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12月24日电影日记 (3)茨维塔耶夫大尉的"集结号" -- 碎片与记录

共:💬40 🌺24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12月24日电影日记(4)谷子地的“集结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集结号:冯小刚式的英雄赞歌

●总体印象

终于说到这部电影冯氏《集结号》了。其实这部电影没有太多可说的,没有太糟糕的表演,没有太严重的错误,同时也没有令人印象太深刻的表演,没有让人回味无穷的桥段。他一如冯小刚以往的电影,不复杂的叙事,不错的煽情,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是否应该看这部电影”的评分的话,我会给出7分左右,它的战争戏效果可以得到7.5分,但文戏只有6.5分以下,平均一下就是7分吧。相比之下,它的结构要强于《投名状》,后者我只会有6.75分左右。再给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参照物,《怪物史瑞克3》只能拿6.5,而《加勒比海盗3》能拿7.5。而后者如果没有在世界尽头万千只石头蟹驼起“黑珍珠号”的一场戏,也就是6.75分的样子。而《太阳照常升起》7.5分,《3:10 to Yuma》7.75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那还说什么呢?河里大家都已经说得很不少了。但是不写点儿不行啊,当初答应过大鹏的。

首先来挑一挑bug吧,挑bug是看电影的一项有有趣的游戏。河里大家已经说了不少了,我再来说一个。汶河阻击战,国军第一次进攻,事先先用炮把九连的阵地大致耕了一遍。但当炮击结束,九连从掩体煤窑里跑出来时,阵地上的雪居然还好端端地覆盖在地表上。大家谁还没有看过而打算看的帮我留意一下是否如此。我想估计是先拍了九连出击的镜头,然后才安排炮击炸点的。不过只要大家不刻意去留意这一点,基本上不影响影片观看。其他的关于道具方面的细节,河里已经说过好多了,我不是军迷,说不上什么。就不说了。

在去电影院之前,看过一两篇影评,提到冯小刚把“战争戏”“寻找戏”均分,从而产生了一个头脚并重的结构,如何不好云云。但看后基本上没有这个问题,冯小刚毕竟已经拍过一部大制作《夜宴》了,对于处理花大钱的战争戏和表述讲故事的文戏的处理还是很有进步,在这一点上要比陈可辛的《投名状》强。而陈可辛毕竟是第一次拍大片,感觉在“战争-武打”和三兄弟的文戏之间拿捏不好。当然,说《集结号》是大片,其实他的投资只有8000万人民币,连《投名状》李连杰一个人的片酬都比不上。

不过,这8000万堆起来的战争戏,总的来说量还是足的。前面一场街道攻坚战,然后是汶河阵地三次狙击战,这隆隆的枪炮声,已经占据了1个小时,接着在谷子地一人的寻找戏中,还穿插了两三次谷子地对当天战场的回忆,以及在朝鲜的一次侦查作战,“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密斯达”。这样的整个布置,影片并不显得战争戏过于浓重,文戏也并没有抢战争戏的风头,总体来说在拿捏上还是合格的。不过刘德华在做《投名状》的宣传时曾经爆出过冯小刚曾经想要找他担任《集结号》的男一号,但由于他已经接下《投名状》只好作罢。这真是让人心惊肉跳的消息,刘天王肯定无法演好张涵予沉默内敛的样子,他那一张脸就让人对“寻找”充满苦大仇深的“时尚感”(这话儿怎么这么别扭...),更别说他的片酬还能在8000万的预算里面抠掉1000多万来(据说《集结号》所有的人员费用都在1000万以下)。老天爷真是有眼啊。

●关于影片特效

此次韩国《太极旗飘扬》(下次我再提这个名字,您扁我!)特效班底做的战争特效,基本上符合了“便宜量足”的要求。说量足,是指这个价钱做出这么多场戏来,已经属于不错;说便宜,则是说一则价钱还可以,二则是说效果只能说是过得去。相比之前的CG感明显的战争场景,如《太行山上》、《夜袭》等戏而言,《集结号》的特效基本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前两部电影的投资就不能比了)。主要是两点,1-效果恰当。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与之相关的武器刀具应该能达到的效果,例如枪击、炮击、炸药的效果都比较合理,而且特效相对准确地反映了它应该有的效果;2-基本上能够做到少留痕迹。不留痕迹基本上很难做到,但少留痕迹基本上实现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集结号》的现代战争戏特效基本上和《投名状》的古代战争戏特效一样,都使中国大片的影片效果从天空重回陆地。

