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是否应该恢复从士兵中提拔军官的做法 -- 三儿

共:💬23 🌺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是否应该恢复从士兵中提拔军官的做法

    本来是和逆风起飞讨论阅兵,提到军官的来源问题。题目太大,三两句说不完,单独开个贴。我从来没有当过一天兵,家里也没有一个军人。随手写写,欢迎指正。 

    军队是讲传统的。在解放军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很有特色的政策就是从士兵中提拔军官。由于长期处于装备劣势,无论生活还是战斗,中国军队尤其是基层士兵是很苦的。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中成长起来或生存下来的老兵,应该给条出路。就象是士兵突击里的史今,年龄文凭的框框一套,只有回家。这其实是极大的损失。尽管多年没有打仗,至今仍然公认的是中国的陆军最强,其实就是步兵最强。对于普通步兵来说,技术含量不需要很高深。他们毕竟只是操作装备,而不是研发装备。就象是彩电的技术含量再高,消费者会用遥控器就行。有文凭当然好。没有文凭的优秀士兵,通过教导队的培训,完全可以胜任排级甚至连级的岗位。

    我在前面曾经提到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和人口素质的不同。美国的精英层的水平和眼光要明显的高出中国的精英层的水平。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还没有掌握制空权,海军舰艇经常会遭遇日本的空袭。有的舰艇采取机动规避,这样日本人炸不准,同样防空炮火也打不准;有的舰艇为了发扬防空火力,不机动规避,自己打的准,日本人炸的也准。后来,美国海军统计了若干战例,发现大军舰火力猛,可以构成足够密集的火力网,应该采用固定还击的办法;而小军舰火力不足,机动规避更有利于生存。后来就把这个结论作为条令固定了下来。在朝鲜战场,开始美军被志愿书打了个措手不及。中国人砸手榴弹就象是下冰雹,把美国人给吓坏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打仗的。可是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美军的伤亡有超过一半是志愿书的机枪造成的,手榴弹仅仅是非常次要的原因。于是条令要求美军在战斗中要尤其注意压制机枪火力。现在披露的说法是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礼拜攻势的特点,我觉得这个是美军的烟雾弹,真正发现这个规律的应该是他们的统计专家。李奇微不过是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了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问题可以被他所用,于是相应地制定了磁性战术来保持接触。包括遇到志愿军夜间反攻,后退距离不得超过40公里(?)。这个距离不是根据志愿军主要是步兵的情况估计出来的,而应该是根据各个战例统计出来的。

    那么我们看看同期中国军队的情况。在上甘领战役的后期,12军的团长武效贤,发现从山脚向坑道运动过程中,一多半人都损失在路上了。于是要求大家在封锁区的冻土上挖防炮洞,每隔三五十米挖一个,蛙跳跃进,非常有效的减少了伤亡。要知道这个是打倒底收摊子的最后一个参战团,如果这个规律能早点总结出来,可以减少多少伤亡呀。武效贤能总结出这个规律来说明他是牛人,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当牛人的。关键是我们的军队中没有这个机制来利用数学或者其他先进工具来解决问题。美军是用什么机构来做这个分析的,我也不知道,但肯定不是每个部队都养两个数学家,评个职称分个房子什么的。国内要推广什么政策,基本上都是建个庙养堆和尚提个级别什么的。套路不对。各个机构叠床架屋,越弄越乱。美国的现代化是武装到牙齿的,而今天中国的现代化不过是皮毛而已,对于这点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认识。现在一些人敲敲电脑,说两句洋文就吵吵着现代化了,这纯属是没见过世面。海湾国家的公共设施都修的跟皇宫似的,上大学不花钱还倒找,看病全免费,汽油几乎不要钱。那不叫现代化,叫烧包。

