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明朝那些事的那些事—正文 -- 花差花差农民

共:💬381 🌺1849 🌵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讨论】关键在于下西洋能否带来粮食

“民以食为天”。一块土地上的出产是有限的。在古代尤其如此。在美洲的高产作物没有引进之前,以国家力量进行如此规模的海上远征的确有些得不偿失。

同时代的西、葡等国虽然也搞大航海,但规模远不如明朝。成本也要低得多。

贸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互通有无。在古代条件下,金银财富并不能用来吃、用来穿。假设中国出口了大量的瓷器丝绸换来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但生产力仍然不变,地里亩产仍然不变,那么大量金银的涌入可以形成金银本位(这正是明朝从铜本位过渡到银本位的原因。),也可以形成货币地租,但更多的金银,只会造成通货膨胀(这正是清后期财政困难的成因之一。)

但是,事物也有两个方面。海外开拓,打通了商路,也能够让美洲高产作物之类引种到中国。而自东南亚海路开通后,东南亚的香料、木材、甚至粮食都源源不断得流入中国。而粮食更为重要。

这里的困境就是一个规模vs成本vs收获的问题。下西洋的规模太大,而收获太小,甚至得不偿失。杀鸡用了牛刀。明明自宋元以来民间商船队就能完成的事情,却动用了国家力量。而动用国家力量后,又成了武装大游行,七下西洋,杀了一批土豪,又把别人的国王抓到大明,最终结果居然是寸土未得,分文不见。只不过满足了朱皇帝万国来朝的虚荣心。这种情况下,继续下西洋当然无异于经济自杀。下西洋难以为继,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下西洋虽然难以为继,民间的商业活动却从未停止。我们现在以为明清闭关锁国。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从政治上讲,闭关锁国是有的。但从经济上来说,东西商路其实从未停止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