但不管怎么的,它归根到底也只能是便宜货。影片的前半部分战争戏普遍做得比较模糊,清晰度并不太高(没有上面我不愿意再说名字的那部电影清晰度高,不过那部电影的特技感明显,其实挺失败的)。当然这可以说是为了和后面的寻找戏做一个色调上的差比——后面的寻找戏色彩相对明快,很多场段落都用了明显的暖色,而前面的战争戏,基本上是暗灰。但不能质疑的是,这种暗灰的色调肯定也是为了起到掩盖特技细节的目的。例如开头攻坚战的那场指导员(任泉饰演)被炸成两半,这时候不能做得太清晰,当然镜头不能太感官刺激是一个理由,但这个模型(见下图,左边那个就是做的仿真模型)的塑料感其实很强,那些内脏器官....也不能让人看得太清晰了,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但不管怎么说,特技效果大体上都还是合格的。希望这次《集结号》的票房大卖,这样的话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以后的战争电影能够有更好的投资,使得在特效方面的投资能够让相关的特技技术持续成长起来。最好还是咱中国自己这边的技术团队。这几年国内电影技术和电影商业模式的发展还是能够给人这个信心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左边那个是仿真模型

当然,话说回来,战争电影是不是一定要拍得非常逼真,一定要以技术细节取胜,我觉得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战争本来就是人类的一种极端状态,真实的战争是怎样的,我认为电影很难100%地重现。因为对战场的认识,跟当事人的精神状态也会有紧密的关系,不同的人看到的战场肯定不同。当然,把道具、声光、现场做得尽可能符合物质条件,自然是电影应当不断发展的方向。但战争电影本身更重要的是表现当时战场的氛围和人的精神状态,譬如我就认为《大决战》三部的战场效果要比上面我不愿意再说名字的那部韩国大烂片要更真实,因为三大战役的电影比较贴切地重现了战场的全貌(尽管不是以细节取胜),而后者只是一部在细节上过于矫情而在史实上完全胡扯的破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里怯战的翻译,《集结号》里胆小的王金存,他们在战场上是不是客观存在的?那是当然,但是否战争都是如此呢?未必,因为这样的人在激烈的前线,大多都已经被淘汰掉了;或者正如谷子地所说的“见见血就好了”。如果我们在战场上,一闪而过,也许这些所谓细节、所谓“有血有肉”的人根本与我们无关。更多的情景或许只是如同茨维塔耶夫大尉突围的时候一样,一边冲锋一边身边的人不声不响地倒下(这依然也能让我感到真实),或者如同《拯救大兵瑞恩》的滩头阵地那样,痛苦的嚎叫声淹没在更为强烈的环境声中,生死只是一瞬之间。

所以我总觉得,战争电影还原战场的情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追求技术上的进步自然没错,但技术进步不一定就能带来更好的整体效果。

当然,《集结号》这部电影从这一点上来说,做得还算不错。

●关于故事

尽管之前有不少评论以及类似《电影世界》这样的杂志跑出来大嚷“人性”、反传统以及所谓“反思战争”,但从我看来,《集结号》依然还是一部在精神内核上传统且正统的英雄赞歌。谷子地后来所追寻的,其实归根到底是九连在集体中的一种认可罢了,或者换言之,一个名分。这个追寻的过程,从来就没有否认过战斗、牺牲以及奉献的价值所在。谷子地从来没有否认九连每一个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而只是追求这种价值和意义得到承认。

后来的一些追求“深刻”追求“突破”和“反思”的评论,已经基本上发展到勉强和走火入魔的地步。在这里,我们依然有必要挑出几个来说一说,可能已经和河里的一些讨论重复了

关于军政矛盾:

一开头的攻坚战谷子地与时任连指导员的矛盾,被一些人放大成为政工干部和军事主管之间的矛盾,并且“对的是军事主管而不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两人谈论的只是一个如何执行上级命令的问题,是继续强攻,还是退出来等待上级援助(因为没想到对方有重武器)。这是一个战术问题,而不是这仗是不是要打的战略问题。再进一步说,这只是一次争论,而且尚且处于争论时间内,就因为指导员的牺牲而结束了。这其实是我军长期以来双首长制的一种表现,如果不论是谷子地说了算还是指导员具有绝对权威,那都只是“单首长制”罢了。双首长制之所以有意义,就必然要在其中产生讨论,通过讨论产生结果。但今天在电影上出现了这种讨论,结果就变成“军政不和”了。更不用说指导员身先士卒,血洒疆场了。

而后面王金存的角色,又被另一群人给渲染放大,变成其实主政的指导员其实没什么等等,只能充当给战士写信的人,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实际上,王金存在后面九连的角色根本就不是一个真实意义上的指导员。注意到谷子地在向全连46人介绍王金存的时候,全连都愣了一下没有反应,知道谷子地呵斥大家才鼓掌。这其实说明了大家其实都知道王金存打仗尿的事情的,没有想到新来的“指导员”接替前面勇敢的任泉的人是这样一个胆小鬼罢了。而从谷子地的角度来说,让王金存参加九连,主要不是为了让他当好一个指导员(当然,文书工作也算指导员的职责部分吧),而是给王金存一个重寻荣誉的机会,或者给他一个堂堂正正地生的机会,而避免了前面他无论是在人身上还是在荣誉上面临的困境。

