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太平天国史讲座(3)--“小阎王”张宗禹 -- 温相

共:💬14 🌺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捻军史实的若干重要澄清(一)1864年以后捻军的组织

(作者:张珊 文字录入:翼王坪)

自1864年底,西北太平军失败,以赖文光为首的太平军和捻军结合以后,客观情势有了些变化。

由于皖北根据地的丧失,大批捻军的领领、士兵被杀害,或被迫逃散、投降,改变了捻军原来依靠自然聚居所形成的宗族结合关系的分散基础,而有了进一步集中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和有严密组织的太平军的结合,以及清军的大批投降参加捻军,客观上也必然会改变捻军的宗族结合和极端分散形式,影响到捻军组织上的变化。究竟捻军的组织起了那些变化,是不是成为太平军组织的一部分了呢?

我们认为此时捻军的组织基本上还是捻军的组织,虽然有了些变化.但并没有变成太平天国的组织,而是却部分地变成和清军类似的组织。这一点从以下的材料中可以看得出来:

1.1866年12月,清军攻东捻军于河南光州东南,

“毙贼五六百,擒带队逆首李开、陈瞒堂、马四典、任缚

尽、牛洪绪等百余斩之。”(《豫军纪略》,见《捻军》,2册,

436页)

2.1867年永隆河大战以后,清军又战捻军于河南桐

柏,“擒管带外五营捻首王凤池、张周、王卯、刘平青、秦

中游、鲁沫、张用、石中、张九等。”(《豫军纪略》,见《捻

军》,2册,438页)

3.1867年11月,清军刘铭傅与东捻军大战干山东

安邱、惟县“生擒任逆外五营贼目潘债1名,并其党10

余人”。(《淮军平捻记》,见《捻军》,1册,174页)

4.继1867年11月东捻军大处于赣榆以后,同月,清

军又败捻军于海州之上庄,“份内五营头目李宗诗率马

贼五百余名投降”。(《求阙斋弟子记》,见《捻军》,1册,66

页)

5.1867年12月,清军又“收降任逆外五营陈怀忠马

贼千余人”。(《淮军平捻记》见《捻军》,1册,183页。)

从上述材料中明显地看出捻军任柱部下有内、外五营的编制,头目称为“带队”或“管带”,并不象太平天国的组织是军帅、师帅和旅帅,而是接近于清军的按营为单位的组织形式。事实上,太平天国的组织形式到这时已不适用,因为每一军帅所转的编制人数应为13,000多人,这时,甚至赖文光本人的部下也不够一个军帅;而太平天国所剩下来的又都是王、列王、天将、朝将、义、安、福、燕、豫等封爵,只有光杆大员缺少士兵不适用原来的组织。又如,按照太平天国的规定,在王的管辖下有六部尚书,但事实上在太平天国大批封王之后,即使在天京还没有失陷以前,已不可能都执行这样的编制,到这时又如何能以不适用的组织形式去改组捻军呢?因此在文献资料的记载中,清军所俘获的除去上述少数各种封爵是太平天国的原来封爵以外,其他的记载都称“捻贼”、“贼首”、“贼目”、“贼酋”,很少见到有军帅、师帅、族帅、百长、司马的记载。

这时的捻军组织,基本上仍以五色旗区分军队,我们从下面的材料中可以看出:

1.山东《莱阳县志》:

同治六年,捻首任柱、赖文光等复率众20余万东窜。

其部伍旗分五色,更互进退。共十二大旗,每大旗辖五十

小旗,每小旗统众五百,分为十馆,每馆约五十人,而数不

尽拘。时洪党己平,官军并力追剿。(《捻军》,3册,479

2.同治六年三月永隆河战役以后,曾国荃奏说:

此股捻匪(东捻)有南队、北队之分:北队以伪鲁王任

柱为渠,而李允等七酋副之;南队以伪遵王赖文光为渠,

而邱朝贵等尊副之,北队较南队尤强。月十五日之战,

与铭军交锋者为北队,与霆军交锋者为南队。(《霆军纪

略》见《捻军》,;册,259页)

