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絮絮叨叨说电影:姜文与《鬼子来了》 -- 谦恭的学生

共:💬19 🌺6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絮絮叨叨说电影:姜文与《鬼子来了》

1988年,第五代导演中的翘楚吴子牛导演(电视剧水浒传的导演)拍摄了一部真实反映抗战结束前夕残酷环境的闷片《晚钟》,次年即获第三十九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然而,当时的观众并不买账,本片只卖出了一个电影拷贝(据说还是因为主演陶泽如是南京人,于是江苏买了一个。)

同是第五代导演的何群,于3年后拍摄了抗日题材的动作片《烈火金刚》,本片火爆异常,不仅大腕云集,而且抗日英雄们的身手着实了得,身中数弹还能手刃鬼子如切菜,土八路可以击溃鬼子正规军!观众大呼过瘾,票房赚得盆满钵满。

观众渐渐习惯了中国人个个都是以一当百的抗日英雄,但是为什么我们遍地英雄却和人口不及我们十分之一的“小日本子”一干就是八年呢?

一些国内比较火爆的抗日动作片被拿到日本放映,居然成了右翼人士的证据:看,中国的老百姓哪一个不是间谍,他们哪一个的身手不比穿军服的军人差!既然他们全民皆兵,我们就要全民歼灭!我们的电影居然成了他们掩盖屠杀中国平民的借口。

几年后,一个站在日本靖国神社那对臭名昭著的大灯笼下的孤独身影,有着相同的困惑。一定要拍一部真实的电影,一部敢于直面历史,甚至直面民族劣根性的电影。此时,他正在异国忙于自己第一部电影的后期制作。10天后,他的电影处女作在柏林首映,一片阳光灿烂。

这位引起世界瞩目的年轻导演叫姜文,原名姜小军。巧的是《阳灿》的主角叫马小军。很多观众也就将本片看做是导演的今世童年。用导演的话说,拍什么东西就是为了忘记他,那种挥之不去的情怀被胶片锁了起来。一个告别了童年的人总会问自己,我的前生是谁?于是,当姜文看到了尤胜伟的小说《生存》后,猛然认定,自己的前生就是挂甲台的马大三。

于是,一场关于前世的寻找开始了……

1945年春节前,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当村民马大三正在和七爷的儿媳妇在床上翻云覆雨的时候,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本来答应好了三十来取人,结果此后再就也没有音讯…… 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求生的机会。他将花屋骂人的话,全都翻译成了“求求你们别杀我”

村民们不想自己惹火上身,坚持让马大三杀人。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

鬼子居然遵守了 人换粮食 的约定,给挂甲台送来了粮食,就在挂甲台农民与鬼子举杯同庆把酒言欢的时候,鬼子变脸,杀死了全村的百姓。而这一天,正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期:1945年8月15日。

一个雨天,侥幸逃脱屠杀的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马大三的脑袋在地上滚了九圈半, “含笑九泉”了。

影片试映时的效果正如导演所预期的那样:前两个小时观众笑的一塌糊涂,后面如同一脚踹在了心窝上。

电影《鬼子来了》有着一个颇为精巧的开场。随着那首著名的《军舰进行曲》,一面黑色的太阳旗遮蔽了整个屏幕,(导演选择了全片黑白摄影)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紧接着,是日军军官的三个特写镜头:马靴、战刀、马镫。哈哈,眼熟吧,没错,导演是模仿电影《巴顿将军》那个经典的开场,用于表现穷兵黩武的鬼子形象。而后跃入眼帘的是喜峰口著名的水下长城,只是在近景中鬼子简陋的炮楼下,那些残垣断壁显得异常无力。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45年春,因此,马上出现的鬼子军乐团是自上而下的行军,暗示了鬼子再走下坡路。而行军中混入日军队伍中的驮水的驴子,则是神来之笔,隐喻了日军只能与牲口为伍。这样大信息量的开头,过瘾!