关于杀俘:

在指导员被对方的重武器炸成两半的情况下,谷子地命令手下排长焦大棚,让已经投降的敌人建起武器来,不接受投降!这样焦大棚开枪打死了第一个检起武器的敌方军官。这场戏被称为“杀俘”,并被人暗示这是中共军队中应该不少见的现象,暗指中共部队的军纪等等(跟下面所谓“私分战利品”相似),其实也是说不过去的。

首先,谷子地下这样的命令,是有其失常的情绪背景的。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眼睁睁地看着距离不过两米的指导员被对方的重武器轰成两半从而送命(可见谷子地跟指导员之间感情之深),而且还因为自己手下伤亡2/3,更重要的是,这伙儿敌人,在战斗打响之前谷子地是做了充分的劝降工作的,“放下武器换双筷子一起吃饺子”。这时候他抱着一起共事的指导员残躯,愤怒之下做出这样的命令,完全是有特定背景的。

而另一方面,焦大棚发出命令之后,士兵们并没有执行,相反他们都相对克制,执行了共产党军队一向的优待俘虏政策。在这种战友死伤惨重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克制,从另一方面恰恰是说明了这支军队的纪律之严明。而谷子地也因为自己冲动的行为受到了紧闭的处罚,此外自己的部队编号被撤销(改为预备队),自己改为代理连长。

关于私分战利品:

首先说“纯洁”的战士去敌人尸体那里寻找手表这个事儿,被渲染为军纪问题,我觉得实在是200%的牵强。注意到这个细节,李乃文饰演的爆破手吕宽沟在去摘手表之前,狙击手王宝强是已经注意到潜在的危险并且高声发出警告的。如果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去摘手表,这个代价就付出的太高了,或者说解放军战士们也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所以这段戏更合理的解释是:手表具有特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因为连长谷子地的手表不走了,兄弟们想要去弄一块手表;更是因为手表意味着时间,而团部先前的命令有时间一说,那么这块表就多多少少意味着艰苦的阻击战结束的希望。

再说那些在第一次攻坚战后拿了缴获的围巾和头盔的事情,谷子地已经因为没有执行政策与纪律遭到了上级处罚。而后领取阻击任务的时候,谷子地是正式地向团长提出请求。在认识到任务艰苦卓绝的情况下,团长答应了他的一切要求。请注意这是在特定情况下的上级许可把这批战利品分配给九连打阻击战,而决不能被渲染为“共产党的部队纵容部下私分战利品”。

对于一些追求“深刻”、追求所谓“反思战争”的人,其实有一个很直白的问题我要问:你到底要追求的是符合历史真实呢?还只是追求是否满足你自己心中的所谓假定?

在我看来,所谓“人性”只不过是继“免煮柿油”之后,一部分人再次在自己脑袋中种下的一颗瘤罢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所追求的已经不是是否正确了与是否准确了,而是是否满足自己心目中的假定。倘若这个条件实现不了,哪怕战争可以通过时光机再看一遍,他们都会否认这一切是假的。

其实冯小刚的《集结号》中埋藏了一个隐喻,即汶河阻击战的旧地,后来成为了一座煤矿。大家可以在影片中谷子地第一次故地重访时可以看到谷子地钻进旧窑口,然后若干个满脸黑灰的煤矿工人跟着钻了出来;还有现在的工人拿着遗址上挖出来的头盔当尿盘;而谷子地要从煤堆中把战友的遗骸挖出来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暗喻。但不知为何,“人性派”以及“反思派”们都没有看到,可能是因为他们习惯于粗心大意,或者其实冯小刚的这个隐喻太过于正统,深入挖掘的话反而对自身的“反思”没有什么好处吧。

我说冯小刚的这部《集结号》是一部过得去的电影。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它在叙事方式和效果上依然有很多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而不是说它在“扭曲”事实方面不够“深刻”。

影片中所反映的这场战斗,迄今已经过去了将近60年。但如今又有一场新的、奇怪的战斗在被挑起。首先是一群评论家们看到冯小刚的电影,激动的跳起来大喊“人性”与“反思”,给它的社会评论定个调调;转而更多的“反思人性派”发现冯小刚这部电影并非如同他们心中所想后,要么牵强附会,要么大骂冯小刚“犯了反人类罪”;并且拿出了《现代启示录》和《全金属外壳》这样基于美国一场侵略战争的电影来作为标本,要求中国电影如此去反映多年前一场救亡图翻身振兴的战争。无视历史,无视战争的缘由而孤立地去谈所谓人性。这是一场奇怪的现实戏剧,一场奇怪的现实战斗。以至于这些人已经不再去追述这些先人战斗与牺牲的意义了。

怎样去面对那些鲜活生命的牺牲,这本来不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