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TFP浅解 -- 大雪满天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根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生产率本身是一个比率,即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
可以用产出与投入的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分别求比率,得到单独的要素生产率,如
劳动生产率等。
也可以将多种要素结合起来求比率。
TFP就是这一样一个多因素结合起来求出的比率。
TFP要表达的是产出中不由投入引起的部份,这里的投入是指可变易控的投入,如劳动,资本,土地等等要素,而不包括气候,技术水平和劳动积极性等等。
不同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可以具有不同的TFP,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也可以具有不同的TFP,这个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以农业为例,假设比较双方的耕地面积和投入的工时相等,而一方大旱大涝一方风调雨顺,或者一方刀耕火种一方现代科技,其产出差距肯定很大,而根据产出反求其TFP,其TFP差距一定很大。
要记住,TFP要表达的是产出中不由投入引起的部份,要清楚地表达出这个经济学意义,我们需要不同年代的系列数据,然后求出其产出的变化,和各种要素的变化所能带来的变化。
前者与后者的差,就是产出变化归结为要素变化之后剩下的残余部份,
就是所谓的索洛残值(Solow residual)。
索洛残值(Solow residual)表达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而不是全要素生产率本身),这个残值的存在(即不为零),宣告了气候,技术水平和劳动积极性方面的变化。
林毅夫的思路,就是捕捉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中的劳动积极性变化。
而对于技术水平和气候的变化问题,前者可认为那段时间基本不变,而后者,他主要是根据自然灾害过后TFP仍然没有恢复到灾害前的水平来予以排除,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主要由劳动积极性变化引起,而这个变化则是博弈形势从多次博弈到一次博弈的变化的结果。在一次博弈的情况下,正如经典的囚徒悖论的分析所揭示的,博弈各方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只能达到一个纳什均衡--大家都没有动力去改变的策略组合。具体在农业生产里,就是大家一起偷懒,因为假如你勤奋,别人偷懒,别人坐享其成而你所得寥寥,完全不与自己付出的劳力相称,不如大家一起偷懒,至少不被别人占便宜。
博弈形势的变化最终归咎于加入集体生产后不允许退出的农业政策,是这个政策造成了博弈形势的改变。
这就是林毅夫的思路和结论。
这个思路和结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对林毅夫假说的内部逻辑一致性方面,Dong 和Dow
(1993) 在劳动效用函数的基础上,剖析了社员在没
有退出权时劳动积极性更高的这一现象,并提出反
常的政策是1959 —1978 年间农业生产绩效之所以
不良的原因[4 ] ;在对林毅夫实证资料的可信度和解
释方面,Kung 讨论了对劳动者的监督和退出成本问
题,并对退出权发生时间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5 ] 。
曹雷则认为,在特定制度约束下,农民所付出的劳动
是在当时限定资源情况下的最优配置之一,不能是
危机的主因,危机的主因应该是当时特定的制度和
自然灾害综合影响的结果[6 ] 。
天津大学赵国杰等进行了定量计算,重新回归计算了
劳动力的权重值(比林所用的更低。),
并增加了一种定量考虑自然灾害的模式,三种结果比较如下:
其中关键之处是,TFP的下降在1956年就开始了,而不是林说的博弈之年1958。
这一点如果成立,则深刻动摇了林说的立足点。而这一点有相当的事实支持:
(1982) (劳动为0. 35 ,土地为0. 36 ,资本为0. 09 ,流
动投入为0. 20) 的权重计算,该指数自1955 年也开
始下降。到1958 年指数下降到0. 96 。对林毅夫的
参考文献[2 ] 、表2 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的人均
农业产出和人均粮食产出在1956 年达到顶峰,随后
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而人均农业产出和粮食产出增
长率,自1956 年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这充分说明,林毅夫在参考文献[1 ]中的指数曲线与
其在参考文献[2 ]中引用数据的趋势自相矛盾,其指
数曲线有问题。
此文有公开下载,
希望各位大牛进行验证。
这次河里又吵了个不亦乐乎,让人不能不说的是,
万里风中虎和鼎革两位专业人士,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专业水准,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
学术精神。
把TFP的变化视为TFP本身,仅仅是一个具体专业问题的错误,而且这是个很容易发现并纠正的错误。
但是,两位专业人士没有纠正自己的错误,
反而力图于用一种神秘的经济学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鼎革说:
.....
