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道本自然歌诀解 -- 京城马国兴

共:💬3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悟道”歌诀注解

悟道

参玄悟空,万法归宗;

收心入静,法在其中。

【题名解】

悟道,基本上分为三个法式:内功修炼法式;拳术修炼法式;处理红尘事物的法式。最容易得的就是内功修炼法式,最难的就是处理红尘事物的法式。拳术修炼法式比内功修炼法式悟道难,比处理红尘事物法式容易。这首歌诀,论述的是内功修炼法式悟道之法式的。

【注解】①、参玄悟空,万法归宗:

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参照无形法身道体景象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玄机”悟出无形法身道体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景象,“无中妙有”的“灵性体”的存在。及无形之“道”演化生成万物的机理,达到“万法归宗”的正确认识以为用也;

参玄:参悟“道体”及其“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机制、法则,称之为“玄机”。

悟空:醒悟无形法身“道”体之“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景象及其“无中妙有”道理。

万法:有形众多的方法的意思。

②、收心入静,法在其中:

收敛心神归入丹田、息于丹田谓之“入静”以体察无形之“道”体的存在,提插道的“无为”法式就在其中显示矣。

收心:收敛贪欲之心的意思。

入静:静为本体,就是道的本体。入静,就是入道的意思。

【译文】

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参照无形法身道体景象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玄机”悟出无形法身道体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景象,“无中妙有”的“灵性体”的存在。及无形之“道”演化生成万物的机理,达到“万法归宗”的正确认识以为用也;

收敛心神归入丹田、息于丹田谓之“入静”以体察无形之“道”体的存在,提插道的“无为”法式就在其中显示矣。

【点评】

这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所说:

第一章体道

【本章引语】

《道经》的开篇,第一章为“体道”。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如何体察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的存在,老子提出了“内功心法”的修炼为“体察道体存在的”的唯一方法、方式;二是体察道体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及与万物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这是通观《道德经》精义的最为关键的一章。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主要范畴之一的“道”,在管子时代就有了明确的认识。管子《心说上下》篇和《白心》篇中有曰:“道者,万物之源。道本无形,其法无为。其象:放之弥六合其大无外;卷之藏于密其小无内”。而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存在;“道”之演化的法则、规矩、规律;及“道”生成宇宙、天地、万物的“无为”之法则、规矩、规律;人如何认识“道”,认识“道”的自然法则、规矩、规律,及掌握“道”的自然法则、规矩、规律而把握种种事物成功之能力,展开了全面的论述。

老子在这一章里,提出了“道”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本源,是“物性”的存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之元素;人在内功修炼的过程中,是可以观看、体认到自己无形法身“道体”的存在之景象的;老子将自己无形法身 “道体”的圆满景象称之为“无、有”并存的,并同时将“道之体”称为“玄”;老子运用“无、有”的概念类推的阐述了道之生成、演化万物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命名为 “又玄”;及事物的生成、演化的内外体用之“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方法、准法、规矩、规律亦命名为“又玄”的同时,而得出结论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说法。就是天地、宇宙大小众事物皆由“玄之又玄”这道门而生化出来的。就是本着“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演化而来的。

老子是在内功修炼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之景象的,就是文中“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论述,完全可以证明之。老子对自然界的“道体”的认识,是在对自身“道体”认识基础上的推理、演化之结论。因为,客观自然界的“道体”,谁也不能够见得到!故曰:老子是一个内功修炼之道学大家;其推演出一部《道德经》而作为人们从事内外一切活动规范的标准,其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内功修炼养生家、思想家、哲学家、语言家、教育家,这样的结论是最公允的。

说他是内功修炼内功养生家,其在《道德经》一书中,有很多章节的论述,都是修炼内功法的功法、景象之描述,及内功修炼长生功能效果的论述。并多次申明:只有修炼内功才是明道、长生的正确道路。

说他是思想家,其从自身修炼内功中见到自己的法身“道体”,而推演出客观自然界的“道体”的存在,而得出“清静无为”的法则,自能因物之所为之“无不为”的做成任何事物,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说他是哲学家,他认识到宇宙、天地、人、万物的根本乃“道体”,及“道”的演化生成万物的法则、规矩、规律。得出人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生命、生活,才能更有价值。

说他是语言家,他只运用了五千言,就精炼的论述了道、天、地、人、王,及统治者、被统治者,帮与帮、国与国,用兵、外交,等等诸方面事物唯道是从和背道而驰的现象、结果之异同。

说他是教育家,他以“道”的不先物为的清静“无为”的法则和“道”的因物之所为的“无不为”的“唯道是从”的法则,教育后人,可保持天、地、人、万物的生态平衡,社会稳定。即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可道,非常道:道呵道,永恒的道!

