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厘金的历史作用的一点想法 -- 地九

共:💬48 🌺16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给老广的答复一

我这个人是很疏懒的,一般不愿意太抠数字,观其大略就可以了。

不过既然老广给我指出了不少,不回复一下,就显得不太认真了。

好吧,打起精神,逐一回复。

1、老广说:“告诉他汉阳铁厂资金来源很多来自厘金,铁路是厘金做为抵押的贷款建起来的,还清朝初创那点海军和福州船政局,江南造船厂还有船政学堂的出洋费用都是厘金支持的。厘金在清末财政中地位重大”

------这个我已经回复过了。

我认为:“在财政平衡或财政结余的情况下,过多强调某项收入对某专项经费的保证作用,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老广以为,铁路经费等是由厘金坐抵押借外债得来的,所以厘金就意义重大,对此本人不敢苟同,因为那个时期(太平天国失败到甲午战争之前),清朝财政是基本平衡的,或至少缺口不大。”汉阳铁厂、海军、福州船政局、江南造船厂创建时期是太平天国以后,甲午战争之前,清朝财政是基本平衡的,我想这个结论应该适用于厘金。

2、“而且到宣统三年时,地九很推崇的“现代税制”盐课收了4500万两,厘金受了4300万两,”

------ 我可没说盐课是“现代税制”,我的原话是“税制向现代转型”,我想这个区别是很大的,请不要随意理解我的话。

3、“厘金是对所有商品征收的,盐课就是对必需品盐的征收,那个税对老百姓影响更大,更象恶税,我觉得应该是满清楚的。”

-------好啊,厘金是商品通过税,按照现代税制勉强可以算流转税,盐课按照现代税制可以算消费税,不是一种啊。我前面说物业税很“象”现代的厘金,老广说:“厘金是流转税和财产税是两会事。”按照这个分法,厘金和盐课,也是两回事,不是一类啊。要比,盐课和鸦片税比,厘金和子口税比。而且我也提出了分辨税种好坏的标准,如有不妥,可以探讨嘛。

4、“厘金在平太平和捻军过程中,起了不可替带的作用,没有厘金,满清这关是过不去的。”

-------这个我实际上已经回复过了,当时征收厘金,是解决了战争经费的问题,这个我也没有否认,我主要想说的是,不打仗的时候,财政毕竟不那么紧张,厘金应该及早的停止。

5、“道光时期清廷不过每年收个1,2000万两银子,”

-------数据有误,应该是4000多万两,我去查一下吧。

6、“还民冤沸腾,下面士民天天嚷嚷还税重了,道光也自己觉得民负太重,自己天天想省钱,新衣服不敢穿,只敢花五两银子打打补丁,膳不敢排了,只敢吃五两一个的鸡蛋。仗也不敢打了,随随便便就签了条约打发蛮夷了。”

------清朝道光的民负太重可不是假的,老广说人家“天嚷嚷还税重了”,好象把人家说的无病呻吟似的,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其中原因,涉及到浮收和陋规了,往往是正税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这个以后我会专门说的。

7、“今天很多专家动不动就当年GDP占世界1/4, 就这样还才收了1,2000万两银子,还就到极限了。后来到了晚清,中国一开仗就陪几亿两,但就这样,晚清后来修铁路还真修了不少,可以羞死孙大炮了(这点必须承认,俺可能低估大炮的脸皮厚度了),财政每年居然能收个2,3亿两白银。这个难道是说明从1840年到1910年7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了10倍吗?......所以这中间必然有点蹊跷,"

------不用蹊跷,人家都基本搞的差不多了,基本上是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博弈问题,倒是跟葡萄说的有很大关系。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