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浙江工厂、河南零件与印度基建(上) -- 月色溶溶
“产业升级的方向是抢占技术制高点。沿海各省不会放弃打造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战略目标的,附加值高嘛。要追求产业升级,不要熊掰玉米棒子,最后两手空空。请不要忽视了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核心支撑作用。”
上面那几句话其实是针对月光mm讲的。其实我一直没有说浙江不该发展现代制造业,我也同意浙江该发展现代制造业,所以也要适当的腾笼换鸟(这也是上次去山东威海参观一个厂之后的深刻感受,他们也是找不到人来做工,我暗想这个厂要是开在河南,肯定人满为患)。但是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或者是特长。
您说“这种做法对浙江是舍本逐末,要是浙江的决策者和企业经营者头脑清醒,不会出此下策的。理由同上。”
这个我不是完全赞同的。一部分生产放在浙江的确是比较合适。但是随着像月光mm讲的那些铸造什么的放在浙江不划算的事情逐渐增多,浙江和它的配件提供地就不能再是这样的松散的联合。因为如果联系过于松散,其质量稳定性、生产能力等必然会对进一步降低成本产生制约。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出现月光mm所说的,拿着图纸不知道去找谁生产的状态。与其拼命提高自己的降低成本的能力还不如分散自己的零件生产,采取有效的采购控制来降低成本。当然这个就要有较高层次的合作。现在工业生产是世界化的生产,为何我们在成本较高的时候连省都不愿出呢?
我家乡的金丝猴集团,就是采取了分散的模式。河南的厂设立在一个小镇上,人力资源和土地都很便宜。上海的厂在上海郊区,但是用工多数是河南过去的。两个厂生产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很可能,对研发和运输周期要求比较高的巧克力和出口的糖果之类是放在上海生产的,而奶糖什么的是放在河南生产的。因为我在河南的厂那边从来没有见过发福利发巧克力的,一般都是发奶糖,呵呵。
比如,目前河南的矿山机械生产量是全国第一的。这就是基于河南自己的矿产和邻近省份的矿产比较丰富,做出的产业设置和自动调整。其他的,像榨油机、简易机床等生产量也是比较大的。精密点的也是有的。像您说的加工中心,我相信洛阳郑州等地规模较大的厂里是一定有的。您说“关键还是性价比。王传福引进日本全自动生产线后在进行人工化改造大获全胜就是这个理。小车床的优势就在于成本低。自从去年开始闹民工荒后经济型数控机床在浙江非常普及,一台价位在5万元左右,加工中心也才20万元。”在那边用数控机床,即使经济型数控机床,在河南可能也是用人力来代替的,然后用更便宜的车床。我姨夫用的机床成本可能也就是几千,最多一万吧。
事实上,闹民工荒本身就是内地人在用脚投票的表现。浙江相对较高的生活消费,迫使一部分民工选择回乡从事其他行业,或者转投他地打工。而像我姨夫这样的小作坊主,可能雇佣的就有这部分人,或者因为回流的这部分人而“溢出”的人力资源。浙江用人成本只会越来越高,将进一步压缩利润,也逼着浙江进行产业升级,或者退出利润较低,用工量较大的产业,或者想办法进一步压缩成本。
我所能想到的浙江比较有优势的行业,因为接触面和了解还不是很多,只能想到以下一点:浙江有好的教育基础(离上海较近,又有浙大)和人才队伍(上海和杭州像两个大吸铁石,上海一直是全国的精密仪器加工中心,具有良好的硬件和人力基础),一定的精密仪器加工基础,发展医疗器械、电梯等对自动化要求比较高的仪器,应该是个方向。如果什么都去抓,盲目的去上一些并非特别划算的加工业,我觉得不符合比较优势。像一些配件之类的,的确是可以往内地转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美特斯邦威人家不做衣服,只做流通和设计,人家做的也不错啊。
事实上精密仪器这块,利润很大,江苏浙江这边可以通过政策扶植和技术引进来慢慢地提高自己的水平。我只能提出我自己行业内的。其他的所知不多。但是相信这个行业的市场还是很广阔的。其实在大学评估之前,浙商该有计划地往这方面发展,推进政府采购中国产精密仪器的份额,培养高校用户群。
我们和浙江的科学仪器以及医疗器械打的交道不是很多,就跟宁波江南通过代理商做过一笔采购。现在这个厂在我们这边几乎垄断了所有的恒温培养箱市场。但是我认为他们做的还不够。因为第一,这个厂出来的东西仍然比较粗糙,第二,耐用性一般般,我06年采购的5台现在都多少有点问题,想想自家的冰箱,冰箱才两千一台。用十来年都不会坏的,宁波江南要走的路还很长。第三,没有高端市场可供发展。目前在国内超低温(-80度甚至更低)冰柜被海尔占据。低端市场,宁波江南的每台价格在5000-7000元。但是如果追求耐用,买进口呢?国外进口一台培养箱要差不多两万多,而且万一坏了配件很难弄。
