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和颜子: 做博物馆的标本,还是做新世纪的主人。(全文完) -- 厚积薄发

共:💬81 🌺40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续三:向罗马进军。(已修订)

我已经错过了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时机,现在正在为生存而奋斗,风花雪月是顾不上了。但是我并不太在意。做自然科学的人都知道学习前人的知识,除了在读书阶段的系统训练,很多都是在工作中有了需要才会去接触的。同样的,从“求生存发展”这个切入点着手,我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秉承拿来主义的宗旨,并不是先读了圣贤书,然后再去搞人生实践的。

我这个年龄阶段的河友可能时不时的有这种体会:自己从生活工作中得到了一些经验教训,有了一些感悟,可能后来会从书里面读到类似的话,例如论语。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会是,老祖宗有很多东西想得很透。这些想得很透的东西很多和“人性”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两条沾边,从而在历经千年之后,仍然有生命力:无论科技发展多么日新月异,人性当中的很多东西是相对稳定的,人和人之间打交道的很多经验在今天还是适用的。论语的很多话,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对自己一生工作学习的总结。

但是否不读论语我们就不能工作学习生活了?不是的,我的态度是,“啊,原来古人也有类似的体会呀,看来我的想法得到验证了。很好很强大,继续前进。同时记得这是一部好古书,有空的时候可以看看。没空就算了。”

到现在为止,可能大家通篇看到的都是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实用主义态度。没错,这是我现在的态度: 不实用,就没法生存;不解决发展的问题,就等着进历史博物馆,成为其他民族把玩的玩物,成为被其他民族观赏的动物园。我很看重中国文化里对谋略的研究,对问题全局性的思考方式,对人心的剖析,对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应对,因为他们能够帮助我的生存发展。诗词歌赋,只是我在闲暇之余,用来把玩的东西。这并非是我看轻这些“软”的东西,相反,我认为这些东西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情操,从而影响你一生最终的成就。例如古语说,“诗教,温柔敦厚也”,大家可以去看看aokrayd的文章,【原创】穆穆清风至--聊聊古诗,看看诗歌是否可以陶冶情操。但是这种情操品性上的东西要转化成现实中改变自己命运,影响社会的东西,中间有个很大的鸿沟需要跨越。这就好比你对科学上的大方向看得很透,在哲学的方法论和思想观上领悟很深,可是如果不能在五六年之内发出足够数量的文章,对不起,这个教职不能给你。丘成桐可以侃侃而谈哲学对他科研的正面影响,是以他在偏微分方程上的强大技术实力做支撑的(参见他和孙理查合著的《微分几何》)。

所以中华文化要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生存下来,中华民族首先要生存下来。这不是作为连自己母语都讲不好的所谓“国际人”,而是作为一个有自己鲜明特质的文化,有蓬勃的生命力, 解决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的优秀民族生存下来。现在中国面临的很多问题,其实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包括资源短缺,经济上的效率,社会的分配制度,政治上的组织和管理。这些都是当大尺度(large scale)出现时带来的必然结果。说穿了,中国的发展就是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想要过上体面的物质生活,想要有精神上的自由发展,想要对社会的组织管理进行参与。这就是最大的人权!这伴随而来的管理难度和挑战,就好比军事活动上从少数人参加的贵族战争过渡到全民动员的总体战争所带来的挑战。对照东周列国的历史,现在我们也许正在从春秋过渡到战国。哪一个国家能够像秦国那样首先找到动员全社会的经济政治手段和制度,打一场全民战争,哪一个国家和它的主体民族就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继续书写新的篇章。我们当代的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在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探索。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在做什麽?

我们在创造历史!(We are making history!)

让对过去的辉煌恋恋不舍的欧洲见鬼去吧,让中华文化中不适应新的挑战的东西进博物馆去吧。

罗马,我们中华野蛮人来了!

————————————————————————————

喝水,待续。中场休息,学习制度创新的典范,老马丁的雄文,风帆时代的英国海军为啥这么成功?

通宝推:西行的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