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道本自然歌诀解 -- 京城马国兴

共:💬3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道本自然歌诀解

    大道无为本自然,功夫不到不方圆。

    三岔路口寻真种,八卦炉中炼性天。

    没底法船能渡海,随身药物可延年。

    刑中藏德人难测,害里生恩心要专。

    四象调和归本面,五行攒簇长金莲。

    有增有减方为妙,知吉知凶始入玄。

    脱尽牵缠尘垢物,全成父母未生前。

    修真作佛皆由此,余二虚悬俱是偏。

    【题名解】

    “道本自然”的说法,基本上出自《道德经》中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说法中。究竟什么“道本自然”?只有看完歌诀论述的内容方能知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的体裁,将修炼法则、艺境,已经论述的较为全面了!

    【注解】①、大道无为本自然,功夫不到不方圆:

    内功修炼无形的法身“道”体,生成、演化万象遵从的是不先物为的“无为”本自然的法式。无形法身道体的功夫修炼不到十分精纯的纯阳之体浑圆如一的艺境,不能达到“方圆”变化自如的境界。

    无为:就是道的“不先物为”的生成、演化万物的唯一法则。

    方圆:“无形法身道体”圆融无隅;其用“刚直不阿”为“方”也。

    ②、三岔路口寻真种,八卦炉中炼性天:

    在成人、成仙、成鬼的三岔路口寻求无形法身道体的真种籽,就是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的法式。在人身这个“八卦炉”中运用内功方法修炼自己的“性天”。

    八卦炉:人身的比喻说法。

    性天:无形法身道体,就是“性体”,自己的“天”;古代神话“女娲娘娘补天”的故事,说的就是内功修炼补自己的天的事情。

    “三岔路口”本义解

    人们常说:“三岔路口”!但是,这要问起来三岔路口是指什么内容而说的?或答说:往左、往右、走当中等,这不能说错呀!但这不是这句话之本来的意思呀!所以,真正回答上来的人也就不多了!

    其实,这个问题最简单不过了!是修炼家根据《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三才理论”的精义而得出来的说法,解之如下:

    三岔路口,乃说的是修炼者的人生,是:“往人道上走,往神仙道上走,往妖魔鬼怪道上走”的这个“三岔路口”。

    这对于每个修炼之人的一生中,乃是“时时刻刻、对于任何事事物物”都在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而又随时随处都进行着这种选择。你就是逃都是逃不过去的!躲也躲不开的!正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

    ③、没底法船能渡海,随身药物可延年:

    内功修炼依靠明者传授功法的修炼,才是真传!因为艺无止境,故而法传亦无止境也而以“没底法船”喻之!

    内功养生之道修炼自己与生俱来的“无形法身道体”,修炼家又名之曰“大药”。这就是“随身药物”的本意,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这个“大药”可以延年益寿。

    没底法船:法船者,就是“传法”的“法传”也;没底者,艺无止境乃是“无底”的意思。这句是说:内功修炼依靠明者传授功法的修炼,才是真传!因为艺无止境,故而法传亦无止境也而以“没底法船”喻之!无底法船见于《西游记》唐三藏见到长老的渡船没有底的描述,就清楚的说明“无底法船”的意思了。

    随身药物:内功养生之道修炼自己与生俱来的“无形法身道体”,修炼家又名之曰“大药”。乃随身携带之物也;“大药”无形,乃针对平常人所服用的有形药品之“小药”而说的。这乃从“道大器小”的说法,演化而来的说法。

    ④、刑中藏德人难测,害里生恩心要专:

    驱尽众阴邪的“刑法”中藏有“然后立正阳”的大德之事的始终,人是难以预测的;去伪存真的“害里生恩”的法式心要“专心致志”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刑中藏德: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杀戮之中藏有“好生”之德。即“不除恶不足以为善”的意思也。

    害里生恩:就是“去伪存真”的意思。

    ⑤、四象调和归本面,五行攒簇长金莲:

    修炼内功养生之道之四象法的“象、物、精、信”做到了,才能致使“精神气血”四象调和归于本来无形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无中妙有”的本来面目,金水木火土之五行攒簇才能生长出“金莲化身”的景象。

    四象调和:以修真说,就是“精神气血”四象调和也。

    四象调和法说的内容

    四象之内容颇多,各有所指所论内容不同而定之,如:

    根本理法者: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之四象也;

    大环境说者,域中四大:道、天、地、人(王)之四象也;

    自身小天地法说者:精、神、气、血之四象和神、意、气、形之四象;

    修炼内功养生之道之四象法说乃:”象、物、精、信”,这乃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虚心》中,他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还有:“金、水、火、木”四象和合的意思。

    本面:无形法身道体的本来面目。就是老子所说:“视而不见,名曰微;听而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无形无相的面貌。

    ⑥、有增有减方为妙,知吉知凶始入玄:

    真阳之气有增而阴邪之气有减方为修炼内功养生之道的妙法;知道无欲则吉、亦知道贪欲则凶,始能进入“玄窍”门户而能上道之循序渐进的直至功成艺就也。

    有增有减:就是“有损有益”的“损益”法式,才是正确地。

    ⑦、脱尽牵缠尘垢物,全成父母未生前:

