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现代儒教之——论语导读 -- 楚无邪

共:💬73 🌺4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学而篇第一 (二)

(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无邪意译: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至少要能够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友爱兄弟姐妹,才有可能对社会其他人拥有爱心。一个懂得孝悌的人,我想多半不会是社会的破坏力量。君子专注于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了,道也可以由此而成就起来了。孝悌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无邪导读:

“孝”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内容,是孔子学说的逻辑起点。孝道,用一句话说,就是敬拜生命的源头。通过“孝”,以及丧礼,祭祀等仪式,孔子让我们能够体会和感受人生的意义在于——传承。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生命的传承。什么是生命?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是基因,是通过复制与突变而进化以适应环境不断繁衍的基因。在生命中,个体的意义是有限的,真正有意义的是从远古流向不可知未来的基因之河。如果你站在历史的空中,看着这奔淌而来的大河,这大河源自数十亿年前,它开始是细细的一支,不断的壮大,又不断地分出新的支流。大多数支流干涸了,少数几支却变得更壮大。大河亿万纤细的支流,每个生存者的人都代表着一个支流,流向不同的方向。这支流的身后承载着千万祖先的努力,才使得生命的基因之河成功的延续到你的身上。你该为此感到骄傲,因为无数其他的支流已经干涸了——他们的祖先不及你的祖先优秀或幸运。你也因该感受到你的责任,因为你的父母、祖父母、千万的祖先希望你能延续祖先的努力,不要在你的身上断流。孔子也许没有用显微镜看到基因的本质,他却用他思想,天才地看到了生命之河的奔淌。所以,他希望通过“孝”,让你能尊重你父辈的努力;通过丧礼、祭祀等仪式,让你感受体悟你的生命之河的存在。孔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清晰地将你人生的最重要的责任展示给你,那就是:传承。如果你觉得责任这个词太沉重了,那么换一种说法,“价值”:让生命之河通过你得以延续,就是你存在价值的实现。

2、文化的传承。别以为孔子就只是劝人生孩子就算了。人固然是生命,但绝不仅仅是生命而已。因为人不只是行尸走肉的活着,还是有文化的存在。有能力创造并积累文化的能力是人类有别于一切其他存在的特质。文化的基因(meme)与生命的基因一样,也是一条从历史流向未来的河流。儒家除了重视基因的延续,同样强调文化的延续。所以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是把教育的传承者“师”放到了与祖先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虽然今天的教育已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像古代通过封闭的“师傅——弟子”系统来将知识文化“一脉相传”,但我们同样从先贤往圣那里学习了知识,也同样有责任将这些知识在自己的手中发扬光大。传播你的理念、思想,是你存在的价值的更高层次的实现。所谓“立言立功立德”,称为三不朽,为何不朽,因为这些可以传诸后世,是个人价值的最高实现。

“仁”,是人类内心所固有的一种对于其他普通人之间的感情。"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我们本质上也是一种动物。但人类还是有少数使我们成其为“人”的东西,以构成人与动物的分野。“仁”可以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啦。这种感情使人们有可能普遍性地做出利他行为(未必是英雄式的舍身取义,给乞丐一个铜板、与火车上陌生人的孩子分享你的水果、给问路者指一下方向都是彰示你人性的利他行为。)正是这种独特的感情使我们人类社会有可能以这样的规模而存在,这是人类以外的任何一种动物都不可能做到的。西方所谓之“人性”大体上也是一个意思。我们人类能有今天这样改天换地的能力,不是因为我们力量大、速度快,甚至也不是因为我们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是以一个人类社会的形式存在,并共同应对挑战。从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氏族社会,到今天全球一体的地球村,人类力量提高的过程,可以说就是这个社会网络不断扩大的过程。而这个网络形成的第一步,是从我们拥有了“仁”心开始的。

“孝”是“仁”的起点。首先,我们与父母兄弟除了拥有血缘上的联系,还由社会联系。在一个家庭里朝夕相处数十年,应该是最亲密的社会关系了。如果对爱自己最多的父母都不知回报,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都没有感情,实在很难相信他是一个对社会其他成员有爱心的人。其次,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一点,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所有高等动物生来都具有的东西,因为这在进化上是物种繁衍的需要。但“孝”却不是。所谓“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如果纯粹从生物性的“自私的基因”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到父母兄弟姐妹都拥有50%的和自己相同的基因,人们固然会爱自己的父母,但成年子女对父母的关爱最多与对兄弟姐妹的一样多就够了,绝对达不到孔子所要求的“孝敬”的程度。但是从“仁”的角度来看,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应该对别人的善意给与同等或更多的回馈。这一点,当你面对社会上其他人时可能倒不难做到,因为人们知道,只有你对朋友同事表达善意,尽可能施以援手,别人才会对你好,在你需要时提供帮助。以人类的智力不难理解,这样一种交换,是对自己直接有利的。但当你面对父母时,他们对你的爱是本能的无条件的,你根本无须做出同等回报就可以安全地享受利益。在这种情形下,你是否还会坚持“等量回馈”的人际交往原则呢?孔子认为,是否能做到“孝”,是一个人是否有“仁”心的试金石,从而判断一个人的看似高尚的行为是基于庸俗的利益交换还是内心的道德感。

上一篇:swordi:“学而时习之“续解

下一篇:swordi:学而篇第一 (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