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人物】 【帝后传奇】_________【西方篇】 -- 走走看看

共:💬28 🌺1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帝后传奇之旧日风流

帝后传奇之旧日风流

????当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在转眼间倾颓后,欧洲,便成了所谓的“蛮族”的天下。多少年的战争,最终终于由查理曼大帝,建立起来了一个庞大的王国。公元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曼加冕,正式承认了这个法兰克人的王国,等于在事实上承认它是罗马帝国在西方的统治的继续,同时也使得这部分土地和拜占庭的东罗马帝国彻底分开。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三分帝国,一个统一的强大的王国从此成为永远消失的过去,但也从此成为日后许多任雄心勃勃的君主的梦想。962年,德国帝王奥托一世创立了“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在美国人的历史书中,有着“Not so holy roman empire”的调侃。不错,这个帝国,既不神圣,也和罗马没什么关系,甚至不是一个具体的国家,但是这神圣罗马帝国背后隐藏的理想,还是那曾有的旧日风流。在欧洲,最后一个试图恢复查理曼时期盛况的君主,是神圣罗马帝国帝王查理五世,而他,也的确曾经统治了极为广大的领土,是罗马帝国之后、历代帝王就不曾领教过的盛况。然而,他终于没有能够建立以来一个统一的基督教王国。在他之后,这样的梦想,就永远的结束了。

【背景】

????查理于1500年出生于肯特(Ghent)。如今,肯特属于比利时,但是在当时,本来属于法国伯艮第公爵领地。他是家中的长子,在出生的时候,身上就继承了庞大的领土遗产。他的祖父母、神圣罗马帝国帝王马克西米林一世和伯艮第的玛丽的婚姻,虽然短暂,却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查理,不但能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也从这项婚姻中,继承了广大的伯艮第。马克西米林一世,从很早的时候,就希望能建立起来一个耀眼的哈布斯堡王国,而他的策略之一,就是联姻。查理的父亲,菲利普二世,被马克西米林安排了西班牙婚姻,这个婚姻,以及日后西班牙王室中几个意外的死亡,留给了查理西班牙的王冠。查理的母亲,是西班牙公主乔安娜。许多个世纪以来,西班牙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王国,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当基督文化终于再度征服了伊斯兰文化后,西班牙仍然有着五个主要的小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阿拉贡(Aragon)和卡斯底(Castile,当时它同时并有里昂)。1469年,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和卡斯底的依莎贝拉一世联姻,两个人享有联合统治,于是,除了阿拉伯人统治的格拉纳达(Granada)以外的西班牙,成为了一个联合王国,1492年,连格拉纳达也被他们征服了。乔安娜便是他们的女儿,但是在她出嫁的时候,她的继承权是微乎其微的。然而,斐迪南和依莎贝拉的儿子(儿子乔安实际上娶了菲利普的妹妹、查理的阿姨,但是婚后不久便即死亡,而且没有留下子嗣。在西班牙,有个浪漫的传说,传说他死于对妻子的热爱。)、大女儿相继去世,乔安娜成为继承人。当她的母亲,依莎贝拉一世去世,她便成为了卡斯底和里昂的女王,而斐迪南替她监国。乔安娜的丈夫、雄心勃勃的菲利普,迫不及待的从尼德兰来到西班牙,代替了岳父,和乔安娜一起成为卡斯底的联合统治者。但是他于同年死在了西班牙。乔安娜对于丈夫,有着近乎疯狂的热爱,菲利普的死,使她精神彻底崩溃,卡斯底的王位,就落在了大儿子查理的身上,而她的父亲斐迪南再一次成为监国。而当斐迪南死后,整个西班牙,就等着查理来继承了。于是,17岁的查理,踏上了从尼德兰通往西班牙的旅程。

【西班牙】

????在历史上,查理一直是以“查理五世”的名字被记住的(在奥地利,他也被称作卡尔五世,因为德语中的Karl相当于英语中的Charles),这其实是他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帝王的称号。而作为西班牙国王,他是查理一世(或者在西班牙语中,卡罗斯一世)。然而即使是西班牙历史书中,他也常常被称作卡罗斯五世而非一世。对于西班牙人而言,他是一个骄傲,因为他不仅仅是国王,同时也是帝王。欧洲一般国家的君主,只能称为国王(King),而帝王(Emperor)是王中之王,不但更高一个等级,而且必然统治着一个广袤的疆土。在古老的定义中,King只是一个地方性的封号,并不能等同于君主。查理是西班牙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帝王,在查理之前,西班牙几乎不关心半岛之外的事务,没有任何关于帝国的概念。而查理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首领,他的首要责任和兴趣,是哈布斯堡帝国,而不是西班牙。于是,他把一个交织纵横的广大帝国带进了西班牙人的视野,同时也使西班牙成为这个帝国的一部分,而西班牙,终于从一个地方性的甚至有些封闭的半岛国家发展成为欧洲最强大的一个力量。

