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 -- foundera
第2章 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在竞争中的成功只有通过极端的专门化实现。为了在科学共同体中得到和保持一定地位,人们在实际中必须把自己的研究集中在某个学科中的非常有限的领域内,集中在非常狭小的问题上。科学的高度专门化是常常是人感到遗憾的熟悉事实;然而,这是从每个科学家的处境的逻辑自然地得出的。
――齐曼《元科学导论》
科学研究现在已被公认为是一种社会职业,科学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和普通的公务员或者企业行政人员一样靠薪金生活的人。但是,科学家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人员,因此一提起科学家,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智慧、知识、创造性等。
1、简要的回顾:科学的职业化进程
科学的真正职业化只有百年的历史。直到19世纪末,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原本是业余科学家。例如,微生物的发现者列文虎克(A.Leeuwenhoek 1632-1723)是市政大厅的看门人;氧气燃烧学说的创立者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是地方政府的财税官员,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G.J.Mendel,1822-1884)是修道士,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是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审查员。而到了今天,每一年的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获得者无一不是职业科学家。他们要么来自于大学的研究室,要么来自于政府支持或者其他资金赞助的科研院所,要么来自于企业的研究院。
研究科学的历史和科学家的历史总是要追溯到古希腊。那时,科学与哲学没有分家,没有专门从事科学的人。科学只是一些有闲阶级以及政治家、哲学家、宗教的首脑们凭自己的兴趣在工作之余进行某些科学方面的思考、辩论和研究;或者说科学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这些人广泛涉猎关于人、神、政治、伦理、社会、道德、自然等各个领域。泰勒斯首先是橄榄油商人、政治家、技师,其次才是哲学家、天文学家。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百科全书似的人物,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和科学等方面均有著述。后来的情形要好一些,因为从哲学家中有一部分人分化出来专门研究某种知识,例如阿基米德研究工程、欧几里得专门研究几何、托勒密研究天体运动,类似于现在的科学研究院的博学院也已经出现。可惜好景不长,在短暂的繁荣后是长期的衰落。
到了中世纪,欧洲的科学、文学和艺术进入黑暗时期。这时科学中心转移到阿拉伯、印度和中国。6~12世纪是阿拉伯文化的全盛时期,科学昌盛的中心在大马士革、巴格达和西班牙。如大马士革在公元700年建立了天文馆,巴格达在829年建立了天文馆,埃及在955年建立了科学院。阿拉伯从事科学的主要有政府供养的从事天文学的人和御医、炼金术士。但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科学与宗教迷信的紧密相连和中国重经验轻理论的文化传统使得它们失去了超过欧洲的机会,科学仍然没有成为有保障的职业。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活动开始重新抬头,回到古希腊的传统。这时的科学家也是集手工艺者、工程师、艺术家(画家、雕塑家)和学者于一生的人,比如画家达?芬奇绘制了无数精美的机械。这时的科学中心在意大利。
17世纪是近代科学的起点,也是科学体制化的起点,或者说是科学从业余向职业过渡的起点[1]。1662年成立的皇家学会是欧洲第一个获得官方承认的科学组织,这时英国是世界的科学中心。1666年法国成立了巴黎科学院,开始出现以科学为职业的专业科学家。受法国的影响,1700年德国建立柏林科学院,1725年俄国成立帝国科学院。尽管科学得到广泛的尊重和官方的鼓励,直到18世纪后期,大多数科学家还是业余的。这些业余科学家主要来自中上层阶级和医生、牧师等自由职业者,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和设备进行私人研究,尝试进行一些科学实验,如当时最像职业科学家的拉瓦锡也不得不当一个包税人,每周只有一个全天做科学工作,其余的时间都是边搞研究边搞商业。而这时某些学会却开始成为达官贵族炫耀的地方,如英国皇家学会的500名会员中最多只有100名称得上是科学家。18世纪后期,科学中心开始向法国转移。这一阶段的著名科学家有培根(F.Bacon,1561-1626)、伽利略(G.Galileo,1564-1642)、开普勒(J.Kepler,1571-1630)、笛卡尔(R.Descartes,1596-1650)、波义耳(R.Boyle,1627-1671)、帕斯卡(B.Pascal,1623-1662)、牛顿(I.Newton,1642-1727)、莱布尼兹(G.W.Leibniz,1646-1716)、拉普拉斯(M.P.S.Laplace,1749-1827)等。
到了19世纪,实验科学开始全面繁荣,许多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学家人数开始剧烈增加,科学研究大规模进入大学(其标志为科学家以教授身份从事研究、大学开始授予科学学位、技工学校和理工学院出现、教学研究实验室建立等),研究生教育制度开始建立(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先后建立研究生院),工业实验室开始出现(如爱迪生1876年建立发明工厂、贝尔1887年建立实验室),一大批专业科学学会等学术团体开始改组或者陆续建立,科学家从此踏上了职业化道路。19世纪科学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德国。在德国,几乎所有的科学家不是大学教师就是大学里的研究学者,实验科学中的研究工作大多在研究所里有组织地进行。研究所成为永久性的科层组织,尽管通常附属于大学,但它有自己的全套设备、科研人员和辅助人员。这时我们已经无法用一张表列出科学家的名字了。