    美国有美国的优点,中国也有中国的优点。两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和人口素质根本不同。我前面说过,美国的教育是放养,目标是培养精英。他们的精英教育很成功,前20%的非常聪明能干。翻翻英美两国的历史书,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基本上出身非富即贵,很少有老百姓的孩子。但是,另一方面,他们80%的草根层很苯,智商低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河里有人提过,他是个文科生结果给美国理工科学生补习数学。按照中国扩招前的标准,他们大多数大学生的中学数学都不过关。并且他们的老百姓惰性很大,比较自卑,没想法的多。

    而中国恰恰相反。我们的精英水平不高,老百姓水平不低。中国的智慧蕴藏在民间。土地承包,林权改革,方案都是村子里的农民提出来的。操作性很强,比社科院水平不差。拿志愿军的例子来说,坑道,轻武器打飞机,冷枪冷炮战术,都是基层士兵的发明创造,对后期防御态势的改变造成决定性影响。军事民主,诸葛亮会,这些土办法能成大事。教导队就是这些兵尖子切磋交流蔫主意嘎点子的进修班。从士兵中提拔军官是中国特色的一个传统,也是在战争中经过检验的。在坚持现有政策的同时,可以考虑给优秀士兵提干开个口子,用教导队进修的办法进行提升前的培训。还有,应该给没有文凭的军官设个玻璃天花板,让这些军官主要沉淀在基层。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TG是最重视军校教育的

      从黄埔军校开始,TG就有办军校的传统。红军时期有红军大学,抗战时期有抗日军政大学,解放战争时期则有各中央局兴办的军政大学。

      而且TG的军校体系从红军时期起就相当完备,有大学,有中学,在中央有总校,基层有分校,各部队还有随军学校。

      你别看解放军在战争时期是从士兵提拔军官。但那些提干的人都是要接受军校培训的。即便当时的环境不允许学习,但事后,一定会让干部上学进修。

      举个例子吧,我爷爷参加革命后,就是先进抗大学习,然后才提干。

      解放以后,中央更是安排所有的中高级军官分批进军校,接受现代军事理论教育。

      还有个数据也可以说明问题,到1955年,也就是建国后的第六年,中国建立了200余所正规军事院校。

      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才是TG的传统。

    • 家园 我在基层的实际情况

      这十来年教育在发展,但士兵的综合素质下降得很厉害,“好男不当兵”是实际情况,比较优秀的年轻人部队也留不住。以我的部属为例,三期士官十来左右兵龄仍然有很多是不成熟的骨干力量。大概只有20%的班长我能放心让他们独立执行一般性任务,而且细节和完成质量还必须干部把关。而军校毕业的军官经过一年的实习期很多就可以让人比较放心了。

      • 家园 好的军人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大办少年军校?
      • 家园 是技术岗位么?

        如果是通讯修理等工作,士官能力一般的确比不上军官,有点像工厂里技工和技术员的那种关系。如果是野战部队,三级士官算是基层连队的骨干了,一般情况下代理排长指挥应该问题不大。

      • 家园 士官养成体系看来还有不足之处啊

        其实我觉得士官晋升也应该引入规范的培训机制,比如说,二期士官晋升三期、要进入师以上级别的士官集训队甚至是军士培训学校学习半年,级别更高的士官也照此办理;至于一期和二期士官,其实是用来保留老兵骨干的,倒是不一定需要如此大费周章。

    • 家园 我军干部来源

      1、生长干部学员:我军生长干部学员来源,99年以前大专的军队考生占80%以上,本科军队考生只能占40%左右,99年以后逐步减少军队考生招生名额,并逐步减少大专学历专业,现在我军80%生长干部学员为地方考生。

      2、国防生:2000年左右我军开始依托地方高校招收国防生,国家每年每人补助5000元,从今年9月份上调为1万元,国防生培训采取4+1模式,即大学4年,任职培训1年(实际也就是给国防生补补军事课)。

      3、地方大学生入伍:这个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但当时规模很小,90年代后期,部队开始从211高校中大规模的招收大学生军官以弥补部队大规模换装后高科技人才不足,2001年左右达到高峰,我军现还在招收大学生军官但随国防生陆续补充部队,数量已经不是太大。大学生军官采用的也是4+1模式。

