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1998年台湾经济回顾 -- foundera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998年台湾政局

1998年台湾政局

1998年是台湾政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一年来,岛内主要政治力量围绕攸关政党版图重划的“三合一”选举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各政治势力内部权力、派系的矛盾在斗争与整合中发展。总体而言,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实力对比以及政党政治的大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国民党持续下滑的颓势得到了缓解,民进党的夺权气势受挫,新党等其他小党的发展空间萎缩,激进“台独”势力影响式微。展望新的一年,围绕2000年“总统”大选的提名、布局和下一阶段的“修宪”等议题,各派政治力量之间及其内部势将展开新一轮的激烈较量,台湾政局将处于权力交接的关键性过渡期。

  一、一年来的政局发展脉络

  1998年台湾政局发展主要以年底台北、高雄市长及市议员、“立法委员”选举为主轴而展开,岛内各政治力量内部的矛盾斗争及整台亦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三合一”选举结束,政党格局依旧。

  12月5日举行的“三台一”选举攸关各政党的实力消长及未来发展。因此,岛内各政治势力无不全力以赴,积极备战。国民党在1997年县市长选举失利和民进党咄咄逼人的夺权气势下,激发出空前的危机意识。为了赢得年底选举的胜利,国民党提早进行动员部署,制定了较为得当的选举策略,采取实力原则保守提名,极力安抚、平衡各派系及利益集团。避免了严重的内斗。在背水一战的危机动员下,党内出现较为团结的局面。此外,诸如辜振甫到祖国大陆参访、两岸关系气氛改善,台湾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以及克林顿对台“三不”不利民进党、新党大批选票回流等一些大环境和综合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三合一”选举中国民党获胜,得到了123席“立委”,占总名额的54367%,得票率也达到46.43%,摆脱了在上一届“立法院”中“实质不过半”的阴影;在攸关下一届“总统”大选声势和布局的台北市长选举方面,国民党参选人马英九以76.6万票、领先7.8万票的优势打败了民进党内头号战将陈水扁;高雄市长选举方面吴敦义则以微弱差距输给民进党参选人谢长廷。

  民进党由于受到大环境的掣肘,以及内部权力、派系矛盾斗争不断,选举中并未形成一致对外的行动;另一方面,其作为又无法化解岛内民众对其“台独”色彩和族群排斥的疑虑,以致于在选举中受挫。不但陈水扁丢掉了台北市长,“立委”选举中总共也仅获70个席位,得票率仅为29.56%,比上一届的33.17%减少了3个多百分点,在“立法院’的比例也由上次占33%降为31%。这一结果显示,民进党的上升势头受到遏制,其“迈向执政之路”仍然崎岖坎坷。新党由于受内江等因素影响,在“生委”选举中得票率仅为7.06%,远远低于上一次的 12.95%,总席次由原来的21席跌到11席,虽然仍为第三大党,但与国、民两党的差距巴拉大,在“立法院”中的制衡作用明显减低。此外,民主联盟获得4席,非政党联盗 3席。“新国家连线”1席,无党籍人士12席、“建国党”1席。情况表明,除了国、民两党之外,其他政党特别是极端“台独”势力的发展空间和实力均非常有限。对岛内政局发展的影响力很小。

  (二)“精省”斗争对国民党权力生态产生冲击。

  如何落实“修宪”后的“精省”工作是1998年国民党的重要政治议题,国民党中央和“省府”围绕这一议题展开了新的角力。2月初,由于“内政部”放话称“精省后省府将不具有公法人地做,从而引爆“精省”斗争。此后,“行政院”与“省府”先后各自订定了“精省暂行条例”,并围绕“省府”的未来定位、“省产”归属、省属员工权益保障及“精省”作业的操作程序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较量。8月22日至23日,在国民党召开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以宋楚瑜为首的省方对国民党中央和“行政院”在“精省”问题上不考虑省方意见的作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9月2日,国民党召开“中央政策指导委员会议”,在李登辉亲自出面干预下,斗争暂告缓和;10月9日,国、民两党联手在“立法院”通过“台湾省政府功能业务与组织调整暂行条例草案”,该条例的主要内容包括“台湾省政府为行政院派出机构,台湾省为非地方自治团体”、“省政府受行政院指挥监督,监督公(市)自治事项、执行省政府行政事务、办理其他法令授权或行政院交办事项”,“省政府置委员九人,组成省政府委员会”;“台湾省议会自‘中华民国’87年10月 21日裁撤”,“台湾省设省咨议会,置咨议会议员21人至29人,由行政院长提请总统任命之”等等。可以看出,“台湾省”的法律地位实际上已非所谓“中华民国宪法”或“宪法增修条文”中地方制度的一级,也不具地方自治团体中的公法人地位,形同虚设。12月5日“行政院”又通过与之相关的其他两法,台湾省政府和议会也于12月20由正式结束。