再如,我国的教学科研用显微镜现在市场基本上被日本奥林巴斯、尼康、德国徕卡、蔡司几家瓜分。低端是奥林巴斯和尼康,中端是徕卡,高端是蔡司。最简单的奥林巴斯大概每台要两万元。而类似的国产的大概才2000-5000.目前南京光学等很多企业都在做,甚至有的企业做到了几乎将国外的所有步骤都代工。但是它们目前还没有发展出来可靠性强的品牌。国产的最好的,5000-6000元的显微镜,仍然做不到像国外的低端品牌那样,在5-10年内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甚至国产的可能刚买就会出问题,一个老师跟我讲他五年前买过几台显微镜,现在一台能用的都没有了。目前,是国产的大家都不敢用,进口的很多老师买不起,最后的结果是,买一台进口的n多人轮流用,而项目较少的老师只能因为缺乏经费望洋兴叹放弃要做的方向(很多刚开始申请课题的人也就是申请到几万块钱的项目,根本不够买仪器的)。而且现在工业显微镜其实用量还是不小的,现在苏州南京等地做这方面服务的也不少。我也跟其中的人打过些交道。据他们说,工业显微镜利润比科研用的更大。
另外,针对高能物理、高压地质、海洋勘查等科学实验,很多仪器设备是需要定做的。这方面中国尚是空白。中国很多自制基础实验仪器还是1950-1980年代老一辈科学家胼手胝足自己上干出来的,现在时间已经过了这么久,很多机械面临老化。迫切需要提供升级服务。我bf硕士的研究室就改造升级了一台仪器,是全国唯一的一台高压高温地球物理用的压力机。在没改造前,这台机器要一个小时调整一次,我bf就连续半年,每天1-2小时去看一次,白天黑夜都不间断。其实说起来这个技术难度应该不大,但是就是一直没有改造,不是怕费钱,地质的课题每个都几百万,加起来改造一个仪器还是足够的,是一直找不到会弄的公司。
海洋调查也是如此。很多原理非常简单的机械,搞海洋物理、海洋地质、海洋气象的未必会设计开发,那些仪器又都贵的离谱。到目前我国用的深层采水器,就是简单的几个塑胶筒加上闭合装置,一个1200美刀,按说开个模具搞定材料就能做出来,现在没有人能做。坏了呢,就只好乖乖掏美钞。我说的这个采水器的使用方,就是国家海洋局二所,在杭州。上次听说他们掉了一个筒子,真是背运啊。若是采购的话,很多仪器以美元计都要几十万上百万美元。其实有些仪器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举个例子,做底栖生物的有种沉积物采集器,就是几个有机玻璃筒加上一个配重的铅块。另一个仪器,一个实验室买回来就闲置了,因为老外提供的外设不能用,一个中国学机械的学生来对它进行改造,只不过是改造了下进水和出水的装置,就使设备能够基本正常运转了。一个做化学的老师,需要用一种玻璃管来进样,这种玻璃管是用石英玻璃特别拉制的,若是出国采购就非常贵,后来他在上海找到一家可以生产,一根就要一千多,他隔段时间就要用一根。国内这种仪器不下几十台。而有些情况下用的流速计之类的简单仪器,很多大型设备上都是有的,需要做的只不过是针对某个特殊研究项目的小型化或者想办法安装到需要的设备上。但是做科研的去市场上问,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我们不做”,是没有这类的企业。其实,如果实现校企、所企结合,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很好的。
海洋调查方面,经费就更充裕了。一天用船就要十万甚至几十万租金,一般海洋石油等矿产勘探哪个项目都几千万上亿。不光是科研院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也是需要的。目前已经有一些科研院所自己开始成立设备研究小组,可是光靠那几个人哪行啊。所以,还是要和企业结合。而这方面的仪器设备企业,哪里有呢?如果浙江在这些高精尖方向上作出点成绩,可能不光是节约自己的钱了,还有可能通过打入国际仪器市场来改变中国制造的名声和地位。
或许,我这也是在幻想吧。或许,又有某位站出来说我有偏见呢。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加工工业基本上不算什么重工业。当年台湾、广东很多 九合诸侯 字68 2009-10-29 18:17:38
🙂机械加工发展要按照具体情况来分,经济问题也是复杂的 40 方解石 字6392 2009-10-29 03:21:28
🙂几点问题探讨一下。 3 辉汉如雨 字1825 2009-11-01 21:31:51
🙂您的阅历是比我多得多~
🙂国内简单来说就是 徐行 字995 2009-12-29 05:16:21
🙂科研仪器其实是个成长中的大产业 1 大熊甲 字242 2009-11-07 06:28:11
🙂居然没人花!要宝推! 建筑师 字0 2009-11-02 18:31:09
🙂呵呵,无非周围的样本多,观察比你方便罢了 3 辉汉如雨 字2204 2009-11-02 04: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