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6) -- 江南水

共:💬91 🌺101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55)

在这里要专门感谢月光下的尘,看到他的回复月光下的尘:支持一下,一种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刚想睡觉,就有人送来了枕头。

多谢尘兄!

————————————————————————————————

大秦帝国的“铁公鸡”

如果秦始皇也写日记的话,始皇帝二十六年这一年的日记,里面应该很有料:给自己找合适的称号,给帝国找存在的合理性,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

这一年,秦始皇很忙,很忙……

秦始皇忙活的那些事儿,应该不会在这一年内就能全部完事儿,自称皇帝这种发个文件就能搞定的事儿,可以分分钟完事儿,那些需要很多很多人来配合的事儿,就说不上在哪一年能完事儿了,统一文字就是在始皇帝二十八年才有一个正式的结果嘛。

不过,从秦始皇当年开辟好几个战场鲸吞天下来看,他是一个急脾气的人,应该不会眼瞅着这些事儿老牛拉破车的没个准点儿,怎么着他也会制定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帝国那些从上到下打工的机器人,虽然只是按照老板预先编好的程序运行,估计接下来的那几年,他们应该也会忙活得够呛,领导动动嘴儿,手下跑断腿儿嘛。

帝国的各级官员,也很忙,很忙……

到了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年),一刻都不愿意闲下来的秦始皇,觉得光是他和自己手下那些打工的在忙活,还不够,他又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更大的群体,全天下的人。

天下的人都给我动起来,掀起帝国建设的新高潮!

从这一年开始,整个天下变成了一个大号的建筑工地,帝国的面貌也随之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也就是在这一年,大秦王朝的命运也开始了隐隐约约的转向,转到秦始皇希望的万世一系的反方向。

秦始皇选择的第一个改变天下面貌的超大型项目,是修路,为帝国建造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路。

要想富,先修路。

便利的交通,为人员的流动、物资的流通,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是经济腾飞的有形翅膀。

这话放在今天这个工业时代说,没什么问题,在秦始皇那个农业时代,还这么说,就不合适了。

那个年头的普通人,大都靠土里刨食过活,想打工了,出门左拐去张地主家打两天短工就是了,犯不着出远门。一年到头,也就秋收完了才有点儿闲工夫,这会儿天寒地冻的(仅限于中原地区啊),在家里猫冬正合适,谁稀罕跑到几百、上千里路的外地去旅游啊。

总的来说,交通发达不发达的,普通人不会太在意,只要不是福星高照,在自己的家门口正好有两座叫太行、王屋的山,人们对修路没有太大的兴趣。

小时候,老家的路,大多都是家乡人用脚修出来的,就是鲁迅先生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那些东跑西颠、倒买倒卖的商人,倒是十分渴望有一个发达的交通网络,这样他们既能节省四处奔波的体力,又能节省货物往来的时间。

问题是,商人们愿意无私的去修一条别人跟自己共享的路吗?

即便商人们都很高尚,特别富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觉悟,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建造一个通行天下的交通网,需要的资金是天文数字,需要的人力也是天文数字,这一切从哪儿来。

帝国,只有帝国才能提供这一切。

从商鞅开始,秦国人就一直不待见商人,秦始皇为啥要给那些一门心思发家致富的商人,主动提供便利呢?

可以肯定,秦始皇并没有放弃崇本抑末、走重商主义路线的打算,修路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帝国的千秋万代,绝不是为了给商人们的发家致富插上有力的翅膀,商人能跟着沾光,那纯粹是副作用,可以接受的副作用。

作为韩非子的铁杆儿粉丝,秦始皇知道,在自己跟前儿的大臣很不可靠,他更应该知道,那些天高皇帝远的郡县官员更不可靠。在中央政府看不到的地方,这些郡县官员要是不搞点儿什么鬼名堂,那简直就是天上都没有的奇迹。

对付眼前的这些大臣,只要动动脑子,用点儿帝王心术,就差不多够使的了,对付那些远在天边的郡县官员,光靠帝王心术就有点儿不够了,必须让他们知道,你们的那些猫腻儿,甭想逃过中央的雪亮眼睛。

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秦始皇要想及时、准确的了解郡县官员的思想动态,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能依靠滚滚的车轮。无论是自己下去视察地方工作,还是郡县官员来中央汇报当地的大事小情,都离不开这些车轮。