  通过这次“精省”斗争,国民党的上层权力结构进一步发生微妙变化,宋楚瑜虽受李登辉打压,但为了将来的发展被迫妥协,仍然重回国民党体制,抗争力度较过去减弱,与李虽然心结难解但表面关系较前缓和,与连、萧也未发生直接冲突,显示宋楚瑜的政治影响力并未因政治舞台的丧失而受到较大的削弱;而连战、萧万长等党内中生代对推动“精省”的理念和作法似与李登辉也并不完全一致,这些复杂的互动都将对国民党的权力生态产生一定冲击。

  (三)民进党权力核心重组,政策转型缓慢。

  年初,民进党内两大实力人物许信良与陈水扁为了争夺对党内权力中枢的控制展开了激烈的较量。陈水扁在逼退许信良之后,一度意图参选党主席,但遭到了“美丽岛系”的反对,出于现实考虑,陈被迫宣布不参选党主席。此后,“美丽岛系”张俊宏与无明已派系色彩的林义雄围绕党主席选举进行了激烈的竞争。6月7日,在陈水扁和“新潮流系”支持下,林义雄在首次“党员直选”党主席中击败张当选,“新潮流系”的邱义仁仍留任秘书长。由于民进党内部权力运作核心中常会采取合议制,党主席主要扮演沟通、协调角色,加之林缺乏派系有力支撑,影响有限。因此,林的当选并未改变该党四大派系共治的权力格局。

  7月,民进党在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改组领导核心,在大幅度换血的中执委中,“美丽岛系”依然成为最大派系;在中常委的改选中,陈水扁领导的“正义连线”占据优势,“新潮流系”、“福利国连线”和“台独联盟”变化不大。年底“三合一”败选后,林义雄请辞党主席彼挽留,邱辞职获准,与陈水扁关系密切的前台北市捷运局长游锡里出任秘书长。在党的发展路线上,1998年民进党总体上仍继续推动许信良等倡导的政党转型。2月,该党举行建党以来首次“中国政策研讨会”,形成“全方位谈判”及“强本西进”等妥协性“共识”,但争论远没有结束。7月,民进党在克林顿访华期间发表声明,称好何改变台湾独立现状的要求都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位民以公投方式认可”,该党“不会随意进行公投”,从而引发销“台独”阵营内部激烈的大论战。12月,在“三合一”选举挫败后,该党内部再次出现修改“台独党纲”的声浪,但由于党内主要人士和派系对党的发展路线意见不一,因此,民进党的转型仍然步履维艰。

(四)新党内讧不断。

  一年来,新党旧有的各种矛盾日益暴露,纷争不断。

  一是围绕“一中两国”的论争。2月份,新党“立委”姚立明、郝龙斌、朱惠良等十八小组公布不同于新党大陆政策的“一个中国,两个中国人国家”即所谓“一中两国”主张,此举立即遭致党内包括赵少康、李庆华等元老以及支持新党的“新同盟会”的强烈反对,指这一主张实力“两个中国”,比国民党还“台独”,它将使新党方向走偏、这一论争不仅挑起了党内大陆政策的路线之争,也进一步激化了该党本已存在的各种矛盾,使很大一部分支持者对其失去了信心和支持。

  二是围绕党内体制改革的矛盾激化。继年初包括庞建国等7位新党台北市议员呼吁改革党务后, 2月末。赵少康连续三天举行记者会,对新党的体质进行猛烈抨击,并声称将扮演新党的“第二线发动机”,公开宣布将插手新党年底选举。赵的突然发难立即遭致党内另一位元老王建值和“全委会”召集人周阳山的抨击,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但赵有关开放式初选的主张却迅速得到党内部分公职人员的呼应,面对赵及其支持者的指责,王、周被迫以辞职抗争。其后在新党支持者的强烈呼吁不,赵少康出任新党年底选战“竞选总经理”;王建值、郁慕明、陈癸淼等人重新出山,党内元老问的矛盾暂时缓解,但彼此心结难解。

