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陆军主力坦克发展历程(上) -- 风中的羌笛

共:💬50 🌺18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中国陆军主力坦克发展历程(上)

10多年来,有一个叫做“国际武器评估预测小组”的国际组织,每年都在为主要国家的坦克技术情况进行评比,评选当年的“坦克十佳排行榜”,其结果逐渐得到了认可,成了近年来各国坦克纸上“较量”最权威的报告。其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机动性、攻击力和生存能力的综合性能。曰本的90式曾经得到过第一,后来很快就被德国的豹IIA5,美国M1A2推开,法国的“装甲计算机”勒克莱尔、英国的“老兵新战士”挑战者2、俄罗斯的神秘来客黑鹰、T-90、老牌劲旅T-72以及以色列的“大卫王之剑”梅卡瓦MarKIII\IV等新老坦克也纷纷粉墨登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但是这张榜上始终缺少了一个重要国家的产品――中国的坦克踪影全无。作为一个大国,难道中国就没有先进的坦克来保卫吗?这是不可想象的。1998年的排行榜出台后,预测小组这样解释:中国坦克长期以来一直走苏联坦克的发展模式,所装备的坦克一直都是以T54\55为蓝本研制的。中国最新的坦克采用了西方技术,但由于没有进行系列生产,所以不能上评选的排行榜。言下之意就是:中国没有装备先进坦克!

谁料一年后,即1999年10月1日的中国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上,人们发现中国人已经使西方军备预测人员陷入了尴尬:在低沉的柴油机轰鸣中,三种新型国产主战坦克并肩驶过了天安门。这低、中、高三档坦克让那些长时间以来小看中国国防的人大吃一惊。尤其是其中一种具有极高技术、性能的坦克,更是让西方记者和过大军事集团的评论人大惊失色。因为他们从未听说过中国的这一型号坦克。中国坦克工业似乎一夜之间就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在整个西方世界,对中国坦克的猜测充斥着所有媒体,只是谁也不容易弄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国坦克工业的历程,须从1958年说起。

一.时势造英雄

1950年代后期,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出于冷战中紧张对峙的需要,美国和苏联分别开发了一系列新型坦克,各种冲突连续不断,我国原先装备的二战水平的斯大林2重型坦克和T-34\\\\85中型坦克,在新的战争危险面前已显得力不从心。中国装甲兵迫切需要装备性能先进的新型坦克,国家也下决心开创自己的坦克工业,建立一支立足于自我装备的强大装甲部队。在苏联的援助下,以T-54A为蓝本的第一种中国国产坦克——59式中型坦克开始定型生产。59式坦克全重36吨,采用半球形铸造炮塔,首上甲板倾角很大,可有效降低当时普遍使用的破甲弹的侵彻力并增加命中的被帽穿甲弹产生“跳弹”概率,从而增大生存能力。59式坦克装一门100毫米线膛坦克炮,备弹量43发,可采用钨头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其中钨头穿甲弹飞行速度为1435米\\\\秒,直射距离1640米,可击穿当时西方国家的主力坦克M46和M48的前装甲。辅助武器为一挺7.62毫米同轴机枪和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分别备弹3000发和500发。发动机为520马力柴油机,最大速度5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500千米。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59式确实是陆军的一只铁拳。中国坦克工业在连汽车工业都十分脆弱的时候,迅速建立起来了。中国工人第一次炼出了自己的高强度专用装甲钢。装甲兵副总司令员许光达大将拿到这第一块宝贝疙瘩时,那种兴奋劲叫人一辈子难以忘怀。

第一批32辆59式坦克于1959年8月驶下装配线,宣告了又一个坦克生产国的诞生。在其后30年时间里,59式坦克历经数次重大改进,产生了59—1、59—2、59D和59G等一系列59式坦克家族成员。时至今日,59式系列累计生产达10000辆以上,其身影出现在多个国家的装甲部队行列中。

59式坦克服役后,在北方平原和沙漠地形条件下显示了很高的可靠性,我国装甲兵实力大大加强。可是南方沿海、水网地带依然是坦克部队作战的盲肠地带:该地区地形条件合不适中型坦克的作战。当时,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反攻大陆”的叫嚣调门十足,沿海岛屿的战斗时时发生,装甲兵在南方战区的应用受到了挑战,轻型坦克和水陆两栖坦克的研制被提上了日程。1962年前后,两种新的坦克型号出现了。这就是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两栖坦克。

