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且效书生乱解禅 之五 风动、幡动和心动 -- 任爱杰

共:💬42 🌺6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补充几个关于“心动”的例子

从某种角度来说,确实是心动更为本质。外界的一切变化,都要被人感知才会呈现并被思考:

1.据说,西班牙人初次登上美洲时,当地土著部落热情的接待了他们。但是部落的酋长却有一事迷惑不解,天天跑到海边沉思。原来他一直觉得海边有某种东西,但他看不到。沉思多日后,终于“顿悟”了——原来海边停着来访者的大船,而他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大脑无法理解的事物,我们往往是无法感知的。一般的认识论观点是相反的,认为要先感知才能理解。我认为所谓的理解是:大脑内在印象和外在现象的统一。那么当客观事物完全超越了你的理解范围时,往往是感觉不到它存在的。

2.心理学上有“似动现象”,以下是百度词条的解释:

似动现象: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他相继呈现一条垂直(a)和一条水平(b)的发亮线段(见图似动现象实验示意),改变两条线段呈现的时距,并测量对它们的知觉经验。结果发现,当两条线段的距离短于30毫秒时,人们看到a、b同时出现;当时距长于200毫秒时,人们看到a、b先后出现;当时距约为60毫秒时,人们看到线段从a向b运动。韦特海默解释说,当视网膜受到两条线段的刺激后,会引起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这两个兴奋回路之间发生融合,形成短路,因而得到运动的印象。

  似动主要依赖于刺激物的强度、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这些物理参数的相互关系可以用科尔特定律来表示:

  ①当刺激间的时距不变时,产生最佳运动的刺激强度和空间距离成正比;

  ②当空间距离恒定时,刺激物的强度与时距成反比;

  ③当强度不变时,时距与空间距离成正比。

  有人认为,对似动具有重大意义的不是刺激的时距,而是刺激的持续时间。如a、b两个刺激,a呈现100毫秒或更长一些,那么在a、b之间根本没有时距时,也能知觉到最好的运动。

似动现象说明了“心动”相对于外在运动的独立性,是电影能够实现的真正理论基础,所谓的视觉暂留是不全面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