三是开放式初选使新党再受冲击。为摆脱党内提名困境、唤起民众的支持热情,新党自 8月开始对区域“立委”及市议员提名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开放式初选。这一做法一开始就引起党内的争议.“立委”姚立明因反对初选而退党。由于对整个初选过程的必要性和公正性看法不同,党内各种矛盾进一步加剧。初选过程中包括“国代”汤绍成、纪欣等人因不满初选的恶质化造风先后退出。初选结束后,多位落选者或被取消初选资格者都将矛头指向赵少康,抨击赵“人治色彩过重”,搞规划名单,缺少公平性。初选也进一步激化了赵与周阳山之间的矛盾,周对初选一直持否定态度,在初选的最后关头,周与赵的冲突公开化;初选结束后,二人又为初选设计等问题相互攻击。

  新党内部连绵不断的内江和龃龆,以及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彷徨与摇摆,最终导致了在年底“三合一”选举中的惨败。

(五)激进“台独”势力矛盾重重、处境孤立。

  一年来,岛内激进“台独”势力继续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台独”宣传,大力灌输和培植“台独意识”,并开始寻求组织上的整合。

  2月27日,“建国广场”、“绿党”、“台独联盟”、“建国党”等“台独”势力借纪念“二二八事件”举行游行等活动;3月6日,彭明敏基金会纠集岛内“台独”头日举行所谓“新文化、新社会、新台湾人”研讨会,声称要推动台湾社会与文化新生、唤醒台湾人民心灵觉醒。15日,“建国会”发表“台湾对中国政策白皮书”,继续鼓吹台湾独立。6月,克林顿访华宣布对台“三不”引发激进“台独”势力与民进党内“务实派”之间的大辩论。

  与此同时,激进“台独”势力之间为拉开声势,开始以策略联盟形式串联,寻求整合。2月8日,以“建国党”等为代表,三十余个“台独”团体酝酿成立“台湾独立建国联合阵线”,企图整合“台独”势力,结盟参选“三合一”选举,但由于存在门户之见,“建国党”与“建立新国家阵线”一开始就在整合目标和如何提名参与选举等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整合彻底失败。此后,“建国党”召开临时“全代会”全面改组权力核心,“台独联盟”前主席许世楷接任党主席,发展方向逐步转向参选公职。“建立新国家阵线”也于9月正式更名为“新国家连线”,并正式登记为政党,推举已宣布退出民进党的老牌“台独”分子彭明敏为名誉会长,四处活动,部署“立委”选举。上述两派势力在年底选举中均遭惨败。

二、政局演变的特点

  一年来的台湾政局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国民党持续下滑的势头得到缓解,民进党上升势头受挫,岛内两大主要政治力量的总体实力对比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本年度举行的“三合一”选举具有政党总实力和总资源较量的特点,成为观察岛内政坛力量对比的重要参考指标。选举结果表明,岛内两大主要政治力量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总体实力对比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选举结果使前一个时期国民党持续下滑的势头得到了缓解,提振了国民党的士气,巩固了作为岛内第一大党的地位,国民党依旧主导台湾政局的发展。国、民两党的实力与新党等第三势力的对比差距进一步拉大;民进党的“执政之路”仍然不平坦,其与国民党争夺执政权的斗争还将持续一个时期;岛内政党政治格局出现了“一大、一中、众小”并存竞争的局面。

  (二)国民党中生代的作用和影响进一步提升,但李登辉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年内,国民党上层权力斗争和权力生态随着“精省”斗争和马英九胜选台北市长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党内中生代的作用和影响明显提升。马英九所创造的“非李”和“上意不从”的先例,预示着党内中生代正逐步形成一种“走出李登辉阴影”、脱离“上意”的默契,尤其是马的当选,更将直接对国民党原有的权力生态产生较大冲击,进而影响到国民党内的权力过渡和交接。马由基层拥戴而参选台北市长并获胜,显示国民党中生代之间的合纵连横出现新的趋向,现有的所谓“主流”与“非主流”的格局正出现微妙变化。但不论如何,在这些复杂的互动变化中,国民党将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格局和决策机制。

  在1998年的政局发展中,李登辉色彩”依然明显,无论是年初的“内阁改组”、9月“精省”工程的实施,以及年底“三台一”选举国民党的胜选,李登辉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政治影响力仍是岛内其他政治人物难以望其项背的。可以说,虽然未来李登辉在党内的影响力会随着中生代自主意识的增强而有所削弱,但是在今后一个阶段,李仍能主控权力核心,在中生代之间扮演“仲裁者”的角色。