62式可以看做是59式坦克的“迷你”版,车重减少到21吨,火炮也改为85毫米坦克炮,使用430马力柴油机,主要装备南方部队。62式坦克车身小了,装甲薄了,火炮细了,但机动性是强了。从它所针对的对手——国民党军队装备的M24、M41轻型坦克甚至M48中型坦克的情况看,62式坦克的战技指标和要求已经达到。在1979年对越反击战中,我军使用62式坦克进行了罕见的山岳丛林战中的坦克穿插战例,62式一马当先杀入越南谅山市区,配合步兵部队取得了胜利。此战中发生的我方14辆62式与敌14辆T—34坦克隔奇穷河一番恶战,最终以我方14比0的全胜结束的光辉战绩,不禁使我们为那些为胜利流尽汗水的坦克兵肃然起敬。62式坦克大量出口,甚至到了非洲,如马里共和国等国。

同期进行的63式水陆两栖坦克项目的研制速度更是令人乍舌。1962年5月立项,1963年3月出样车,1964年就开始正式装备部队,这种速度在今天看来确实是不可思议。63式水陆坦克的战斗全重18吨,乘员4人,装一门与62式坦克通用的85毫米线膛坦克炮,陆上最大速度64千米\\\\小时,在水中以喷水方式推动,最大速度可达11—12千米\\\\小时,其综合性能远高于苏联PT—76水陆坦克,由于63式水陆坦克的储备浮力达22%,因此不但能在江河里跑得欢,连PT—76不能多呆的大海里也能游得活泼。在1966年装甲兵司令部组织的水陆坦克横渡琼州海峡的试验中,63式水陆坦克经受住了考验,胜利完成任务,事实充分说明,这是一种优秀的坦克。

以上三型坦克,在当时紧张的国际形势下,成功地支撑了中国国防的信心。我们经历了100多年的危难,100多年的创伤,铸剑为犁,才是中国人民最朴实的愿望,可是,在接下来的年月里,我国的周边环境,何时又真正和缓过呢?国家实力的强弱,是影响本国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强大的国防才能提供真实的安全。所以坦克的研制也必须是不间断的、连续性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动荡岁月中,在内忧外患相互叠加的情况下,中国的坦克工业没有停顿,始终在进行着艰苦的探索。

当时,美国装备了气势汹汹的大块头M103重型坦克,而已经和中国闹翻的苏联,更是装备着成千上万的各型坦克,最有威胁性的无疑是T—10M型重型坦克。我国根据从国外得到的情报,试图研制一种战斗力比T—10M更强的重型坦克,来与当时我国开始大量装备的59式坦克配合使用,和敌对国家的重型坦克抗衡。1963年10月,WZ111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1965年试制出1辆试验样车,开始了广泛的试验。这是我国曾经研制的唯一一型重型坦克。因为与所赶超的目标的关系,和T—10M重型坦克极其神似,尤其是车体前甲板的犁状装甲结构,和T—10M如出一辙。该车装1门由地炮改装的国产Y174型122毫米线膛坦克炮,配炮弹32发,据说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击穿M60A3主战坦克的装甲;采用先进的液压操纵装置,使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密封性能良好,不仅装有自动灭火装置,还装有"三防"报警装置。该坦克甚至还装有地雷探测仪表,以探测前进道路上的的反坦克雷。但是WZ111只赶上了重型坦克发展史的尾声,由于主战坦克的兴起,重型坦克的前途只有一个,那就是淡出历史舞台。WZ111项目并没有能继续谱写下去,那辆原型车在拆去炮塔后,车体几经风雨,最后在坦克博物馆落户。

