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饥荒岁月里的记忆》之十七。 -- 老光
比如你这些说明,只是共产党政策的图解嘛,有什么价值?所有的重点只是“允许”和“自由”。要是光凭这两点就能解决问题,不如到印度好了。他们这些都有,而且他们还耐饿,三亿人每天只能吃一顿饭,也一个都饿不死。
当年台湾的政战工作者至少表面上还是很认真的,每举出一个例子来,都加上时间和地点,可以供人来查证。虽然可印证的少,但好赖总是有的。你一张嘴就是“全国的男女老少”,你是上帝还是怎的,毛泽东刘少奇都办不到的事情,你一张嘴就给办了?全国统一行动,就那么容易?
你要骂共产党愚蠢没关系,你至少得解释解释这些愚蠢开始和结束的理由,或者解释解释老百姓比共产党高明的地方。看你的文字,不是觉得共产党愚蠢,只觉得是全体老百姓愚蠢。
你说的两化,找到徐水县的四化,可以给大家看看你说的军事化跟徐水县的军事化有没有距离。
1958年7月初,徐水县委发出《关于改革劳动组织和家务劳动普遍实行劳动大协作的指示》,提出了“行动军事化、田间管理工厂化、思想共产主义化、领导方法群众路线化”的口号。与此相配合,徐水县委在这份文件中正式提出要实现全县食堂化,并将之作为推动劳动大协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迅速在全县普及公共食堂,徐水县委连续召开了四次电话会议,“交流了办食堂的经验”,批评了“在办食堂工作上的消极收缩‘右倾保守’思想,统一了认识,把建立食堂工作迅速地推向了高潮”。为了加强食堂工作,徐水县委书记处确定一名书记专管食堂工作,县商业局成立了生活服务指导科,同时抽调粮食部门的20余名干部下派到乡担任后勤部主任,各社和连队(即生产队)也设立后勤部。徐水全县很快建立公共食堂1777个,在食堂吃饭的有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以上。此外,还分别建立了野外战斗随营食堂1410个,幼儿食堂119个,老年食堂248个。这样,徐水全县很快实现了食堂化。
据《徐水报》报道,徐水食堂的组织形式有这几种类型:一种是以生产单位为基础,建立野战食堂、综合食堂、幼儿食堂、老年食堂;一种是按粮食指标划分食堂,到底怎么划分,该报没有详细介绍,所以不知其详;一种是以户为基础,以连为单位,不分幼、青、老,按一家计算,集体吃饭,也可以打回家去吃的食堂。《群策群力,办好食堂》,《徐水报》1958年7月25日。
该县的南张丰乡在办食堂之初因不甚积极,受到县委的批评。接到县委批评电话的第二天,南张丰乡就建立了92个食堂,实现了全乡食堂化。《徐水报》特地介绍了该乡双营社管理食堂的几种办法:第一是认真执行国家的粮食政策,规定用粮标准,在不超过国家规定的留粮标准的原则下,根据社员的年龄大小和劳动强弱,除早晨和晚上吃稀饭不限量外,将中午所吃干饭分为四等,即1至3岁4两,4至10岁8两,11至16岁14两,17岁以上1斤7两(此处为老秤,16两为1斤,下同)。另外为了奖励社员节约用粮,少吃一个馒头给2两粮票,作为社员个人储备粮。第二是每月向社员公布一次账目,做到日清月结,便于社员对自己的伙食心中有底。第三是为了照顾社员亲友来往吃饭问题,规定社员可以把自己节余的粮票给客人在食堂吃饭。“大跃进”后一些农村实行准军事化,农民列队下地生产。有病的社员则可在食堂吃病号饭。
徐水实现全县食堂化后,“每天节约10万个小时,以10小时为1个工作日计,等于每天增加1万个劳动日”(《全县妇女劳力大解放,行行业业出状元》,《徐水报》1958年7月8日)。据徐水县委介绍,由于生活集体化,不但彻底解决了下地集合等齐的窝工现象,还便于支配劳动力,平均每人每天增加了3个小时的劳动时间。该县南城农业社有94户,过去每户平均有一人因家务缠身不能参加生产,食堂建立后,只需10个人做饭,腾出了84名妇女劳力。由于吃饭及时,行动统一,又提高工时753个,等于增加了63个劳动力。按如此推算,徐水全县仅食堂化一项,就可解放劳动力47119名,加上由于吃饭时间统一增加的工时,可折成劳动力32000个。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9 层
🙂那个年代粮店里卖粮 4 禅人 字304 2009-09-11 11:22:45
🙂多谢禅人兄费心 1 绿水 字530 2009-09-12 23:07:09
🙂【原创】回复: 3 老光 字1386 2009-09-13 00:16:44
🙂想让别人不说你也难
🙂人家是根据民国米店的想象, 不知道大陆有统购统销这事儿 1 三力思 字224 2009-09-11 11:55:05
🙂跟大师傅商讨 2 秋末冬初 字181 2009-09-11 11:44:21
🙂如果秋末兄问我 3 禅人 字384 2009-09-11 12:16:27
🙂遗憾,这个炸弹效力不大 柳叶刀 字127 2009-09-13 12: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