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太原沧桑 一 ZT -- uibeacct

共:💬44 🌺3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二十一章 双塔寺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二十一章 双塔寺

  双塔是太原的标志,古太原八景之一的“双塔凌霄”直到今天仍是太原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它的身影甚至还出现在太原市的市徽之中。只因为寺中有这两座引人瞩目的古塔,以至于很多人只知双塔寺而不知它本名叫做永祚寺。

  双塔寺虽然是一座佛教寺院,但它的始建却是另有初衷。塔,既是佛教圣者的纪念物,也是佛教建筑中的一种形式,但到了十四世纪,又出现了一种“风水塔”,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峰塔”。这种塔根据传统的阴阳风水学说,用来改变一个地方的风水,弥补当地在山川地形上的不足。风水塔仅是取塔的建筑形式而已,与佛教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宋太宗焚毁晋阳城后,在旧址东北三十里重建太原,赵宋天子如愿以偿的移除太原王气、破坏太原风水之后,昔日文化之都的瑰丽风采烟消云散无复追寻,只留下平淡的历史和平庸的文采。马背民族统治下的金、元乱世,没有人会去在意这些,烽烟散尽,当华夏重归一统之时,文化的衰落为一方士绅平添了淡淡的哀愁,他们渴望重温盛唐风韵,他们力志振兴太原文化。

  按照风水家的解释,太原西北高于东南,“左痹不胜右”,所以“文明不开”、“其民挚悍”,因为“奎星”所处的方位地势较低,文运难以兴盛,必须在太原城东南一带建造高塔,才能弥补地形上不利于文化发展的不足,兴盛士风,多出读书人,也就是所谓的“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

  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太原士绅推举深孚众望的傅霖为首事,集资在太原东南郝庄的向山脚畔兴建高约五十五米的文峰塔,同时还依塔兴建了永明寺。

  十三岁做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三十岁中进士的傅霖宦海沉浮十七载,官至山东布政司参议,但是,就在他三次击败后金军队的侵扰之后,却以“拥兵拒调”的罪名被弹劾,解甲归田。几年之后,明廷让他官复原职,早已厌倦官场倾轧的傅霖以一身傲骨拒不受命,他那个高山仰止的孙子傅山在这一点上与他是何其相似。傅霖回乡后,以急公好义的善举而受到太原士民的推崇。万历十四年,太原大荒,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傅霖慷慨解囊,施粥赈灾。傅霖去世前的万历二十九年,太原发生饥荒,他再次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粮食收获。

  尽管风水学中含有天人合一、顺乎自然的科学成分,但是,让一座宝塔来背负繁荣文化的愿望也未免过于迂腐了。当然,古人对此还是深信不疑趋之若鹜。明朝末年,在汾酒的故乡,汾阳人朱之俊为匡扶当地文化而建造了高达八十米的文峰塔,这座山西第一、全国第二的古塔后来成为汾阳的标志和象征,就在这座汾阳文峰塔下,走出了冀贡泉、冀朝鼎、冀朝铸、马烽、田桂兰等杰出的文化名人。建造于明代天启年间又名雁塔的大同文峰塔位于古城东南部城墙上,塔内镶嵌着题刻有历代举子姓名的石碑,清末的宣统帝师李殿林就是大同人。此外,山西的河曲、榆社、临县、霍州等地都有建于明清的文峰塔。太原文峰塔对于太原文化的振兴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对于傅家来说,他们的仁德与义举却因此得到回报,傅霖去世五年之后,他的孙子,山西历史上最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傅山先生诞生了。

  文峰塔建成九年后,第十一代晋王朱敏淳有感于狭促简陋的永明寺与太原九边重镇的地位很不相称,决定邀请又名妙峰的福登大师前来主持扩建永明寺。

  做为明代中叶后的著名高僧,一生建设过许许多多寺庙、佛塔、桥梁的福登大师同时也一位杰出的建筑师。五台山规模最大的、始建年代最早的寺庙是显通寺,显通寺里那座令人叹为观止的铜殿就是福登大师用铜十万斤铸造的。万历九年,慈圣宣文李太后邀请福登大师为成婚数年无子的万历皇帝办“无遮大会”求子,第二年八月,李太后身边的一个宫女为万历皇帝生下了后来“梃击案”、“红丸案”的主角明光宗朱常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笃信佛教的李太后便皈依福登门下,并出资扩建了显通寺,敕名为永明寺,封福登为护国禅师,住持该寺。

