针对性,现实性。

          诸葛亮最大的错误可能是忽略了荆州的重要性。事实上重点经营的应该是荆州,而刘备孔明把精力用在稳定大后方。中国历史上强势的皇朝无不把首都建立于战略重点上,而且在危险时刻也坚决不迁都。

          四川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以后北伐的困难度,这是隆中对思虑不周之处,诸葛亮最初的谋略已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来事业的失败。

          最后,大家也太把老毛抬高了吧。我想他自己也清楚,没有抗日这'变',星星之火是会被扑灭的。我并没有贬低他的军事成果的意思,但事实上他自己也承认自己带兵打仗就没打过什么大胜仗(可为帅不可为将),事实上统一战争已有势不可挡的态势,而因为苏联和美国自己的原因美国在韩战上也不可能把局部战争扩大化。以他的成就与唐宗汉祖相比,嘿嘿。

          毛泽东可为帅不可为将,诸葛难道就可以为将乐?如果行的话,为什么明知道街亭重要,不亲自去守,而坐等失败?

          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在46年谈不上什么势不可挡,朝鲜战争更是与联合国对着干,不一样达到了战略目的了?以毛泽东的军事才能评点一下诸葛亮,还是绰绰有余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