如果使用润树给出的所谓公式
TFP = 农业产出/总要素
即:TFP=RMB元/(RMB元+小时+平方米)
存在度量衡不统一的问题.这个式子在经济上是不成立的。
可是,你自己见过COBB-DOUGLAS生产函数带量纲吗?
小虎和鼎革一再强调引入对数不是为了计算方便。经济和数学是两个学科等等,其实
只是利用自己的专业身份向观众暗示:我没有错,我说的是经济学,他是野狐禅。
可是wikipedia已经说得很清楚:
这说得很清楚,取对数是为了分离变量,获得简单的线性回归方程,以方便计算,
而根本没有任何他们所暗示的特殊的,神秘的经济学意义。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大雪满天 家园博客 发短信
注册于:2009-03-24 06:01:47
顶着马甲去攻击别人,算不上英雄好汉.
就算是顶着马甲,也得让人说话。
何况他/她话说得很委婉。
即使他说的错误百出,你也要让他“攻击”,你才有机会反击,你才有机会批得他一塌糊涂。
这帖子符合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中的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两个标准,至少我这门外汉知道了啥叫TFP。
我来学习....
经济学不是我熟悉的范畴,所以我不可能在学术观点上挑战LZ.和很多河友一样,我是门外汉.
这篇文章顶着科普的名义,其实质是谴责风中虎和鼎革.
学术精神。
...
把TFP的变化视为TFP本身,仅仅是一个具体专业问题的错误,而且这是个很容易发现并纠正的错误。
但是,两位专业人士没有纠正自己的错误,
反而力图于用一种神秘的经济学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河里对贩卖民主私货的行为那么痛斥,又为何要偏袒上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行为呢?
我说LZ浪费资源,为了一篇攻击他人的文章而申请马甲,把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精神用在所谓的学术讨论上,你说该不该?
作为门外汉,我欢迎科普,但反对假借科普之名贩卖私货.西西河的人非常善良,但也容易被人盅惑.偶继续打酱油去了,万家香~香万家.
按照你说的, 似乎你已经知道, 计算TFP必须把以下等式
取对数后线性回归的残差
可是你所说这篇天津大学学报论文, 是拿这个式子来计算的
其中残差\mu的位置就不对, 所以也没法线性化, 用的是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恐怕人家不是这么算的吧? 结果不一样, 有什么奇怪?
林毅夫的文章用了五种不同的要素投入系数, 结果都一致, 足以证明robustness. 你这个文章长度为4页, 不同之处似乎仅仅在于把灾害当作要素投入(且不论是否合理), 这样小修小补就能改变结果, 实在难以让人相信.
俺不懂,也不参和,还是转争鸣吧
天津大学学报论文(赵文)中,如 I的指数为零,mu 为零,此公式和林的一样。
所以,拟合方法不同,但结果应一样或接近。
赵文中关键处在第二个公式。你只抄了第一个。
对第二个公式拟合,赵文得出结论:林的结果有其它重要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没考虑进去。
他既有包含灾害, 也有不包含灾害的结果. 而且他那种取法mu最多均值为零, 并不是恒等于零. 他至少应该先用人家一样的算法算出来, 再来说是不是结果有改变吧. 非线性最小二乘一般能不用就不用.
小虎和鼎革至今不对自己的错误表态,给他们的不熟悉经济学的支持者一个错误的暗示:
只要大牛不认错,就是没有错。
路人和你都接受这样的心理暗示,这才是我写
这帖的原因。
老牛不必着急转,你可以先问问小虎和鼎革,我这帖是不是在对他们攻击,如果他们说是,你再转不迟。
虽然这个帖子可能是别的争议贴引起的,但科普一下经济学知识也绝对是好事。俺作为经济学外行也很想了解一下TFP到底是什么东东。
呼吁搞经济学的同学多参与,其它朋友就尽量少发言吧。学术的归学术,君子之争多多益善。
原帖和回帖目前都比较文明,千万莫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