    脱尽红尘中牵挂的事情、缠绵的情感,红尘中的这些“阴浊”之尘垢物,全成父母未生自己之前的“无形法身道体” 之“道本自然”的状态。

    牵缠尘垢物:牵挂的事情,缠绵的情感,都为红尘中的“阴浊之物”的意思。这种说法脱化于“轻清者上升以为天,重浊者下沉以为地”的说法。

    ⑧、修真作佛皆由此,余二虚悬俱是偏:

    内功养生之道修炼成“肌肉若一”的身体如同九重天的真人艺境者或内功修炼达到“与道合一”并具备“道”的“大智慧、大彻悟”的修行者,即佛,皆由此内功养生之道的道路之正确修炼而成之的,其余的“离开己身,执着于己身”的两种“虚悬”者俱是偏悖的说法和错误的做法者也。

    修真:内功养生之道修炼成“肌肉若一”的身体如同九重天的真人艺境者。

    作佛:内功修炼达到“与道合一”并具备“道”的“大智慧、大彻悟”的修行者。

    余二虚悬:余者,多余的意思;二者,“执着于己身,离开己身”者也;虚悬者,不落在“实处’也。合起来看就是:不落在自己无形法身“道”体的“实”处,多余的偏执于“阴形、阳气”之“虚悬”处的意思。

    这是从“惟道惟一、惟真、惟诚、惟实、惟信”的角度认识到的,而其它万有皆是“虚幻”之悬而未果者也的观念脱化而来的认识观念。

    【译文】

    内功修炼无形的法身“道”体,生成、演化万象遵从的是不先物为的“无为”本自然的法式。无形法身道体的功夫修炼不到十分精纯的纯阳之体浑圆如一的艺境,不能达到“方圆”变化自如的境界。

    在成人、成仙、成鬼的三岔路口寻求无形法身道体的真种籽,就是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的法式。在人身这个“八卦炉”中运用内功方法修炼自己的“性天”。

    内功修炼依靠明者传授功法的修炼,才是真传!因为艺无止境,故而法传亦无止境也而以“没底法船”喻之!

    内功养生之道修炼自己与生俱来的“无形法身道体”,修炼家又名之曰“大药”。这就是“随身药物”的本意,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这个“大药”可以延年益寿。

    驱尽众阴邪的“刑法”中藏有“然后立正阳”的大德之事的始终,人是难以预测的;去伪存真的“害里生恩”的法式心要“专心致志”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修炼内功养生之道之四象法的“象、物、精、信”做到了,才能致使“精神气血”四象调和归于本来无形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无中妙有”的本来面目,金水木火土之五行攒簇才能生长出“金莲化身”的景象。

    真阳之气有增而阴邪之气有减方为妙法;知道无欲则吉、亦知道贪欲则凶,始能进入“玄窍”门户而能上道之循序渐进的直至功成艺就也。

    脱尽红尘中种种牵挂的事情、缠绵的情感,红尘中的这些“阴浊”之尘垢物,全成父母未生自己之前的“无形法身道体”之“道本自然”的状态。

    内功养生之道修炼成“肌肉若一”的身体如同九重天的真人艺境者或内功修炼达到“与道合一”并具备“道”的“大智慧、大彻悟”的修行者,即佛,皆由此内功养生之道的道路之正确修炼而成之的,其余的“离开己身,执着于己身”的两种“虚悬”者俱是偏悖的说法和错误的做法者也。

    【点评】

    关于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历代各大家皆有明确的论述。这就不必要重复的论述了,只将歌诀中“有增有减方为妙,知吉知凶始入玄”这句话的意思申述明白就行了。以资为证,录而并解之如下:

    损悦法灵蓍

    损悦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②。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悦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悦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悦者,誓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

    【题名解】

    悦:悦,喜悦。本文引伸为增益、补益;悦,又从“说”,益美言辞或事物能使人喜悦。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又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此乃修炼中的“损益”之道。即“损悦法灵蓍”。灵蓍,《易经》天人合一的修炼、至用之理法。

    老子曰:“塞其兑”,河上公曰:“兑,目也。”庄子曰:“心有眼。”然则兑者,谓道心察道之理法者也。损者谓减损糟粕、他人的顾虑,专以道心体察也。兑则沟通能知得失,变易能知休咎,故亦可说“损兑法灵蓍”也。

    蓍:占卦用的蓍草。

    附文:

    《淮阳县志》记载:“太昊陵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辞海》解释“蓍”字说:“植物名,别称"蓍草"、“锯齿草”、“蚰蜒草”。菊科,多年生直立草本。叶互生,长线状披针形,篦状羽裂,裂片边缘有锐锯齿。头状花序多数密集于枝顶成复伞房花丛,夏秋间开白色花。……用分根或种子繁殖。全草供药用,民间用治风湿疼痛,外用治毒蛇咬伤。茎、叶含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庭院内有栽培供,观赏的。”

    “蓍草”不仅可以供药用、香料和有观赏价值,且来历不凡,所以太昊陵蓍草园,被列为淮阳八景之一——“蓍草春荣”。相传,太昊伏羲氏曾用此草“揲蓍车卦”,不少典籍中多有论述。《易经;羽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卦先说蓍,蓍是由于圣人的幽赞才变成神明了。《易经;系辞》上说:“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德,性质;圆,运转不定。神谓“阴阳不测”;“卦之德方以知。”德,性质;圆,运转不定。神谓“阴阳不测”;“卦之德”谓卦的性质。“方以知”:方谓“止而有兮”。圆是动,方是不动。其大意是说:它能反映事物的变化,并根据报告吉与凶。