交通越便利,信息互动的速度就越快,各种死角也就越少,郡县官员搞鬼的机会也就能降到最少。

更重要的是,这么庞大的一个帝国,说不定哪个地方在哪天就会出点儿幺蛾子。到时候,无论是中央干预地方,还是地方支援中央,还是地方之间互帮互助,都需要一个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

道路,这个看似只跟普通人日常生活有点儿关系的交通设施,实际上关系着皇权的存续、帝国的安危,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倒也不是秦始皇首先发现的,最起码在周天子还很牛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知道了道路建设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控制天下诸侯,鼎盛时期的周王室就修建了足够良好的通天大道,《诗经 小雅 大东》中就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句子。

后来周天子不牛了,这些笔直的大道也就消失得没影儿了。我估计,很可能是诸侯们亲自动手让这些通天大道消失的。在那个乱七八糟的年代,谁愿意让这些笔直的大道像刀子一样,直插自己的心窝子呢。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诸侯之间今天哥儿俩好,明天捅刀子,要是还能修建通行天下的交通网,那才是正经的开玩笑呢。每家能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修两条路,就不错了。

在那个冷兵器的年代,战争对基础设施的破坏,跟后来的热兵器时代相比,还是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的。在公元前220年前后,东方六国在本国内修建的那些道路,缝缝补补,应该还能凑合着用。

帝国的麻烦是修建一个控制整个天下的交通网,这是一个新课题。

崭新的帝国,崭新的皇帝,面临着这个崭新的课题,并没有丝毫的退缩,不就是修路吗,当年都江堰、郑国渠都拿下来了,修路又算得了什么啊。

帝国修建的这些控制天下的大道,有一个专门的名称,驰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高速公路。

这些驰道的路基都是用厚厚的黄土和砂石夯筑而成,并且在黄土和砂石中还夹杂了一些金属材料(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有点儿钢筋混凝土的意思啊。

今天八车道的高速公路,,宽度也就是40米左右,大秦帝国的驰道,宽五十步,折合今天的69.3米。

帝国的制式车辆,宽六尺(合138.6cm),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就可以知道,驰道上可以并排五十辆制式车辆,供人参观。在今天,也许只有“神州第一街”长安街的某些路段才能做到吧。

帝国的建设者还考虑得很周详,在驰道的两旁每隔三丈(合6.93米)就栽一棵挺拔的青松。这些挺且直的青松,不仅保证了一年四季,驰道的两旁都是一片绿色,美观大方,他们还起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防止路面的水土流失。

这些驰道的建筑规格、后期保护措施,用今天的眼光看,也不得不让人说一声,佩服!

这样的驰道,不是一条,也不是两条,而是很多条,具体多少条,我也不知道。据汉朝的贾山说,这些驰道,东方、东北方到达了原来的齐国和燕国,南方到达了原来的楚国。虽然驰道的终点,有的在北方,有的在南方,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在海边。(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后来拿下岭南后,这些驰道又延伸进了南越大地,因为刚刚建成没多久,所以号称新道。这些新道还没有来得及发挥出自己对帝国该有的作用,帝国就报了病危。

厄运也很快就降临到了这些新道的头上,遵照任嚣的遗嘱,赵佗对这些新道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破坏,岭南大地跟中原的联系,就此中断。

虽然赵佗的破坏行动很有效果,但是一千八百多年后,一个见多识广的人,看到这些经历了无数风霜的驰道后,还是忍不住表达了自己的惊奇之情,就连在梦里他也是时常会跟这些驰道约会。

邝露在《赤雅 七百里松阴古道》中写道:自桂城(注:今广西桂林)北至全湘七百里,夹道皆长松。秦人置郡时所植,少有摧折,历代必补益之。龙拿凤跱,四时风云月露,任景任怪,色色绝伦。予行十日,抵兴安,至今梦魂时时见之。

一条道路,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岁月侵蚀,依旧还能震人心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然而,这些从咸阳出发,遍布整个天下的驰道,非但没有成为护佑大秦帝国的动脉,反而成为了大秦帝国棺材上的一颗钉子。

费了半天的牛劲,有可能还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去修一条自己一辈子,甚至几辈子都不可能走的路,人们的心中会是什么感觉呢?

不情不愿的人们,在卖力的夯筑路基的同时,是不是也在一点一点的动摇着大秦帝国的根基呢?

要说大秦帝国这个建筑工地上的所有工程项目,都是大秦帝国棺材上的钉子,那也不对。至少,我认为这个项目,应该能让天下的人民吼一嗓子,帝国万岁……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