  六十九岁的福登大师来到太原后,做了太原永明寺的住持并总理扩建事务,因为太原永明寺与五台山敕建永明寺同名,于是将其改名为永祚寺。祚,本指福运,也有流传的意思,永祚二字,出自《诗经?大雅》中的“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寺名永祚,大约是为了祝愿朱明王朝万世永存吧。

  或许是因为无力背负过于沉重的希冀,文峰塔在建成不久就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因此,福登大师又建议晋王在文峰塔西北新建一座佛塔。四年后,佛塔建成,因为李太后出资佐助的缘故,所以,新塔用李太后的尊号命名为“宣文塔”。

  福登的建设蓝图宏伟壮丽,远非今日所见的永祚寺,然而,就在宣文塔落成的那一年,风烛残年的福登大师心力交瘁,无力再坚持下去,在塔竣寺未成的情况下回到五台山。三个月后,福登圆寂,将深深的遗憾留在了永祚寺,留在了今天太原人的心中。

  双塔从它落成的那天起就成为太原的标志,但它们的命运也充满了沧桑与磨难。

  崇祯末年,进军北京的李自成率领二十万大军攻取太原,据说也在戎马倥偬之间游览了双塔寺,并且留下一首《咏双塔寺》:“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穿也穿不上,多放两块砖。”尽管一些著作中言之凿凿,但此事是否属实仍不得而知,不过,这首诗倒是颇符合李自成的语气。

  解放战争期间,地势较高的永祚寺成为太原外围的重要防御据点,阎锡山的第四十三军军部就设在这里,阎军炮兵的观察哨就设在塔上,解放军侦察兵一度跟随永祚寺僧人入寺侦察。1949年四月,双方为争夺双塔要塞发生激烈交战,为遏制阎军炮兵火力,解放军用重炮从东山轰击双塔防御阵地,宣文塔中弹,二到八层被炸飞半边。从此,残破的宣文塔与日渐倾斜的文峰塔在一个个暮日斜阳间坚强挺立,历经三十多年风雨之后,在1984年被修复。1986年,当年指挥作战的原63军军长郑维山重游双塔寺,不无惋惜地说:“当时不打就好了。”解说员回答说:“当时打是需要的,现在修也是应该的,人民是理解的。”

  

  一些著作曾善意地附会说,文峰塔之所以倾斜,是考虑到太原西北风较大而此处又地势较高,因此在修建之初就有意向西北倾斜。但是,文峰塔建成三百九十余年之后,已经向西北倾斜二米八六,成为一座危塔。为此,太原市政府在1995年聘请我国著名的纠偏专家曹时中先生拯救危在旦夕的文峰塔,成功纠偏二米,并在第二年进行了加固工程。曹时中先生后来成为太原市荣誉市民。

  永祚寺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坐南向北,与一般的寺庙正好相反。二是极富特色的砖结构建筑,寺内殿宇不用一钉一木,是明代典型的无梁式建筑。第三历经沧桑的双塔。第四是花开富贵的明代牡丹。第五是堪称书林瑰宝的碑廊。

  双塔寺共收藏了碑碣刻石二百六十余通,其中大部分是“文革”以后从太原各地收集来的散佚珍品。

  当年晋王朱??酷爱书法,朱元璋就赐给他许多历代有名的墨宝和法帖。晋王朱??的四世孙朱奇源更是嗜墨成癖,重金收集名帖名书,悉心于墨翰。弘治初年,因为宋代名帖“淳化帖世不多见”,朱奇源精选自己的藏品,镌刻于一百八十余块石碑上,以其书斋“宝贤堂”为名,称为《宝贤堂集古法帖》。《宝贤堂集古法帖》荟萃了魏晋以来十余朝,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怀素、黄庭坚、米芾、蔡襄、朱熹等一百余名书法大家的作品宝翰。这一珍贵的艺术瑰宝在明末的战乱中散落民间,清朝初年,戴梦熊等几代充满文化良知的地方官员将其收集补全后重新安置,1980年它们被迁入双塔寺。清朝康熙年间,喜好书法的太原知府李清钥对《宝贤堂集古法帖》十分痴迷,收集了以明清两代大家唐伯虎、文征明、傅山、董其昌为主的墨宝镌刻于石,取名为《古宝贤堂法帖》,1980年也同时迁入双塔寺。