    古往今来都把“蓍草”誉为“神蓍”“灵物”、“神物”……,就连自命为“真命天子”的历代帝王,也要刮目相看,每年春秋二季派大员来太昊伏羲陵祭拜时,返京也都要取回一束“蓍草”,以作信物。

    传说蓍草为稀有植物,全国仅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伏羲陵。

    蓍草图:

    【注释】

    ①、损悦者,机危之决也:

    机危之理,兆动之微,非道心微妙莫能察见,故曰:损悦者,机危之决策的关键之因素。

    ②、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

    事情之向好与坏转变,有时而然也。物之成功与失败,亦有时而然;机危之动,自微至着。若非情适道心远虑,知机玄览,则不能知於未兆,察於未形,使风涛潜骇,危机密发,然後河海之量,堙为穷流,一篑之积,叠成山岳,不谋其始,虽悔何之!故曰:不可不察。

    事:事情之向好与坏的转变。

    适然:有时而然也

    ③、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

    夫圣人者,勤於求贤,密於任使,故端拱无为,以待有德之士。士之至也,必敷奏以言,故曰:言察辞也。又明试以功,故曰:合於事也。

    ④、悦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用其道心体察,故能知之;减损各种顾虑,故能行之。言减损补益之说,及其所说之物,理有可为不可为者,圣人不生辞以论。

    ⑤、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智者听舆人之讼,采蒭荛之言,虽复辨周万物,不自说也。故不以己能言而弃人之言,既有众言,故辞当而不烦,还任众心,故心诚而不伪,心诚言当,志意不复乱哉!

    ⑥、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

    失事而後谋生,改常而後计起,故心当其难易之际,然後为之谋。谋失自然之道,则事废而功亏,故必因自然之道,以为用谋之实也。

    ⑦、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

    夫谋之妙者,必能转祸为福,因败成功,追彼而成我也。彼用圆者,谋令不行;彼用方者,谋令不止。然则圆行方止,理之常也。吾谋既发,彼不得其常,岂非大功哉!

    ⑧、益之损之,皆为之辞:

    至於谋之损益,皆为生辞以论其得失也。

    ⑨、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悦威,其机危乃为之决:

    夫所以能分威散势者,道心之由也。道心既明,机危之威,可知之矣。既知之,然後能决之。

    ⑩、故善损悦者,誓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言善损虑补益以专于道心者,见事审,得理明,意决而不疑,志雄而不滞。其犹决水于千仞之堤,转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如此行者而已!

    【译文】

    机危之理,兆动之微,非道心微妙莫能察见,故曰:损悦者,机危之决策的关键之因素。事情之向好与坏转变,有时而然也。物之成功与失败,亦有时而然;机危之动,自微至着。若非情适道心远虑,知机玄览,则不能知於未兆,察於未形,使风涛潜骇,危机密发,然後河海之量,堙为穷流,一篑之积,叠成山岳,不谋其始,虽悔何之!故曰:不可不察。

    夫圣人者,勤於求贤,密於任使,故端拱无为,以待有德之士。士之至也,必敷奏以言,故曰:言察辞也。又明试以功,故曰:合於事也。用其道心体察,故能知之;减损各种顾虑,故能行之。言减损补益之说,及其所说之物,理有可为不可为者,圣人不生辞以论。智者听舆人之讼,采蒭荛之言,虽复辨周万物,不自说也。故不以己能言而弃人之言,既有众言,故辞当而不烦,还任众心,故心诚而不伪,心诚言当,志意不复乱哉!失事而後谋生,改常而後计起,故心当其难易之际,然後为之谋。谋失自然之道,则事废而功亏,故必因自然之道,以为用谋之实也。

    夫谋之妙者,必能转祸为福,因败成功,追彼而成我也。彼用圆者,谋令不行;彼用方者,谋令不止。然则圆行方止,理之常也。吾谋既发,彼不得其常,岂非大功哉!至於谋之损益,皆为生辞以论其得失也。

    夫所以能分威散势者,道心之由也。道心既明,机危之威,可知之矣。既知之,然後能决之。

    言善损虑补益以专于道心者,见事审,得理明,意决而不疑,志雄而不滞。其犹决水于千仞之堤,转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如此行者而已!

    【点评】

    修炼者,内外双修也。基本法则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一损一益而能明心见性以得道矣!所遵从的理法,就是“易经”天人合一的天道理法。

    灵蓍,《易经》的别名耳!正如《易辞上传》所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所以,修炼家遵从“易经”天人合一的天道理法以炼己,则容易功成艺就。乃是此篇“损悦法灵蓍”一文的精旨妙谛!

