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久公子谈货币(七) -- jugojl6

共:💬16 🌺12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久公子谈货币(十二)

这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得巨额货币数字的财富,是什么概念?我们损失了什么?

有小资产阶级记者潸然落泪:

从2007到2008年,我们的A股股票市值损失了xxxxx亿元,等于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年GDP:全国人民白 干 啦!!!!

股市下跌市值蒸发就是全国人民GDP抵上白干?笑煞人也!

笔者不得不出来普及常识:GDP还在那边,只不过去年的GDP恐怕有很大部分已经落入外国人和国人的肚子里面,化作无影无踪,至于今年的GDP,照造不误。

但是,股票这种财富品、存量物品价格大跌,总市值“蒸发”是不是个大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否则马哈蒂尔也不会连声咒骂索罗斯,咬牙切齿的要动用黑社会来通缉他了。

谈这个问题前俺还是要给大家点拨那个大原理:

咱们这个社会在干吗?

答:在生产,在消费,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当然如果不可持续而是消耗可持续资源去坐吃山空的话,那也许是会有人类灭亡的一天)。

那么GDP是什么?

答:GDP是对这种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活动——凡是要收钱的人类活动)的一种用货币为准绳的计量。为什么用货币为单位?因为货币为单位最统一,最省事,省得你的国民报告还要告诉我今天本国生产了x头牛y头羊z只鸡——累不累啊——你就告诉我农业产值为500亿元就完事了,至于这个500亿怎么出来的,有各种各样的计算法(主要是所谓产品附加价值法,这里我就不多介绍了)。

所以,最近有个别国内学者提到挽救经济不景气适合靠投资而不是和靠消费来拉动。理由是“消费了钱就不见影”了,而“投资”还能“剩下那么些东西”(剩下什么?沙漠中的机场?)。这就是没有搞清楚社会生产的根本实质和目的:所有的产品生产出来都是用来消耗的,只不过消耗的时间长短有别而已,反过来,必须需要有货币到某些人的手里将生产的产品买掉才能实现消费,否则,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只能腐烂,只能白白的浪费——至于投资所带来的“剩下的那么点东西”,如果建成的物品不当,那么其实也最后要在风雨中白白生锈腐坏。就好比日本90年代为了刺激经济修的通向四国岛北海道岛鸟不拉屎的深山老林里的极品高速公路,几个月之间只看到野熊在上面大摇大摆的飘过,这种工程,纯属浪费,纯属犯罪。

那么你的股票市值是啥东西?

答:股票市值是用最新的该股票的成交价格乘以该种股票的总存量(有的股市是只计算流通市值,具体的都另外计算)。

所以股票市值下降了完成了什么过程?

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成了财富的转移过程。这个财富的转移指的是通过这些财富品(证券)为途径,通过价格的一波波起落完成的那些参与其中的货币在各个参与人之间的再分配。

所以,很可能有人是亏损的,而在整个股市的下跌过程中,一定是有人是亏损的(通过这个股市买卖的游戏丧失了货币)

那么亏损了多少?

答:肯定小于市值从高点开始计算的“蒸发”总量。为什么?因为市值的计算是所有存世的股票一视同仁,统一按照最新成交价格计算,虽然参与最新成交的只是一部分,但是却带动了所有存世股票的价值总变化。反过来说,从高点落下来的时候,其蒸发掉的市值,固然有一小部分属于不幸的“炒股炒成股东”的同志们在高点接盘所损失的货币数值,但更多,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之前通过倒手交易而“虚涨”出来的货币单位计价的“虚拟价值”。

那么什么是虚拟经济,什么是实体经济?

答:虽然这两个词听得大家耳朵都要起茧,但其实并没有很好的严格界定。其实,说到货币,归根结底都是一个“虚拟”的概念,一个(单位)符号。所以GDP本身和股市市值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在于前者的买卖、货币过手的背后,是当期生产出来的流量(新增)产品,而后者的买卖,并不涉及新增产品的创造和消费。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就区分的那么严吗?