(三)民进党转型面临瓶颈,陈水扁在党内的影响力继续上升。

民进党的政策转型在党内始终存在争议。由于党内权力及路线争议不断,转型问题在1998年未取得实质进展。在“中国政策大辩论”中,力主“大胆西进”的美丽岛系受到其他几派的围攻,陈水扁还刻意不参加,所达成的共识也不过是暂时妥协的产物,且并未转化成党的政策、7月发生“林滴娟案”后,民进党临时中常会一度发表对大陆“全面断流”的声明,暴露了该党的大陆政策缺乏理性基础、此外,林义雄和陈水扁对民进党近年来的转型路线也不完全认同,使得该党转型路线一直摇摆不定,

  成为该党年底败选的重要原因之一。选后,许信良提出“民进党不继续转型就永光执政希望”的看法,并坦承他的观点与党的主流意见不同。陈水扁败选后开始调整策略,试放出修改“台独党纲”的气球,并在党内外公开辩论,但各派意见仍相持不下,陈本人的“正义连线”内部也有争议,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年内,陈水扁在党内的影响力继续上升。虽然在“三合一”选举中陈连任失败,气势受挫,但并未动摇其在党内的影响力。事实上,在民进党八届一次会议上,陈便以咄咄逼人之势拿下中执委和中常委两职,“正又连线”和“市府团队”亦拿下4席中常委.成为1998年党内权力再分配的最大赢家。陈败选后,党内出现情绪化的反弹,要求其代表民进党参选下届“总统”选举的呼声不降反升。由于被留任的林义雄表态支持陈参选“总缴,一向支持陈的前宜兰县长蒋锡里出任党秘书长,民进党中央的“陈水扁色彩”越来越浓厚,陈水扁欲通过掌握“党机器”进而参选“总统”的态势已较为明朗,而党内另一大有力的竞争对手许信良,则国失去党主席的政治舞台而缺乏党资源的支援,从而增加了挑战陈水扁、进军“总统”大选的难度。但许多次明确表态志在当“总统”,且深于“谋略”,陈、许之争一时不会了结。

  (四)新党陷入内讧难以自拔,对岛内政局的影响力进一步减弱。

  近两年来,新党在国、民两党的夹击与挤压下,其发展空间进一步萎缩,内部各种矛盾纷繁复杂、1998年新党并未从县市长选举失败中吸取教训,内讧频仍,继续处于下滑的势头。新党的一连串矛盾、内斗严重损伤了新党的合一”选举惨败,政治实力大幅缩减、选后新党举行检讨大会,为突破发展瓶颈,确定将该党定位为“中产阶级及小市民的政党”,但会议对该党的发展路线与决策机制未做出任何决议,赵少康与秘书长郁慕明未参加,表明新党内部意见分歧依然严重,新党的体质改造短期内难有重大变化,发展前景仍难以乐观。

  (五)激进“台独”势力处境孤立,影响式微。

  1998年岛内政局发展继续表明,激进“台独”势力处境孤立。不得人心、岛内绝大多数民众求稳定、求和平。希望两岸关系良性发展。中美关系的改善,克林顿承诺对台“三不”政策,使激进“台独”势力倍感压力、在“三合一”选举中,“建国党”和“新国家连线”均惨遭失败。分别仅有一人当选、发展空间更为萎缩。未来,在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的情况下,不排除激进“台独”势力将可能出现新的分化组合。

二、政局演变的特点

  一年来的台湾政局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国民党持续下滑的势头得到缓解,民进党上升势头受挫,岛内两大主要政治力量的总体实力对比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本年度举行的“三合一”选举具有政党总实力和总资源较量的特点,成为观察岛内政坛力量对比的重要参考指标。选举结果表明,岛内两大主要政治力量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总体实力对比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选举结果使前一个时期国民党持续下滑的势头得到了缓解,提振了国民党的士气,巩固了作为岛内第一大党的地位,国民党依旧主导台湾政局的发展。国、民两党的实力与新党等第三势力的对比差距进一步拉大;民进党的“执政之路”仍然不平坦,其与国民党争夺执政权的斗争还将持续一个时期;岛内政党政治格局出现了“一大、一中、众小”并存竞争的局面。