    精心阅读这篇引文,对于全面认识、理解“有增有减方为妙,知吉知凶始入玄”这句话的精旨妙谛则更为清楚、明白、深入细腻的多了。

    • 家园 原创】“磨炼”歌诀注解

      磨炼

      凡心一颗日夜磨,静里觅真诀无多;

      如能参透此诀理,定慧逍遥上大罗。

      【题名解】

      《三字经》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认真学习、修炼,就永远不会懂得许多知识和知到“道”之理法。仔细想一下,亦的确如此。一块美玉,如果不去雕琢它,它就永远只是一块璞玉而已。人也是一样,不管他天资如何聪明,如果不用心去学习、修炼,就不可能通古博今、明白事物生成、演化的道理,也就不可能清楚的知道真理和道义何在了。

      【注解】①、凡心一颗日夜磨,静里觅真诀无多:

      通过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就将凡人心一颗日夜的消磨而逐渐成为道心了,即“脱凡入圣”也;静里觅真诀无多;在修炼内功养生之道的入静功法中修炼觅得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的真传秘诀本无多也。只是“有念不是,无念不是,念住不住方是真念”或“行非所行,住非所住”之真诀也!

      凡心:凡人的贪欲之“心态”。

      磨:磨砺的意思;就是除去“贪欲”之心理活动及其念头。

      道心:唯道是从的“心态”。

      凡心、道心,本一心也!

      脱凡入圣:就是将人心脱换为道心者也。

      ②、如能参透此诀理,定慧逍遥上大罗:

      如果修练内功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参透此功法诀言的道理,达到“入定开慧”的“明心见性”的艺境。就已经达到“逍遥自在的法身”无拘无束的艺境了,自能上大罗天而成就“金仙”果位了。

      参透:修炼内功养生之道参悟醒透“道”的体用法则的意思。

      定慧: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此义,即是内功养生之道的“入定开慧”之学问也。

      然而,“入定开慧”的内功养生之道修行法则,就是:“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修炼。常说:“气沉丹田的润身”者,此也!

      大罗:到家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达到三十六层天的最上一层,称之为“大罗天”,乃“金仙”正果。此层天的法则和地的规矩,称之为“天罗地网”。

      金仙

      内功修炼养生之道达到仙的最高境界

      古代道教也用金仙代指外教的最高果位,如《玉皇经》所述:“梵天一切金仙、大乘菩萨.”此时的金仙指“佛陀”果位。

      首先介绍一下道教的三十六重天:从下至上:三界共二十八天、四种民天、三清境、大罗天。

      道家三十六重天,分为六界,第一界有六重天,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举天、七曜摩夷天。第二界有 十八重天,依次是无越衡天、太极蒙翳天、赤明和阳天、玄明恭华天、耀明宗飘天、竺落皇笳天、虚明堂曜天、观明端靖天、玄明恭庆天、太焕极瑶天、元载孔升 天、太安皇崖天、显定极风天、始黄孝芒天、太黄翁重天、无思江由天、上揲阮乐天、无极昙誓天。第三界有四重天,皓庭霄度天、渊通元洞天、翰宠妙成天、秀乐禁上天,第四界是四梵天,无上常融天、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平育贾奕天;第五界是三清天,即玉清天、上清天、太清天;最高境界是第六界大罗天。

      《钟吕传导集》中曾列出五种仙: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天仙是最上一等仙。但是钟离权认为天仙是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后来道家常用你的三十六天中三清境之上又有一重天曰:“大罗天”,升入其中的称之为“金仙”。

      【译文】

      通过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就将凡人心一颗日夜的消磨而逐渐成为道心了,即“脱凡入圣”也;静里觅真诀无多;在修炼内功养生之道的入静功法中修炼觅得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的真传秘诀本无多也。只是“有念不是,无念不是,念住不住方是真念”或“行非所行,住非所住”之真诀也!

      如果修练内功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参透此功法诀言的道理,达到“入定开慧”的“明心见性”的艺境。就已经达到“逍遥自在的法身”无拘无束的艺境了,自能上大罗天而成就“金仙”果位了。

      【点评】

      修炼内功养生之道的“金仙”果位,无法描述!只好借用拳法功夫艺境的“消遥自在的身法”功夫,来加以说明了。

      逍遥身法

      身法者,武林多也。其多为以气驭步,以步驭身之法也。亦有其迎风而动之身法。于武林乃至上身法也。其身法可抵至刚至烈之攻势,而其至阴至柔之攻则不可及也。虽上乃下也。吾之身法,其会者皆可立于不败之地也。逍遥哉!绝顶高手皆难揩其衣角;万般招式、千般暗器、百般奇技“在”术皆难至。

      潇洒飘逸似败絮,忽重忽轻意无序;

      遨游红尘不仙去,宇内斯技有何惧?

      故曰:“逍遥身法”。 《逍遥至尊宝卷》

      【题名解】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首要在于“身法”功夫!既能抵挡至刚强烈之攻击的“击之而不散,撞之而不破”的功夫;又得具备“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攻击能力;而又能轻易做到“无有入于无间的以天下之至柔,驰骋至坚”之无坚不摧的功夫能力;最重要的是身法飘忽无定的似水流,才是真无拘无束之“身法逍遥”自在的攻防功夫呢!

      【注解】

      ①、身法者,武林多也。其多为以气驭步,以步驭身之法也。亦有其迎风而动之身法。于武林乃至上身法也。其身法可抵至刚至烈之攻势,而其至阴至柔之攻则不可及也。虽上乃下也:

      身法者,武林中论述已经非常之多也。其多为“以气驭步”,如脚底生风的说法;“以步驭身”之法也,如:脚为一身之根抵的说法。亦有其迎风而动之身法,如:身如风摆柳的说法。于武林中乃是至高无上之身法功夫也。其身法可以抵挡至刚至烈之攻势,而其抵挡至阴至柔之攻击则不可及也。虽然是上等身法功夫乃形拳招熟的下乘身法功夫也。

      ②、吾之身法,其会者皆可立于不败之地也。逍遥哉!绝顶高手皆难揩其衣角;万般招式、千般暗器、百般奇技在术皆难至:

      我之所论述的身法功夫,其会者皆可立于不败之地也。逍遥哉!绝顶高手皆难揩其衣角尔;万般招式、千般暗器、百般奇技在术字门的功夫皆难至此艺境也!

