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是协警 -- 巅峰背影

共:💬187 🌺11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五十六章 坐而论道(上)

如果稍微对公安工作了解的朋友,都知道2006年对公安工作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一年。这一年被称之为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建设年”。从这一年开始,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为期三年的“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工作。这项工作的简称可能更广为人知,那就是三年来常常出现在屏幕上和时时挂在公安民警嘴上的:“三基”工程建设。

“三基”办公室设在政治处,文件自然由纪程的师父靳主任起草,这份文件标识有“机密”字样,因而现在依然不能说。但“三基”论文,却是由纪程来起草,这是公开发表的,以便为上级领导机关推进“三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公安部对“三基”工程建设提出的要求是:“警力要下沉、保障要有力、班子要加强、管理要严格、机制要创新、执法要规范、工作要上去、人民要满意”,要以提高基层所队等一线实战单位执法水平、服务水平和队伍管理水平为核心,以增强实战能力和保障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水平,为公安工作的长远发展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年规划和目标是,用三年时间,通过开展“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活动,打牢、打实基础建设,为各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可靠的保障;使每个基层民警都能熟练掌握胜任岗位、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体能;使三所三队(派出所、看守所、车管所和刑警队、巡警队、交警队)等基层一线实战单位达到“八有”标准(即: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与工作基本相适应的警力需要,有政治坚定、作风过硬、技能全面的民警队伍,有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有与警情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有规范的队伍管理制度,有健全完善的警务保障措施,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民警政治业务素质明显提高、执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明显提高,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及民警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的目标。

具体到里面的内容多的很,比如加强班子建设、充实基层警力、规范组织机构、夯实基础业务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要找到突破口,起草一篇质量差不多的论文,还真不容易。

纪程认真研究方案意见,找来找去,觉得还是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作为突破口,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啊,“八有”中有六项和“人”有关,十一项主要工作中有九项也和“人”有关,至于派出所办公用房、训练基地、经费保障、装备保障、福利待遇等等,是由政府说了算,公安机关说了不算,政府不给你,你也就是干瞪眼。从另一个角度讲,能拿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一夜之间可能就解决了。现在,而今、目下,在装备什么的都还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看来看去,只有一个办法,拿“人”来说事,“把女的当男的使,把男的当畜生使”,用文雅的话来说呢,就是“挖掘潜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纪程在“三基”工程建设把“以人为本”拿出来说事,是有原因的。

纪程一直有从军的心愿,而且认为毛泽东主席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武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有人说,那是好几十年前的事啦。现在可打得是高科技战争,“人海战术”不行啦。可巧,当时纪程正看一本书,讲的是现代化条件的中国军人,这本书名字叫《士兵》,名字很不起眼,但网络上的另一个名气可大,叫《二级士官许三多》!纪程非常喜欢看,颠三倒四的看,翻来覆去的看,而且写文章时有时还喜欢引用两句,现在就引用一段袁朗非常经典的两句话吧,刚好文章用得着:“有一个广告语,说是以人为本,任何高科技都只不过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延伸而不是依附。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军人在用着红外和激光的时候忘掉自己的眼睛,坐着战车和直升机时忘了世界上最可靠的是自己的一双腿。好些国家走了这条弯路,结果他们的王牌部队经常干不过只有一把AK47和几个野果子的游击队。”“飞机会被击落,战舰会被打沉,但是步兵还在战斗,因为我们是最艰苦也最坚强的兵种,我们没有核弹和轰炸机,可我们用的是人用了几百万年的这个……”袁朗指了指脑袋。“还有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意志……”

后来,《士兵》被拍成电视剧《士兵突击》,非常火,火得王宝强一夜成名,还一度成为“百度人物”,而网络上也出现了电视剧本版的《士兵突击》。但纪程断断续续看了几集就没再看,还是喜欢《士兵》原著,虽然人们都说拍得好,他觉得虽然编剧还是原作者,但却把原有的许多内涵丢了,虽然“不抛弃、不放弃”的话也确实被人们反复引用。这也许是因为小说内容紧凑,有想象空间,而且里面讲的“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大赛是非常精彩的章节,电视剧用了“突击”的名字,却不拍这段的缘故吧。