答:其实也不是的。即使以是否有“新增产品和服务的创造和消费”作为划界,恐怕也不是那么好划。其中最多的模糊例子就出现在服务业,尤其是与金融服务相关的服务业里面。

商业银行收取的利息,固然似乎是他提供的“融资服务”的一种报酬,用这种方法来解释,似乎是创造了某种服务并增加了GDP,其实这个是账面上的东西,他真正完成的过程是给社会的货币流转多了一道弯,让银行的人(为简化起见设想为股东、合伙人乃至职员——设他们的工资和分红分掉了所有银行的存贷款利息差收入)获得一批购买社会产品的货币购买力。其最终社会功能其实和日本迎宾小姐天天鞠躬和日本送报人天天没事干把报纸码的整整齐齐没什么本质区别(我辛苦工作了,所以请给我一批货币作为酬劳)。当然,商业银行的功能比日本小姐的功能是重要多了——他们因为提供了这个社会进行经济运转的货币工具而得到“酬劳”并借此享受社会产品的一部分支流。

而最模糊的例子,恐怕出现在炒股公司上。假设我设立了一个“炒股服务”公司,替私人进行财富管理,股神,大赚,并从中提取佣金,请问我这炒股服务是算入GDP(一种服务)呢还是一种市值的膨胀(股票升值)?很显然,如果个人直接炒股,那么其价值变化并不计入GDP,但因为有了金融服务这一道弯,就成了GDP,而且是贡献份额很大的GDP,这岂不咄咄怪事——没有办法,GDP就是这么弱的一个工具。但你就是摆脱不了他

所以,很多中国地方政府乃至世界不少小国家的政府纷纷提出要“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金融业,发展商业。有道理吗?

答:这些服务业就其本质来说,都是以各种各样的借口(当然其中有的“借口”的确是方便了社会产品流动,比如物流业、航运业、港口服务业)来分得世界社会产品的一部分。新加坡的GDP,就其航运业来说,并不是说他生产了什么东西,而是因为它的服务能够使得他获得购买力,来购买泰国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越南的产品的很大一部分,所以新加坡人民过上了本地区内部“人上人”的生活。

而至于像炒卖公司(例如对冲基金)这种这十几年来“时髦金融业”的例子,就是通过虚拟的财富品买卖这种手段,进行购买力的转移,让一部分人获得社会产品。

与此类似的,旅游业国家如埃及、尼泊尔、柬埔寨,依靠吸引外国人来旅游获得外国货币用来进口国外的产品,当然,这套服务要不来多少饭(首先一头痛的大问题就是如何分配这些旅游的收入,旅游国家的旅游从业人员一般不超过本国居民总数的5%,劳动力总数的10%)。

如果一个地区没有实际产品生产的基础,又没有能够成为让他大赚货币的关键服务业或者骗钱服务业的地理、大势的资本,那么这个地区的领导人大谈服务业,无论是商业、物流还是金融,都是痴人说梦。你想想,商业这种流通性行业,买过来卖过去,或者想去开小餐馆,谁来买啊?谁来当顾客啊?

从这点来看,美国的金融业GDP看来虚的不少?

答:确实。所以中国地方政府在谈论建设金融中心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是什么样的金融中心,不要为第三产业gdp是高级gdp这种肤浅认识所迷惑(也不知道是谁在宣传第三产业是高级产业这种谬论的,大概是 第一 第二 第三产业,阿拉伯数码依次增加,所以越来越先进?)。如果是一个为本地区生产发展创造货币,提供流动手段的金融中心,那么是活络社会流动,刺激生产和消费,应当鼓励。如果是炒买炒卖,在虚拟数值游戏里忙得不亦乐乎,那我看这种中心还是留给美国自己玩得好。

既然这种虚拟经济货币数值游戏“虚”的很,那么为何马哈蒂尔老爷还要为股灾龙颜大怒?

答:虽然虚拟经济货币倒手游戏与实体经济没有一对一的直接联系,但是却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实体经济中货币流网络。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某个港商,在广东设厂,靠低工资雇工低价血汗价攒出几千万的家底。然后呢,按耐不住求心切,在世纪末的时候回到老家去炒网站公司的股票,不料炒股炒到山顶上,几千万中一般打了水漂?到哪里去了?贡献给香港上层各种肤色的国际金融家们去了。

这还算是财富净转移——这倒正正切切对于这位香港小老板来说是一年白干了。此外还有可能是负影响——资金链在股市上甩光光,不得不回广东把厂门一关,卷起铺盖回新界老家——世界上少了一个生产者。放到国家的层面上,则可能通过撬动利率高企,让大量无辜企业的资金滚动骤然代价倍增,整个经济网络在高利息的重压中瓦解崩溃(尚未谈到利息,且看着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