????但是这一切都是逐步的。当查理首次踏上西班牙领土时,他的命运是不确定的,甚至连这顶王冠都还不是囊中之物。查理虽然有一半的西班牙血统,但他一直在尼德兰长大,他的教育,主要是由日后成为教皇的艾德里安六世和他的姑姑玛格丽特来完成的,在到达西班牙之前,他连一句西班牙语都不会说,所以对西班牙而言,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外国人。他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曾经一度希望能剥夺他的继承权而由他那一直在西班牙长大的弟弟斐迪南来继承王位。事实上,一直到查理来到西班牙,国家内部也有相当的势力在支持他的弟弟。幸好,斐迪南无意和兄长做对。而查理的最大障碍,还是他的母亲。乔安娜只是疯了,并没有死,所以从法律角度讲,这个王位,事实上是乔安娜的,而他,只不过是代替母亲执政而已。查理来到西班牙之后,卡斯底、阿拉贡开始都不肯承认他为国王,特别是卡斯底。虽然最终各个小王国的议会都通过了法案承认查理,但是查理从尼德兰带来的大批亲信,以及一到西班牙就加重赋税以支持自己帝国雄心的行为,在整个国家都挑起了非常普遍的不满。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圣罗马帝国帝王马克西米林一世过世,次年,查理被选为新一任帝王,于是他离开西班牙向德国进发。没多久,西班牙便叛变了。叛变从卡斯底开始,很快发展到整个国家,从贵族到平民,史无前例的结合在一起,反对他们的新任君主,因为他们都很害怕,害怕西班牙从此被一个外国人以一种外国的方式来统治。后世的一些历史学家,甚至宣称这是西班牙的一场革命,因为他们认为,在这次运动中,有着民主意识的萌芽在里面。其实,与其说是为了民主,不如说是为了民族。反抗势力以一种连他们自己都吃惊的速度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在一个关键的环节上受到了挫折:他们没有能够取得乔安娜的授权签名。而查理在帝国站稳之后、在收集了相当信息之后,终于开始了反击。他做了一定让步,重新赢回贵族的支持,派了保皇军队去镇压反抗。两年之后,他回到西班牙,他身上有着帝王的王冠,他和英格兰的亨利八世签定了协约,他的身边不再仅仅是佛兰芒(Flemish)人,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西班牙人,而他终于可以说上两句西班牙语了。于是,西班牙开始接受他。他们渐渐接受查理带给他们的帝国观念,渐渐学会从一个帝国的角度看待西班牙,也开始为西班牙成为帝王的家园而感到骄傲。

????查理的哈布斯堡帝国,大致可以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方,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传统势力范围,而南方,就是西班牙了。从地理位置上讲,这两部分并不相联系;而从政治利益上看,即使查理一直都把它们看成同一个王国中的组成部分,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两者是很难融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到了他的晚年,这样的趋势就更加明显。所以,查理必须寻求一个统治的平衡。在他刚刚踏上西班牙土地的时候,他的身边围满了尼德兰人,但是他很快就在政治上成熟起来,连带着他的统治策略也发生了变化。终其一生,他可以说是几乎平均的对待着这南北两个王国、几乎平等的任用着两方面的人,但是又比较明显的偏向着西班牙。在帝国事务中,他大量任用西班牙人,而且他鼓励西班牙的地方议会讨论国际事务。这,既是查理作为一个君主比较开明的一面,也是他引导西班牙接受他的帝国观念的一种方法。相对的,他也得到了西班牙的忠诚。

????虽然查理为了让西班牙接受自己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他始终还是一个外国人。但是也正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他成为西班牙历史上第一个把西班牙看成一个整体的国家的人。这同西班牙的历史有关。她的历史,是一个文化上非常混杂的历史,穆斯林、犹太教和基督文化都曾经有过统治地位,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西班牙就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但是,一个统一的西班牙王国、甚至一个统一的伊比利亚王国,并不是查理首先提出来的。至少他的外祖父母就有这样的梦想并为此努力不懈,但是即使是这两个人,都首先是卡斯底人或者阿拉贡人,都不可避免的先有着一定的地方性。在查理之前, “西班牙”这个词没有任何代表性,只有类似“卡斯底”这样的词才真正有意义。但对查理而言,任何一个小的王国都是西班牙的一部分,他的统治策略,可以说是一种中央集权化,而正因为他对任何一种地方文化都没有偏向性,也才使得这种中央集权得以有效的实行,西班牙在查理的统治期间,才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当然,这样的策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实上,1520年从卡斯底开始的暴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要反对查理的集权化。但是,仍然有一个地方,查理没有付出同其它地方相等的精力,这就是巴伦西亚。最大的原因还是这里信仰穆斯林的摩尔人。他们的叛变被镇压下去之后,巴伦西亚就一直处于相对荒凉的境况。在整个西班牙,巴伦西亚是对查理最不满意的地方。

????而查理又不是一个铁腕的统治者。他的作风,还是相当开明的。西班牙各个小王国的内阁,是由查理的外祖父母创建的,但在他们手下,内阁只是一个非常不规范而且随时可能消失的组织。查理保证了内阁的永久存在,并赋予他们相当的责任,包括讨论整个帝国的行为方式。而内阁的领导,则一直是由教会中人来充当的。对查理在西班牙的统治的评价,历来就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认为他对西班牙采取的所有政策,不过是为了保证哈布斯堡帝国的繁荣,而另一种相反的意见,则认为他是真心为了西班牙。他的开明作风,也常常被崇拜者们用来支持这后一种意见。

????在查理的领导下,西班牙懂得了并且开始享受帝国的威风,但是这也同样需要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最主要是经济上的。查理在整个帝国内的责任,和他持续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战争,是需要庞大的花费的,而这笔钱,有非常大的一部分,要由西班牙来承担。所以,查理的统治期间,赋税是相当重的。西班牙虽然在这个时候成为了欧洲最强大的势力,但是国内的一般平民,只怕生活是越来越沉重的,特别是农民们。即便如此,查理仍然负债累累,光是一个神圣罗马帝国帝王的选举,就让他欠下了数不清的债,更遑论以后几十年的战争。到查理统治结束,西班牙的财政赤字,恐怕不少于5000万金币。另一个代价,就是要面对并且适应君主经常性的不在国内的情况。作为帝王,查理的责任几乎遍布欧洲,他也只得穿梭在各个领域内,而对西班牙而言,君主的缺席,使得国家的治理变得非常困难。帝王是查理带给西班牙的荣誉,但是与荣誉相伴的,必然有牺牲。天下事莫不如此。

????频繁的战争,加重了经济的负担,却同时造就了军事上的传奇。查理的时代,是西班牙最后一个充满了古老风范的英雄的时代。西班牙的军队,在这个时候发展到顶级,而海军设备更是经历了一系列改革,而为菲利普二世时候的全盛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查理的时代,同时也是西班牙文艺复兴的繁荣时代,大学一所所的建立起来,英格兰的、德国的、意大利的影响,明显渗入到神学、文学、艺术、建筑等等各方面。还有,就是新大陆的开发。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在查理统治西班牙之前,但是,是在查理的时候,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大量增加。殖民历史,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光荣的,可新大陆的开发,的确使得西班牙自己便成就了一个帝国。值得一提的是,查理对于美洲、北非殖民地等等的态度,也是倾向于给它一定的自治权的。只是,开发新大陆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并没有在查理统治期间就显示出来,一直要到他的儿子、菲利普二世的时候,才开始明显。