      4、士兵提干:士兵提干在文革中达到顶峰,但如逆风起飞兄说的

      因为在实践中发现,生长干部和军校生(四年制本科)在中级岗位以上的适应能力相差太大,生长干部的知识结构很难适应初级以上层次的任职需要
      ,后提干数量大量减少,但并不是没有,按规定士兵在本职专业的工作中表现突出,荣立过三等功、在上级或本级的大型比赛中多次取得第一名等可提干,但实际中一般掌握的原则是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者荣立三等功两次以上)、高中以上学历、表现特别优秀的经团、师上报军级单位,可以提干或者保送军事院校,提干后一般进入军区陆军学院干部队集训一年后,分回原单位任职。但士兵提干因为名额限制或者各种因素已经很难,我单位有一个二级士官99年兵,第六年时荣立二等功,表现非常优秀,本专业比武基本第一,但那两年没有名额没有提干成,从98年到现在,我们单位只提了两个,士兵提干7年军龄以下授予少尉军衔排职,7年以上授予中尉副连。

      5、大学生士兵提干:2006年10月,总参总政总后联合下发《关于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入伍的优秀士兵中选拔基层干部的通知》,选拔范围:主要是师以下作战部队和规定的艰苦地区。选拔对象:必须是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核,经省招生办公室录取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取得全日制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入伍后表现优秀的士兵。基本条件:政治合格,立志献身国防事业;中国共产党党员;入伍满二年以上,在旅、团级基层单位工作满一年;担任正(副)班长、技术骨干,有培养发展潜力;年龄不超过26周岁;被评为优秀士兵或被旅、团级以上单位评为先进个人;身心健康,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入伍满二年不满三年的被选拔为干部的定职为副连职,中尉军衔。这个政策对于本科入伍大学生非常有好处,对部队也非常有好处,毕业后,你到部队来,你认为你适应部队,部队也认为你不错,好,提干,真正的双向选择。其实这么多年来地方大学生入伍的干部和国防生,真正能在部队扎下根、安下心的并不多,其原因就是双方不了解,和包办婚姻一样。

      6、特招:这样的更少,总部一级的文体单位较多,像潘长江、黄宏一类的,哈哈。当然也有专家一级的,比如我知道一个海军的,特招前就是船舶专家,特招入伍授上校正团,现在大校了吧,特别厉害。

      • 家园 缺乏必要的淘汰机制

        感觉中国的院校都缺乏一种淘汰机制,有些人上了大学以后发现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者本人对这个没兴趣,但是你很难找到一个让自己在众多大学专业中找自己喜欢专业的机会。部队院校也有些不适合当兵的吧。。硬是挤到部队里面反而不好。另外据说部队的人情关系也很厉害。。

        • 家园 实际问题是被淘汰了以后怎么办?

          军校有淘汰机制,不合格的按复员处理;地方院校也有淘汰机制,成绩太差开除了事。但是这是因为成绩太差才被淘汰的,如果只是因为不喜欢专业也这样处理,你认为行得通么?地方院校也许还可以调换专业,军校里如果也可以根据自愿调换专业,最起码指挥专业剩下的人不会太多。“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注定了军校在这方面肯定是刻板的。

          个人感觉,在部队里关系网比社会上影响力更大,而且是全方面的...,这方面的确不是太好

    • 家园 来晚啦,大家基本上都说清楚了

      直接从士兵中选拔干部的做法PLA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中在文革期间,士兵进教导队培训然后提干还基本上取代了从军校直接培养指挥军官,为什么这种办法没有延续下来?因为在实践中发现,生长干部和军校生(四年制本科)在中级岗位以上的适应能力相差太大,生长干部的知识结构很难适应初级以上层次的任职需要(除非本身极其刻苦的继续学习,但大家都知道,无法要求所有人都做到刻苦努力)。而且即便是正规指挥专业毕业生,三年制和四年制学员的任职能力差别也很大,以至于南昌陆军学院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取消了三年制指挥专业。现在PLA的士兵提干一般是通过军内的招生考试选拔(当然不是太干净),或者是保送(二等功以上者),但他们都必须重新进军校,与地方入伍的学员一样学习四年,才能获得军衔及学历。