3.山东《栖霞县志》;

同治六年五月……捻匪复宿东省,……旗色不一

……(六月)十四日……贼匪突围城数匝,旗分五色。(《捻

军》,3册,474贞)

4.山东《阳信县志》

同治……戊辰(七年)四月……贼之大队自北来,五

色旗帜翩翩如飞蚁附蜂,攒团围城下。(《捻军》,3册,506

页)

5 1867年12月,清军和捻军战于山东潍县,寿光一

带,《淮军平捻记》记载说:

斩红旗贼首郑马糊,生擒蓝族贼日张定柱……初十

日……任逆旧部蓝旗股贼向安(土固)东北(去)……次日……

刘克仁当白旗牛逆、李逆两股,唐定奎当蓝旗任锭、任三

厌、刘三猫两股。(《淮军平捻记》,见《捻军》,1册180,181

页)

6.河北《沧县志》张古风庄守圩始末:

同治戊辰(1868年)春,捻匪入直境。。。。。。二十一日,

使红旗拥到、围村百匝,瞬息间黑旗又至。(《捻军》3册

357页)

这时,关于捻军依然用五色旗之记载,简皇多得不胜枚举,这里不过随便列举一二而已。从上引材料看,捻军不仅打着五色旗,捻军的组织基本上还保存着旗的形式,山东《莱阳县志》所说东捻军共分12大旗,应当就是曾国荃所说的东捻军中共分12部分。大旗之下,也还是小旗,不仅如此,后期捻军中也还保持着旗主、趟主的称号。《能静居士日记选抄》记载:

‘其偏裨号旗主,所辖视其所胁之多寡无定额,再上

则为堂主(即趟主),所辖视旗主之多寡本亦定额。再上

则逆酋首,皆僭王号。现分三大股:一、赖文光,原发贼之

遗,自称增王。一、任柱,自称王(原缺),一、张宗禹自称

鲁王,”(《捻军史料丛刊》,l册,138页) f

综合上述材料,捻军各族的编制,可能也没有严格规定,所谓每小旗500人,可能是一个约数,所以《莱阳县志》虽说每小旗辖500人,但又接着说:“而数不尽拘”。《能静居士日记选抄》所谓:“所辖视所胁多寡无定额”,应当是一个实际情况。在当时的情况下,捻军几乎从没有休息整编的时间,即使作了规定,也是不能实现的。

至于任柱部下,可能由于人数特多,把小旗中的一部分变成“内、外五营”的营的形式,也是可能的。捻军因为长期和清军作战的关系,有不少清军士兵起义参加了捻军,如湘军成大吉的部下,有整批参加捻军的。曾国藩说:

近因成大吉所部勇丁叛变,勾引赖牛入鄂……赖逆

本粤匪余党,狡诈异常,其众颇能持矛与人鏖战。成部在

湘军资格颇深,队伍亦整,虽叛变之后大部逃散,然亦必

有娴于战守者,甘心从逆,混入捻匪之牛,联为一气。闻

任、牛裹胁日众,掳马日多,加之赖党、成部,三者凑合,

实为劲敌,不可轻视。(《复刘省三书》?《捻军史料丛

刊》,其3册,77页)

在这里曾因为怕暴露弱点,不愿说成大吉部大批参加捻军,只说“大部逃散,必有娴于战守者,甘心从逆”,但在实际上他知道他门大批参加了捻军,所以在他致当时人的函件中不只一次地提到“悍捻(捻军)”、“叛卒”、“游勇”、“三者凑合”的不可轻视。由于这些清军的参加捻军心及山东、河南的起义军也不断的参加捻军,对捻军原来组织不会不发生一些影响,因此捻军中也出现了“营”的组织形式。

根据以上的材料,我认为和太平军结合以后的捻军,虽然在组织上有了些变化,但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捻军的组织主要还是大、小不同的旗,更没有改变成太平天国的组织。与此相适应,捻军在他的活动中,也没有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帜,虽然接受了太平天国的封号,但也只有在王爵以上和太平天国一致了,在旗帜上和组织上,基本上还是捻军自己的形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