????查理时期,是西班牙从腾飞走到顶端的时期。查理和他的儿子、菲利普二世的统治期间,是西班牙的黄金时期。到16世纪末,西班牙就开始明显的衰落,等到18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统治结束而法国的波旁王朝进入西班牙时,她就再也不是欧洲一个强大力量了。衰落的责任,查理的崇拜者们一直只肯追溯到菲利普二世,可是客观的分析,不能说完全没有查理的一份。他的统治,虽然将西班牙带到顶点,但是国家的负担却也很重,在当时,问题只能暂时隐藏起来,而在日后,总是要爆发的。

【同法国的战争】

????查理的一生,有个持续的敌人,就是与他同时的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或者,话应该反过来说才更确切。查理是无意做法兰西斯的永久的敌人的,但是当时欧洲的政治形式和两个人继承下来的祖先的遗产,决定了他们两个非先打上几仗不可。而法兰西斯的连续失败,他的不甘心,以及查理所代表的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的统治地位,都使得法兰西斯穷其一生与查理为敌。法兰西斯长查理6岁,1515年登上法国王位,而查理也是在1515年被宣称成年而开始独立统治,1517年正式进入西班牙。所以,除了法兰西斯比查理早死大约10年之外,他们两个人的时代,可以说是完全重合的。如果没有查理,法兰西斯会是16世纪前50年欧洲最显赫的君主;如果没有哈布斯堡家族,法国在欧洲的统治地位不会受到挑战和超越。所以,即使法兰西斯后来成了查理的姐夫,即使两个人之间的协议一签再签,也不能扭转他对查理的敌对。

????法国同哈布斯堡的敌对,很大程度上是来自遗产的继承,而首先就是伯艮第领地。伯艮第公爵领地,原本在法国的东北部,而既然是一块公爵领地,那么,即使法国君主的权力再微弱,它也应该起码在名义上承认君主的宗主权。而伯艮第公爵,其实也是法国王室的一支。在英法百年战争之中,伯艮第家族和奥尔良家族的斗争,使伯艮第转向了英格兰,伴随着英格兰势力的增加,伯艮第也迅速强大起来。英法百年战争后期,伯艮第重新转向法国,等到战争结束,这个家族的势力已经强大到了不需要受到王室制约的地步,而她的领土,也渐渐不再局限于法国东北,还包括了西北部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个国家),这也挑起了她和法国君主之间的战争。在公爵查理时期,伯艮第和国王路易十一彻底决裂,查理死后,这一大块土地就伴随着他女儿玛丽(查理五世的祖母)的出嫁,而进入哈布斯堡家族。路易十一当然是不甘心的。玛丽死后,他和马克西米林一世开战,夺回了伯艮第最原始的领地,也就是法国东北部分,而西北部分,从16世纪开始被称作尼德兰地区,仍然留在哈布斯堡家族手中。从此之后,哈布斯堡就致力于取回伯艮第,而法国则致力于夺回尼德兰(但是后来的发展使得他们致力于支持尼德兰的反叛),到了法兰西斯和查理,这两块土地仍然是焦点之一。

????焦点之二是纳瓦里。纳瓦里位于法国和西班牙之间,如今绝大部分是西班牙的一个省,一小部分属于法国。但它曾经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它的历史早期,它因为境内那条著名的从法国通往西班牙的伦赛斯瓦列斯通道(pass of Roncesvalles)而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11世纪初桑丘三世(Sancho III)娶了卡斯底的继承人而成为西班牙所有基督文化统治地区的国王,纳瓦里达到鼎盛。后来因为婚姻关系,纳瓦里并入法国王冠,之后又因为婚姻继承关系而并入阿尔伯特家族。1512年,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查理的外祖父)吞并纳瓦里,这便一直是法国的一块心病。

????焦点之三,就是意大利。意大利是个泥潭。843年的三分帝国,意大利落入查理曼的一个孙子罗退耳一世(Lothair I)手中,但是意大利从来没有能够建立起来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10世纪,奥托一世吞并意大利,德国和意大利就基本上组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但是,历代帝王,也很难对意大利产生持续有效的遥控。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各个城市崛起,各城邦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结成各种联盟,彼此之间永不休止的战争,并且为了对抗而各自去寻求半岛之外其它欧洲势力的支持,意大利就一直维持着政治上的混乱,成为欧洲各个强国的练兵之处。很奇怪的,欧洲国家在意大利的争夺,既远离自己的疆土,又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反而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可是他们仍然乐此不疲。意大利的确有不少富有的城邦,但是欧洲国家在这里开战,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他们能得到的利益,只除了在名义上:他们相信,哪个国家在意大利的影响占了统治地位,那么这个国家就相当于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于是几百年来,意大利成为欧洲各个国家前仆后继的地方,他们在这个泥潭里越陷越深,却从来没有想拔足的意愿。查理和法兰西斯在意大利的战争,可以直接归纳到法国国王查理八世进攻那不勒斯。到他们两人继位的时候,法国在意大利的影响主要在北部,特别米兰被控制在法国手里,而查理,则从自己的外祖父身上继承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王位。

????查理和法兰西斯之间,还有另外一块心病,不过,这块心病,与其说是相互的,不如说是法兰西斯对查理的,这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帝王的选举。1519年,马克西米林一世过世,查理虽然是明显的继承人,但是帝王的位置,是要由帝国内部的选举侯来选举产生,血缘继承并不能被保证。而就在这时,法兰西斯雄心勃勃的瞄准了帝王的位置。他的母亲,来自一个富有的家族,下定决心要为儿子买下这顶王冠。当然,此时还有第三个候选人,那就是英格兰的亨利八世。只不过,虽然他也付出了相当的力气,所有人都明白,真正的竞争,还是在查理和法兰西斯之间。有史以来,最大最猖狂的贿赂往来在这场帝王选举中频繁进行。查理尽了全力,甚至从德国和意大利一些商人家族贷了款,但是很明显的,法兰西斯更加富有,他的当选,曾经一度成为可预见的结局。但是,马克西米林一世留在德国的影响太过深刻,而德国人又太过不情愿让一个法国人来统治,最终,他们选择了查理。据说,法兰西斯得到失败的消息时,表现得相当平静,但是在他心中,对查理定然又怨又恨。

