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贴个苏联国歌 -- 红军之歌。可以看到列宁,表骂俺做赤色宣传哈 -- 煮酒正熟

共:💬50 🌺6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再复胡笳兄:

一、虐杀

杀人取乐只是虐杀的一种极端情况。我理解的虐杀,就是明明可以让被屠杀者快速、少痛苦地死亡,却故意使用原始杀人工具 以延缓死亡时间、增加死亡过程中的痛苦。

我好像没有说过苏联和我们中国的肃反怎么样吧?苏联和中共的肃反的确残忍,但还不能说是虐杀。法国大革命时代与苏联中共的肃反性质也差不多,都是残忍 但不是虐杀 --- 除非您有证据当时曾发生普遍的虐杀。

二、三,音乐与国歌

首先我以为国歌这个东西始自西方,因此自然而然地,对于国歌 纯技术层面 (不带感情色彩) 的评判标准会更倾向于使用西方音乐的标准。而我前文始终强调的是做纯技术评价。

其次,即使我们拿我们中国传统的音乐规律来套我们的国歌,也会发现她有些不足。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涉猎更少,但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可以大致感觉到,我国传统音乐大致走的是 --- 起、抑、再抑、急转高潮,高潮处结尾 --- 这样一个路数。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抑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深抑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急转高潮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高潮处收尾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再听“十面埋伏”,与上面的规律完全契合。注意,十面埋伏中也有一段非常悠扬柔和的铺垫过程,这个过程十分清晰,然后才慢慢转至激越和高潮的。

可我们的国歌呢?起势很好,很振奋的感觉,然后的铺垫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也无可挑剔。接下来是“中华民族到了...”又振起来了,而没有压下去。然后就是高潮了 --- “起来,起来,起来...”,可惜这个高潮也不够激昂雄壮,最后是第二高潮兼收尾,而收尾的“前进,进!”,无论是旋律上

还是歌词的选择上 (“进”不是开口发音,难以发力),都缺乏力度。

整体来看,我们的国歌没有压抑这个重要环节,而高潮也远不够激昂,最后的收尾也缺乏力度。从技术角度讲,她既不完全符合西方的规律,也没有完全遵循我们传统音乐的规律,所以是不足的。

实际上,我们的传统音乐中的战歌,比如“十面埋伏”,其所运用的音乐技术规律 与西方音乐差异不大,只是我们的略为粗放一点 而 西方的更细致一些。由此可见,不同成熟文明体系下的人们,对于音乐的感受是非常接近的 (不成熟文明体系的人不在讨论之列)。无论我们的国歌遵循 (西方和我们传统) 哪一个规律,都可以达到更高的表现力。可惜她这方面不成功。

您说的“并不存在无感情的音乐”。这话不错。但关键的问题是,holding everything else equal,技术环节更优越的国歌,比技术环节存在不足的国歌,容易激发起更广泛人群的共鸣。电影“聂尔”里特意安排了聂尔听过“马赛曲”和目睹民族衰亡的情景之后 愤而创作 “义勇军进行曲”的情节。历史上聂尔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具体背景我不清楚,但我所接触到的中国人和美国人,绝大多数都对马赛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是外国国歌里最优秀的。然而,欧洲人对中国国歌和美国国歌却没有这么高的评价。中国人对美国国歌、美国人对中国国歌,也都没有这种评价。

所以,基于您的“并不存在无感情的音乐”这个说法,最终的结果就是,每个国家的人都会基于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而认为自己的国歌是最好的。于是世界上有一百多首最好的国歌,呵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