二.逆境与探索

1969年,文化大革命的风雨已经在整个国家上空越来越浓重,各种冲击和挫折纷至沓来。尽管如此,中国自己的第一代坦克研制工作正在展开。中国坦克工业界超前认识到长杆形穿甲弹是坦克弹药的发展方向,为此必须研制高压滑膛坦克炮技术。这一年诞生69式中型坦克,用了59式坦克的底盘,炮塔仍为半球形铸造式,但重新设计过内部,发动机改为580马力。其机动性和防护性和59式差别不大,但是火炮变了,100毫米滑膛炮和长杆形穿甲弹一起走进了中国装甲部队。69式坦克之所以被认为开始跳出59式的技术框架,除了装备了中国坦克上第一次出现的滑膛坦克炮以外,69式的改进型69II中型坦克还装备了引进的弹道计算机与单向稳定装置,实现了中国坦克技术的一次突破。遗憾的是,由于薄弱的基础和文革诸因素的影响,该型号在装甲技术和信息技术上的成就有限,70年代更是因为100毫米滑膛炮技术上的问题而一度被重新换上了100毫米线膛炮(其原因是炮弹发射药和炮膛抽烟技术不过关,火药残渣滞留炮膛,引起炸膛的危险)。不过到了随后的69II中型坦克时,100毫米滑膛炮终于过关,并且拥有了较成熟的弹道计算机和火炮稳定装置,还安装了激光测距机和夜瞄装置,命中率、“动对动”射击能力和夜战能力都有了提高。该型坦克在伊朗和伊拉克的沙漠里都留下了足迹。

1969年发生的珍宝岛事件,证明了一个严酷的事实:我军装备的主要反坦克兵器——各种破甲弹——对T—62这样的战后第二代主战坦克不起作用。56式4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手冒着极大危险前出至距T—62八米的地方,也仅仅在车体上击穿了铅笔那么粗的一个小小的孔。这还是因为该坦克事先被反坦克地雷炸断履带而不得不滞留原地。我军多种口径加农炮炮弹曾纷纷向这辆瘸了腿的巨兽身上招呼,但除了能炸飞车身装甲外的一些附加装置,竟对其主装甲毫无办法。

这个结果直接刺激了中国坦克和火炮工业的神经,具体表现就是1970年开始的反坦克兵器大会战。这次大会战结出了丰硕成果,新100毫米高压滑膛反坦克炮、红箭73、全新的大口径120毫米滑膛坦克炮和新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相继出现。120毫米滑膛炮尤其引人注目。德国著名的120毫米滑膛炮——西方名炮RH120L44,是70年代末研制出来的,装备于豹II坦克,并成了日后美国M256和以色列梅卡瓦坦克炮等名炮的蓝本;中国同口径同类型坦克炮出现得比它更早,并装备了一种和111重型坦克一样鲜为人知的坦克——122中型坦克。

122坦克先后制造了“三液”(液力传动、液压操纵、液气弹簧悬挂)和“三机”(机械传动、机械操纵、扭杆弹簧悬挂)样车,从1970年9月到1973年做了大量试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车性能和部件结构存在不少问题,最终没有定型。122坦克采用了新型装甲材料,抗弹性比59式强,炮塔更加低矮,发动机功率加强到650马力,最大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500千米。122坦中型坦克配备了脱壳穿甲弹,可对付当时出现的任何坦克,包括苏联的T—62和美国的M60。122坦克的特色是除火炮外,还在炮塔两侧加装了4枚红外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导弹重15千克,全长1156毫米,弹径120毫米,射程3000米,破甲能力为150毫米\\\\65度命中角。122坦克的辅助武器比以前的型号多了一挺前机枪,“三液”样车还一度采用过20毫米高射机关炮。坦克还采用了炮长二合一瞄准镜和主动夜瞄系统。

由此可见,122坦克与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坦克技术指标相比并不落后,有的方面甚至超前。该车大量采用了高新技术,如果能够达成各个指标,将对敌对国家产生极大的震撼力。但问题就出在“高”与“新”上。坦克毕竟必须是一种拥有高可靠性才能上阵冲锋的兵器,任何“高”与“新”的技术不在可靠的前提下,就将成为鸡肋,甚至会在战场上成为致命的缺陷。122坦克的指标过高,远远超出了中国的技术储备范围,文革的冲击又使生产失调,许多国防工作被迫停顿,那些技术也就不可能成熟,因而无法变得可靠。这样,122坦克就只能作为一个试验性质的产品,成了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二代坦克可敬的先驱者。此后几近10年,中国没有新的坦克问世,国家都在做着 “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准备,一直到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才有新的坦克型号出现。

中国陆军主力坦克发展历程(中):

http://www.talkcc.net/article/1321728

中国陆军主力坦克发展历程(下):

http://www.talkcc.net/article/1324528

关键词(Tags): #解放军(嘉英)#坦克(嘉英)#陆军(嘉英)#69式(嘉英)#59式(嘉英)元宝推荐:MacArthur,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