????撇开所有祖先的和个人的恩怨不谈,只要看一看当时的地图,法兰西斯、或者说法国,就有足够的理由同查理、或者说哈布斯堡为敌。查理的帝国,南有西班牙,西北有尼德兰,东北有德国,这几块土地,正因为法国亘在了中间而彼此失去联系。反过来说,法国被查理的帝国从三面团团围住,而查理的势力仍然在不断增长之中,已经严重威胁到法国的完整,那时,无论谁做法国皇帝,只怕都要食不知味,睡不安寝。所以,两人之间的战争,非开始不可了。

????而查理是胜利的那一方。在尼德兰,查理成功的从法国手里夺下了图尔奈(Tournai),几个世纪以来那里一直是伯艮第公爵们想而未得的地方。纳瓦里仍然在西班牙的控制之中(这部分纳瓦里,就一直保留在西班牙领土中,成为它的一个省;而另外小部分纳瓦里,仍然是独立王国,后来因为亨利四世继承法国王位而并入法国)。在意大利,米兰被查理夺了下来,经过几年的战争,法国势力,基本上被彻底清空,意大利成为西班牙的天下。查理在意大利,有着非常出色的代表,这其中,大部分是西班牙人。通过他们,他相当稳固的掌握着这个半岛。而查理最大的胜利,是1525年帕维亚(Pavia)之战。那一天,恰好是他25岁的生日,而他的军队,在帕维亚击垮了法国军队,俘虏了许多法国高级将领,以及法兰西斯一世本人。查理的眼光和对事情的敏锐,在他接受这个消息的时候充分表现出来。他是平静的,因为他很清楚,这场辉煌的胜利,带来的后果,会很棘手。欧洲的政治格局,一直是一种权力的平衡,他知道,其它国家、包括教皇在内,都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法兰西斯一直留在他手里。如何利用这场胜利,就很关键。法兰西斯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马德里,被囚禁在那里,两方面的谈判,却一直持续着,持续到法兰西斯的耐心被彻底磨光,他甚至生了一场几乎可以死掉的大病。1526年,他最终和查理签定了协约,换取自己的自由。在协议中,他答应还给查理伯艮第领地,答应放弃意大利的所有权力,答应放弃在尼德兰两个地方的宗主权,答应替查理还清对英格兰的欠债,而为了保证协约的执行,他把两个儿子送到西班牙作人质,并且要娶查理的姐姐、那个时候已经成为寡妇的葡萄牙太后埃丽诺。法兰西斯终于自由了,而他回到巴黎的第一件事,就是撕毁和查理的马德里协议。他的这种作法,其实是得到教皇克莱门特二世(Clement II)的支持的,甚至不仅仅是教皇而已。哈布斯堡的势力,庞大到了在整个欧洲引起不安,对于教皇而言,查理在意大利的全面胜利几乎是无法忍受的。于是,在教皇的牵引下,一个反对哈布斯堡的联盟(所谓的科纳克联盟,League of Cognac)组成了,这中间的成员,自然主要是法国,同时还有意大利的几个城市和英格兰。查理的愤怒是可以想见的,他特别对教皇的态度感到气愤。他派了军队到意大利,击败了反帝国的联盟。9月份,罗马被查理的军队以一种相当残暴的方式攻陷了,教皇也被囚禁。虽然查理否认事先知道这次攻击,但是他从中的确获益匪浅。教皇从此被他控制在手里。1529年,他和法国重新签定了条约,法国放弃在意大利的权力,法兰西斯付了一大笔钱赎回两个儿子,埃丽诺终于嫁到了法国。1530年,查理得到教皇加冕。他是历史上最后一个被教皇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帝王。

????在查理开始同法国作战的时候,他是期望得到英格兰的支持的。英格兰是法国的宿敌,当时的皇后又是查理的姨妈,而亨利八世对得到他这样一个盟友也非常感兴趣。查理去过英格兰,甚至为了这个联盟而同亨利八世的大女儿玛丽订下婚约。但是亨利八世有个很有眼光的参谋,这就是沃尔西(Wolsey),他预见到哈布斯堡的势力会一直增长下去,而英格兰应该做的是抑制它而不是支持它,为了这个原因,他甚至建议亨利八世同宿敌法国携手言欢。除了沃尔西的反对,亨利八世本人也很难成为一个忠实的盟友,而后来的发展又印证了沃尔西的预见,英格兰便不可能再成为查理的联盟了。几年以后,亨利八世为了一个男性继承人而要求同皇后凯瑟琳离婚,从各种角度出发,查理都要坚定的反对,他也的确如此作为。英格兰和哈布斯堡的关系,就此降到极点。

