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Wikipedia 启示录 [1] -- 邓侃

共:💬30 🌺17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Wikipedia 启示录 [3]

[1] 链接出处

[2] 链接出处

[3] 链接出处

历史上的群众运动,通常存在两种倾向,一个是乌合之众的狂欢,一哄而上,漫无目的地发泄过剩的能量,然后就不了了之。另一个是暴民恐怖,以“人民的意志” 或者 “少数服从多数”的名义,肆意践踏剥夺少数人的权利。今天专政了一部份少数派,明天又专政了另一部分少数派。到头来发现,想保留做人民的资格,要么噤若寒蝉,要么违心说谎,“人民的意志” 实际上沦为寡头们的私欲。

Wikipedia实际上一场群众运动。任何人,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都可以为Wikipedia撰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言论自由,任何人的文章随时都有可能被别人改写甚至删除。截止2008年1月份,Wikipedia英文版的2,172,800篇文章,被改写过193,207,500次,平均每篇文章被改写过88.9次。

不过,如果符合Wikipedia的写作规范,你原先写的段落,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性会大一些。同时,在符合写作规范的文章之外,还有高下之分。在英文版2百多万篇文章中,有4千多篇被评为优秀作品,也就是566篇文章中遴选出一篇优秀文章,除此之外,还有2千多篇文章被封为经典作品,比例是1:1150。如果把写作规范比喻成法律底线,那么优秀和经典作品,给Wikipedia的撰稿人设立了道德楷模。

Wikipedia是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成功范例。用户生成的内容很多,BBS,博客,甚至Instant messager中的闲言碎语。但是绝大多数用户生成的内容,都是打情骂俏式的信息垃圾。如何把散落在各处的信息汇集起来,加以编辑整理,提炼出有信息含量的内容?光靠搜索引擎是办不到的,最终还是必须依赖人力,尤其是坚持群众路线。

Wikipedia为什么没有沦为乌合之众的狂欢,也没有倒向暴民恐怖?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依我看,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明确而合理的规范,二,相互审阅,三,核心团队。不发动群众不行,但是离开了正确的引导也不行。Wikipedia的三大法宝,从几年的实践来看,是行之有效的。

Wikipedia 有明确的写作规范以及行为规范。譬如你想介绍一首歌的歌词,单单拷贝歌词是不够的,还得叙述一下歌词创作的背景,听众反响,以及作者简介。此外,行文要保持中性,各种不同的观点要均衡报道,或许有听众认为歌词意境深远,激情涌动,也有人认为措辞晦涩,基调偏激,对青少年有误导,这些观点都要囊括在文章中。而且不能把作者本人的偏向写进去,例如,“最有代表性的意见是...” 这样的句子是不允许出现的,而应该写成 “以下的意见得到了为数xxx的听众的支持”,并且给出引用的出处。

至于塑造良好的行为规范,Wikipedia制订了细致的措施。2000年,John Lott写了一本反对枪支管制的书,叫“多一点枪,少一点犯罪(More Guns,Less Crime)”。为了吸引更多读者,他在2000年到2003年间,他化名“Mary Rosh”,给这本书写书评,溢美之词甚多,同时反驳来自其他读者的批评。这种行为被命名为“木偶”,类似于国内的“马甲”,在Wikipedia是不允许的。理由是,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光明正大地辩护,但是换个马甲,甚至披着多个马甲,借别人的名义为自己壮声势,有伪造民意,操纵投票表决结果的嫌疑。

1867年,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出版。刚开始,没有引起太多反响。于是,老马和老恩想了一个办法,化名在报纸上写反对“资本论”的文章,然后,老马老恩逐一反驳,正反双方争锋相对,你来我往,好不热闹,终于炒热了“资本论”。这种做法,被称之为“稻草人”,在Wikipedia也是不允许的。理由是,假反方一定蓄意暴露反方意见的荒谬,有误导读者的嫌疑。

Wikipedia积累了很多甄别回避“木偶” “稻草人”之类无良行为的办法。

精雕细琢出精品。一篇出色的作品,往往是千锤百炼产生的。不仅作者本人会修改,而且也鼓励更多人反复修改。多次修改以后,各派的见解都会得到均衡报道,措辞也自然会中性化,因为只有这样文章才能被各方接受。如果有分歧怎么办?看看关于“黑色穆斯林”的例子,当提及黑色穆斯林的领袖Elijah Muhammad去世时,文章是这么说的,“伊斯兰国(黑色穆斯林的教会)的信徒们长期以来坚持认为Elijah Muhammad并没有死,他只是逃脱了一个刺杀阴谋,然后恢复了健康。而且目前乘着 ‘一个巨大的飞碟悬浮在我们头上’ ”。在飞碟上与Muhammad同在的是那个神秘人物W.D.Fard"。我得承认,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忍不住哈哈大笑,对于飞碟之说,我的确有强烈的个人看法。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敬佩作者为严格遵守中性原则所做的努力。

读Wikipedia 的规范,不禁想起毛泽东的名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因为都是在谈如何引导群众运动。但是如何发动群众,规范里说得很少。2001年1月, Wikipedia初创的时候,只有10个撰稿人。一年后,增加到524人,到了2003年1月,增加到2,498人,2004年1月,11,202人, 2005年1月,52,785。Wikipedia是如何招募最初的种子写手,以及如何保持目前75,000位活跃撰稿人的积极性,这两个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核心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宽容地吸纳从草根阶层崛起的人才加入精英阶层,一个发达的社会,应当主动地寻找并且培育草根阶层中的人才加入精英阶层。

关键词(Tags): #互联网#Wikipedia#群众运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