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漫谈大枪 之八 倭刀的黄昏(上) -- 胡亦庄
从武学角度去讨论大枪对倭刀的技术细节,有些晦涩。本篇从兵学角度说说明朝时大枪与倭刀的斗法。鉴于内容较杂,有偏离主题之嫌疑,就在“八”这个序号下写得长些吧。
上次说到,倭寇侵犯明朝沿海,正是明军腐烂的时候。到底烂到什么地步呢?戚继光的说法是“数里以前,望贼奔溃,闻风破胆”,“素无节制…未见敌而先走”。据称当时几十个倭寇就可以横行乡里——所以不是明军战不过倭寇,而是根本就不战。
难怪戚继光认为,训练明军的工作“束伍为始,教号令次之,器械次之。”一伙乌合之众,一没战斗意志,二没团队意识,谈兵器不是泡影么?
战斗意志,或者说是“胆色”,可以说是格斗最为基本的要素。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近年的社会新闻里,一些无证小贩,就敢挺着水果刀面对数名城管的围攻——这就是“胆”。其关键就在于,一方保卫的是自己的生活本钱;而另外一方是拿工资办事的职位。倭寇和明军的差别也在于此,一方是亡命漂泊,抢不到就死的海盗;而另一方是只要留住命就可以吃军饷的官兵。明军的战斗意志差也就在预料之内的事了。
戚继光解决战斗意志办法比较简单,就是精心挑选士兵:戚继光练兵之前的部队太矬,于是起点低进步大。但是吃饷的官兵终究不能跟亡命之徒比胆,这也不要紧,人多力量大,发挥一下“团队”的优势吧。
团队,由个体组成却又不是个体的简单加和。发挥集体的威力,必须克制一些个体意识,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直到今天,中国人在足球排球等需要团队精神的竞技项目上仍然较弱,与乒乓球、羽毛球、举重、射击、体操等单人项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明朝时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小农思想更为浓郁,或者说更没有团队精神。
当海盗,在人员自然淘汰中就很容易形成团队精神:每个战斗员的损失都严重影响团队,再粗鄙的人也知道善待身边的人。
于是,戚继光就把海盗被淘汰的过程用在了明兵身上:
“凡每甲,一人当先,八人不救,致令阵亡者,八人俱斩。阵亡一人,即斩获真贼一级,八人免罪;亡一得二,八人通赏。”“凡一人对敌先退,斩其甲长。”(“真贼”这两个字,可以一窥当时士兵素质如何。)
搞“连坐”,一般都被认为是一种野蛮的行为,但对于戚继光来说,却是训练士兵团队意识的必要手段。即便是需要优中选优的时候,戚继光也坚持以小队为选拔单位而不是具体的一个士兵。这种在一切场合不断巩固团队意识的思想,至今为各国基层连队训练所用。
队伍约束得当,终于到了练习武艺这个环节。按理说,将帅们应该关注如何演练军卒,怎么排兵布阵。而具体的兵器使用术是技术问题,军队一般有专门的教头——但这个环节问题俞大猷戚继光等人还真绕不过去。
明末的公子哥们比较鄙视“练武的”:如果穿上军装,就会自己觉得不好意思;拿上兵器,就被旁人笑话。反正那些公子哥出身的武将们也都是世袭职位,就不怎么习武。军队经常有例行演练,一到这个时候,教头们负责打分,然后呈上来给武官们看。但是前面说过,明军腐烂了,教头也没有幸免。只要钱使到地方,改分还不容易?
为了不被这帮教头所蒙骗,戚继光下了功夫学习武艺,经常跟武术大家俞大猷探讨交流。不过戚继光毕竟不是童子功,不能算是武术家。
戚继光较为得意的一个发明是“鸳鸯阵”。这个阵以11名战斗员组成,有机结合了大枪为主的长兵器,和腰刀盾牌为主的短兵器。现在常见的评价是: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成功的克制了以倭刀为主要兵器的倭寇,从而使明军取得胜利。
这个说法非常流行,大有三人成虎的趋势,但是只要认真读过《纪效新书》的人都应该觉得有点不对劲。
——到底它哪里不对劲了呢?下回分解。
==============================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漫谈大枪 之八 倭刀的黄昏(上)
🙂没有战斗意志的军队,再先进的武器到他们手里也不过 沧溟之水 字58 2009-12-23 05:45:25
🙂【原创】漫谈大枪 之八 倭刀的黄昏(下) 43 胡亦庄 字6182 2009-12-12 21:54:10
🙂<纪效新书>下载 ziotean 字36 2010-03-02 16:23:10
🙂倭刀其实不过是唐刀的变种而已 唐鸢 字80 2010-01-23 10:47:13
🙂学习了 白羊王 字616 2010-01-21 15:36:49
🙂应该是有道理的-看过《德川家康》书中描写倭军在那时的主战 一声笑 字42 2009-12-24 10:43:23
🙂枪术在那时很重要的 夜月空山 字0 2010-01-22 0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