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荐史文恭看】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 -- longyun

共:💬73 🌺17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完了

徐永昌的策反之所以未能奏效,从根本上讲是徐始终无法就国共战局的前景说服傅作义。徐、傅二人曾

有这样一次对话:“宜生询政府方面对渠之返绥作如何观察。”徐答:“就余个人看法,共党首脑以青军守

兰州,胡军在南,马军在北,共军如深入,处于三面受敌……故情急而要君等返绥,以阻挠宁绥军之出

击。”在徐看来,中共至少在西北战场处于三面受敌的不利态势。然而对徐的此一判断,“宜生以为非

是”。(69)可以说,正因为傅对于国共战局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徐最终无功而返。

绥远之行对于徐永昌来讲,最感意外的莫过于傅的那个寓兵于农的计划。尽管二人相交多年,徐对傅仍

然产生了几分异样感觉。分手之后,惊叹不已的徐永昌在当天日记中写道:“宜生今兹作风诚属非常人也,

余则不能。”(70)

9月20日徐飞抵重庆,随即见蒋,“将宜生衷曲一一陈之”。对于傅那个瞒天过海的计划,蒋听后“摇

首,谓很难成功,一定画虎不成”。10月2日,徐在广州向李宗仁复命,李“对宜生仍寄与希望,并云若干所

谓和平分子投共亦佳,可以冲淡共党倾向苏联之心情”。(71)这个自欺欺人的结论,为广州政府策反傅作

义的行动画上了句号。

9月22日上午,傅作义回到北平,次日出席政协会议并在大会发言:“作义这次到绥远时,蒋介石给了我

一个‘亲切的’电报,说我这次从北平到绥远,正像他当年西安事变以后从西安回到南京一样。他说,当他

回到南京以后,由于一念之差,竟铸成今日危亡之大错,所以要我接受他的教训……但是我坚决拒绝了

他。”(72)关于蒋介石致傅作义的这份电报,迄今,在有关傅作义的著述中仍被广泛引用,显然均出自傅

的这个讲话,人们并未亲见。根据徐永昌9月18日日记,蒋电的确提及西安事变,的确对傅有所劝告,但并未

称傅之返绥“正像”他当年由西安返南京一样。无论身份还是地位,傅与蒋均不能相等同。“正像”之说无

疑为傅之杜撰,意在自抬身价。

傅作义对徐永昌的交底,其核心是“利用合作农场”。对此,傅是否采取过某种方式以求实施?当年主管

绥远工作的薄一波记载,傅返回北平后随即向薄建言:后套地区“可耕地为10万顷,而现耕种面积只4万顷,

如果政策允许的话,他愿意在此修水利搞合作农场”。薄记载:“我把他的意愿报告党中央,不久,毛主席

就在傅的意愿的基础上提名他为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部长。”(73)毛对此是怎样考虑的不得而知,总之,

水利部长的职位把傅留在了北平。

行文至此,一切似乎应该结束了,然而不幸,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主任的师哲,在其晚年的回

忆中披露了这样一件事。他写道:“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让傅作义担任了水利部部长。约一年后的一天,他

找到毛泽东,给毛泽东说,他还有多少电台,多少枝枪,存在什么什么地方。”傅作义私藏一批武器电台,

证实他对徐永昌所说的那些话并非全是妄言,他的确对中共留了一手。对于傅的这个最后的交待,毛说了这

样一句话:“你留着用吧。”(74)

傅与徐的谈话以及上蒋呈文,尽管内容广泛,但傅真正的着眼点是三个:美苏战争不会远;中共难以解决

来年的粮食困难;军队前进过快,南下西征之后华北空虚,易被美蒋登陆。如果这些判断能够成立,傅便可

以乱中再起。反过来,傅所以最后交出这批私藏武器,同样因为这些事件并未如期发生。傅失算了。如此结

局,应验了一年前蒋的判断:“一定画虎不成。”

将本文前面的材料罗列起来,可以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截然相反的两个傅作义。发生在傅作义身

上的这种政治与人格的撕裂,恰恰是改朝换代的历史轮替所派生的那个特殊政治群体——“贰臣”,以及这

个群体所特有的政治性格——双重性格。

一般说,这个群体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士在其最初一段时间,大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政治与情感的错

位。也就是政治上选择了另一方,而其情感或多或少还停留在原来那一方,两者尚未统一。邓宝珊在送走徐

永昌时说了一句实话:“寡妇嫁人无痛苦,活人妻嫁人真有痛苦。”(75)改嫁即重新选择,痛苦即情感尚

未同步转移。傅作义一面举行绥远起义,一面对徐永昌痛哭,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错位的反映。

还在天津战役之前,林彪、聂荣臻于1月8日致电毛泽东,判断傅所以和谈,“其用意是平津不战以讨好

人民;不投降缴械讨好蒋介石;让出乎津讨好中共”。(76)北平的和平移交,事实上正是一个三面讨好的

结局。尔后,在绥远起义过程中,傅作义故伎再施,再次导演了一幕对国共两面讨好的两手交待。

傅作义所以数面讨好,对毛和蒋说两套话,说到底就是为自己可能的再起,留出足够的余地。而傅所以

还有再起的打算,实际上就是对中共的政权能否稳固还存有疑虑。

傅作义生于乱世,从一个小派别绥军起家,最后成为国民党一个战略集团的首领。在尔虞我诈的仕途升迁

过程中,他看到过太多的群雄起消、世事轮回,他正是以这些旧式军人的世俗经验,来应对国共这一回权力

互换的。于是,便发生了两个傅作义这种看似匪夷所思、实则可以梳理的现象。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解决国民党残余势力提出天津、北平、绥远三个方式,这三个方式的直接对象

都是傅作义。显然,无论形式还是性质,三者之间都存在着深刻的区别,其本身并不相通。然而有趣的是,

傅作义却将看似不相通的三个方式贯通起来,一一领教。此举在解放战争全部过程中,傅作义之外,绝无仅

有。从这个意义上讲,傅之反正过程,创造了一个甚为罕见的殊途同归的范例。

本文关于傅作义双重性的研究,并不涉及傅之功过。这个特殊的政治群体的存在与表现,其学术意义在

于,它体现了历史的多样性的存在与表现,并且使之更为具体,更为生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