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禅门闲话】徒弟度化师父、徒弟帮师父开悟的例子 -- 衲子

共:💬90 🌺4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禅门闲话】徒弟度化师父、徒弟帮师父开悟的例子

佛教讲究的是“依法不依人”。宗门一向以能者为大,所谓“入门须辨主,当面分缁素”。不管你穿的是僧衣还是俗衣,惟以见道为尊:如果你已经明心见道了,那么即使你身穿俗衣,你也已入僧数,等于穿着僧衣(缁衣);如果你还没有见道,那么即使你是出家人,还如同俗人,穿着俗衣(白衣)。

宗门一贯的好传统是,要求弟子要有超凡入圣的气量心志,所谓“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与师,乃堪传授”(对比一下喇嘛教的上师高于佛)。不仅如此,如果出现弟子辈的证量高过师辈的,祖师们真是潇洒之极,眼里不会对辈分耿耿于怀,而照样可能向辈分上的弟子、见地上的师父顶礼求教。

以下一例,就是弟子度化师父:

福州古灵神赞禅师,本州大中寺受业,后行脚遇百丈开悟,却回受业。本师问曰:“汝离吾在外,得何事业?”曰:“并无事业。”遂遣执役。一日,因澡身命师去垢,师乃拊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圣。”本师回首视之,师曰:“佛虽不圣,且能放光。”本师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纸求出。师睹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遂有偈曰:“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本师置经,问曰:“汝行脚遇何人?吾前后见汝发言异常。”师曰:“某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今欲报慈德耳。”本师于是告众致斋,请师说法。师乃登座,举唱百丈门风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本师于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闻极则事。”师后住古灵,聚徒数载。临迁化,剃浴声钟告众曰:“汝等诸人,还识无声三昧否?”众曰:“不识。”师曰:“汝等静听,莫别思惟。”众皆侧聆。师俨然顺寂,塔存本山。

下面一例,是徒弟帮师父开悟:

雪峰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擎钵下法堂。晒饭巾次,见德山乃曰:“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什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举似岩头曰:“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

闻,令侍者唤去,问:“汝不肯老僧那?” 密启其意乃休。明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虽然,也只得三年活。” 果三年后示寂。

解释:德山听到其徒岩头诃责于已“德山师徒俩,末后句也不会!”(彼时雪峰还没明心,所以岩头此语目的只是为了接引德山德山便命侍者召来岩头,问:“你不肯定我啊?” 岩头答“是”,德山询问缘由,岩头便请德山将侍者遣离,师徒二人闭门密谈。岩头便将牢关末后句的内涵说给德山听,德山因此得以到达牢关。

家园 牢关是什么?

请教

家园 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
家园 猫教虎,虎教猫,虎教虎。
家园 字面涵义:坚牢之关门。这是禅门三关的最后一关。

传灯十六乐普章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

禅门三关,即是本参、重关及牢关。

破本参,又名‘明心’,是证解如来藏。

破重关,即‘见性’,是眼见佛性。(此处的‘佛性’不是指成佛之性,而专指阿赖耶识自身的某种功能。)

破牢关,是亲证意根与如来藏之间互动的极深细境界,因此而可以断除我执,经由实相而取证慧解脱果。

破了牢关,方可言参禅事毕。

家园 【禅门闲话】岩头当初拜于德山门下为徒时,悟境实已高于德山

鄂州岩头全豁禅师 师又参德山和尚,入方丈门,侧身问:「是凡?是圣?」德山喝,师礼拜。有人举似洞山洞山曰:「若不是上座,大难承当。」师闻之,乃曰:「洞山老人不识好恶,错下名言。我当时一手抬、一手搦。」

语译:

鄂州岩头全豁禅师再参德山宣鉴和尚,甫入方丈室门,便立即侧身而问:「是凡夫?还是圣人?」德山见状,便大喝一声,岩头禅师见德山大喝,便礼一拜。后来有人闻此公案,便举说与洞山良价禅师,洞山禅师听过之后,不知岩头之悟境更妙于德山,便评论道:「这个公案,若不是全豁上座的话,那可就难以承当了。」 岩头全豁禅师后来听闻洞山老人有此一语评论,乃曰:「洞山老人不认得这公案好在哪里、又坏在哪里,所以错说话了。他根本不知道我当时是一手上抬、一手下压啊!」

解释:

岩头全豁悟后,欲求德山宣鉴印证,乃先探求德山之悟境;待知德山悟得真,方又第二度参访,礼请德山为师,并无自己开山度众之意愿。那岩头全豁禅师,再度入了德山方丈室,随即侧身而立,问云:「是凡夫?还是圣人?」 这是牢关公案。但德山差别智不及岩头,当时只得大喝一声,岩头有心投靠德山,所以礼拜,便入德山门下,成为德山之弟子。

洞山不知岩头早已自参自悟,不从德山而悟,兀自以为岩头是从德山之喝而悟者,犹自赞叹曰:「若不是豁上座,大难承当。」 岩头洞山如此说,知他未曾识破自己之机关,便说道:「洞山老人不知道我机锋中之用心处及为人处,用词不当。我当时其实是一手向上抬,一手往下压。」

禅宗门内有差别智,甚深极甚深,非诸未悟者所能知之,亦非浅悟之人所能知之。岩头入门便侧身问道是凡是圣?其实是早有算计,非是德山宣鉴禅师只得明心、未到牢关者所能知之也! 且道:岩头入门便侧身,意在何处? 为何这一侧身便问凡之与圣?

且道:岩头是阿哪个要令德山断看凡圣?

次道:什么处是岩头一手抬?一手搦?致令岩头洞山老人不识好恶?招得后生晚辈之岩头全豁叱斥?

三道:德山大喝时,岩头礼拜作什么?

家园 嗯。就是说,有个军事学的真理,官兵之间可互相教授,而不是长官说啥

...就是啥。

换言之,谁知道了真理、谁把握了客观规律,谁就有资格教别人。所依据的是真理,而且仅仅是真理,而不是依据职务、辈份、名望 等等人情世故的考量。

家园 【禅门闲话】临济义玄刚出道时,实际上是悟错的。

临济义玄禅师刚开山度众时,开示云:"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臭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

从此段开示,可以看出临济义玄禅师在那时依然真妄不分,犹如盘古开天之前浑沌一片。要不是后来接触诸方,渐渐通达,哪有临济一脉未来的发展流传?

临济之败阙,不只我现在在这里讲,古时候已有人不肯他。譬如长沙招贤大师与三圣禅师间的公案,可以看出当时的真悟者对临济义玄的评价:

三圣上座问云:“南泉迁化,向什么处去?”长沙云:“石头作沙弥时参见六祖。”云:“不问石头见六祖,南泉迁化,向什么处去?”长沙云:“教伊寻思去。”云:“和尚虽有千尺寒松,且无抽条石笋。”长沙默然,云:“谢和尚答话。”长沙亦默然。回举似三圣三圣云:“若实恁么,犹胜临济七步。……”

又如镇州普化和尚,师事盘山,密受真诀而佯狂,出言无度。师每振一铎云:“明头来也打,暗头来也打。”一日临济令僧捉住云:“不明不暗时如何?”答云:“来日大悲院里有斋。” ……尝暮入临济院,吃生菜饭,临济曰:“这汉大似一头驴。”师便作驴鸣,临济休去,师即评曰:“临济小厮儿,只具一只眼。” 又一日入临济院,临济曰:“贼!贼!”师亦曰:“贼!贼!” 同入僧堂,临济指圣僧(像)问:“是凡是圣?”师曰:“是圣!” 临济曰:“作这个语话!” 师乃振铎唱曰:“河阳新妇子,木搭老婆禅,临济小厮儿,只具一只眼。” 古时亦有禅师责云:“临济大似白拈贼!”

再如临济义玄的弟子乐普元安禅师,在临济座下开悟得到印证后,犹不免夹山书函之省发,后到夹山,方得真悟:

师(乐普元安禅师)依本郡怀恩寺律师披剃具戒,通经论。首问道于临济临济常对众美之曰:“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师蒙许可,自谓已足。寻之夹山卓庵,后得夹山书,发而览之,不觉悚然,乃弃庵至夹山后方得真悟

临济义玄初至临济时,令人歇却念念驰求之心,教人返本还源--认取见闻觉知之心,以此为真:“……脱(若)大德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师不别;汝欲识祖师么?即汝目前听法底是!”