      ③、潇洒飘逸似败絮,忽重忽轻意无序;遨游红尘不仙去,宇内斯技有何惧?故曰:“逍遥身法”:

      身法潇洒飘逸似败絮,忽沉其势重如山岳,忽轻其势如轻羽毛,动静变化意似无序;遨游红尘而不离世仙去,寰宇内红尘之技有何惧哉?故曰:飘忽无定“逍遥身法”。正如先贤所言:“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疏忽”的逍遥身法,确实妙哉!

      【译文】

      身法者,武林中论述已经非常之多也。其多为“以气驭步”,如脚底生风的说法;“以步驭身”之法也,如:脚为一身之根抵的说法。亦有其迎风而动之身法,如:身如风摆柳的说法。于武林中乃是至高无上之身法功夫也。其身法可以抵挡至刚至烈之攻势,而其抵挡至阴至柔之攻击则不可及也。虽然是上等身法功夫乃形拳招熟的下乘身法功夫也。

      我之所论述的身法功夫,其会者皆可立于不败之地也。逍遥哉!绝顶高手皆难揩其衣角尔;万般招式、千般暗器、百般奇技“在”术字门的功夫皆难至此艺境也!

      身法潇洒飘逸似败絮,忽沉其势重如山岳,忽轻其势如轻羽毛,动静变化意似无序;遨游红尘而不离世仙去,寰宇内红尘之技有何惧哉?故曰:飘忽无定“逍遥身法”。正如先贤所言:“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疏忽”的逍遥身法,确实妙哉!

      【点评】

      拳家最著名的“身法”歌诀,当属“拳道诗”了。

      而孙禄堂先生引用前贤对此“成道之体、用”的诗唱: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

      得来万法皆无用,形体应当似水流。

      这是对太极艺境之全体透空的虚灵妙境的描述,即对“拳道合一”的“成道之体”的身法功夫之描述,形象而又生动!

      然而,能充分体现这一无敌身法功夫的论述,却是元末明初毕坤先生著作《浑元剑经》中的“德普三光”的论述,最为详尽!以资对照,录而并阐述如下:

      德普三光“身法”功夫论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身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操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柔行气、刚落点,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的攻防变化灵巧至极,能不胜人吗?所以说:智以藏往的功夫,乃从实实在在的修炼,实践的体验中得来的。刚是从柔软至极中生化出来的,即“以柔用刚”之攻防机制的技法,灵是从虚空中生化而来。天地间,最灵最妙、大作用,俱由虚空而起。《中庸》所谓“中”,朱子所谓“虚灵”,皆是也。人体亦如小天地,而最灵最妙,大作用,亦是俱由虚空而起。正《中庸》之谓“中”,朱子所谓“虚灵”。所以说:灵从虚空中生化而来。快应从“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的真知体认中生化而来。不知则盲动、妄动。真知,乃从体认中来。无“体”则无以为“用”,真知则动静恰到是处,则曰快。应无不当,则曰快。故知:快从真知体会中来。俗话说:“熟能生巧”,熟练“以柔用刚”之攻防技术方法,则知省时省力省事。则巧生。巧者,以柔用刚之攻防技术方法,灵巧便当敏捷机妙至效之简说也。

        于此可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之“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不灵巧则不能化敌之击,乘敌之虚而进击。无智则不知如何柔化进击。无刚则虽能进去而击,却发不得人出,不能至胜。故神智、刚柔、灵巧,全具备时方可与敌一战。然神为一身之主,神全则其它诸项皆备矣!

        故有:“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红光,体有元光,方可使敌一见而生畏怯之心”。的说法。此乃修炼功夫至上者也。目有神光则知,身有红光则柔,体有元光则刚。神知则能“以柔用刚”致“至巧至妙”之境矣!

        目有神光,眼乃心之窗,心藏神。故神足之光芒由目而显,故曰目有神光。即曰目有神光,足以照远出威,知微见著,一方面知敌来意,见其短长,乃审时度势清晰无误,扑捉战机自然百无一失。一方面胜敌以攻心为上。目有青苍之神光四射,照远出威,神光威力足可摄敌胆、惊敌心,而使敌手心惊胆怯,不战而其自败矣!故战乱敌非具神光不能胜之,不虚发也!