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科学中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科学作为一种成熟职业在美国完成了定型。美国的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成为从事基础研究的当代科学家最活跃的舞台,而大型企业则是从事应用性研究的科学家的集聚地。
2、科学家队伍的增加以及科学界的分层
进入20世纪,科学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小科学到大科学,国家科研管理部门的建立,科学基金的设立,科学产业的形成及大科学城、科技园区的建立,国际学术团体的出现,跨国研究机构的出现,科学家队伍成指数规律加速增长,科学已经成为一种完整的社会建制,与政治建制、经济建制、宗教建制、教育建制和文化建制等相互影响紧密相连。普赖斯在《大科学、小科学》一书中指出,在二战前后的50年间,美国科学家的人数增加了6倍,科学家的人数以12.5年为倍增周期,呈指数增长。
科学发展到今天,呈现出4个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导致科学家队伍的急剧增加,科学家角色的变化以及科学界分层现象的产生。
科学技术的紧密融合,即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鲜明特征。人们在谈论科学时,往往是指科学技术。越是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密集程度也越高;科学进步也越来越依赖于最新的复杂技术装备的支持。在科技融合的趋势中,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是:研究领域逐渐向自然界的微观各层次和宏观各层次深入,对过程、结构和功能多多方面进行完整研究;研究对象和课题具有多学科性,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是科学研究突破的主要形式;各学科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学科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更加紧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现代技术发展的特点是:一体化,如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的机电一体化,光与电子技术结合的光电一体化;集约化,技术朝着节省劳动力、节约能源、节约资源的方向发展;标准化,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采用统一的国际技术标准;开创新的工艺革命(工序少、柔性生产系统、高精密性与高可靠性)、信息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技术研究的各个领域。
科技产业化是现代学技术发展的第二个特征。科技产业化是指科学技术必须为国家产业发展特别是为企业经济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和扩散(今天从形成一种知识到把它应用到产品和工艺的时间正在迅速缩短,科学知识很快地变成技术知识)、企业的研究开发力量的强大。科技产业化在规模和速度上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科技产业化使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也使得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科技社会化和社会科技化是现代科技的发展的第三个特征。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除科学与经济的结合外,科技与教育、政治、文化、军事、法律、伦理、外交等密切相关。同时社会生活又影响制约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科学发展必须与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
科技全球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第四个重要特征。近年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运输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科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资源的配置在全球规模下进行,科技成果的评价和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和流动,工业开发研究的合作与联盟迅速增加,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迅速增加,许多紧迫的科学挑战需要全球合作,共同遵守促进全球科技发展的国际法规。科技全球化可能会导致科技领先国家在科技领域全面占领科技落后国家,也可能会迫使落后国家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本国的又比较优势的科技领域,不同的结果取决于国家科技政策的导向。
这些特征表明,科学已经融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科学在未来社会建制的作用更加突出,科学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事业,参与科学的人数越来越多。科学家以向社会提供专门化的服务为生,科学逐渐变成一种谋生必须掌握的技艺,科学家作为一种职业开始从神秘、神圣走向大众。科学家既存在于大学、政府研究机构中,更存在于企业之中。科学家共同体也开始逐渐出现分化和分层。
一方面,科学研究活动从以个人为主的变成了以科研小组为主,科学家被分成大大小小的单元,每一个单元按照不同的学科或者一个很狭窄的研究方面把为数不多的科学家组织起来,用他们熟悉的科学语言频繁地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而参加这个小组的科学家和另外一个小组的科学家彼此往往无法沟通。“科学家倾向于和自己专业相同的人在一起,结成严密的小圈子,不仅进退一致,荣辱与共,连衣着、政见、生活方式也彼此借鉴。科学向前发展,从事科学的人员随之增加,产生了新的专业,也扩大了在这一层次上的隐藏或非正规的多样性。总之,专业化滋生了形形色色兴趣相投的小圈子。”[2]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作为职业的向前发展,职业的成员―科学家开始出现分层现象,即依据一定的标准,科学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美国社会学家哈里德?朱克曼描述了科学界的分层现象,美国科学家的分层从高到低表现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获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收入《美国男女科学家》一书的科学家、登记进《全国科技人员登记册》的科学家、美国科学家的全集,各个层次的科学家人数比例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的结构(见图)[3]。
