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编译】日本,在世界的视线中变冷 -- 萨苏

共:💬22 🌺10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编译】日本,在世界的视线中变冷

[平面媒体用稿,萨苏编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前德国驻日本大使 Henrik Schmiegelow

按:2007年11月25日,日本《读卖新闻》在头版刊登了前德国驻日大使亨里克.舒米特洛和该报记者森千春撰写的专栏文章 -- 《日本,在世界的视线中变冷》,这是舒米特洛为该报《日本》专栏提供的第五篇文章。

亨里克。舒米特洛,现年66岁,1941年出生于罗斯托克,法学院毕业后1972年开始为德国外交部工作。曾担任德意志联邦总统府外事局局长,2001年至2006年间担任德国驻日大使。其夫人米雪尔为国际政治经济学者,二人曾经合著《日本的教益 – 战略与策略结合的成功》一书,并以此著作于1992年获得大平正芳奖。

本文根据《读卖新闻》的报道编译而成,有删节。

正文

在欧洲,英国是和日本具有相当历史渊源的国家。近些年来,在英国从事对日本研究的机构在渐渐消失。

英国堪称权威的名门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日本研究部,于今年九月关闭。2000年以来,埃塞克斯大学的“现代日本研究中心”,斯特灵大学的“苏格兰日本中心”,阿尔斯塔大学的教育学系日本专业也相继寿终正寝。

尽管在英国的大学中,不乏对日本有兴趣的学生 -- 未来还可能逐渐增加,但依然无法改变这些日本研究机构纷纷倒闭的状况。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对中国的关心程度日益增加,英国各大学的研究经费也出现了倾斜,从日本方面转向中国方面。当然,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碎,对此也有负面影响。

我在即将离任的时候,注意到在东京的常驻外国记者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日本外务省的登记,1991年时,常驻东京的外国记者人数是515人,而今天只有275人,基本降到了十几年前的一半。这之间,派员常驻日本的新闻机构从337个减少到了201个。

于此相对,在中国(北京)的常驻外国记者,则从2003年的380人(新闻机构214家)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705人(新闻机构351)。四年间几乎以翻番的速度增长,说明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她日益成为世界新闻机构关注的热点,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东亚部部长布莱恩.巴顿说,“八十年代,日本的经济成长奇迹和业务模式给世界带来了惊讶,有关报道层出不穷,美国的报纸也经常为之提供整版篇幅。然而,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坏,对日本的报道也大大地减少了。”

英国《时代》杂志驻东京的经济部主任列奥.路易斯则称,现在对日本的政经进行报道很是麻烦,因为“登了也没有人看”,读者对日本关心更多的是漫画和普普文化。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强大,使世界新闻报道中充满了“奇迹的日本”一类文字,九十年代以来,这种形容被转向了中国,而日本则被改称为“平淡的日本”了。

以惊人速度发展的中国经济,甚至印度在亚洲引人注目的程度越来越高,可能是日本淡出镜头中心的重要原因。也有同情日本的欧美新闻界人士称“日本的步伐缓慢,同时政治方面基本没有可能出现惊人的变化,所以外国媒体的注目程度自然有所下降。”

事实上,德国的媒体,也有一些把派驻亚洲的常驻机构从东京转向北京或者首尔。但是从我个人的看法而言,政治经济角度,日本都不必因此认为自己在逐渐失去魅力,有时候新闻的焦点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地方。

在东亚,东盟+3,即东盟和日本,中国,韩国在逐渐形成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在这个经济区域形成的过程中,日本的技术转移,投资等都有相当的支柱作用。从贸易量来说,中国在大步赶超日本,然而,日本仍以历史优势占有很大的份额,在这个地区,日本的贡献度还是很高的。

以德国而言,近年来,大学方面在努力争取获得对亚洲地区更多的研究经费,其中自然也包括日本,而日本对于海外对本国的研究,也应该考虑增加更多的预算。这样,通过对日本进行真挚的研究,和世界各地的成功的例子进行对比,促进竞争与修正,是利人利己的事情。这方面,最需要恐怕不是进行引导控制,而是财政方面的支持。

日本,经历了经济大膨胀的时代,经历了泡沫经济破碎的沉重打击,在世人眼中终于归于平静,成为“朴实无华的日本 ”。世界对日本的视线变冷,或许显示着世界在更加客观理智地看待日本的真实情况。

[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