????即使在重新签定条约之后,法兰西斯仍然不断的挑起战争,甚至为了对抗查理,而同土耳其结成秘密联盟。法兰西斯很固执的想击败查理,特别对于米兰的丧失耿耿于怀。而查理,虽然曾经一度设想攻陷法国(这也是他开始试图和英格兰结成联盟的目的之一),但是在1529的协议之后,他更多的努力就从军事上转移到了外交上。他是希望和平的。在1529签定协约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伯艮第是不可能从法国分离了。虽然他从小就把那块地方看成自己家族的领土,这个时候,仍然明智的放弃了。而对于米兰,他也并不强硬。他甚至提议,如果法兰西斯的小儿子娶了自己的女儿,米兰可以作为女儿的嫁妆,只要法国答应不把米兰并入王室领土。查理不是一个战争狂,他的军事行为,与其说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野心,不如说是为了保证哈布斯堡帝国的既得利益和在欧洲的显著地位。他的行为,基本上都是出于他对家族、对帝国的责任心,而他身上的责任,是许多重的。他希望能够结束和法国的战争,从而可以更专注的对付土耳其人和宗教反叛。但是,他的希望显然落空了。终其一生,他都不得不和法国持续作战。虽然战事一直对查理有利,却占去了他许多精力。1544年,双方再度和谈,法兰西斯放弃对尼德兰和意大利的权力,放弃和土耳其的联盟,而米兰,这个让法兰西斯莫明其妙坚持的地方,查理虽然已经把它给了自己的儿子,却再次提出婚姻提议。但是,法兰西斯的小儿子意外的死亡,使事情不了了之。也许法兰西斯在签约的时候,仍然想着日后毁约,但是他再也没有了机会,因为他死于1547年。他的继位者亨利二世,虽然也仍然继续着和哈布斯堡的战争,但是焦点再也不是意大利。不过,哈布斯堡在欧洲的势力,决定了法国要同它一直斗下去,到了下一个世纪,因为欧洲的三十年战争,而演变成整个欧洲同哈布斯堡的斗争,这也是为了权力的争夺。

【同奥斯曼的战争】

????查理的统治,不但重合了法兰西斯一世,也重合了土耳其的苏里曼一世。苏里曼一世在位期间(1520-1566),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全盛时期。这个帝国的扩张,特别是向欧洲的推进,不仅仅对欧洲国家的领土完整产生威胁,也同时成为基督文化的威胁。在欧洲,中世纪之后,特别是15到16世纪,一直有一种对十字军东征的怀念,在土耳其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后,这种怀念就更加具体。苏里曼继位以后,先后攻下贝尔格莱德、罗得,甚至击败了匈牙利,虽然他在进攻维也纳的时候遭到失败,但是这一连串的扩张,已经使得土耳其人成为欧洲的直接威胁。在非洲,土耳其征服了埃及。之后苏里曼在这里继续扩张,并攻下突尼斯。如果西班牙不太关心查理在地中海和土耳其人的战争,那么他们绝对要求查理在北非赶走他们,因为这里是西班牙的传统势力。事实上,查理和土耳其最早的直接交战,就在北非,而他的目标,是夺回突尼斯。1535年,查理到北非亲自领兵。这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战争,甚至查理的将军们都在他成功夺下一个堡垒之后劝他暂且收手,但是查理不肯放弃突尼斯,终于占领了这个地方,让它原本的国王重新统治,而西班牙享有宗主权。突尼斯的战争,是查理在北非和土耳其的斗争中最大的胜利,在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胜利。北非,除了突尼斯,成为土耳其的天下。

????在当时,苏里曼有一员大将,在海上使得许多军队闻风丧胆,甚至查理的第一大将安迪多利亚(Andrea Doria)也曾经两次败在他的手下,这就是巴巴罗萨(Barbarossa)。可是突然有一天,巴巴罗萨派了一个意大利人向查理表达了要反叛土耳其的意愿,因为他对苏里曼不满。秘密谈判继续了许多年,巴巴罗萨愿意脱离苏里曼,并答应帮助查理抵抗任何攻击他的敌人,而他的要求,便是突尼斯。最开始,这个要求对查理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等到所有条件都成熟了,双方都准备签约的时候,这个秘密被法国人得知而告诉了苏里曼。此时各种谣言漫天而起,似乎巴巴罗萨从来没有真心想要离开苏里曼,他所作的一切不过是要探知查理的策略。无论巴巴罗萨是否真心要和查理谈判,到了这个时候,一切先前的努力都不可能了,他仍旧是土耳其对欧洲的最大威胁。查理同土耳其的战争,从北非移到地中海,挡住他们向欧洲的扩张。

????很难说法兰西斯同苏里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秘密接触的,两个国家的正式联盟,是在1536年,虽然在一开始,这在欧洲还是个秘密。这个联盟,使得查理同土耳其的战争和同法国的战争交织在一起,让他更难应付。法兰西斯的这种行为,其实相当于对整个欧洲的背叛,因为土耳其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它和基督教一样,都是相当排外的,它向欧洲的扩张,当然是基督教的大敌,所以法兰西斯的行为,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查理甚至在明确知道法兰西斯的行为之前,就模糊的预见到这个可能性。法兰西斯几乎是在绝望的寻求着对抗查理的方式,哪怕是同异教徒结盟。这种联盟,当然是不受欧洲欢迎的,在1544年的协约中,法国终于放弃了它。

????神圣罗马帝国的概念,其实是想恢复一个古老的辉煌,想在同一个信仰下,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当然欧洲其它国家不肯承认帝国和帝王的地位,是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但是当欧洲、当基督教受到威胁的时候,帝王有着最大的责任来扫除威胁,特别是对查理这个具有古老信念和崇高荣誉感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而对抗土耳其,就是他的使命。欧洲应该为此而感谢他。不管北非的形势如何,查理在地中海,总是替他们守住了欧洲东面的城墙。或者帝国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查理必然要做第一轮抵抗,但是如果没有查理有效的防范,欧洲的历史,只怕要改写了。而从土耳其的角度看,虽然除了突尼斯之战,查理就没有过其它辉煌的胜利,但是苏里曼也同样被查理挡住了向欧洲的进军。苏里曼是奥斯曼帝国最富雄心最具侵略性的苏丹,他的战争史也最辉煌,但是他在海上,始终没有能够突破查理的防线。最终,他和查理签定一系列的协约,终于各自相安。

【宗教改革】

????查理恢复古老辉煌、建立统一的基督王国的梦想,同时也因为基督教内部的分裂而严重受挫。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威登堡(Wittenberg)教堂门口张贴了他那著名的95条纲论,标志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事实上,基督教内部改革的必要性,在很长的时间里就已经被教会内部深刻意识到,但是改革从来就是无疾而终。这一场由马丁•路德挑起的宗教改革,不但迅速传遍了整个德国,还扩展到欧洲各地,并且新教很快就和罗马教廷分裂了。不过几十年时间,德国的各个公国,新旧各半。法国的统治虽然控制在天主教手中,但是新教势力也颇庞大。英格兰接受新教的方式虽然很特殊,但是终于成为新教国家。苏格兰完成了新教改革。北欧也接受了新教。整个16和17世纪,天主教和新教的战争就统治了欧洲的政治。

