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是否应该恢复从士兵中提拔军官的做法 -- 三儿

共:💬23 🌺5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讨论】是否应该恢复从士兵中提拔军官的做法

本来是和逆风起飞讨论阅兵,提到军官的来源问题。题目太大,三两句说不完,单独开个贴。我从来没有当过一天兵,家里也没有一个军人。随手写写,欢迎指正。 

军队是讲传统的。在解放军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很有特色的政策就是从士兵中提拔军官。由于长期处于装备劣势,无论生活还是战斗,中国军队尤其是基层士兵是很苦的。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中成长起来或生存下来的老兵,应该给条出路。就象是士兵突击里的史今,年龄文凭的框框一套,只有回家。这其实是极大的损失。尽管多年没有打仗,至今仍然公认的是中国的陆军最强,其实就是步兵最强。对于普通步兵来说,技术含量不需要很高深。他们毕竟只是操作装备,而不是研发装备。就象是彩电的技术含量再高,消费者会用遥控器就行。有文凭当然好。没有文凭的优秀士兵,通过教导队的培训,完全可以胜任排级甚至连级的岗位。

我在前面曾经提到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和人口素质的不同。美国的精英层的水平和眼光要明显的高出中国的精英层的水平。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还没有掌握制空权,海军舰艇经常会遭遇日本的空袭。有的舰艇采取机动规避,这样日本人炸不准,同样防空炮火也打不准;有的舰艇为了发扬防空火力,不机动规避,自己打的准,日本人炸的也准。后来,美国海军统计了若干战例,发现大军舰火力猛,可以构成足够密集的火力网,应该采用固定还击的办法;而小军舰火力不足,机动规避更有利于生存。后来就把这个结论作为条令固定了下来。在朝鲜战场,开始美军被志愿书打了个措手不及。中国人砸手榴弹就象是下冰雹,把美国人给吓坏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打仗的。可是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美军的伤亡有超过一半是志愿书的机枪造成的,手榴弹仅仅是非常次要的原因。于是条令要求美军在战斗中要尤其注意压制机枪火力。现在披露的说法是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礼拜攻势的特点,我觉得这个是美军的烟雾弹,真正发现这个规律的应该是他们的统计专家。李奇微不过是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了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问题可以被他所用,于是相应地制定了磁性战术来保持接触。包括遇到志愿军夜间反攻,后退距离不得超过40公里(?)。这个距离不是根据志愿军主要是步兵的情况估计出来的,而应该是根据各个战例统计出来的。

那么我们看看同期中国军队的情况。在上甘领战役的后期,12军的团长武效贤,发现从山脚向坑道运动过程中,一多半人都损失在路上了。于是要求大家在封锁区的冻土上挖防炮洞,每隔三五十米挖一个,蛙跳跃进,非常有效的减少了伤亡。要知道这个是打倒底收摊子的最后一个参战团,如果这个规律能早点总结出来,可以减少多少伤亡呀。武效贤能总结出这个规律来说明他是牛人,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当牛人的。关键是我们的军队中没有这个机制来利用数学或者其他先进工具来解决问题。美军是用什么机构来做这个分析的,我也不知道,但肯定不是每个部队都养两个数学家,评个职称分个房子什么的。国内要推广什么政策,基本上都是建个庙养堆和尚提个级别什么的。套路不对。各个机构叠床架屋,越弄越乱。美国的现代化是武装到牙齿的,而今天中国的现代化不过是皮毛而已,对于这点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认识。现在一些人敲敲电脑,说两句洋文就吵吵着现代化了,这纯属是没见过世面。海湾国家的公共设施都修的跟皇宫似的,上大学不花钱还倒找,看病全免费,汽油几乎不要钱。那不叫现代化,叫烧包。

美国有美国的优点,中国也有中国的优点。两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和人口素质根本不同。我前面说过,美国的教育是放养,目标是培养精英。他们的精英教育很成功,前20%的非常聪明能干。翻翻英美两国的历史书,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基本上出身非富即贵,很少有老百姓的孩子。但是,另一方面,他们80%的草根层很苯,智商低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河里有人提过,他是个文科生结果给美国理工科学生补习数学。按照中国扩招前的标准,他们大多数大学生的中学数学都不过关。并且他们的老百姓惰性很大,比较自卑,没想法的多。

而中国恰恰相反。我们的精英水平不高,老百姓水平不低。中国的智慧蕴藏在民间。土地承包,林权改革,方案都是村子里的农民提出来的。操作性很强,比社科院水平不差。拿志愿军的例子来说,坑道,轻武器打飞机,冷枪冷炮战术,都是基层士兵的发明创造,对后期防御态势的改变造成决定性影响。军事民主,诸葛亮会,这些土办法能成大事。教导队就是这些兵尖子切磋交流蔫主意嘎点子的进修班。从士兵中提拔军官是中国特色的一个传统,也是在战争中经过检验的。在坚持现有政策的同时,可以考虑给优秀士兵提干开个口子,用教导队进修的办法进行提升前的培训。还有,应该给没有文凭的军官设个玻璃天花板,让这些军官主要沉淀在基层。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