这么说吧,知识可以学习获得,装备可以用钱买,但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在任何时候,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但是,面前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首先,还是没人。警力缺少几乎是老问题,都讲过很多遍了,现在依然也没有彻底解决。缺人手,那就把现有的人往死里使就得了呗,这叫“让有限的警力发挥最大的效用”!XX公安局的民警平均日工作时间基本都在 十几个小时以上,派出所的有时可能连续几天连轴转(纪程就有连续几天几夜没沾床的经历,靠在椅子上打个盹继续工作)。公安网络流传着几句笑话,说民警“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用得比驴扎,吃的比猪差, 跑得比小偷还快,责任比主席还大,看着比谁都好,其实也就是混个温饱”。传说来传去,词句不免变动,但意思不差,但体力亏损过大,相当一部分患有关节炎、胃溃疡等职业性疾病却是事实,也就是说“病秧子”很多,2006年有报道说一线公安民警平均寿命是48岁,XX公安局2004年至2006年因病或事故死亡4名民警,平均年龄是46岁,最小不超过36岁,最大的也就是50岁;因病不能正常工作的3名民警,平均年龄45岁,最年轻的只有38岁。

然而,上面说的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出现警力断层,也就是说“病秧子”都快没得用了。自2000年毕业的那一批警校生后,直到2006年,XX公安局再也没有成批次进人,个别的,则是通过地方财政或者关系进入的。一名合格的民警,没有三年的工作实践,是打磨不出来的;一名优秀的民警,没有五、六年的工作实践,要想出一个也是不容易的。而作为公安机关的中坚力量,刑警队要出一名合格的、能够侦破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的“破案能手”,则需要五、六年;一名出色的“破案能手”,不穷十年之功全力实践、培养,也是很难的。这还只是基层公安机关,因为县一级公安机关有称得上出色的刑警,也实在不多。当然,根据张局长、李主任的说法,作为个例,有些悟性特别高的,时间可能要短些,但大抵跳不出这个圈子。纪程是2000年11月份到派出所的,直到2006年,局里面几乎全部是1980年以前出生的,80后少之又少,用“后继无人”来形容当时的情形,那大抵是没错的。

而在实际工作中,个别民警运用法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也是重要问题。 法律是由人来执行才能体现法律的神圣。而公安民警的基本行为,就是执法行为。总的来说,随着正规化建设的迈进,民警的执法素质已经有很大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当然,这是有原因的,从公安队伍的组成来看,警院毕业学员、军队转业干部和面向社会招录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是主要来源。军队转业的同志政治素质和工作作风是过硬的,但长期与社会的隔绝,使他需要在工作实践中有较长的过渡期。社会上招聘的大中专院校生,对各种法律法规很熟悉,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能有效熟练地运用。至于警校生嘛,前面说过了,没有。至于“二十公”提出的民警上岗和首任必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基层和一线民警每年实战必训。实际情形是前两个必训落实得好,而恰恰是最后一个必训往往是因没有时间或警力不够、经费困难等种种原因而缩短或取消了培训机会。殊不知基层民警得不到充电,何谈在执法办案和服务群众上去进一步提高,又怎么能适应公安工作的发展呢。

还有,就是个别民警适应信息化管理能力不强。从本质上讲,现代化高智商的犯罪与反犯罪,就是科技与科技的较量。任何高科技装备都是需要人来掌握才能充分发挥威力的。再好的网络,再好的信息系统,没有人会用也就是一种摆设。要想把信息化建设转化为实际战斗力,离不开掌握并利用高科技的人才。但是,许多基层民警仍然不会使用计算机。即便会应用的民警的水平也还只停留在初级操作水平,公安网络的管理、维修等知识依然匮乏,一旦出现故障工作即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使用计算机的也只停留在打印文件、公文上报、资料查询等最基本的应用上,网络的应用潜力完全没有挖掘出来。可以说,公安网络应用依然停留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水平。

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基层公安机关专业人才缺乏。一般只有取得二级证书以上的人员才能够熟练管理、使用、设计、维修计算机网络。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党委政府全部将实现网络化办公,因此,这类公安机关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中成为最缺乏的人才之一。平心而论,一般这样的人才,是不愿到公安机关来的,即便到了公安机关,也不愿在县一级呆呀。在党委、政府机关和上级机关提拔比县一级公安机关快多了,如果实在不愿当公务员,在外打工比公安机关工作轻松,拿的比公安机关的工钱要高,谁愿跑到这里守茬罪。这也使公安机关对民警进行系统性培训成为难题。

还有些原因,就是个别基层民警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因为大多数民警都把主要的工作精力放在了攻命案、打盗抢、追三逃、禁赌博等具体性工作上,认为只有侦查破案、打击防范等才是最真实的,信息化管理是专门人员的专门工作,和自己无关。同时,个别年龄大点的老同志有畏难思想,不愿意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

总之,公安机关问题最大的是“人”,有人就有办法。而且,人和装备的关系来看,也应该是“人等装备”,而不是“装备等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