????查理是个热诚的天主教徒。他要求过马丁•路德交给他新教的教义,但是在1521年的帝国议会上,他强烈反对新教的信念,并且强硬的宣布,他愿意放弃一切来扑灭异教徒。他放逐了马丁•路德和他的追随者们,也同时准备和新教徒的战争。只是,他身上的其它责任,比如同法国和同土耳其的战争,使得他一直不能集中精力对付新教徒们,而且虽然教皇的立场是毫无疑问反对新教的,查理也并不能一直得到教皇的支持,因为他的势力,时时让教皇感到惧怕。然而新教势力的迅速扩大,使他如芒在背,到1544年以后,他终于和土耳其、和法国签定了协约,总算能集中处理新教问题了。他通过赢得萨克森公爵的支持而分裂了德国的新教阵营,再通过一系列战争控制了新教公国,并在1548年的议会上强行通过了他想要的法案,从而迫使新教徒在信仰上让步。但是1552年,萨克森公爵再度背叛,查理措手不及,几年的努力付之东流,甚至他所设想的哈布斯堡帝国在他之后的模式,也因为这场叛变而无法付诸实行。查理离开了德国,再也没有踏上这块土地。这时他也意识到了同新教徒妥协的必要,但是之后的交涉,就基本上由他的弟弟斐迪南来完成。斐迪南在信仰上,并不比查理少一分虔诚,但是他对新教徒的态度,却没有查理那么严厉。1555年,他同新教徒签定奥格斯堡和约,德国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二分天下的局面,就此成为定局。宗教改革,有它深刻的背景在,但是对于许多天主教徒而言,就算意识到了教廷的腐朽,也不能容许这样的反叛。对查理也是如此。他在政治、军事、外交上,都有显著的成就,但是在信仰上,却没有能够把新教徒带回罗马教廷。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一大打击,因为在他看来,他没有能够完成上帝赋予他的使命。

【性格家庭】

????查理不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也算不上是博学多才。从小,他的性子就沉默,对事物不会表现出来很强烈的兴趣,他的学习进程,也并不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的祖父马克西米林一世,甚至一度对此十分不满,生怕家族继承人因为能力不足而无法担下那许多副担子。(他显然忘记了,自己小时候也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查理和祖父并不亲近,一来,他长在尼德兰而马克西米林大多数情况下会在德国;二来,他们的性情很不相同。马克西米林是德国历史上传说最多的人物之一,他的性子,也正是那种适合拿来做浪漫传说的有点子侠气、有点子豪气的热情样子。可查理不同。也许是很小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罢,他严肃,勤奋,诚实,他的最大特点就是有那与生俱来的责任感。查理和父母也并不熟悉。他的父亲菲利普,在某一方面很象马克西米林,两人经常因意见不同而彼此争吵得厉害。但是菲利普死得太早,对于查理而言,肯定没什么印象。而他的母亲乔安娜,自菲利普死后就被当成疯子囚禁在西班牙的一处城堡里,查理对她,能有的印象也是很有限的。踏上西班牙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见母亲,但是,这场母子会面能唤起来的亲情,与其说反应在了母子之间,不如说反应在了兄妹之间:查理的小妹玛丽,一直和母亲封闭在那个城堡里,是查理的到来将她接了出去。这样的作法,也许有着要她履行和匈牙利王子婚姻的目的,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她的身心健康。事实上,玛丽后来成为查理和弟弟斐迪南之间的缓冲,她和两个哥哥都很亲密,对他们的影响也相当大。而对乔安娜来说,在丈夫死后,很多事情就不重要了。她或许有点歇斯底里的倾向,但是只怕并不是真的疯了,却仍然被关了几十年,实在是可怜复可叹。可是讽刺的是,她的存在却一直是查理西班牙王冠上的阴影,因为只要她还活着,查理的王位就有名不正言不顺的隐患,而这隐患,竟然一直持续到查理晚年才罢。

????而在查理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姑姑玛格丽特。玛格丽特的两次婚姻都很短暂,之后就一直替父亲在尼德兰摄政,查理及两个姐妹埃丽诺、伊萨布都是在她的教养下长大的。虽然在查理被宣布成年以后,就马上试图摆脱她的影响,但是最终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玛格丽特给他的教导和建议,都是非常积极而且珍贵的。

????查理长到成年的兄弟姐妹有四个。姐姐埃丽诺、妹妹伊萨布和他一起长大,弟弟斐迪南、小妹玛丽则长在西班牙。在感情上,查理和埃丽诺最好,但总体而言,这个家庭中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即使是在成年以后才首次见面而且彼此之间有着利害冲突的两个兄弟之间。而查理,是绝对的家长。哈布斯堡王朝,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家族,倘若兄弟间不能密切合作,这个家族的所有梦想就都不可能实现。在以后的百多年中,当哈布斯堡分成了南北两支,这种维持家族内部纽带的努力也一直持续着,而查理,是第一个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为此设计了蓝图的人。

????哈布斯堡帝国的梦想,从马克西米林开始就积极构建,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婚姻。几个孙子,都在襁褓中就被他安排好了归宿。埃丽诺先是嫁去葡萄牙,后来又成为法国皇后。伊萨布要嫁给丹麦国王克里斯二世(Christian II)。她的婚姻和结局,是几个兄弟姐妹中最不幸的。克里斯起码长了伊萨布20岁,在她嫁过去很久之前就有了情妇,而且非常怪异的是,这个情妇的母亲被赋予了极高的权力。克里斯本人也许有一定的才华和能力,但是他的残暴、他在丹麦和瑞士艰难的局面(当时两个国家尚且联合在一起),特别是他的皇宫中情妇的母亲独掌大权的状态,在伊萨布出嫁之前就给她的婚姻罩上了浓重的阴霾。但是,没有人想过这个婚约可以不履行,为了家族的利益,她到底还是要嫁过去。即使克里斯在同查理的交涉中做过一定保证,他一直没有踢出自己的情妇和她的母亲,而很快的,瑞典不再承认他,丹麦也推翻了他,伊萨布从此带了两个孩子和他逃亡,1525年,才20出头的她就死在了客乡。克里斯在试图恢复王位的过程中被丹麦囚禁,直到死亡。

