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21世纪经济报道》 -- 阅读者

共:💬42 🌺3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宏观经济调整进入新阶段

CPI持续两个月下行,PPI加速上升。世界范围内,商品期货快速跳水调整,有助于减缓PPI上行的压力。欧洲经济疲软,导致资金流回美国,美元上升。美国“二房”引领次贷危机另一波...

滕泰:“人口红利”后时代:走向财富的终极意义]

蔡昉:经济增长方式缘何迟迟未变?

汪涛:中国的通胀与众不同吗?

一旦经济学家把问题看清楚以后,好象故事也就比较简单了,虽然现在只是过去了一半。

高善文:奥运后的中国经济(一)

经济在减速,首先看到的就是贸易顺差增速在回落,其中出口依然增长很快,只是进口增长更快,这主要是因为大宗商品市场的飙升。

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在国际收支层面上反映为贸易顺差的下降,在国民收入的层面上则表现为企业利润受到侵蚀,以及通过通货膨胀上升带来的居民实际收入的下降。这方面的变化在去年底的时候市场和政府普遍都没有估计到。

应当说,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可能仍然是影响中国和全球经济短期走向非常大的不确定因素;它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和增长方式可能也具有长期影响,值得充分注意。在大宗商品价格能够稳定下来的前提下,它对经济增长率的短期压力在明年可能会逐步消失。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感受到了强烈的资金紧张的压力。

但从总量角度来观察,迄今货币信贷增长率的减速并不惊人,为什么企业现金流的压力会这么大呢?

这可能是因为通货膨胀——也就是大宗商品市场的飙升——的影响。

经济名义增长率出现超预期的大幅度上升,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的影响,这一过程实际上进一步增强了宏观政策的紧缩力度,这在去年底可能也是没有充分估计到的。

下面这段话比较重要,他试图用紧缩来解释最近发生的一些微观现象:

企业在现金流方面感受到压力,就需要调整生产、经营和融资活动。一个可能的办法是减持股票,包括正在解禁的非流通股,这可能与股票价格同期的大幅度下挫存在关联;另外一个办法是从国外设法融资,这会形成难以合理解释的资本流入,或者从民间借贷市场筹款,这会形成民间借贷利率的大幅度上升;还有一个办法是降低投资,削减生产规模从而降低对资金的消耗。最后一个办法涉及到对实体经济活动的调整,粘性比较强,从而出现得比较晚,但可能正在发生。

高善文:奥运后的中国经济(二)

然后他着重分析了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带来的以及未来可能的重大影响。

房地产销售的大幅度下滑,房地产企业现金流恶化,土地招标流拍增多,草根层面的情况显示企业新开工面积和投资增速可能很快开始下降。与此同步,今年上半年建筑装潢材料的销售增长很疲软,家电销售增长的压力也比较明显。零碎的证据显示,由于今年以来企业盈利下降和现金流恶化,银行关注类不良资产上升比较快,其中相当的部分与房地产行业存在关联。

房地产是全局性的不景气,面对短时猥琐的需求,供应的消化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企业产企业现金流的改善还需要时间:

我估计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也许还需要10个月的时间,当然这样的估计充满不确定性,但比较清楚的是——地产行业最坏的时期还没有过去,甚至是还没有到来。

一般而言,房地产行业对经济的影响是很巨大的,一方面是关系到银行的资产质量和信贷投放,另一方面是通过财富效应对人们消费的影响。

尽管今年以来地产市场如此大的调整出乎许多人的预期,但回头来看这一变化也许是值得庆幸的,因为它避免了地产泡沫更大和更长时间的积累。微观层面的感受显示,实际上中国地产市场呈现明显泡沫化状态大约只有三个季度左右的时间。这期间所积累的价格涨幅相当大,但市场成交量并不算大,银行卷入的程度也不很深,局部地区的情况可能有一些例外。

高善文:奥运后的中国经济(三)

这部分着重分析了石油和煤炭。

中国的增量需求引起了石油的暴涨。

当油价从每桶70美元涨到每桶140美元以上的时候,分析师们讲了很多关于中国需求的故事。从基本面上来看,部分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其他因素,包括原油和粮食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都存在一些基本的供求不平衡。这种供求不平衡的基本面可能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内都难有根本性的改变。

但是美国的存量需求的下降,又短期内平衡了中国的作用。

同时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短期内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都在放缓,它们对原油的需求和消耗也在下降——即使中国的需求仍然在增长,这一事实也有助于石油价格的稳定。毕竟,美国在全球的石油消费中大概占到30%,中国则不到10%。

再否定之否定:

总体上,全球原油供求不平衡的基本格局仍然存在,原油价格存在长期向上的动力,寻求替代能源、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更加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的压力,不仅对中国存在,对全球也是存在的。全球为适应高油价进行的调整可能远未结束。