  (二)国民党中生代的作用和影响进一步提升,但李登辉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年内,国民党上层权力斗争和权力生态随着“精省”斗争和马英九胜选台北市长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党内中生代的作用和影响明显提升。马英九所创造的“非李”和“上意不从”的先例,预示着党内中生代正逐步形成一种“走出李登辉阴影”、脱离“上意”的默契,尤其是马的当选,更将直接对国民党原有的权力生态产生较大冲击,进而影响到国民党内的权力过渡和交接。马由基层拥戴而参选台北市长并获胜,显示国民党中生代之间的合纵连横出现新的趋向,现有的所谓“主流”与“非主流”的格局正出现微妙变化。但不论如何,在这些复杂的互动变化中,国民党将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格局和决策机制。

  在1998年的政局发展中,李登辉色彩”依然明显,无论是年初的“内阁改组”、9月“精省”工程的实施,以及年底“三台一”选举国民党的胜选,李登辉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政治影响力仍是岛内其他政治人物难以望其项背的。可以说,虽然未来李登辉在党内的影响力会随着中生代自主意识的增强而有所削弱,但是在今后一个阶段,李仍能主控权力核心,在中生代之间扮演“仲裁者”的角色。

(三)民进党转型面临瓶颈,陈水扁在党内的影响力继续上升。

民进党的政策转型在党内始终存在争议。由于党内权力及路线争议不断,转型问题在1998年未取得实质进展。在“中国政策大辩论”中,力主“大胆西进”的美丽岛系受到其他几派的围攻,陈水扁还刻意不参加,所达成的共识也不过是暂时妥协的产物,且并未转化成党的政策、7月发生“林滴娟案”后,民进党临时中常会一度发表对大陆“全面断流”的声明,暴露了该党的大陆政策缺乏理性基础、此外,林义雄和陈水扁对民进党近年来的转型路线也不完全认同,使得该党转型路线一直摇摆不定,

  成为该党年底败选的重要原因之一。选后,许信良提出“民进党不继续转型就永光执政希望”的看法,并坦承他的观点与党的主流意见不同。陈水扁败选后开始调整策略,试放出修改“台独党纲”的气球,并在党内外公开辩论,但各派意见仍相持不下,陈本人的“正义连线”内部也有争议,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年内,陈水扁在党内的影响力继续上升。虽然在“三合一”选举中陈连任失败,气势受挫,但并未动摇其在党内的影响力。事实上,在民进党八届一次会议上,陈便以咄咄逼人之势拿下中执委和中常委两职,“正又连线”和“市府团队”亦拿下4席中常委.成为1998年党内权力再分配的最大赢家。陈败选后,党内出现情绪化的反弹,要求其代表民进党参选下届“总统”选举的呼声不降反升。由于被留任的林义雄表态支持陈参选“总缴,一向支持陈的前宜兰县长蒋锡里出任党秘书长,民进党中央的“陈水扁色彩”越来越浓厚,陈水扁欲通过掌握“党机器”进而参选“总统”的态势已较为明朗,而党内另一大有力的竞争对手许信良,则国失去党主席的政治舞台而缺乏党资源的支援,从而增加了挑战陈水扁、进军“总统”大选的难度。但许多次明确表态志在当“总统”,且深于“谋略”,陈、许之争一时不会了结。

  (四)新党陷入内讧难以自拔,对岛内政局的影响力进一步减弱。

  近两年来,新党在国、民两党的夹击与挤压下,其发展空间进一步萎缩,内部各种矛盾纷繁复杂、1998年新党并未从县市长选举失败中吸取教训,内讧频仍,继续处于下滑的势头。新党的一连串矛盾、内斗严重损伤了新党的合一”选举惨败,政治实力大幅缩减、选后新党举行检讨大会,为突破发展瓶颈,确定将该党定位为“中产阶级及小市民的政党”,但会议对该党的发展路线与决策机制未做出任何决议,赵少康与秘书长郁慕明未参加,表明新党内部意见分歧依然严重,新党的体质改造短期内难有重大变化,发展前景仍难以乐观。

  (五)激进“台独”势力处境孤立,影响式微。

  1998年岛内政局发展继续表明,激进“台独”势力处境孤立。不得人心、岛内绝大多数民众求稳定、求和平。希望两岸关系良性发展。中美关系的改善,克林顿承诺对台“三不”政策,使激进“台独”势力倍感压力、在“三合一”选举中,“建国党”和“新国家连线”均惨遭失败。分别仅有一人当选、发展空间更为萎缩。未来,在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的情况下,不排除激进“台独”势力将可能出现新的分化组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