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荐史文恭看】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 -- longyun
六
徐永昌的策反之所以未能奏效,从根本上讲是徐始终无法就国共战局的前景说服傅作义。徐、傅二人曾
有这样一次对话:“宜生询政府方面对渠之返绥作如何观察。”徐答:“就余个人看法,共党首脑以青军守
兰州,胡军在南,马军在北,共军如深入,处于三面受敌……故情急而要君等返绥,以阻挠宁绥军之出
击。”在徐看来,中共至少在西北战场处于三面受敌的不利态势。然而对徐的此一判断,“宜生以为非
是”。(69)可以说,正因为傅对于国共战局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徐最终无功而返。
绥远之行对于徐永昌来讲,最感意外的莫过于傅的那个寓兵于农的计划。尽管二人相交多年,徐对傅仍
然产生了几分异样感觉。分手之后,惊叹不已的徐永昌在当天日记中写道:“宜生今兹作风诚属非常人也,
余则不能。”(70)
9月20日徐飞抵重庆,随即见蒋,“将宜生衷曲一一陈之”。对于傅那个瞒天过海的计划,蒋听后“摇
首,谓很难成功,一定画虎不成”。10月2日,徐在广州向李宗仁复命,李“对宜生仍寄与希望,并云若干所
谓和平分子投共亦佳,可以冲淡共党倾向苏联之心情”。(71)这个自欺欺人的结论,为广州政府策反傅作
义的行动画上了句号。
9月22日上午,傅作义回到北平,次日出席政协会议并在大会发言:“作义这次到绥远时,蒋介石给了我
一个‘亲切的’电报,说我这次从北平到绥远,正像他当年西安事变以后从西安回到南京一样。他说,当他
回到南京以后,由于一念之差,竟铸成今日危亡之大错,所以要我接受他的教训……但是我坚决拒绝了
他。”(72)关于蒋介石致傅作义的这份电报,迄今,在有关傅作义的著述中仍被广泛引用,显然均出自傅
的这个讲话,人们并未亲见。根据徐永昌9月18日日记,蒋电的确提及西安事变,的确对傅有所劝告,但并未
称傅之返绥“正像”他当年由西安返南京一样。无论身份还是地位,傅与蒋均不能相等同。“正像”之说无
疑为傅之杜撰,意在自抬身价。
傅作义对徐永昌的交底,其核心是“利用合作农场”。对此,傅是否采取过某种方式以求实施?当年主管
绥远工作的薄一波记载,傅返回北平后随即向薄建言:后套地区“可耕地为10万顷,而现耕种面积只4万顷,
如果政策允许的话,他愿意在此修水利搞合作农场”。薄记载:“我把他的意愿报告党中央,不久,毛主席
就在傅的意愿的基础上提名他为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部长。”(73)毛对此是怎样考虑的不得而知,总之,
水利部长的职位把傅留在了北平。
行文至此,一切似乎应该结束了,然而不幸,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主任的师哲,在其晚年的回
忆中披露了这样一件事。他写道:“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让傅作义担任了水利部部长。约一年后的一天,他
找到毛泽东,给毛泽东说,他还有多少电台,多少枝枪,存在什么什么地方。”傅作义私藏一批武器电台,
证实他对徐永昌所说的那些话并非全是妄言,他的确对中共留了一手。对于傅的这个最后的交待,毛说了这
样一句话:“你留着用吧。”(74)
傅与徐的谈话以及上蒋呈文,尽管内容广泛,但傅真正的着眼点是三个:美苏战争不会远;中共难以解决
来年的粮食困难;军队前进过快,南下西征之后华北空虚,易被美蒋登陆。如果这些判断能够成立,傅便可
以乱中再起。反过来,傅所以最后交出这批私藏武器,同样因为这些事件并未如期发生。傅失算了。如此结
局,应验了一年前蒋的判断:“一定画虎不成。”
将本文前面的材料罗列起来,可以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截然相反的两个傅作义。发生在傅作义身
上的这种政治与人格的撕裂,恰恰是改朝换代的历史轮替所派生的那个特殊政治群体——“贰臣”,以及这
个群体所特有的政治性格——双重性格。
一般说,这个群体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士在其最初一段时间,大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政治与情感的错
位。也就是政治上选择了另一方,而其情感或多或少还停留在原来那一方,两者尚未统一。邓宝珊在送走徐
永昌时说了一句实话:“寡妇嫁人无痛苦,活人妻嫁人真有痛苦。”(75)改嫁即重新选择,痛苦即情感尚
未同步转移。傅作义一面举行绥远起义,一面对徐永昌痛哭,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错位的反映。
还在天津战役之前,林彪、聂荣臻于1月8日致电毛泽东,判断傅所以和谈,“其用意是平津不战以讨好
人民;不投降缴械讨好蒋介石;让出乎津讨好中共”。(76)北平的和平移交,事实上正是一个三面讨好的
结局。尔后,在绥远起义过程中,傅作义故伎再施,再次导演了一幕对国共两面讨好的两手交待。
傅作义所以数面讨好,对毛和蒋说两套话,说到底就是为自己可能的再起,留出足够的余地。而傅所以
还有再起的打算,实际上就是对中共的政权能否稳固还存有疑虑。
傅作义生于乱世,从一个小派别绥军起家,最后成为国民党一个战略集团的首领。在尔虞我诈的仕途升迁
过程中,他看到过太多的群雄起消、世事轮回,他正是以这些旧式军人的世俗经验,来应对国共这一回权力
互换的。于是,便发生了两个傅作义这种看似匪夷所思、实则可以梳理的现象。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解决国民党残余势力提出天津、北平、绥远三个方式,这三个方式的直接对象
都是傅作义。显然,无论形式还是性质,三者之间都存在着深刻的区别,其本身并不相通。然而有趣的是,
傅作义却将看似不相通的三个方式贯通起来,一一领教。此举在解放战争全部过程中,傅作义之外,绝无仅
有。从这个意义上讲,傅之反正过程,创造了一个甚为罕见的殊途同归的范例。
本文关于傅作义双重性的研究,并不涉及傅之功过。这个特殊的政治群体的存在与表现,其学术意义在
于,它体现了历史的多样性的存在与表现,并且使之更为具体,更为生动。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二、三 8 longyun 字11183 2009-09-03 09:31:36
🙂沙发. 1 沉宝 字0 2009-09-03 09:31:32
🙂四、五【沉宝总是浮在上面啊】 10 longyun 字13872 2009-09-03 09:33:40
🙂完了
🙂出了个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幸是,北平的和平解放有 中华如龙 字120 2009-09-07 01:11:11
🙂老毛是洞若观火,将计就计,软硬皆宜 1 楚庄王 字477 2009-09-05 23:31:07
🙂很有意思 1 两瓶啤酒 字381 2009-09-04 01:21:29
🙂最后傅这个寓兵于农很有意思,联系到其他历史人物回忆,更能 wage 字24 2009-09-03 18: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