此句的三个道字,都是老子所论的“道”。可字,读“呵”字音。非常,永恒的意思。故此句读法乃是:道呵道,永恒的道!是赞叹的抒情诗的语气!这一点就肯定了“道”的存在,下句“名可名、非常名”亦是如此读法:道,乃是永恒不变的这个物的名呀。

②、名可名,非常名:永恒的“道”之为名,名呵名,这亦是道永恒不变的“名”呀!

此句的三个名字,都是老子所论的“道”之“名”也。但是,这个“道”的名,不单名之为道,还名之曰:“无、有”。这就不同于其他物事之名也,其他物事之名,一物一名、一事一名。而“道”之为名,又名“无、有”。故曰:永恒的道之为名,又有其体象永恒的名,曰:“无、有”。下面他就道的之所以命名“无、有”之名的来源,进行了论述

③、无,名天地之始:有形有质的天地,来源于“无形的道”。即“道”生天地。

无:有形有象的天地本源之于无形无象的“道”体也。

有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来段句的,以求得后文中的“无名”为“道”的别名之解释。那依此段句,“有名”又是什么呢?也就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了。如果真要解释“有名”的话,就是有其事物,便有其专用之名。其实,后文的“无名”,乃指:道本无形,故名之曰“无”;道,就是这个物的“名”。所以,以“无名”来表示“道”的这一个独具的特征,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句话可以写成:“无,名曰天地之始。”

④、有,名万物之母:无形的“道”作为物之妙有的存在,乃是指其为有形有质有名的万物之母亲。即道生万物,道乃万物之大祖。

有:这是有物混成的“道”之有体的有。并非“有名”的万物之意思。这句话可以写成:“有,名曰万物之母。”

⑤、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在内功修炼法中,常从“无形虚无”的方面,观察自己的法身“道体”。

无:无形虚无的意思,此乃指自己的法身“道之体”象特征之一。

欲:“要想”的意思。

观:内功心法中的反观内视的简称。

妙,古文中与“体”通用,此处之妙字,同体字,乃指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而言的。

⑥、常“有”,欲以观其徼:而在内功修炼法中,常从“有形有象”的方面,观察自己法身道体的“边界”,及所构成的景象。

有:自己法身无形虚无之道体是有边界可以反观内视见到的,此亦是道的“体”象特征之一。“有与无”的对立统一之存在,共同构成了自己法身道体的体貌特征。

徼,边界、疆界的意思。这里指自己无形法身道体的“边界”。

⑦、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自己法身道体的无形虚无之“无”,和自己法身道体边界的有形有象之“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而一名“无”,一名“有”;“有、无”同时出现,同时存在,谓之“玄”。

此两者:自己法身道体的无形虚无之“无”,和自己法身道体边界的有形有象之“有”。即“无”与“有”也。

同出:同时出现的。

异名:自己法身道体的内外,一名“无”,一名“有”。

同谓之“玄”:玄者,以数字表示就是“0”。0字的形状,外有边界,内中无形虚无,就是“无、有”的道体之法象;自身内功修炼“浑元一气”的道体之法象,就是立体浑圆的景象。老子将此命名为“玄”,乃自己法身道体是“无、有”同时存在的球形体为基本法象。见附图一

道体的法象之“无、有”与阴阳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以性质说来化分,“有”边界形象者为阴;“无”形化气者为阳。道体的“无、有”之法象乃呈现的是阴外阳中之“阴抱阳”的景象,这就是“阴阳”之说法的来历,这也是为什么不以“阳阴”说的道理。后文中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说法,就来源于道体“无、有”法象之阴阳的关系中。

附图一又名玄图

⑧、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体的存在之玄和道用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之又玄,这“道”之体、用的玄之又玄,乃万物之体皆是从此之门而诞生出来的。

玄之又玄:老子在内功修炼中多次见到自身道体的法象后,类推到自然界宇宙万物的本源之道体的存在,亦如此之法象也。并将道的“无生有,有化无,有无相生”视为道的演化之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定名为又玄;而又将此定为宇宙、天地、人与万物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名之曰:又玄。即玄者,内因也;又玄者,外因也。内外因的统一,名之曰:玄之又玄。此就是后人之所确立的“玄机”的概念之来源。玄机的法则就是不先物为的“无为”法式。这一体、用的法则、理念,统贯《道德经》之始终。

众妙之门:而将“玄之又玄”视为一个门的话,则宇宙、天地、人和万物之体,皆从此门而生成演化而出之。众妙者,大小多少诸物之体也。

【译文】

体 道

道呵!道呵!永恒的道啊。名呵!名呵!也是道体之“永恒不变”的名啊!