在中国,科研人员通过评定技术职称形成等级结构,包括初级(如实习研究员、助理工程师、助教)、中级(如助理研究员、讲师、工程师)和高级(如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教授、研究员等),科研人员的最高荣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为2905635人,科学家和工程师(具有高、中级职称和未评定职称但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为159462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院士合计为65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计为547人[4]。
3、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职业活动的特征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活动区别于业余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稳定的工作场所、较长的工作时间、需要专门的知识或者技能、对服务对象的责任、交换劳动获取报酬、共同的行为规范等。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逐步由业余发展为职业。科学研究又具有与别的职业活动的不同特点,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专门化的职业。
第一、科学研究同其他职业活动一样,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地点,那就是各种各样的实验室或者图书馆。科研仪器、科研试剂、实验动物和文献信息是科学家工作岗位必备的条件。现在,一个大规模的实验室的投资规模可以和一个现代化的制造公司不相上下。
第二、与自由职业者或者业余爱好者不同的是,任何一个职业者都必须把除去睡眠和必要的休息之外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上。尽管科学家有时会在行政管理上花去一些时间,但这些事务通常与研究活动直接相关,或者直接关系到该研究领域的人事变动。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具有明显的机动性,不像一般职业那样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科学家多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用于学习,而一般人则把它用于文体或者社交活动。
第三、科学研究需要专门的知识或者技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制度化和专业化程度特别高,只有通过正规的学习获得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科学家,这是由高等教育来完成的。通过学习,学生们接受专业知识、锻炼智力(包括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现在,要在一个研究所或者大学里谋求一个研究职位,没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是不可能的。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除第一个获奖人迈克尔孙(A。A。Michelson,1852-1931)没有获得过博士学位外,其余全部获奖者都获得过博士学位。当然,科学家不像律师、会计等除学位外还需需要另外申请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只要愿意参与,你就可以随时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但要进入科研机构也不容易。
更为重要的是,与律师、医生、教师、财会人员等职业不同,科学家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不是供他在工作时重复应用,而只是提供了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工具,科学工作必须是创造性的,也就是说只有创新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经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小一些,因此年青科学家能够做出重要的发现。
第四、科学研究也必须对服务对象负责。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基础研究指没有特定商业目的,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标的研究活动。其研究过程没有时间限制和具体实际研究,其成果体现为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是没有保密性、人类共享的知识体系,很少能够商业化、企业化。应用研究指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研究。其研究过程有一定的目标和计划性,但不是太严格。其成果体现为学术论文、专利和原理模型等,少部分能够商业化、企业化。开发研究指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以生产产品或完成工程我那个任务而进行的技术研究活动。开发研究有明确的目标和特定的目的,其研究过程计划性强,受严格的时间和经费控制,其成果有很强的保密性,为个别组织或企业专有。开发研究的成果体现为专利设计、工艺图纸、论证报告和试制产品等。
