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历史随笔(9)----班超与段颍 -- 海月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使用这个标题并非专门介绍杜根、张俭的事迹,他们的事迹很简单,只要百度一下就明明白白。我这里想借这两位名人聊一下东汉的政治和名士。
东汉有个现象就是外戚、宦官掌权,名士豪门掌礼。所谓“礼”就是社会舆论、道德风气,就是社会的话语权。外戚宦官现象很明显:窦、邓、梁、何等外戚轮番登台,而常侍、黄门之类的宦官可以决公卿生死、左右皇帝废立,他们基本掌握了大汉王朝的内政外交,于是有很大一部分朝臣依附他们,这是一个势力庞大的集团;而朝廷上的三公九卿、各级官吏等沦为议政,但是他们掌握了当时的文化学术的解释权,因此名气很大,社会影响力强。这两个集团都争取自己的利益,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东汉就在争斗中灭亡。由于名士们不掌握政权,因此在斗争中就成了迫害对象:前期反外戚斗争中的两李两杜(李固、杜乔,李云、杜众)到后期反宦官的两次党锢中人(李膺、陈蕃为代表的“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都很有名望,可以说是引领整个社会风气的人物群。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种现象:
一:光武帝刘秀为杜绝出现西汉权臣现象,就将政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公卿的权利就小了。明帝后,皇帝越来越小且短命,无能力控制政权,因此东汉的皇太后都很强势,并且一朝太后一朝臣,太后依靠的就是外戚和宦官。
二:武帝时发现篆文经典(古文)与伏生等所传隶书经典(今文)当时激烈论争,出现了很多新的经学大家,如马融、郑玄等,他们注释经义,讲学授课,垄断学问。同时由于当时实行举荐、征辟制度,因此就形成了门生、同门、家族等纽带结成的势力,形成了杨氏、袁氏等世代公卿的现象。各派学术垄断直到蔡邕刻《熹平石经》后才有统一的经文。海月:【原创】我所感受的民族文化(18)《熹平石经》
三:由于社会出现割裂现象,因此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或依附外戚、宦官集团,或加入名士部党。如号称桓帝“三明”的段颍就加入宦官集团,而皇甫规、张奂不属于党人却自己上书主动“附党”。正如著名党人范滂对他的儿子所说的:“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当时是没有中间地带的。
四:外戚宦官之间也有斗争,如外戚窦武就因党锢而亡;名士中也有张俭这样的畏死之人,更多的是范滂这样的主动就死之人。名士生有名,死更有名。名士中争夺经义的解释权也很厉害,《世说新语》就记载了郑玄师从马融,学成后马融恐名望被郑玄所分而欲杀郑玄的事情。
东汉的社会割裂严重,世风浮躁。掌政者为一群宫内宦官或妇人,而外戚也是良莠不齐,因此政令十分混乱。而社会名士们以名为目的,什么可以博得名声就说什么,成功可以搏名,失败死亡更可以搏名,并不追求目的的实现和达到的实际效果。如李云上书说什么“帝欲不谛乎?”除了刺激皇帝并没有起什么作用。名士的作为对以后魏晋玄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一个社会的务实之风非常重要:掌权者需要务实,选贤任能,政令切实可用;社会舆论也需要务实,激浊扬清,而不是哗众取宠。利益集团的势力也不能过大,要形成广大的中间地带缓冲,社会才不致割裂。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历史随笔(9)----班超与段颍 25 海月 字2596 2010-05-11 06:07:21
🙂段颍虽然功盖当世 可也没有完全解决羌人问题吧 1 菠萝水 字293 2010-05-15 01:13:22
🙂羌人为患最大的当数党项族 海月 字286 2010-05-15 03:51:58
🙂【原创】历史随笔(10)---浅谈东汉的社会割裂
🙂如何立威? 1 凌未风 字128 2010-05-11 08:53:09
🙂恐怖主义是不对称的战争,是个人行为 5 海月 字374 2010-05-11 18:36:16
🙂呵呵,这段值得一花~~ 未曾离去 字178 2010-05-11 20:17:06
🙂任何可以称上主义的恐怖行动,就一定有势力背后支持 海月 字212 2010-05-11 22: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