无形虚无,名之曰天地的开始;有形有象,名之为万物的母亲!

故在内功心法修炼中,常从“无形虚无”的方面,可以观看“道”的体;

常从“有形有象”的方面,可以观察到“道体”的边界。

这“有”和“无”,同出于“道体”的始终,而立名确实不一样:一名“无”,一名“有”。

“有、无”虽同出于“道体”之有无相生、共同存在的这种景象,只能称谓她说是“玄”了。

道体的玄和道用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之又玄,这体用的玄之又玄,乃万物之体皆是从此之门而诞生出来的。

【讲义】

本章确立了“道”的名:道。又确立了道体的“无、有”之名相及“玄”的基本概念,并确立了“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为一切事物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后人所提出的“玄机”法说的内容之精义。

而这个“道”的本源之意,可与《易经》中的“太极”之意相媲美。如以数术论,老子的“无、有”论之无,乃为0;有,乃为1。其解决的是道体的0和1的关系之认识论、方法论;《易经》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说法,太极乃为一,两仪是为二,解决的是有形之物的一和二的关系之认识论、方法论。可以看出《道德经》和《易经》是姐妹篇的关系,两者共同解决了0、一、二的系列之认识论、方法论的内容。实质上,老子的“道本一,无、有之二”也已经从道体的本身,说明了“一与二”的关系之法则了。是对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对立统一的认识论、方法论的进一步细致深入的阐释。

河上公将此章命名为“体道”,就充分的说明,读懂《道德经》就需要有“内功心法”的修炼,才能得以见到自己的法身“道体”,才能体认到万物之本源的“道”的存在,及能清楚的体认到其清静无为的法则,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章。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从宇宙观上看,就是对“道”进行了尽可能系统全面的说明;从人生观上看,就是对清静“无为”法式进行的尽可能系统全面之解释。有了对《道德经》认识上的这一观点,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躬身自厚自修成才,也是适用的。下面就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全部内容,系统逐章的进行阐释。

【拳道解】

拳道者,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简称。其中包含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一切内容。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前贤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盖言(拳)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

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成也。然独知体育之文,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文章中的“三乘之修法”,上乘,即大成者,乃指“内功心法”的修炼,以建立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文章中的“法分三修,成功一也。”乃先论述“建体”的内容,即论说的是内功修炼“健之体”;外功修炼“顺之体”;内外功修炼“健顺德之体”。在论述攻防功夫艺境的“形拳招熟”小成;“气,意拳懂劲”的中成;“神拳神明”的大成;最终成功于无形的拳道“神化之功”,此即“成功一也”的精义。

能具备“神化”的拳道之功,就是“拳道合一”的“无极道境”。

上述内容,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自己与生俱来之无形的“道体”,需要“内功心法”的系列修炼,才能得之;一是攻防功夫艺境拳道合一的“道体”,需要内外功夫修炼及攻防功夫的不断实践,才能获得。这一点,前贤已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炼拳①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拳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这段论述说明“内功心法”的修炼,才能见到自己与生俱来的无形之“道体”。而此无形之“道体”的功德圆满的一气涨渺之景象,正如老子所说:“常‘无’,欲以观其妙(体);常‘有’,欲以观其徼(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无形的法身“道体”,并非简单的一个功法,或几个功法的修炼就可以成功的。

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系列方法修炼,系统工程的事业,亦呈现出:有形的外形化于无形,无形的道体确无中生有,这样一个“无、有、无”的一而三之元玄的模式。正如诀言所云:“由无入有皆如是,从有入无能几人”。即功成艺就之时,确是无形无象的“无极道境”。而这个“无极道境”的体用功能,前人早有总结,选择两段,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

《拳意述真》

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无所不容;卷之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无所其入;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无不切机。

以此两段作为“体道”的方法,而能知道拳道的“道体”法则、规矩、规律的总结,在恰当不过了。而这个无形的“道体”能生万法,而这个道体的“无生有,有化无,有无相生”的“玄之又玄”,乃是诸种攻防招法生成演化,皆从此妙门而出之。这也是后人所说的“玄机”的体、用之内容的精义和来源之所在。

但是,有的人说:“传统武术、拳术不是玄学,而是科学。”就这一个问题的回答如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