  不过,在双塔寺碑廊中,最引人注目的却是清初依旧拓摹勒上石的苏东坡醉书《赤壁怀古》刻石。据说,目前苏东坡《赤壁怀古》刻石全国仅存两处,一处在湖北黄州,另一处就是双塔寺。我曾看到双塔寺的一家小店里有该刻石的拓片出售,要价三百元。此外,双塔寺碑廊里还有近溪隐君“家训”碑、祁隽藻“子史粹言”石刻,书法爱好者值得一看。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太原牡丹虽然难以与洛阳、荷泽等牡丹之乡相比,但双塔寺里历经三百余年风雨的明代牡丹却依然艳丽如故,尽吐芳菲。双塔寺的牡丹每年四月底盛开,满园嫣红姹紫,争芳斗妍,平日里的冷落门庭一到此时也是游人如织。虽然对双塔明代牡丹慕名已久,但直到去年我才得以一睹芳容,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国色天香,我才理解为什么那多人建议将牡丹定为国花。双塔寺的明代牡丹植根于寺院主殿大雄宝殿前,在众多新植牡丹的簇拥之下更显示出它尊贵的地位。明代牡丹有着引人入胜的名字:“紫霞仙”,能够常盛三百余年而不败,也确实称得上“仙”了。遗憾的是,紫霞仙的花期已过,虽然还未凋谢,但已失色不少,我也没有拍到令人满意的紫霞仙的照片。沉浸于满园春色,我流连忘返不忍归去,如果时间允许,我希望每年春天都能来双塔寺拜访紫霞仙,那种感受,一定如同看望心灵相通的故友一样。

  最后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位在双塔寺出家的高僧,他的法号叫力空。俗名任重远的力空大师是洪洞人,青年时代信奉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学说,积级参与辛亥革命,之后当选为赵城县也就是现在的洪洞县议会议员,先后出任定襄及河北等县的县长。

  经历了十余年的宦海生涯,官场黑暗、军阀混战、爱子夭折都使任重远的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最终促使他在步入中年之际,有如李叔同一样,在众人难以理解的目光中,于1932年在双塔寺剃度出家,遁入空门。

  力空皈依佛门后,凭借其就学于山西省立师范的文化基础致力于佛学经典与地方志的研究,先后有《劝修净土》、《霍山志》、《广胜志》、《石膏山志》等二十余部作品传世。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准备将洪洞广胜寺的旷世孤品《赵城金藏》运往日本,力空大师得知后立即与边区政府联系,八路军派出小分队将这批多达四千余轴的无价国宝安全转移到了解放区,《赵城金藏》后来被收藏于北京图书馆。

  建国后,力空大师再次住持太原最大的寺庙崇善寺,文革期间被迫返回原籍,1972年病逝于家中,终年81岁。

  始建于隋末唐初的崇善寺原名白马寺,明代扩建太原城时括入城内。1382年,明太祖马皇后去世,第二年,晋王朱??为纪念自己的母亲,就在白马寺的基础上历时八年扩建新寺。建成后的崇善寺占地14万平方米,不仅规模宏大、气宇轩昂,而且,它同时也是朱明王朝的一座祖庙,这在中国佛教寺院的修建中是罕见的,崇善寺因此而显赫一时,享受着比一般寺庙更多的香火。

  令人痛心的是,1864年10月15日的一场大火却将历经三百余年岁月而香火不衰的崇善寺吞噬,主要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只留下大悲殿等一组不及原寺庙几十分之一的建筑,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见的崇善寺。

  会审玉堂春的察院在哪里,明武宗在太原留下了怎样一段艳遇,蔡懋德为什么会以革职官员的身份守卫太原,九边重镇为什么没有抵挡住李自成的进攻,清军是如何利用西洋神炮攻破太原的,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二十二章:明末传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