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玄武门之变之太子之争、一 -- 唐一介
今天看到了胡戟、胡乐所写的《试析玄武门事变的背景内幕》(收入《唐史学会论文集》一书),发现本人在《玄武门之变》中所说的很多观点,二位作者早已提出并进行了分析,不由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惭愧。
不过该文中也有一些地方与本人在此文中的观点有较大的差异,其中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李世民与突厥之关系。
首先,二位作者认为李渊试图迁都之事代表着李渊与李世民的政治观点的冲突(见
其次,对“玄武门事变爆发前夕,突厥十余万大军悠忽而来,直打到长安被渭水边”的事情,二位作者认为其不是一场偶然的巧合,然后联系到即位后的太宗前往渭水桥边单独与颉利可汗“密谈”,结合“轻易说突厥退了兵”的事实,最后再将此与刘文静挂钩,一方面引出了陈寅恪“可见太宗在当时被目为挟突厥以自重之人……致此疑忌”之语,将其加以肯定;另一方面,则将刘文静之死定义为李渊对李世民的警告,等于是将太子之争提前到至少是唐刚建立不久的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对此,沉醉唐风历史文化论坛的“水支”等人已经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与此完全不同的意见——亦即本人在此《玄武门之变》中所采取的观点。
第二是太子之争的责任问题。
二位作者将此责任归咎于李世民(得出这一结论难免受他们在李世民与突厥关系之事上的观点影响),本人则同意司马光王夫之等人的观点,即认为在此过程中,谈不上谁负有第一责任的问题。由于复杂的客观形势,以及政治斗争中天然的排他性——除非是“尧舜”或“泰伯”那样的圣人,在类似唐初这样的父子兄弟得局势中,一定会形成这样你死我活的局面——虽然换成另外的一对父子兄弟大概会在过程和结果上大为不同。
第三是李渊在六月四日事变过程中的处境问题。
在对玄武门事变(此处指六月四日事)的分析过程中,二位作者认为在尉迟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的时候,李渊对事变“已有所闻”,是“逃避在海池船上”,“见”尉迟敬德之“状大惊”,“无奈木已成舟,只得束手就范”。在被尉迟敬德以宿卫之名监视起来后,李渊一则因为被挟持的事实,二则因为“自知有负于李世民”,所以才未敢对政变行动指责半句,听之任之。
针对这一点,本人在《玄武门之变》中,已经从李世民在事变中所展现的军事实力与他的实际军事实力不符,李世民的行踪,李渊与李建成李世民的军事实力对比等几方面做了较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开始后不久,就被控制乃至囚禁了,而率领将士前去执行这一计划的,正是李世民本人”的观点,并进而结合李世民登基后的数度改史之举,对这一观点的可能性进行了加强,这事实上对胡戟、胡乐二位作者在《试析玄武门事变的背景内幕》在此事上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另外,对杨文幹事变,二位作者的分析也与本人在《玄武门之变》的观点有不甚一致之处。基于此事缺乏足够史料的事实,以及这一问题成为本人本文中最受争议部分的缘故,此处不妄加臧否,留待将来。
注:搜索一番,未能找到胡戟、胡乐二位作者《试析玄武门事变的背景内幕》一文的文本电子版,方便大家对照阅读,甚为遗憾。若有朋友觉得有必要,可向我询要《唐史学会论文集》一书的PDF电子版。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看到你说的话的第一反应是赶紧加你好友 唐一介 字30 2009-03-15 05:38:34
🙂哈哈,我已经第三次出现那个提示了 无聊的公猫 字60 2009-03-15 07:06:46
🙂赶紧加上了 唐一介 字34 2009-03-15 07:20:42
🙂【原创】一点补充
🙂花一介兄。 zlusc 字0 2009-02-04 23:28:46
🙂关于下毒的问题 wingbro 字572 2008-09-20 06:42:08
🙂这篇东西失之粗糙简略 唐一介 字192 2009-03-15 05:41:48
🙂【原创】玄武门之变、下 46 唐一介 字7167 2008-09-15 03: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