中国自给自足的煤炭构成了主要的能源供应。从煤炭的需求来看,并没有大幅度加速,煤炭的运输等环节也未见到明显的瓶颈制约,所以主要的问题可能来自于供应——小煤窑的关停等,

比较奇怪的事实是:如果煤炭行业产能增速比较缓慢是造成煤炭紧张的主要原因,那么应该能够观察到煤炭产量增速的放缓,这方面不同口径下的数据很不一致,难以做出确定的结论。行业分析师认为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煤炭的质量在下降,这无法在产量的数据中得到很好的显示。但比较清楚的情况是小煤窑的开工或关闭在边际上对煤炭供求平衡影响很大。

由于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带来的投资的下降,使得煤炭价格的飞涨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快涨不动了。

高善文:奥运后的中国经济(四)

讲了现在的局面和原因之后,他将目光放在更长期的历史阶段来分析。

从总供应的角度看问题,影响因素来自四个方面,即资本积累、劳动投入、资源瓶颈和技术进步。

剔除房地产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来看,固定资本的投资在2006年以来就在减速了。从劳动投入来看,前几年的过热的投资和经济扩张导致劳动投入的不足,从而引起了工资上涨,工资上涨最先引起了第三产业的利润的下降进而引起了第三产业产品价格的上涨,这是去年初开始的发生在中国的通货膨胀。

2007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总体上在快速上升——仅仅使用蓝耳病和生猪存栏数据来解释这一现象过于勉强,至少是相当不完整的。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力供应的紧张是这一现象背后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是另外一个原因。

随着经济的减速,劳动力供应不足的局面获得了缓解,工资增长也趋缓。但是,

目前的挑战在于,由于资本投入和地缘政治等复杂原因,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宗商品供应能力的增长可能都比较低。这种自然资源方面的限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构成明显的约束。短期内发达经济体的减速将有助于缓解这方面的压力;但如果未来全球经济重新转入强劲增长,那么中国面对的来自大宗商品领域的通货膨胀压力将会很大,需要通过严厉的需求紧缩来管理。

如果希望扭转这一局面:

一个可能的出路是在这之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如日本在1975年以后为应对石油危机所做的那样,但这涉及技术方面巨大的不确定性。非常清楚的事实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微观领域至少必须依靠正确的价格信号来引导,而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仍然存在许多扭曲,包括对电力和成品油价格的管制,以及对环境污染方面的处罚和监管等。

一个比较有趣的观察:

一个猜测是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领域的技术进步速度相当快,明显区别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换句话说,经济增长中无法归结于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的部分在这段时期可能比较大。这样的进程也许不会长期维持,但我们目前不知道技术进步的放慢是否在2008年已经开始。显然这样的猜测目前仍然缺乏可靠的数据研究的支持。

从总需求的角度看问题,主要是考察出口、投资和消费三个领域。

出口的情况比较清楚,前文已经讨论,总体的趋势是减速和下降。进口方面受到商品价格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商品价格能够稳定下来,那么奥运后到明年进口会有比较大的减速,贸易顺差也会呈现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增长,但可能无法高于经济的名义增长率。

关于投资,他认为受出口以及房地产不景气的影响,投资也会减速。

他回顾了2007年底的政策决策:但是主要担心投资反弹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投资反弹并未出现,倒是由于大宗商品的影响,通货膨胀发生了。

就过去大半年的情况看,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是人们在去年底没有预期到的,由此导致盈利恶化和企业现金流紧张,并影响投资是可以理解的;照此来推理,如果大宗商品价格未来能稳定下来,其对投资的压力也将逐步消失,投资也可能因此出现反弹。

消费的情况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目前消费的实际增长率仍然在继续上升,这与政府扩大内需,转变出口导向的增长方式等期望比较一致。但消费增长的驱动力量是什么?其增长的趋势又是什么呢?

许多人认为消费结构的提升是驱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这样的想法也许有道理,但与经验数据的吻合并不好。

看起来消费结构变迁对消费总量增长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影响后者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松紧。

劳动力市场逐步转向松弛将带来居民收入增长的减速,再加上资产价格方面的影响,尽管消费的增长仍然强劲,但其加速势头正在消失。

下面是他的总结:

综合总供求两方面的情况看,并结合前文的讨论来预判经济的基本趋势,可能的情况也许是:在承认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奥运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正处在继续减速的趋势中;通货膨胀最坏的时期正在过去;一些制约经济的短期因素,包括大宗商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等使得短期内经济的减速相当快,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明年可能逐步消失或明显减弱,并推动经济增长出现短期的反弹,但经济不太可能回到2002-2007年期间连续加速的轨道上;随着通货膨胀的回落和经济减速趋势的进一步确认,宏观经济政策有必要逐步从紧缩取向调整到至少是中性和稳健的取向上来;在微观领域加速资源和要素价格的自由化,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必要和合理的价格信号十分重要;在政策操作领域,需要逐步放弃对信贷的总量控制,并转向以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来调节;为了预防经济下滑过快的风险,财政政策也需要有所准备。

一句话:真正的减速才刚刚开始,但是政府已经可以开始着手做一些事情了。牛市下半场未来,熊市下半场开始了。

说一个我的感想,之前以为经济的周期或者说变化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进行的,但是从这一次宏观经济的走势来看,其实他主要发生在以季为单位的时间里,虽然说宏观经济的衰退可能会有若干年的时间,但是以季为单位,情况总会有所不同。如果接下来的事情果真如作者所说,但也比较顺利,至少我们可以开始着手解决了。但是“奈何想不到”,谁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新的因素呢,比如象从去年底开始的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外部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呢?