????而马克西米林付出了最多心力的婚约,是玛丽和斐迪南的。在他的计划中,这两个人都要和匈牙利联姻,一个嫁王子,一个娶公主。但是问题是,他和匈牙利好容易谈妥条件,西班牙却不肯同意,尤其这两个孩子,都在西班牙,他根本就是鞭长莫及。但是他仍然固执的签定了婚约,甚至亲自出马代替斐迪南和匈牙利公主安娜举行了名义上的婚姻仪式,并且双方达成协议,万一斐迪南不能履行这个婚约,就将由他这个祖父来娶那大概才会说话的小公主。这大概是欧洲历史上最滑稽的一场婚约了。幸好,斐迪南没让他失望。1517年,查理到达西班牙,准备接任王位。一直被当成西班牙王子甚至是继承人来教养的斐迪南没有说一句话,心甘情愿的把西班牙交给了兄长,自己则向东出发。他以后就一直在奥地利,帮助查理维持帝国内部的事务。他也按照祖父签下的婚约,娶了安娜,他们的小妹玛丽也嫁去了匈牙利,成为匈牙利国王约翰二世的皇后。马克西米林当年为这两桩匈牙利婚约所付出的努力,至少在一个方面是有回报的(尽管这并非他曾经考虑过的方面),那就是这两桩婚姻竟然都幸福美满。只是玛丽好景不长,丈夫几年后便即过世。后来查理试图给玛丽再安排婚姻,却被她决绝的拒绝,以后她就到了尼德兰,接替他们的姑姑玛格丽特成为尼德兰的摄政。而斐迪南就在约翰死后,通过安娜继承了匈牙利(包括波西米亚,当时这两个国家合在一起)的王位。当然,他的继承不是没有受到挑战的。

????而查理,作为家族的长子,他的婚约自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是,似乎是命运在开他的玩笑,从襁褓开始,他就不停的和一个个公主订婚,每一个婚约最终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失败,所以当他的兄弟姐妹们都结了婚,他也仍然没有着落。西班牙人是强烈希望他能娶葡萄牙国王的妹妹依萨贝拉公主的,因为对他们而言,查理是外国人,那么娶一个葡萄牙人,至少能让王室看上去不那么外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文化上还是相当接近的)。但是当时查理为了和英格兰联盟,已经订下了亨利八世的大女儿玛丽,他是不可能满足臣民的要求的。可当英格兰不再可能成为哈布斯堡的联盟时,查理和玛丽的婚约也自然取消了。于是他决定和葡萄牙联姻。1526年,26岁的查理娶了23岁的依萨贝拉。

????对查理而言,这个婚姻有四个好处。第一,可以使自己的西班牙臣民满意。第二,这使得建立一个统一的伊比利亚王国变得更有可能。把整个半岛统一起来,是查理的外祖父母开始的设想,而这个设想,通过查理的婚姻,以及日后查理的儿子菲利普的第一个婚姻,终于在菲利普时期成为现实。第三,可以得到葡萄牙的大笔陪嫁。葡萄牙王室在嫁妆上向来有着慷慨的名声,而查理当时,早已经负债累累了。而第四,他的责任要求他在欧洲不停的穿行,那么当他离开西班牙时,妻子就可以作为摄政,替他管理事务。这样的想法,在查理婚前写给弟弟斐迪南的信中说得清清楚楚。换言之,他对这个婚姻并不抱有任何幻想。但是他真的是很幸运的,因为他在婚姻里找到了爱情。查理热切的爱上了自己的妻子,这事实上使得他原本的第四个设想变成了讽刺。他曾经希望妻子能够成为他缺席时候的监国,但是他对妻子的感情,使得每一次离别都变得那般痛苦。他曾经在写给依萨贝拉的信中说:“我亲吻着这封写给你的信,就如同我能够在你身边亲吻着你的唇一般。”一个感情泛滥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毫不稀奇,可是查理是多么严肃自持的人啊,却也有这样热烈的言语传递给妻子,他们之间的感情,离别时候的相思,实在是不用多说了。

????离别虽然困难,却仍然要离别。查理强大的责任心,以及现实的要求,都迫使他们不得不一次次分开,而依萨贝拉也一次次的被留在了哭泣和等待中。传说依萨贝拉在嫁给查理之前,就已经听说过他的名字,而且把他当成一个英雄来憧憬着。当他们的婚姻被决定之后,她甚至在胸前带上了刻有查理名字的首饰。依萨贝拉是完美的淑女,从容貌到性格,都被当时人描绘为“理想的妻子”,她带给查理的,是完全的爱和支持,而得回来的,虽然有查理的热爱,却也有长久的孤独与生育的折磨。依萨贝拉的身体大约是比较弱的那一种,而在当时,就算是有强壮的身子,生育对于女人而言,也是鬼门关。依萨贝拉和查理虽然经常分离,但是他们既然感情浓烈,她也频繁的怀孕,每一次生产,都能几乎要了她半条命,她的身子就一路坏了下去。她最后一次生育,在1539年,当时查理不得不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因为她的状况相当危险。然而最终,她到底死于分娩,而孩子也很快夭折。查理陪到她最后一刻,在她死后,一言不发,一个人退到了一所修道院中,与世隔绝,治疗自己的伤痛。

