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功夫修炼中的意识和潜意识(三续) -- 北斗
接上。
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提到个人主义时这样说:
由于个人爱好艺术的缘故,觉得下面这段话也特别有价值:
我们注意到上面的论述提到了“现实利益”。而在审美的活动中指出个人主义的一种非常主观的状态:“他把自己和自己的判断孤立起来”。
通读看来,人是自私的,自利的。同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自我中心主义者,通常是不自觉的,即很难自我纠错。这就是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如果不自知,那就是不明,不“明”,岂不糊涂?
其实,自私,自利,没有什么错。错就错在“执著”于“自私自利”。
东方的哲人不那么辑格斯。喜欢飞来峰式的武断。释迦牟尼把这种康德论述的个人主义归纳为两个字:“我执”
而我执的后果就是潜意识的严重破坏,导致人类的各种心理问题。
现在该释迦牟尼出场了。
我们知道,上个世纪心理学的最大突破来自一个奥地利的德国犹太人。他在解决自己的精神分裂(?问题时,发现了人的意识的自我压抑,最严重的是性意识的自我压抑,从而揭示了潜意识的巨大功能。
两千年前的释迦牟尼的探索历程(也称为成佛历程)与此仿佛。
佛在出生时,他的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释迦族遭遇周边军事强国灭族的威胁。
佛在青年时期的几个重大事件很可能对佛的一生产生了影响。
首先,他出生后,母亲去世,接着,他的国家遭到了侵略,据说,佛亲眼目睹了外国军队对他的人民的大屠杀,而他和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就是国家的当然保护神,对此毫无办法。
此后,他的国家又遇到了灾荒,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凄惨,而佛对这种状况是很清楚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北斗认为,佛的青年时期的心理成长充满了痛苦。痛苦源于他自身的无助感,无力感。可以想见,他对自己国家,对自己父亲的失望。
这一点,我们从佛教的经典著作中也可窥见一二。
这就是佛为什么放弃未来的国王生活的原动力。
有几点我们是不清楚的,我们只好猜测,那就是,佛是否缺乏母爱?二是佛是否对自己和自己的国家丧失了信心,对国家命运危险前途产生恐惧?
可以肯定的是,早期的佛是有心理危机的。而且是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资料,佛终生都有神经衰弱或神经敏感的症状。但是通过佛学著作,北斗以为,佛从心理上终于战胜了自己,并最终成为一代心理大师。
佛的父亲一心想把佛培养成一个军事接班人,而后看能否通过佛的努力壮大自己的国家。
这就是佛传中所说的:希望把佛培养成转轮王。相当于汉高祖,光武那种脚色。
但从这里我们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佛的父亲自己已经对自己的能力失望了,才把希望寄托给自己的儿子。
那么,释迦牟尼会怎么想呢?你自己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让自己的儿子去解决。可见,佛的心理上的痛苦有多大了。这和我国的望子成龙一个道理。父母做不到的事,就教育后代去做。
北斗以为,如果佛有曹猛德一半的狡诈和魄力,也许此事还有可为。如果那样,佛教的诞生就成问题了。
偏偏,佛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他接受了当时最好的知识教育,天赋过人。学一门精一门。对历史,文学,逻辑,军事,功夫,医学等,佛都达到了当时的一流水平。我们从佛的经典著作中,不难看到这一点。
但同时,佛的心理疾病也日益严重。终于不能勇敢面对自己未来对国家和自己人民的责任。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骑白马逃亡。古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大师就此诞生。
等等,来根烟。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功夫修炼中的意识和潜意识(三续) 8 北斗 字4395 2007-12-19 00:10:48
🙂【原创】功夫修练中的意识和潜意识(四续)
🙂花催下文 织网渔夫 字0 2007-12-26 04:15:27
🙂花北斗,给您点个火,您写快点?:) 一无所之 字6 2007-12-26 03:59:52
😄静虑,禅那,心一境界也。不是思虑。 simplyred 字0 2007-12-19 22:10:01
🙂是的。 北斗 字62 2007-12-24 01:08:34
🙂这个可否看作潜意识? lanchong 字1909 2007-12-19 03:24:12
🙂这个原则不能算。 北斗 字152 2007-12-24 0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