本片的人物塑造,也是颇为用心。农民们在最初拘押日本俘虏的时候,多用脚光来体现强势,同是也是对荒诞的一种讽刺吧。而后,随着地位的不断下降,最终使用逆光造型,回归到弱势群体。

对于马大三这个人物,镜头在前半部更多的给予了近距离特写镜头,但是人物处于画面中央几乎满屏的状态,并利用广角镜头变形的形象,体现出人物的遭受双重压力下濒于崩溃的内心

本片的人物对白都采用唐山话,让我们很容易想起已故演员赵丽蓉老师的方言小品。除了忠于历史环境的需要外,使前半部电影营造出一个荒诞、诙谐的喜剧效果。同时在人物的形体动作,甚至频率节奏上都是完全生活化的。有一个段子,说姜文导演为了追求真实的表演效果,把当时演戏不多的姜宏波放在河北唐山农村体验生活,要求她和当地老乡学喂猪、做饭、收拾农活,整个作息时间完全按照当地人的习惯。交待完,自己带着大部队拍摄外景去了,4个月过去了,姜文居然忘记了,还是一位好心的副导演提醒了他……据老乡们后来回忆,那4个月天天在夕阳下的土砖窑上看见一个哭泣的姑娘(让我想起了甲方乙方的尤老板),不过罪没有白受,姜宏波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认可,直到现在,鱼儿这个角色仍然被她津津乐道。

应该说梦境是电影导演最喜欢表达的形式。而花房小三郎幻觉中的村民披着被单插着武士刀的找他索命的镜头,则成了整个上半部的绝妙段落,两个民族间的误解和差异尽显无疑。这个段落的运用显然是受到了黑泽明的《影子武士》的启发。

细心的观众如果还记得马大三进城找传奇刽子手刘一刀帮忙的时候,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加上富有民族风格的琴书,肯定觉得眼熟。没错,此前姜文主演过张艺谋的电影《有话好好说》中,也有一组类似的镜头,看来当导演一定要善于学习。不过,我更倾向于姜文是向他的偶像,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中那个著名的长镜头致敬。多一句嘴,我最喜欢的长镜头是咱国产大片《小兵张嘎》里那个翻墙跃壁寻找区小队的镜头,没说的,崔嵬,牛B!

在后来拍摄日本军人屠杀村民的一场大场面的戏中,导演只是对群众演员做了简单的交代,而没有对日籍演员做更多的讲解。让日本籍的演员和中国农民群众演员做一个真实的较量。大屠杀时粗粒的肩扛摄影和快速剪辑,将一场悲剧推到了顶峰。当画外音想起裕仁天皇宣读的投降招数的时候,我们眼前却是烈火中,地狱般的村庄。

但凡喜欢讲深奥道理的电影,都会出现一个古怪的人物来帮助导演说出真话。就像电影《乱》中口无遮拦的小姓之于秀虎。而本片出演这个重要角色的是老戏骨陈述。应该说形如枯木,满嘴脏话的形象绝对的光彩照人。而且作为导演的良心,最后也是他勇敢的站出来与鬼子做生死一搏。

雨中马大三怒斩日本战俘的镜头拍摄的比较到位,几个简洁的镜头下来,有力,痛快,几乎是后半部压抑气氛的一次性宣泄。这里赘述一下扮演日本兵花房的日本演员川香照之。此君生于日本一个著名的艺术之家,因主演大河剧《利家与松》中的猴子羽柴秀吉在日本一炮而红。此君与中国导演的合作颇为成功,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和中国导演霍建起合作的《暖》,获得2003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中国观众最近看到他对作品应该是《导盲犬小Q》和《松子的一生》。

最后处决马大三的场景,几乎是一场仪式。不幸的是吴大维先生再次被邀请出演这样一个狐假虎威的形象(上一次是在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里)这次导演再次用相似蒙太奇的手法,用一群绵羊比喻日军战俘的处境,用撞倒士兵的猪做做实实的讽刺了一把国军。

马大三人头落地的一刻,甚至有一丝微笑。影片恢复了色彩,只是那略带红色的影调,让人不寒而栗。使影片抬高了一个境界。

那场战争过去了六十多年了,但是时间真的能够抚平曾经的创伤吗?我们又真的变得足够聪明和强大了吗?

本片在日本放映,受到了很大的关注,跻身于当年该国最卖座的外语片之一。获得日本“每日电影奖”评奖中最佳外语片大奖。

2000年,《鬼子来了》荣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但由于该片未经电影局审批就赴法国参展,中国电影局封杀该片,全国禁映。

同年4月20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在钓鱼岛上建立了一座小神社,右翼分子称,建神社的目的之一是“祭祀战争期间在岛上饿死的居民”,并计划定期参拜

这次就是这样,咱们下次再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