作为一项特殊职业,科学研究的服务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大型企业和政府;另一类是科学共同体(即某一领域科学家团体本身)。企业和政府通过各种计划项目(主要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以合同方式委托给科学家,科学家以各种学术报告、科学论文、技术成果等形式完成项目合同规定的预期目标;科学共同体则往往通过科学家申请把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是基础研究)委托给某一科学家,科学家以各种学术报告、科学论文等形式完成项目申请时的承诺。科学成果必须通过由一系列人员组成的鉴定或者通过同行评议确认其研究活动的现实或者预期的价值。只有通过了研究成果的鉴定或者得到了同行认可,某一科学项目才算是完成了任务。
当然,由于科学发现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发现与应用之间的时间差距,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服务质量不会像律师对于当事人、医生对于病人、教师对于学生那样明确,因此科学家也不必为科学研究的失败(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承担过多的责任,但他们的心理负担可能一点也不轻松,因为失去政府、企业和科学共同体的信任,意味着失去资金的赞助,也意味着他不能适应科学家这个职业对他的要求。
第五,交换劳动获取报酬。科学家作为一种职业角色,他承担着知识的生产者、熟练雇员和技术工作者以及专家咨询的三重任务,也以此获得报酬。作为知识提供者,他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其薪金像政府官员一样,由国家财政支付;作为熟练雇员或者技术工作者,他往往兼任教授(大学里的科学家)、行政(政府里的科学家)、应用及开发研究(企业里的科学家)等其他角色,可以用这种劳动获取报酬;同时,在进行很多重大决策时,社会往往问计于科学家,科学家获取他作为咨询人员的报酬。报酬的主要形式是薪金,像其他职业一样,不管是政府、企业界还是大学,薪金和待遇的差别往往是诱导科学家到其部门从事科学活动的重要手段。科学界普遍的高薪和社会给与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以丰厚的报酬,更是吸引贫穷家庭的子弟参与科学活动的功利动因之一。
第六,任何职业都要求其成员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规范该职业的成员的行为、维护职业声誉而有职业成员共同制定、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科学作为一种职业,不仅要求其成员遵守普遍的社会规范,包括社会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也要遵守科学共同体特有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术道德、科学精神。科学是一个相对自治的职业,对职业规范的遵守是确保自治的基础。如果科学家过多地违反了职业规范即出现了大量的科研越轨行为,外界干预就不可避免。
第七,任何社会职业都有一个职业声望,职业声望的高低决定了从事这一职业人员的竞争和冲突的激烈程度。职业声望越高,内部的竞争和冲突就越激烈。科学家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因此科学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也比较突出。尽管在科学界之外的人看来,科学家之间充满了和谐,这只不过是冲突与竞争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通过以上特征的分析表明,科学作为一种职业,既有与一般职业共同的特点,也有区别于一般职业的特殊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不论对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本身,还是对将来希望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以及对从事科技管理的行政人员,都会促进对科学事业和科学家的理解[5]。
4、业余科学家的未来出路
当职业科学家成为时代的主流时,业余科学家就成了时代的另类。简而言之,业余科学家就是不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科学爱好者。不需要任何报酬或者奖赏,他们热心地观察鸟类、收集蝴蝶标本、研究日食现象、监测天上的星星或者发明各种仪器设备。在美国,著名的杂志《科学美国人》开设有“业余科学家”专栏,也有专门介绍业余科学的杂志《科学探针(Science Probe)》,还有业余科学家协会(SAS,Society for Amateur Scientists)。
在中国,业余科学家又被称作民间科学家。有人把民间科学家分为3类[6]。第一类可称之为“狂人型”,此类人士多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玄想者。其典型特征是大胆敢言,前辈大师和人类现有的知识在他们眼里简直不值一提。他们试图从一些半哲学的观念入手,加上自己对现有科学体系的一知半解,就想从牛顿批到爱因斯坦,构造出一种全新的科学体系。第二类是“痴者型”,此类人士多为深陷于某一科学难题而不能自拔者。其典型特征是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着近乎偏执的自信。相对于第一类,此类人士有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甚至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研究,而且他们没有推翻整个科学大厦宏伟目标,在对相对论、量子力学这样的前沿问题指点一番之后也就心满意足了。另外,诸如费马大定理、歌德巴赫猜想这样表述简单实则繁复无比的超级难题常常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前两类民间科学家通常被人贬低或者受到嘲弄。第三类是“得道型”,他们是真正的业余科学家。这类人在潜心研究某一问题之后,常常能得到主流科学家的认可,从而“修成正果”,加入科学共同体的行列。
美国的业余科学家协会宣称自己是一个保守的组织,只为促进已经早已建立起基础的一些实验领域服务。他们不指导关于超自然想象的研究,也不对业余爱好者的有关宇宙学、创造学、统一论及类似的理论提供支持。看来,它们的业余科学家是指进行严肃的专业科学研究特别是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的人,也不包括那些没有经过科学训练或者自认为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狂人。