高善文的牛市下半场之所以没有到来,很大的原因就是对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没有料到,因为,这次确实不同了,不同于以往的封闭经济体,中国现在已经深深的卷入了全球化的进程。

高善文:奥运后的中国经济(五)

从银行、企业、住户、财政和对外部门的角度,分析了在从前些年的经济扩张到随后的调整中会遇到的问题。认为:

商业银行部门的潜在脆弱性是值得关注的。

企业部门的情况也需要注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企业投资决策的审慎性可能会降低,并倾向于增加负债来扩大规模,从而带来杠杆比率的提升;在经济调整过程中,最终被证明存在问题的投资将被迫退出市场;随着盈利的下降和信贷标准的收紧,企业的杠杆比例也需要降低,这一过程必然会带来痛苦。

如果说目前市场参与者对中国股票市场的估值仍然抱有一些疑虑的话,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对市净率的压力无疑是这些疑虑的重要根源。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现在要考察企业,需要考虑的不是净资产收益率ROE,因为他一定会下降,而是总资产收益率ROA,因为ROE里面已经包含了杠杆,随着资金面的收紧,即使企业的ROA不发生变化,ROE也是会下降的。

幸运的是,从总量数据上看,尽管经济的扩张过程连续而且强劲,但中国企业部门杠杆比率并未出现异常的上升。

比较清楚的是,即使未来经济在调整过程中出现问题,住户部门也不太可能是问题的根源。

看来,银行如果发生问题,不会是因为房地产个人贷款带来的,因为中国真正的房地产泡沫也许只有三个季度,还未积累大量的问题贷款。而会是企业贷款,比如说房地产商的资金链可能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政府部门和对外部门的情况应该可以放心。

总的来说,他还是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通货膨胀,而不是经济减速,因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劳动力供给的紧张作用依然存在。

在未来的经济调整过程中,政府无疑要在通胀和增长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但历史的教训显示通胀的底线应该是通货膨胀预期得到合理控制,同时通胀压力对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得到充分的补偿。在这方面政策的走向和影响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同样是扩张与调整的轮回,90年代与00年代的中国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国退民进中私营经济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基本的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而且中国已经深深的涉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中。

990年代的中国经济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并且比较小的经济体,当时政府正在努力建立市场经济的基本体系,并对经济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1990年代早期的经济扩张过程产生了大量问题,在1990年代后期的经济调整过程中集中表现为银行坏帐的大面积爆发、企业相当普遍的经营亏损以及广泛的下岗失业。

经过2002年以来的经济扩张,中国已经成为相当开放并且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经济体,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已经确立,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力也在下降。无论未来经济调整的方式和路径是什么,这一过程都将产生全球性的影响;中国已经大体确立起来的商业银行制度和自由企业制度将经历周期下降的挑战和考验,这一过程将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我们仍然不很确定,但我们比较清楚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情况相对稳健,而自由市场制度具有强大的自我纠正能力;即使在未来发生了难以预料的经济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制度将会变得更加完善,中国企业会变得更有竞争力、中国经济也会变得更加强大。

转型方案上报 增值税五年改革“赛点”

这是不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一个促进措施?

“两房”问题难倒鲍尔森

奇文共欣赏

交银施罗德 史伟:市场的智慧

资本市场的存在决不是用来犯错误的,而是用来给资源配置的。比如,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苏宁美国美就没有今天的神话。

高善文:黯淡的图景 中国企业盈利压力堪忧

旧文一篇,当时没有引起我多大关注。但是在看了它的奥运后经济展望系列后,发现它的思路是连贯的。即使当前内生通货膨胀和输入通货膨胀都有所减缓的趋势,他告诉我们,这样的通货膨胀压力是长期存在的,企业的盈利能力将持续受损,转型必须发生,一段时间内也不能全面放开资金面的紧缩力度。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李鑫:中国不再支撑高油价?

飓风过后,损失小于预期,石油继续大幅下探,看来短期内商品市场对经济的压力要小一些了。

孙明春:中国经济走向全面疲软?

孙明春:失真的中国PPI

他一贯强调的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这里认为PPI很难传导到CPI,而只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商品市场调整会减缓PPI的升势。

滕泰 :寻求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合理边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