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厘金的历史作用的一点想法 -- 地九

共:💬48 🌺16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大通厘金局始末

居然有人说厘金可以富国强兵,看来还是缺乏感性认识啊,转一篇,供大家参考.

一、“厘金”由来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清政府从一八五三年开始在苏北地区实行,到五十年代末,已几乎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大通是沿江巨埠,自然不能逃脱厘金的盘剥。厘金是清朝统治阶级为了对付太平军,筹办军饷的一项重要搜刮民脂民膏的措施。由于它征收之重,渗透之深,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久民生活均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厘金税分为两种:一种是引厘(又称活厘)是“通过税”,征收对象为行商;一种是坐厘(又称板厘),是“交易税”征收对象为坐商,其税率是按价征收,“值百抽一”,故称之为“厘金”。后来有一部分货物又改为从量征收,但实际税率远远不止此,且到处都是厘卡,所有街头巷尾的零星物品买卖,都得要抽税。人民对征收厘金愤慨至极,说:“抽厘之弊,尤不忍言,一石之粮,一担之薪,入市则卖户抽几文,买户抽几文。其船装而车运者,五里一卡,十里一局,层层剥削,亏折已多,商民焉能不裹足,百物焉能不涌贵乎!”这种残酷的搜刮,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且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大通厘金局

大通厘金局设在和税洲中街前段,紧靠皖岸督销局下首,稍稍往后,人称该处为“大关口”。即总税卡之意也。

早先的位置并非在这里。那时,清军与太平军作战,只于各经商要道和水运码头港口,随营设卡,属流动型征收。清军最初在和税洲征收厘金地点,在洲头的横夹口。据说当时于该处扯起一白布条幅,上书“纳厘助饷”四个大字,凡有江上过往货船,都得要到那里去交纳税款。咸丰、同治年间,长江中下游沿线,为清军与太平军拉据地带,驻防不定,因此大通和悦洲的厘金助饷处,也往往很难固定于一地。

直到同治四年(1865),太平军被镇压下去,安徽的军务稍稍平定,全省相对固定地留下厘卡一百四十三处。后经过司道人员的逐渐加以裁并,大通沿江水路,仅留存大通和税洲等正卡四处,另保留纵阳等分卡八处。大通厘金局作为留存的正卡,遂告成立。正卡使用“关防”木印,驻局为道员。另派知府级官员一名,主办局务。当时大通的驻局道员为许鼎霖。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秦力山的自立军于大通起义,曾攻打过盐务、厘金两局。进入民国之后,厘金局头领改衔为局长,但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积重难返。“值百抽一”之纳法,早已超过现定。不论是先前的道员还是后来的局长,都是京师里的关系户,或是督、抚们的裙带亲信。只要一任厘金局下来,个个都是黄金万两,饱囊而去。不仅这些大官大发横财,就连衙门里的一般司役员丁们,也无不贪脏枉法,在老百姓的头上拉屎拉尿,索取万千,装满腰包。于是,烟,赌、娼馆,便为这班吸血鬼们应运而生。还有一批游手帮闲者,专门依赖查缉和征收厘金而从中渔利的“青皮”恶棍,也成日充斥在通和两岸的街头巷尾。

这就是旧中国的大通厘金局。当时有歌谣写照曰:“厘金厘金,百里一文,万厘汇合,千金一身。大关口里高楼起,关外江边泪血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