业余是科学的传统,但是到了20世纪初,业余科学的领先阵地几乎全部让给了专业人士,业余科学家已经没有可能处在科学研究的前沿。科学职业化似乎使业余科学家似乎走到了尽头,我们很难再听到他们在科学殿堂里的声音了。
也有的业余科学家认为,业余科学家的前途仍然是光明的[7]。在天文观察、气象观察、鸟类迁徙研究等方面,业余科学家仍然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的黑尔-波普彗星(Hale Bopp)就是在1995年7月23日同一天由两位美国天文爱好者黑尔(Alan Hale)和波普(Thomas Bopp)独立发现的(黑尔得过天文学博士学位,但自己单干,波普则是纯粹的业余爱好者)。此外,在理论数学、技术发明方面也有许多业余科学家的领地。
事实上,在某些领域特别是需要大规模数据或者长期观察的博物学领域,如果没有业余科学家的努力,科学工作就会变得迟缓。专业人士也许需要操作精密仪器进行实验、集中时间进行复杂的分析,但是他们需要与业余爱好者合作,因为业余爱好者人数众多,不需要政府的资助,可以进行自由地、耐心地、长时间地观察,来积累数据、收集标本。有1万名以上的自愿者为美国气象服务局作日常气候观察;曾经有数千名爱好者为康奈尔大学鸟类实验室的一项有关鸟类的数量与食品偏好的实验提供观察数据。
业余科学家要做出成绩,得到职业科学家的认可,需要遵守科学对科学家的职业要求即科学规范,如通过实验获得严密的科学证据、通过交流获取进行同行评议、以完整的论文形式公开发表等。最主要的是要发表论文,而不能像传教一样到处“宣传”。目前,在优秀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是科学成果得到最快和公开承认的主要方式。其次,和职业科学家进行合作。合作可以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也可以知道科学家同行正在做些什么。
科学家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业余和专业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年轻的业余科学家可以通过专门训练成为专业科学家;即使进入了职业科学家这个圈子,要做出真正的科学贡献也时非常困难的。还有些职业科学家,因为不满于科学界种种清规戒律,反而跳出科研机构成为体制外的业余科学家。或者,业余科学家更应该明白,不论研究活动是成功还是失败、不论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同还是被人否定,获得乐趣满足好奇心是追求科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
注:
1、约瑟夫?本-戴维著,赵佳苓译,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pp147-148。戴维认为体制化(体制化也被称为“建制”)的含义是:(1)社会把一种活动接受下来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因本身的价值才受到尊重的;(2)存在一些调整特定活动领域中的行为规范,其管理方式适合该领域的活动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有别于其他目标的自主性;(3)其他活动领域中的规范要在某种程度上适应特定活动的社会规范。对科学而言,体制化意味着承认精确的以及经验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方法;体制化把一些道德义务加给从事科学的人,社会承认有独立于其他规范的科学规范。
2、阿尔文?托夫勒,孟广均等译,未来的冲击,新华出版社,1996年。P240。
3、哈里德?朱克曼著,周叶廉、马世则译,科学界的精英,商务图书馆,1982年
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5、关于这一节的讨论,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参阅美国社会学家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顾昕、张小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一书中关于科学作为一种职业和专门职业与别的职业的区别。他认为,科学家角色与普遍职业角色的区别是,那些不把科学研究作为他们专职的、有收入的职业的人们也在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家的报酬与他的服务之间没有交换关系。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参与科学并不要求申请许可手续或者需要正规的教育;没有与教师对学生、医生对病人一样对应的当事人。不过,在他的讨论里的科学家过于狭义,只是从事纯科学研究(即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不包括从事应用研究或者开发研究的科学家。
6、田松、马建波,遭遇民间科学家,《中华读书报》2000年4月12日 。
7、Amateur Science -- Strong Tradition Bright Future, Forrest M. Mims Ⅲ, Science, Vol284, No.5411,2 Apr 1999,pp55-56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 foundera 字6635 2004-05-10 01:21:35
牛顿也很有学问呢,他还发明了牛顿定律呢 还是不懂 字0 2004-06-19 11:28:12
第1章 关于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 foundera 字18680 2004-05-10 18:55:24
第2章 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第3章 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科学精神 2 foundera 字18388 2004-05-12 18:23:48
第4章 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 foundera 字20996 2004-06-03 23:11:32
第5章 科学界的冲突 foundera 字19114 2004-06-06 18:28:53
第6章 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 foundera 字19201 2004-06-15 18: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