【结局】

????到查理统治的晚期,帝国内部彼此不相联系的部分,越来越显示出不可融合性。比如尼德兰,它虽然历来是伯艮第家族领地,在查理的统治下,等于是被控制在西班牙手里了,而尼德兰人却越来越不服气,法国自然乘机在里面挑衅。尼德兰与西班牙的通路在海上,这就使得英格兰的位置十分关键,于是查理设想再度和英格兰联盟,如果能将英格兰纳入旗下,就等于保证了西班牙和尼德兰之间的通道,同时在海上也把法国包围了起来。和英格兰的条约谈起来十分困难,但终于,查理的儿子菲利普到达英格兰娶了女王玛丽。查理自己,曾经两度和英格兰的两代公主订婚,就为了这个联盟,可都是不了了之,到了此时,这个曾经是查理未婚妻的现任女王,终于成了他的儿媳妇。欧洲的版图,似乎又要改变了,因为,倘若这个婚姻有了继承人,那么英格兰也将成为哈布斯堡的一部分。然而,几年以后,玛丽未孕而死,这个联盟再度破裂。

????帝国中的另外两大部分,西班牙和德国,就更加不可能融合在一起。查理早年做过努力,但是他很快就意识到无论从天然条件还是人心所向,这两个地方都必得要分别统治。在德国,查理一直通过弟弟斐迪南来管理。1530年,他正式授权斐迪南做他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摄政,等于把帝王的继承权给了他。1531年,斐迪南被选为罗马皇帝,这个头衔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帝王的王储头衔。所有人都明白,帝国是斐迪南的,西班牙是菲利普的,连查理也一直这样打算。而为了保证家族的完整和力量的统一,查理把斐迪南的大儿子马克西米林召到西班牙娶了自己的女儿。在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哈布斯堡内部奥地利和西班牙这两支彼此联姻就成为保证家族纽带的策略。但是,到了后来,查理却对这样的安排改变了主意,这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菲利普。

????查理和依萨贝拉的孩子,除了菲利普和女儿玛丽,其他几个都死在了襁褓。查理本人和祖父和父母都没有什么感情,但是他和菲利普,却感情深厚。他对儿子而言,不仅仅是父亲,也是崇拜的对象,特别当查理失去妻子且年事渐长,父子间的依赖就更加深厚。对儿子的爱,使得他改变了当初的设想,他希望日后能由菲利普来继承帝王的王位,而不是斐迪南。这终于引发了兄弟间的战争。

????斐迪南的一生,一直服从着查理,从来没有和他争夺过任何东西,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再也不肯退让了,这却不是为了他自己的帝位,而是他希望,能由自己的长子马克西米林来继承帝位。两个兄弟,亲密和睦了一辈子,在1547年到48年间,为了各自的儿子激烈的争吵起来。最后,终于达成协议:查理死后,将由斐迪南继承帝位,而斐迪南要保证由菲利普做自己的继承人,同样的,菲利普要保证马克西米林的继承权。查理并通过强硬手段使得帝国议会也接受了这个安排。可惜,1552年萨克森公爵的背叛,不仅毁了他对付新教徒的心血,也毁了他对身后安排的心血。神圣罗马帝国的王位,就由斐迪南一路由儿子传下去,虽然和西班牙再没了关系,却一直被保留在哈布斯堡家族手里。

????过了50岁的查理,因为长年的操劳,显示出了超越年龄的老态,而他的精力,也的确被用的近乎完结。从1554年开始,他做了一系列退位,尼德兰、意大利、西班牙先后交给了儿子菲利普,神圣罗马帝国交给了弟弟斐迪南。1558年,他退到了西班牙Yuste的一家修道院里。他对政治仍然十分关心,经常通过信件帮助菲利普。但是作为一个老人,他是孤独的,这个时候,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突然出现了,而且是以他的儿子的身份出现的。查理毕竟不是行无差错,在他婚前,就曾经有过一两段罗曼史,这留给了他一个私生女玛格丽特。查理承认了她,后来她就成为查理的妹妹玛丽在尼德兰的继任摄政,帮助菲利普管理尼德兰。依萨贝拉死后,1544年的查理,显然又荒唐过一次,而这次的结果,就是日后出现在修道院的小男孩。在查理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这个小男孩成为他的护士和安慰,查理在遗嘱中承认了他,菲利普也接着承认了这个弟弟。而历史证明,这个小男孩,日后要为西班牙、为整个欧洲在地中海击败奥斯曼土耳其立下汗马功劳,他就是西班牙极有名的一员大将,唐约翰(历史上称他为奥地利的唐约翰,因为哈布斯堡家族在很大程度上被以奥地利的那一支来记名)。1558年2月,查理得到姐姐埃丽诺在法国去世的消息。7月,他的健康突然恶化,之后又有恢复。8月31日,他在凉台乘风时开始发烧,于是回到卧室去休息,再也没有起来。他死前最后一个努力是支撑自己去拿那个依萨贝拉死时握在手里的十字架。

????15和16世纪的欧洲,已经离了中世纪,却又不曾太久,文艺复兴蓬勃过了,却还没有淡下去,到处有怀旧,到处也有激进的变化,宗教分裂了,近代格局也慢慢奠定,这是一个古老与新鲜并存的时代,17世纪是余响,到了18世纪,欧洲就完全不同了。而查理就处在这样一个时期,而他身上,却是充满了古老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事实上,他所表现出来的勤奋、诚实和巨大的责任心,在君主身上不可能要求再多了。他尊重传统。曾经有一次,在西班牙,他答应一个建筑师改建一座教堂。在教堂施工程中,他没有去看过,等到盖好,他一眼之下就愤怒了,因为他说:你建了一个到处都会有的教堂给我,却破坏了原本有价值的东西。查理无疑是欧洲最耀眼的君主之一,而他的耀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遗产的继承决定的,却不是因为他发动过什么大的侵略或者战争,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这和他的背景有关,也和他的性格有关。查理不是侵略性的人。他把西班牙带上辉煌,他替欧洲挡住了土耳其的扩张,再加上他统治下的疆土的广大,他的耀眼也是少见的。在查理身上,还闪耀着古老的荣誉感和信念,还背负着往日的梦想,只可惜,现实的发展始终不能让他真正实现曾有的风流,而在他之后,这样的梦想就彻底结束了。他本人并不符合传奇人物的特征,可是因为他的死,几乎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没落,所以他在死后,便成为一种传奇,不再没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