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禅门闲话】徒弟度化师父、徒弟帮师父开悟的例子 -- 衲子
先谢谢了哈!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大慧皋禅师在悟后对圆悟克勤说“开悟真是太难了哈。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许多师兄其实都不是这么回事,你老人家怎么也许可他们了呢?”圆悟告诉他,佛法如同大海,你取一小勺,也是海水,你取一大瓢,还是海水。不能因为人家舀得少就说人家不是海水。
禅宗自六祖张演以后,先有顿渐之争,后有悟后起修与否之争。这后面的争论到民国抗战时期仍无结论。真无结论吗?若有结论为什么不明说呢?
其实,六祖在《坛经》里已经说过了啊。
后世有“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有人据此得出,禅宗不重真修实行的结论。
却不知道,没有明心见性前,说什么修行都是自己哄自己,今天一点进步,马上就高兴,明天就立马回到原地。真正在明心见性上有体会,才开始真正地修行。见性以前所为,好听一点在学习知识打基础,不好听一点纯粹是在扯蛋。所谓眼正,无非就强调此点而已。
但到后来,却变成了不管行履的托辞了。哪里知道,真正到此阶段,心行之处几无痕迹,“如切如蹉,如琢如磨。”斯之谓也。真正过关之人,谁敢不顾行履呢?再说白一点,就是在睡眠之中,人家也是在做功夫啊。
“行”门,“行”门不是“解”门,不是说说谈谈,不是解释清楚,不是理解了就完了。
所谓“重关”、“牢关”以及“祖师禅”、“如来禅”无非是个提醒。
圆悟克勤固然慈悲,却也过于宽宏。对于未过关者,却在其中猜测禅师大德到了哪里,去往何处。(猜测之心,难道不是疑心?)
殊不知,人家的去处自己晓得。我们自己的去处,却依然是茫茫也。
承当乃大事,不得不慎。
见性之后,贪嗔痴慢疑之心必减;欲望之求必少也。
“南台静坐一柱香,
整夜无思万虑亡,
不是成心息妄想,
只缘无事可商量。”
一句“无思”、“万虑亡”,一句“息妄想”、“无事”又害了多少人啊!
凡事物皆一体两面,看到此忘记彼,看到阴忘记阳。
到此,真想来一句TMD!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宗下和教下的区别 1 不同的蚕 字810 2008-07-23 22:49:36
🙂不好意思 jack 字26 2008-07-23 20:49:32
🙂对头。我的老师笔名‘萧平实’,明心的内涵十分“平实”故。 衲子 字0 2008-07-23 20:58:25
🙂这个小兄弟倒是好心,
🙂【禅门闲话】岩头当初拜于德山门下为徒时,悟境实已高于德山 衲子 字2013 2008-07-22 21:59:04
🙂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 1 履虎尾 字0 2008-07-22 17:50:37
🙂嗯。就是说,有个军事学的真理,官兵之间可互相教授,而不是长官说啥 衲子 字156 2008-07-22 22:22:22
😉猫教虎,虎教猫,虎教虎。 乃力 字0 2008-07-22 19: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