然而南泉普愿大师却云:“他经论家说:法身为极则。唤作理尽三昧,义尽三昧。似老僧向前被人教‘返本还源’去,几恁么会;祸事!”南泉未遇马祖前,亦曾亲遇假名善知识,犹如临济义玄初出道时之令人歇却妄想,而以能见能闻之心为真如,南泉说:“这真是一场祸事,因为我差点儿就那样去体会真如了。”

汾州大达无业国师亦斥责“念静求真、歇却攀缘心”之谬见:“…先贤古德硕学高人,博达古今,洞明教网;盖为学识诠文,水乳难辨;不明自理,念静求真。”

又如南阳慧忠国师对此谬见之斥责:

[南方禅客]曰: “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此性善能扬眉瞬目去来运用遍于身中。挃头头知挃脚脚知。故名正遍知。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换骨。蛇脱皮人出故宅。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说大约如此。”

[南阳慧忠国师]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彼云‘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痒。身坏之时神则出去。如舍被烧舍主出去。舍即无常。舍主常矣。’ 审如此者。邪正莫辨孰为是乎?……若以见闻觉知是佛性者净名(即:维摩诘)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古今悟错的人,不仔细与佛经对比,而迷信黄檗希运临济义玄作的印证(事实上,黄檗临济印证错了),竟将临济义玄早期的错误开示奉为圭臬,其消极影响,至今犹存。 禅子不能不慎也!

家园 这个小兄弟倒是好心,

先谢谢了哈!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大慧皋禅师在悟后对圆悟克勤说“开悟真是太难了哈。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许多师兄其实都不是这么回事,你老人家怎么也许可他们了呢?”圆悟告诉他,佛法如同大海,你取一小勺,也是海水,你取一大瓢,还是海水。不能因为人家舀得少就说人家不是海水。

禅宗自六祖张演以后,先有顿渐之争,后有悟后起修与否之争。这后面的争论到民国抗战时期仍无结论。真无结论吗?若有结论为什么不明说呢?

其实,六祖在《坛经》里已经说过了啊。

后世有“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有人据此得出,禅宗不重真修实行的结论。

却不知道,没有明心见性前,说什么修行都是自己哄自己,今天一点进步,马上就高兴,明天就立马回到原地。真正在明心见性上有体会,才开始真正地修行。见性以前所为,好听一点在学习知识打基础,不好听一点纯粹是在扯蛋。所谓眼正,无非就强调此点而已。

但到后来,却变成了不管行履的托辞了。哪里知道,真正到此阶段,心行之处几无痕迹,“如切如蹉,如琢如磨。”斯之谓也。真正过关之人,谁敢不顾行履呢?再说白一点,就是在睡眠之中,人家也是在做功夫啊。

“行”门,“行”门不是“解”门,不是说说谈谈,不是解释清楚,不是理解了就完了。

所谓“重关”、“牢关”以及“祖师禅”、“如来禅”无非是个提醒。

圆悟克勤固然慈悲,却也过于宽宏。对于未过关者,却在其中猜测禅师大德到了哪里,去往何处。(猜测之心,难道不是疑心?)

殊不知,人家的去处自己晓得。我们自己的去处,却依然是茫茫也。

承当乃大事,不得不慎。

见性之后,贪嗔痴慢疑之心必减;欲望之求必少也。

“南台静坐一柱香,

整夜无思万虑亡,

不是成心息妄想,

只缘无事可商量。”

一句“无思”、“万虑亡”,一句“息妄想”、“无事”又害了多少人啊!

凡事物皆一体两面,看到此忘记彼,看到阴忘记阳。

到此,真想来一句TMD!

家园 受教

谢谢!

请问衲子师父,这个贴开放提问么?我这里越看问题越多呢。

受教
家园 (虽然偶好为人师,但‘师父’二字实不敢当。)有问题自然欢迎探讨。
家园 为什么总是密来密去的呢?

密受真诀而佯狂

头密启其意

记得六祖受了衣钵之后好像也是偷偷逃跑了,这些和尚怎么啦?开悟这种事,偷听也没有用的,就像偶在这里正大光明地看,不是也没有看懂么?那为什么还要作神秘状呢?

家园 那偶就不客气啦
家园 因为开悟的内涵,是可以讲明白的。但出于教学上的考虑,不能明讲

在唯识宗,这个‘密意’是明讲的。因为学生们都是按部就班,从基础理论扎扎实实地进修上来,所以明心开悟之事,只是一个homework,也可以在课堂上明讲。

但禅宗不一样,禅宗学人需要自己鲤鱼跳门,把这个开悟的内涵自己悟出来、证出来。因为这样才能印象深刻,悟后的智慧才能发起。

你很细心,注意到了这点。还有,五祖给六祖深更半夜传法,也是为了不让人知。

还譬如,香严智闲禅师,悟后向沩山灵佑禅师的方向跪下礼拜∶「师父,你对我恩逾父母。如果你当时为我说破,又哪有今天的顿悟呢?」

这说明了啥?这说明:明心之事,是能够说破的。

家园 不好意思

俺觉得太玄的东西都是扯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