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经济视野下的历史变迁 -- 北地

共:💬16 🌺2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经济视野下的历史变迁

  中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遍布王朝兴衰更替的故事,它看似锦绣纷呈的万花筒,又像变化无端的魔方。这不单使执著于文化的猎奇者神往,也使许多醉心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痴迷。一句古话经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这句话流传了千年,业已为后世之人达成共识,也是千百年来读史者最广谱的理由。然而“为鉴”之法,却大相径庭。

  显然,以道德作为衡量历史得失的尺度,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原因在于,道德不是一个恒定的常量,而是一个变量,会因时间、地域乃至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甚至是完全相反。可以说,简单的道德尺码,容易让人迷失于偏颇的价值观中,使人辨不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挖掘历史中的权谋,无疑是成熟些的选择,对于采取此种视角的读史者来说,褒义的评价是老谋深算,贬义的评价是老奸巨猾。应该说,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向来不缺少这种算计人的智谋,但是对于兴衰变化的深层原因却少有研究,除了简单地贴上道德标签作为总结外,很少拿得出规律性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内容。

  由此可见,常见的读史视角实在难以起到“知兴衰”的作用,它的局限性使它承载不了如此庞大的负荷。于是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来找寻这规律性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内容。

  既然谈到规律,那么我们的视角就该定位于科学而非玄学。科学,就要有系统的论据作为支持,而论据的来源则无一能脱离历史。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历史,是当今社会科学的分析样本,更是过去社会科学的实践报告。

  不可否认,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世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看待或阐释,总有些历经沧海桑田仍不能改变的事物永存--这才是我们要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内容,也是无数历史爱好同仁皓首穷经,试图通过冗杂的历史资料,穿越时光的障碍,拨开重重人性迷雾所要探询的兴衰密码--历史的一般规律。

  然而揭示历史的一般规律却远非易事,除去要仔细品读卷帙浩繁的史籍外,还要在读史的过程中,过滤掉虚假信息。这是个绝对不能忽略的问题。自孔夫子开始,许多历史记录者就根据自己的好恶肆意篡改历史,为这个坏风气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河。以至于后世的统治者们修史,也没了道德底线。典型的如乾隆皇帝,公然命人在四库全书里杜撰、篡改历史,此行为不可谓不无耻。

  若说孔丘篡改历史(文学界通行的说法叫“曲笔”)还有几分可爱,因为这毕竟是出于一种善意的理想,那么岳珂杜撰历史就有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在一个重血缘、重门第、重承传、重渊源的国度里,背负着死刑犯后人的名头,想在政治上出人头地,不免有呓语之嫌。想要在政治上翻身,首先就要洗清自己“政治审查”上的污点--祖一辈的案子一定要给平反,否则不单自己无法出头,恐怕自己的子孙也要捎带着见不得天日。因此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为祖父平反上。究其一生,在政绩上乏善可陈,但是在仕途上却能步步高升,实乃是他在平反工作中功绩彪炳的证明:宁宗、理宗大约都认可,当初高宗惩处岳飞过于严厉,于是对其子孙给予了相当的政治补偿。

  平心而论,岳珂的所为于情于理都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修史者,将其翻案所杜撰的论据列入堂堂正史,就显得太过荒诞。

  历史中更多的伪信息来自于记录者的曲笔,原因不言自明,是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暴力胁迫,如司马迁,就为此丧失了做男人的权利。为了保全生命,他只能有选择地写出历史,许多应该明确出示的信息就变成了隐含信息。类似的情形在历史记录中层出不穷,这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大多都很“讲政治”。讲政治,无疑会得到统治者的首肯,但是却使历史失真,更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工作无端平添了许多负担。

  至于战国时期秉笔直书崔杼弑君的史官兄弟四人,不说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却也是凤毛麟角。出现此种情形,只能说当时的政治氛围尚未像后世一样压抑,君权也未神化,统治者的权术意识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准。而史官在记录历史的态度上,尚能保持严谨客观的态度,甚至愿意用生命捍卫这一信仰,实在是难能可贵。

  从后世之史中曲笔成分不断增多可以判断,中华历代帝国的政治文明中,统治者的权力、权术意识是递增的,而道德基准线却一降再降。由此不难看出,中华的历史不单是一个权力集中的渐进过程,还是个道德水准的逆向淘汰过程。

  因此说,甄别历史素材的真伪和挖掘出隐藏在表象后面的潜在信息,才是我们揭示历史一般规律最难的课题。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才能利用我们现有的社会科学知识,对历史规律进行技术性解剖。

  信息的遗失和篡改过的秽史固然是探寻规律的天敌!除此外,我们又时常有感,总有一种力量在冥冥中左右着历史的走向,而那王朝兴衰更替的神奇变化,就像被上帝之手翻动着的魔方一样变化无端。然而细究起来却不难发现,这其中虽有诸多偶然,却绝非无迹可寻。究其症结,实难脱离政治范畴。

  政治经济学课本上常说,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太过含蓄也太模棱两可,起码不够直观。换一种说法,似乎更能清晰地表达出两者的关系,即:经济是政治的目的。反过来说,政治的终极目的一定与经济挂钩。基于此种逻辑,我们可以判定,经济是影响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黄仁宇先生在他的大历史观(Macro-History)中,也充分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对此的认同,意味着我们未来解剖历史将以经济作为初始切入点,再辅以其他社会科学并行,来阐释历史的一般规律。

  中华历史悠久绵长,完全将其解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撰写此文的初衷,旨在提供一种视角重新衡量历史中的得失,因此所选素材求精勿求全,只截取先秦两汉中典型的历史断面作为基础分析样本,并由此延展开做深入浅出的探讨。然而仅仅这些断面,在经济视野下,也足以让我们得出许多与传统读史法相悖的结论。对于文中句句诛心之言,甚至是带有颠覆性的观点,希望不要以传统的价值观来约束、批判。

  简而言之:欲知兴衰,须探人性密码;欲问政治脉搏,必先理清经济谜团。是为开篇。

通宝推:我爱莫扎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