        身有灵光。灵光乃红光缭绕于身。说明外形已至空灵之圣境,故灵光呈现。攻防之道,双方角斗,利在速胜。无故拖延,百害丛生,乃兵家之大忌。与劲敌交手,更应速取胜为佳。乃只有“身有灵光”者,才能疾胜劲敌。即一触即发而胜之。灵光者,虚灵至极,故能一触即发而胜人。

        体有元光,元光者,元气之灵光。刚健之纯,乃体外黄光闪烁。元光者,乃精足气满刚健之纯之象也。精足不思食,气足不知疲,神足不思睡。故元光者,可临大阵之战而能耐久战不疲,而又越战越勇猛异常。

        以徒手搏击而言,能达目有神光,身有红光缭绕,体有元光闪烁,三光具全,是内外功德圆满之象,可谓毫无欠缺了。一身辉光普照,可谓之无隙可乘了。惟见其目中、身象、手上,更有一番稳如泰山之势,动则如龙之灵,快则似虎之准。虽神志安详,其威风不抖自呈,足使人畏。其功之绝妙,对手一动便得对手之过失而即胜之。非得道者,安有此绝世之功夫。

      目有神光,神明艺境;身有红光,外形空虚通灵之象;体有元光,元气充足,诚之至也。神、气、形,三者浑元归一之体,一而三之元玄之用。体用功德圆满。拳术攻防之道的学力至此,及至绝学无忧之境,乃可称为是个“练家”了。方不愧以“练家”自居了。因其有功夫之实,故名与实相符,故无愧矣!其练家之名与实,可令后世之人,大慨见其实学,也应神往、而又警惕了。之所以留芳千古,因后世之人,神往其实学之艺境,而又警惕自己修炼莫负前人之留意。而闻其名便生怯惧之心,因实际功德艺境可称其名,后世之人常恐不及也。故能威感不断影响着后人,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也。不战而能屈人之兵,真师也。古之将帅,操演战无不胜之术者,非勇猛恃强也。以其训练精细,骁勇善战,故百战无敌,称名于世,谁敢轻视呀?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欲达战无不胜之术者,亦必以其训练出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精细,方可百战无敌也。何谓之训练精细?即此经文所详述的“三一一三”之宗旨、法则内容,全部精通而功德圆满,辉光普照的神明艺境,便是。不能达此便有功德缺欠之处。即“内道外德谓之全,百术万灵自不全”故知: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在于至德神全的道通德全,不在于术尔。

      这段论述较逍遥客之身若败絮的说法,更为形象生动矣!以此理解逍遥客所论之“逍遥身法”则肯定不会产生误解矣!

      逍遥身法篇的注解阐释到此告一段落矣!

      观读这数篇引文的精旨妙谛的同时再结合前面有关的引文,对于认识、理解“磨炼”歌诀的精旨妙谛就会更为清楚、明白,深刻细腻多了!

      • 家园 【原创】“悟道”歌诀注解

        悟道

        参玄悟空,万法归宗;

        收心入静,法在其中。

        【题名解】

        悟道,基本上分为三个法式:内功修炼法式;拳术修炼法式;处理红尘事物的法式。最容易得的就是内功修炼法式,最难的就是处理红尘事物的法式。拳术修炼法式比内功修炼法式悟道难,比处理红尘事物法式容易。这首歌诀,论述的是内功修炼法式悟道之法式的。

        【注解】①、参玄悟空,万法归宗:

        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参照无形法身道体景象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玄机”悟出无形法身道体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景象,“无中妙有”的“灵性体”的存在。及无形之“道”演化生成万物的机理,达到“万法归宗”的正确认识以为用也;

        参玄:参悟“道体”及其“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机制、法则,称之为“玄机”。

        悟空:醒悟无形法身“道”体之“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景象及其“无中妙有”道理。

        万法:有形众多的方法的意思。

        ②、收心入静,法在其中:

        收敛心神归入丹田、息于丹田谓之“入静”以体察无形之“道”体的存在,提插道的“无为”法式就在其中显示矣。

        收心:收敛贪欲之心的意思。

        入静:静为本体,就是道的本体。入静,就是入道的意思。

        【译文】

        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参照无形法身道体景象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玄机”悟出无形法身道体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景象,“无中妙有”的“灵性体”的存在。及无形之“道”演化生成万物的机理,达到“万法归宗”的正确认识以为用也;

        收敛心神归入丹田、息于丹田谓之“入静”以体察无形之“道”体的存在,提插道的“无为”法式就在其中显示矣。

        【点评】

        这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所说:

        第一章体道

        【本章引语】

        《道经》的开篇,第一章为“体道”。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如何体察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的存在,老子提出了“内功心法”的修炼为“体察道体存在的”的唯一方法、方式;二是体察道体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及与万物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这是通观《道德经》精义的最为关键的一章。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主要范畴之一的“道”,在管子时代就有了明确的认识。管子《心说上下》篇和《白心》篇中有曰:“道者,万物之源。道本无形,其法无为。其象:放之弥六合其大无外;卷之藏于密其小无内”。而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存在;“道”之演化的法则、规矩、规律;及“道”生成宇宙、天地、万物的“无为”之法则、规矩、规律;人如何认识“道”,认识“道”的自然法则、规矩、规律,及掌握“道”的自然法则、规矩、规律而把握种种事物成功之能力,展开了全面的论述。

        老子在这一章里,提出了“道”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本源,是“物性”的存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之元素;人在内功修炼的过程中,是可以观看、体认到自己无形法身“道体”的存在之景象的;老子将自己无形法身 “道体”的圆满景象称之为“无、有”并存的,并同时将“道之体”称为“玄”;老子运用“无、有”的概念类推的阐述了道之生成、演化万物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命名为 “又玄”;及事物的生成、演化的内外体用之“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方法、准法、规矩、规律亦命名为“又玄”的同时,而得出结论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说法。就是天地、宇宙大小众事物皆由“玄之又玄”这道门而生化出来的。就是本着“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演化而来的。

