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TFP浅解 -- 大雪满天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根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生产率本身是一个比率,即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
可以用产出与投入的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分别求比率,得到单独的要素生产率,如
劳动生产率等。
也可以将多种要素结合起来求比率。
TFP就是这一样一个多因素结合起来求出的比率。
TFP要表达的是产出中不由投入引起的部份,这里的投入是指可变易控的投入,如劳动,资本,土地等等要素,而不包括气候,技术水平和劳动积极性等等。
不同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可以具有不同的TFP,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也可以具有不同的TFP,这个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以农业为例,假设比较双方的耕地面积和投入的工时相等,而一方大旱大涝一方风调雨顺,或者一方刀耕火种一方现代科技,其产出差距肯定很大,而根据产出反求其TFP,其TFP差距一定很大。
要记住,TFP要表达的是产出中不由投入引起的部份,要清楚地表达出这个经济学意义,我们需要不同年代的系列数据,然后求出其产出的变化,和各种要素的变化所能带来的变化。
前者与后者的差,就是产出变化归结为要素变化之后剩下的残余部份,
就是所谓的索洛残值(Solow residual)。
索洛残值(Solow residual)表达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而不是全要素生产率本身),这个残值的存在(即不为零),宣告了气候,技术水平和劳动积极性方面的变化。
林毅夫的思路,就是捕捉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中的劳动积极性变化。
而对于技术水平和气候的变化问题,前者可认为那段时间基本不变,而后者,他主要是根据自然灾害过后TFP仍然没有恢复到灾害前的水平来予以排除,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主要由劳动积极性变化引起,而这个变化则是博弈形势从多次博弈到一次博弈的变化的结果。在一次博弈的情况下,正如经典的囚徒悖论的分析所揭示的,博弈各方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只能达到一个纳什均衡--大家都没有动力去改变的策略组合。具体在农业生产里,就是大家一起偷懒,因为假如你勤奋,别人偷懒,别人坐享其成而你所得寥寥,完全不与自己付出的劳力相称,不如大家一起偷懒,至少不被别人占便宜。
博弈形势的变化最终归咎于加入集体生产后不允许退出的农业政策,是这个政策造成了博弈形势的改变。
这就是林毅夫的思路和结论。
这个思路和结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对林毅夫假说的内部逻辑一致性方面,Dong 和Dow
(1993) 在劳动效用函数的基础上,剖析了社员在没
有退出权时劳动积极性更高的这一现象,并提出反
常的政策是1959 —1978 年间农业生产绩效之所以
不良的原因[4 ] ;在对林毅夫实证资料的可信度和解
释方面,Kung 讨论了对劳动者的监督和退出成本问
题,并对退出权发生时间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5 ] 。
曹雷则认为,在特定制度约束下,农民所付出的劳动
是在当时限定资源情况下的最优配置之一,不能是
危机的主因,危机的主因应该是当时特定的制度和
自然灾害综合影响的结果[6 ] 。
天津大学赵国杰等进行了定量计算,重新回归计算了
劳动力的权重值(比林所用的更低。),
并增加了一种定量考虑自然灾害的模式,三种结果比较如下:
其中关键之处是,TFP的下降在1956年就开始了,而不是林说的博弈之年1958。
这一点如果成立,则深刻动摇了林说的立足点。而这一点有相当的事实支持:
(1982) (劳动为0. 35 ,土地为0. 36 ,资本为0. 09 ,流
动投入为0. 20) 的权重计算,该指数自1955 年也开
始下降。到1958 年指数下降到0. 96 。对林毅夫的
参考文献[2 ] 、表2 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的人均
农业产出和人均粮食产出在1956 年达到顶峰,随后
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而人均农业产出和粮食产出增
长率,自1956 年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这充分说明,林毅夫在参考文献[1 ]中的指数曲线与
其在参考文献[2 ]中引用数据的趋势自相矛盾,其指
数曲线有问题。
此文有公开下载,
希望各位大牛进行验证。
这次河里又吵了个不亦乐乎,让人不能不说的是,
万里风中虎和鼎革两位专业人士,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专业水准,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
学术精神。
把TFP的变化视为TFP本身,仅仅是一个具体专业问题的错误,而且这是个很容易发现并纠正的错误。
但是,两位专业人士没有纠正自己的错误,
反而力图于用一种神秘的经济学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鼎革说:
.....
如果使用润树给出的所谓公式
TFP = 农业产出/总要素
即:TFP=RMB元/(RMB元+小时+平方米)
存在度量衡不统一的问题.这个式子在经济上是不成立的。
可是,你自己见过COBB-DOUGLAS生产函数带量纲吗?
小虎和鼎革一再强调引入对数不是为了计算方便。经济和数学是两个学科等等,其实
只是利用自己的专业身份向观众暗示:我没有错,我说的是经济学,他是野狐禅。
可是wikipedia已经说得很清楚:
这说得很清楚,取对数是为了分离变量,获得简单的线性回归方程,以方便计算,
而根本没有任何他们所暗示的特殊的,神秘的经济学意义。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TFP浅解
🙂难道加了对数就改变量纲了? 思想的行者 字318 2010-06-27 18:19:57
🙂I can NOT agree wit you 2 stpearl 字1489 2009-03-24 20:33:31
🙂看不出你说的与LZ的有什么矛盾 frnkl 字14 2009-03-25 19:22:36
🙂I can NOT accept conclusion stpearl 字249 2009-03-25 20:45:38
🙂困惑 frnkl 字191 2009-03-25 20:56:46
🙂西西河还可以这样? 别来无样 字26 2009-03-25 08:11:56
🙂Wiki资料:TFP与Solow Residual的关系 2 frnkl 字2398 2009-03-24 13:4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