      其实三兄举的上甘岭的例子中,志愿军的各级指挥军官大部分都是由士兵提拔的,部分团以上军官经过军校短训。经过几十年战火洗礼锤炼出来的翘楚表现尚且如此,你怎么能指望和平年代的军队中由士兵提升的军官的表现能超过他们?

      P.S.

      采用主要通过高考选拔高中生进入军校培训成军官,在中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公平性。部队高考的混乱,并非秘密,为什么军校会逐年减少部队生源的比例,到了如今基本依靠地方生源呐?因为PLA里面也有很多明白人,洞悉其中的弊病。

    • 家园 为什么要把优秀士兵中直接提拔为军官

      留住人材。我军通过几次士官制度的改革,现在基层连队的情况已非八十年代可比,半数士兵均为士官。要把优秀士兵留在部队已经有行之有效的制度了。与其把士兵提拔为排级军官,熬个十年十五年专业,不如完善士官制度,最新的士官制度,一个士兵从入伍到最高的一级军士长,需要30年。

    • 家园 这个说法要打个问号

      他们80%的草根层很苯,智商低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河里有人提过,他是个文科生结果给美国理工科学生补习数学。按照中国扩招前的标准,他们大多数大学生的中学数学都不过关。并且他们的老百姓惰性很大,比较自卑,没想法的多。

      呵呵,咱接触的老外不是这样啊。

      不要拿硕士博士移民和地铁站口要饭的老外比啊

    • 家园 兵能考军校,而且现在也有提干的呀

      但说实话,一旦进入中层指挥岗位(营团),军校科班出身的干部和提干的干部差距一般会变得很明显,提干干部经常会出现力不从心,或者因为理论系统训练不够而办事无厘头的现象。中国军队做事情很多也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大幅消减提干比例也是对这种现象的一个反应,但还是保留了士兵提干这一传统。楼主写的不错,分析很有道理,但有时并不是好兵就能当好指挥员的,基层还好,营以上有些问题就出现了。

    • 家园 不认同

      军官和士官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将要面临不同的任务。军官将要负责协同,指挥的责任,而士官主要是技术和细节的东西。二者负责的东西不同,优秀的士兵往往难于在指挥行当上有出色的发挥。

      你从士兵中提拔军官,无异于从球员中寻找教练,由于任务的不同,将造成人才的浪费。优秀的士兵人才不放到士兵岗位,球员不在球场上,这都是不适当的。

      优秀的士兵经过军校,这是个人角色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和培养对于个人在今后的发展中是有利的。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现代战争的特点是高度的合成联合作战,没有理论的支持,是难以得心应手的。小平就说过这个问题,战争年代的连长拎着驳壳枪喊跟我来就成,而如今,配属给你坦克,火炮,怎么摆的开,怎么收的拢。不要说未来可能的空地联合作战了。

      有人拿战争年代来说,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我军在长期的战争中的一个传统,随军军校。可以说从战士成长起来的我军将领,除了黄埔军校之外,都经过这类军校的培训,抗大,红一,红四都搞过类似的军校,还有数不清的教导队,教导团,训练班。优秀的士兵培训以后上岗,这才是传统。

      还有一个,我们处在和平年代,这个时代我们考察士兵是和战争时代不一样的。说个例子,解放战争时山西徐向前部开始让士兵推选干部,往往选那些人缘好的,好说话的。打两仗后就改了,开始推选那些脾气虽然不那么好,但是能打仗的了。

      如果说我觉得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就是军内的民主气氛在下降。士兵应该有一定的权利选择和谁去同生共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