        老子是在内功修炼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之景象的,就是文中“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论述,完全可以证明之。老子对自然界的“道体”的认识,是在对自身“道体”认识基础上的推理、演化之结论。因为,客观自然界的“道体”,谁也不能够见得到!故曰:老子是一个内功修炼之道学大家;其推演出一部《道德经》而作为人们从事内外一切活动规范的标准,其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内功修炼养生家、思想家、哲学家、语言家、教育家,这样的结论是最公允的。

        说他是内功修炼内功养生家,其在《道德经》一书中,有很多章节的论述,都是修炼内功法的功法、景象之描述,及内功修炼长生功能效果的论述。并多次申明:只有修炼内功才是明道、长生的正确道路。

        说他是思想家,其从自身修炼内功中见到自己的法身“道体”,而推演出客观自然界的“道体”的存在,而得出“清静无为”的法则,自能因物之所为之“无不为”的做成任何事物,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说他是哲学家,他认识到宇宙、天地、人、万物的根本乃“道体”,及“道”的演化生成万物的法则、规矩、规律。得出人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生命、生活,才能更有价值。

        说他是语言家,他只运用了五千言,就精炼的论述了道、天、地、人、王,及统治者、被统治者,帮与帮、国与国,用兵、外交,等等诸方面事物唯道是从和背道而驰的现象、结果之异同。

        说他是教育家,他以“道”的不先物为的清静“无为”的法则和“道”的因物之所为的“无不为”的“唯道是从”的法则,教育后人,可保持天、地、人、万物的生态平衡,社会稳定。即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可道,非常道:道呵道,永恒的道!

        此句的三个道字,都是老子所论的“道”。可字,读“呵”字音。非常,永恒的意思。故此句读法乃是:道呵道,永恒的道!是赞叹的抒情诗的语气!这一点就肯定了“道”的存在,下句“名可名、非常名”亦是如此读法:道,乃是永恒不变的这个物的名呀。

        ②、名可名,非常名:永恒的“道”之为名,名呵名,这亦是道永恒不变的“名”呀!

        此句的三个名字,都是老子所论的“道”之“名”也。但是,这个“道”的名,不单名之为道,还名之曰:“无、有”。这就不同于其他物事之名也,其他物事之名,一物一名、一事一名。而“道”之为名,又名“无、有”。故曰:永恒的道之为名,又有其体象永恒的名,曰:“无、有”。下面他就道的之所以命名“无、有”之名的来源,进行了论述

        ③、无,名天地之始:有形有质的天地,来源于“无形的道”。即“道”生天地。

        无:有形有象的天地本源之于无形无象的“道”体也。

        有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来段句的,以求得后文中的“无名”为“道”的别名之解释。那依此段句,“有名”又是什么呢?也就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了。如果真要解释“有名”的话,就是有其事物,便有其专用之名。其实,后文的“无名”,乃指:道本无形,故名之曰“无”;道,就是这个物的“名”。所以,以“无名”来表示“道”的这一个独具的特征,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句话可以写成:“无,名曰天地之始。”

        ④、有,名万物之母:无形的“道”作为物之妙有的存在,乃是指其为有形有质有名的万物之母亲。即道生万物,道乃万物之大祖。

        有:这是有物混成的“道”之有体的有。并非“有名”的万物之意思。这句话可以写成:“有,名曰万物之母。”

        ⑤、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在内功修炼法中,常从“无形虚无”的方面,观察自己的法身“道体”。

        无:无形虚无的意思,此乃指自己的法身“道之体”象特征之一。

        欲:“要想”的意思。

        观:内功心法中的反观内视的简称。

        妙,古文中与“体”通用,此处之妙字,同体字,乃指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而言的。

        ⑥、常“有”,欲以观其徼:而在内功修炼法中,常从“有形有象”的方面,观察自己法身道体的“边界”,及所构成的景象。

        有:自己法身无形虚无之道体是有边界可以反观内视见到的,此亦是道的“体”象特征之一。“有与无”的对立统一之存在,共同构成了自己法身道体的体貌特征。

        徼,边界、疆界的意思。这里指自己无形法身道体的“边界”。

        ⑦、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自己法身道体的无形虚无之“无”,和自己法身道体边界的有形有象之“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而一名“无”,一名“有”;“有、无”同时出现,同时存在,谓之“玄”。

        此两者:自己法身道体的无形虚无之“无”,和自己法身道体边界的有形有象之“有”。即“无”与“有”也。

        同出:同时出现的。

        异名:自己法身道体的内外,一名“无”,一名“有”。

        同谓之“玄”:玄者,以数字表示就是“0”。0字的形状,外有边界,内中无形虚无,就是“无、有”的道体之法象;自身内功修炼“浑元一气”的道体之法象,就是立体浑圆的景象。老子将此命名为“玄”,乃自己法身道体是“无、有”同时存在的球形体为基本法象。见附图一

        道体的法象之“无、有”与阴阳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以性质说来化分,“有”边界形象者为阴;“无”形化气者为阳。道体的“无、有”之法象乃呈现的是阴外阳中之“阴抱阳”的景象,这就是“阴阳”之说法的来历,这也是为什么不以“阳阴”说的道理。后文中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说法,就来源于道体“无、有”法象之阴阳的关系中。

