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太平天国史讲座(2)--太平天国的官爵制度 -- 温相

共:💬25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几点商榷意见

几点商榷意见

1 关于太平天国官制中的“官”和“爵”

太平天国官爵似乎还是分得比较清楚的,特别是前期。如“王”是官爵,“军师”或“主将”是职称。只有侯爵一级存在官爵同称的情况,但也不全是,如黄玉昆为“卫国侯”时,官职是“刑部尚书”。所以小弟以为太平天国官制的缺点实为实职和虚衔混淆,而非官爵混淆。

2 关于天京事变前封侯者

可查的应该不只《贼情汇纂》所记11人,至少应包括定胡侯李开芳,靖胡侯林凤翔,平胡侯吉文元,剿胡侯朱锡坤,灭胡侯黄益芸,顶天侯秦日纲,护天侯胡以晃,佐天侯陈承??,卫天侯黄玉昆,赞天侯蒙得恩,镇国侯卢贤拔,补天侯李俊良,卫国侯曾锦谦,扶天侯傅学贤,(立羽)天侯吉成子,助天侯刘绍廷等16人。(《金陵杂记》)

3 关于石达开入京辅政的职衔

当为“圣神电通军主将”,并非“京内殿前正总鉴”,“总鉴”一职当为后来授于洪氏兄弟的。

4 关于洪仁(王干)回京后天京封授官爵的情况

洪并非立即封为主将,而是先授“福”爵,半月后升“主将义加衔”,其后又再封干王。

李秀成与洪仁(王干)是政敌,二人在自述中对对方的攻击都有不实之处。洪仁(王干)自述中提到在他登台受印之时,洪秀全有诏“京内不决之事问于干王,京外不决之事问于英王”,可见陈玉成封王不晚于洪仁(王干)“登台受印”之时。证以洪秀全封干王后所赐的“龙凤章诏”开头说“朕谕(王干)胞,达胞,玉胞知之”,对陈玉成以“胞”相称,亦可见已经封王。故英王至多略晚于干王,也应在1859年5月,而不像《李秀成自述》所说,洪秀全在封干王2个月后才又封英王。此外,这年11月李秀成写给捻军将领韩碧峰等的信中称他悬王印月余未敢启用,故李秀成封王当在9~10月,而不是12月。

5 关于天京事变后1862年以前封“军师”的情况

石达开在1858年初曾有很短一段时间加封“开国军师”,时间约在石达开起兵入浙之前(由此看来洪秀全当时是赞同石达开进军浙江以缓解京围的方案的),但这年上半年重建“五军主将制”时应已将该头衔去掉,故这次封“军师”应该是太平天国历史上“军师”头衔最后一次以非虚衔的形式出现。

根据辛酉十一年历书,到1860年为止在世者中封“军师”的只有干王(开朝精忠军师)和翼王(开朝公忠军师),当然这时的“军师”早已是有名无实,罗尔纲先生对此考证甚祥英王在此历书中的头衔是“忠勇羽林军英王陈”,并非“忠勇军师”,它和李秀成的“忠义宿卫军”,李世贤的“忠正京卫军”乃至石达开的“殿左军”一样,都是虚衔而已。

6 关于“新捻军”的王爵问题

“新捻军”中“梁王”“鲁王”“魏王”“荆王”等王号并非天京政府加封,而应为自封。太平天国自早期“燕王”“豫王”革爵之后,就不再以地名赐王号,嫡系将领王号都用“虚”字,连非嫡系部队都算不上,至多算盟友的“听封不听调”的捻军将领更不可能得到以地名颁赐王号这种崇高待遇。正如陶短房先生在考证《后期捻军王位考》一文中指出的,

“当时西北太平军封王者不过是陈得才、赖文光、兰成春、梁成富4人,捻军的直接上司、陈玉成部的名将马融和直至投降,封官不过是天将,按照太平天国的制度,王统率王是常有的,但官低一级的天将统率诸王,则是断乎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在黑石渡战役后,清方记载,邱远才的官职是朝将,此时天京已经失陷,南北声问不通,他不可能得到“淮王”的封号,他的王号只能是自称的,他作为太平军嫡系既然能自称王爵,散漫惯了的同盟者们自然也能。 ”

7 关于“主将”地位的变化?

“1860年以后,主将地位抬升”,似乎说反了?

太平天国初期以“五军主将”统率全军,地位崇高,后东西南北王封“军师”而不再保留“主将”头衔,唯没有“军师”头衔的翼王仍以“左军主将”领兵,而此后再封“燕王”“豫王”时也不再加“主将”衔,可见“主将”衔不轻赐的原则。

1858年重建“五军主将制”后,因天王有“永不封王”之说,便一度有“主将义加衔”之说,即凡封“主将”的都加“义爵”,即“六爵”中第一等,可见“主将”地位之高。但1860年加设“天将”“朝将”居于“主将”之上,“主将”地位便大不如前了。

另外,后期“主将”封王后即不再保留“主将”称号,这一点从太平天国文书中可以明显看出,如前文提到辛酉十一年历书中陈玉成的封号是“忠义羽林军英王”,与石达开1853年的头衔“电师左军主将翼王”情况不同。所以,封设四方主将时,“前后左中右”五军主将实际已不存在。实际上,从1859年5月陈玉成封“英王”之时起,重建不过一年的所谓后期“五军主将制”就已经再度被破坏了。

8 关于后期的“官”和“爵”

温兄认为后期太平天国爵位的排名是“王、天将、朝将、主将、义、安、福、燕、豫、侯”,小弟有些不同意见。前问提到“主将义加衔”之说,就说明“主将”与“义爵”是不同性质的,如果“主将”是爵,就不会同时加“义”衔,而且它也说明1860年以后“主将”地位与“义”爵基本是平行的。

小弟以为,“天将”“朝将”“主将”均非爵位,而是官职,就太平天国的统一官阶制来说,说是“官阶”可能更贴切(就如前期的“丞相”“检点”一样)。“官”与“爵”的区别在于“爵”可以世袭,“官”却不可以。史料中完全没有“天将”“朝将”“主将”世袭的情况,改授他人的倒有不少,足见是“官”非爵”。干王在其《英杰归真》中谈到太平天国爵位时只提“六爵”而未提“天将”“朝将”“主将”,亦可为印证。

当然,外人对太平天国这一套复杂又变化甚多的官爵制度弄不清楚,(如陈玉成封侯的爵位本为“成天侯”,但升“成天豫”后,清人不知“豫”为太平天国新设官爵,以致有曾国藩以为“豫天侯”之误;同时曾国藩,曾误石达开部下新设“天禄”一爵,细考之下当不过是“豫”爵的误听而已。曾国藩重视搜集敌人情报是出名的,还常常弄出这类错误,其他记载中的乖谬就更不足为奇了)太平天国自己人也有一些因为文化不高或年幼无知而对自己的历史有所误听误记(如蒙时雍,黄文英,甚至幼天王),这都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有关太平天国官爵的记载混乱的重要原因。

另外,“朝将”之下,“主将”之上,尚有“神将”,与“主将”地位相仿的还有“佐将”。它们都是官名而非爵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