        附图一又名玄图

        ⑧、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体的存在之玄和道用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之又玄,这“道”之体、用的玄之又玄,乃万物之体皆是从此之门而诞生出来的。

        玄之又玄:老子在内功修炼中多次见到自身道体的法象后,类推到自然界宇宙万物的本源之道体的存在,亦如此之法象也。并将道的“无生有,有化无,有无相生”视为道的演化之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定名为又玄;而又将此定为宇宙、天地、人与万物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名之曰:又玄。即玄者,内因也;又玄者,外因也。内外因的统一,名之曰:玄之又玄。此就是后人之所确立的“玄机”的概念之来源。玄机的法则就是不先物为的“无为”法式。这一体、用的法则、理念,统贯《道德经》之始终。

        众妙之门:而将“玄之又玄”视为一个门的话,则宇宙、天地、人和万物之体,皆从此门而生成演化而出之。众妙者,大小多少诸物之体也。

        【译文】

        体 道

        道呵!道呵!永恒的道啊。名呵!名呵!也是道体之“永恒不变”的名啊!

        无形虚无,名之曰天地的开始;有形有象,名之为万物的母亲!

        故在内功心法修炼中,常从“无形虚无”的方面,可以观看“道”的体;

        常从“有形有象”的方面,可以观察到“道体”的边界。

        这“有”和“无”,同出于“道体”的始终,而立名确实不一样:一名“无”,一名“有”。

        “有、无”虽同出于“道体”之有无相生、共同存在的这种景象,只能称谓她说是“玄”了。

        道体的玄和道用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之又玄,这体用的玄之又玄,乃万物之体皆是从此之门而诞生出来的。

        【讲义】

        本章确立了“道”的名:道。又确立了道体的“无、有”之名相及“玄”的基本概念,并确立了“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为一切事物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后人所提出的“玄机”法说的内容之精义。

        而这个“道”的本源之意,可与《易经》中的“太极”之意相媲美。如以数术论,老子的“无、有”论之无,乃为0;有,乃为1。其解决的是道体的0和1的关系之认识论、方法论;《易经》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说法,太极乃为一,两仪是为二,解决的是有形之物的一和二的关系之认识论、方法论。可以看出《道德经》和《易经》是姐妹篇的关系,两者共同解决了0、一、二的系列之认识论、方法论的内容。实质上,老子的“道本一,无、有之二”也已经从道体的本身,说明了“一与二”的关系之法则了。是对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对立统一的认识论、方法论的进一步细致深入的阐释。

        河上公将此章命名为“体道”,就充分的说明,读懂《道德经》就需要有“内功心法”的修炼,才能得以见到自己的法身“道体”,才能体认到万物之本源的“道”的存在,及能清楚的体认到其清静无为的法则,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章。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从宇宙观上看,就是对“道”进行了尽可能系统全面的说明;从人生观上看,就是对清静“无为”法式进行的尽可能系统全面之解释。有了对《道德经》认识上的这一观点,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躬身自厚自修成才,也是适用的。下面就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全部内容,系统逐章的进行阐释。

        【拳道解】

        拳道者,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简称。其中包含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一切内容。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前贤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盖言(拳)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

        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成也。然独知体育之文,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文章中的“三乘之修法”,上乘,即大成者,乃指“内功心法”的修炼,以建立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文章中的“法分三修,成功一也。”乃先论述“建体”的内容,即论说的是内功修炼“健之体”;外功修炼“顺之体”;内外功修炼“健顺德之体”。在论述攻防功夫艺境的“形拳招熟”小成;“气,意拳懂劲”的中成;“神拳神明”的大成;最终成功于无形的拳道“神化之功”,此即“成功一也”的精义。

        能具备“神化”的拳道之功,就是“拳道合一”的“无极道境”。

        上述内容,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自己与生俱来之无形的“道体”,需要“内功心法”的系列修炼,才能得之;一是攻防功夫艺境拳道合一的“道体”,需要内外功夫修炼及攻防功夫的不断实践,才能获得。这一点,前贤已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炼拳①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拳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这段论述说明“内功心法”的修炼,才能见到自己与生俱来的无形之“道体”。而此无形之“道体”的功德圆满的一气涨渺之景象,正如老子所说:“常‘无’,欲以观其妙(体);常‘有’,欲以观其徼(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无形的法身“道体”,并非简单的一个功法,或几个功法的修炼就可以成功的。

        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系列方法修炼,系统工程的事业,亦呈现出:有形的外形化于无形,无形的道体确无中生有,这样一个“无、有、无”的一而三之元玄的模式。正如诀言所云:“由无入有皆如是,从有入无能几人”。即功成艺就之时,确是无形无象的“无极道境”。而这个“无极道境”的体用功能,前人早有总结,选择两段,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

        《拳意述真》

        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无所不容;卷之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无所其入;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无不切机。

        以此两段作为“体道”的方法,而能知道拳道的“道体”法则、规矩、规律的总结,在恰当不过了。而这个无形的“道体”能生万法,而这个道体的“无生有,有化无,有无相生”的“玄之又玄”,乃是诸种攻防招法生成演化,皆从此妙门而出之。这也是后人所说的“玄机”的体、用之内容的精义和来源之所在。

        但是,有的人说:“传统武术、拳术不是玄学,而是科学。”就这一个问题的回答如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